走进苏轼-苏东坡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4.19 MB
- 文档页数:71
苏东坡分析报告1. 引言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同时也备受争议。
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将对苏东坡的生平和其对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进行分析和评价。
2. 生平概述苏东坡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自小就显示出卓越的才华和对文化的热爱。
他在家庭的熏陶下,对诗词和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展露出非凡的天赋。
苏东坡的才华非凡让他进入了士人的行列,并在政治、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出色的成就。
苏东坡的政治生涯曲折而光辉。
他曾因反对当时的政治腐败而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并积极为民众争取利益。
他在改革地方官员选拔、推行农田水利政策、减轻赋税负担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还在文学和艺术上做出了杰出的成就,为中国文化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 文学成就苏东坡在文学上的成就不可估量。
他的诗词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他的诗作清新脱俗、质朴真实,常常表达对自然、人情、爱国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慨。
他的诗词流传广泛,对后世的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散文方面,苏东坡也有着令人叹服的才华。
他的散文不拘一格,既有描述风景的抒情之作,又有浓厚的史论和政论。
他尤其擅长以平实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引人深思。
苏东坡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风格受到了古人的影响,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个性。
他的书法作品大气磅礴,兼具刚毅与柔美,被后世誉为“苏体”。
4. 政治贡献苏东坡在政治上是一位杰出的改革者。
他敢于对抗当时的腐败政治,积极推动改革。
苏东坡曾被派往地方任职,在任期间,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民生。
他注重选拔正直能干的官员,推行科举制度,并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和纪律约束。
他还积极推行农田水利政策,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农民的收入。
此外,苏东坡还提出了减轻赋税负担、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等建议,为百姓争取利益。
5.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苏东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他是我高中语文老师天天必提的最爱的文学家,他是我高中的课本《唐诗宋词选读》里一个独立的单元,他是精彩的《苏东坡传》和《苏东坡突围》的主人公,他是东坡肉的创始人。
他是每当提起宋朝时我想到的第一人。
但是我们之间必然存在着固定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一部分出于限制,一部分出于一种天然的分寸感,存在于作者和读者之间,这是重新被发现的文字的魅力。
我曾经在许多干瘪的课堂上一遍又一遍地在草稿纸上默写《前赤壁赋》和《定风波》,也许是高中时默写的次数实在太多,这些默写几乎是我抓起笔后的下意识动作。
我一次又一次地临摹着先生的精神家园,似乎已经真正的走进了他,然而那些临摹的建筑之中其实缺少了太多太多那些原本的建筑里的铮铮风骨。
因此,我对自己将要写下的东西非常没有信心,如果不是大学语文课堂,可能苏东坡也就永远是我日渐迟钝的脑子里一个愈发模糊的影子了。
王国维说"东坡词旷,稼轩词豪",果真是老辣的语言。
辛词和苏词均以境界阔大,豪迈雄浑著称,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情感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的是表现出英雄壮志难遂的无奈和愤慨,风格更加偏向于浓郁沉重。
而东坡,则是以旷达的胸襟,超迈的思想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体验,词中所表现的多为哲理式的感悟,而这种似乎是参透人生的感悟常常使他的感情由冲动趋于平静,近乎禅悟。
想要分析苏东坡的人生,很自然的想起了一位印度诗人说过的话"除非你力战过悲伤或恐惧,承受过让你梦想破灭的岁月,因剧烈的欲望而受伤,因冲突倾轧而疲惫不堪,孩子啊,你不算真正的活过,这就是人生。
"东坡的人生,想来就是这样丰富的人生了。
凡人们的人生,也许没有那么多的波澜壮阔,有的只是小小的悲伤,小小的愤怒,小小的幸福,那些在当时看来难以承受而如今却只抱之一笑的小情绪。
但是,这世间的人必然有那样的存在,他们热烈地生活着,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充满了燃烧感,他们的每一个选择都牵扯到灵魂深处最隐秘最根本的胶着和眷恋。
为何只有他们成为了燃烧者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所有燃烧者的故事都让人毛骨悚然,比如莫扎特,比如梵高,比如海明威,这个名单可以很长。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点从晚唐开始,有一类形式把“私情”淋漓尽致且自由地表现出来了。
这种形式便是词。
词最早源于民间,最初在乐工、歌女和歌栏酒肆中流传,较少受正统思想的影响。
因此,词一开始便有不同于诗的面貌,内容上多写男女悲欢离合,或亲人间离愁别绪,风格上则明白易晓、流于声色。
虽然民间曲子词和后来文人参与创作的词风格略有差别,但基调是一致的。
这也就是前人称“词为餐科”,称词为“诗余”的道理所在。
从五代到北宋初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词被作为士大夫一族抒写自己“私情”的工具,不登大雅之堂。
词更便于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抒发个人的“私”情。
因此,“诗言志,词言情”就成了词与诗的区别,“言情”便成了词的本色。
这也决定了词的艺术特色是“说”的成分多于“画”的成分,并不是说词注重议论,而是指词这种艺术形式直抒胸臆的特点更为突出,更便于表达诗人内心感情,即诗比较讲究含蓄和内敛,而词抒发感情则要更直接一些。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
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大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对于苏轼的文学成就是众所周知的,那么我们就避开成就,谈一谈苏轼的词的艺术特点。
对于苏轼,他的文不如诗,诗不如词,苏轼为词的存在和发展建立了新的价值依据。
苏轼词的艺术特点有三个:1,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2词的雅化3,词的风格角度多变。
苏轼在词境方面他保留了传统词的畛域的同时充分拓展词的新境界,在苏词中有关壮志,哲理。
送别。
旅怀。
风光,农村,怀古,悼亡,闲适,贺寿,嘲谑等,多种题材,他都可以驾轻就熟。
任何景物都可以进入他的词中。
举个例子《少年游》中,“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因杨花似雪,而思飞雪杨花,两个场景,却是两个季节。
上片丝毫看不出是一个因思归而不得急归寂寞难耐之人的笔触,更多的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情与趣之人的所感所发。
苏轼形象总结分析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是中国文化史上杰出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文学、美术领域的泰斗。
苏轼的文学作品广泛而丰富,覆盖诗、文、词等多种体裁,其作品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怀见长,给人以豪放不羁、志向远大的印象。
本文将对苏轼的形象进行总结分析,从他的才华、情感表达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才华横溢苏轼以其卓越的才华而闻名于世。
他具备了多重才能,包括诗歌、散文、词曲、书法和绘画等艺术形式。
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深刻的思考。
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色,以及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他的散文作品则以清新自然、抒情写意为主要特点,展现了他的豪放不羁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此外,苏轼还以其出色的书法和绘画技巧著称。
他的书法造诣极高,与黄庭坚、米芾、范仲淹并称为“宋四家”。
他的书法作品融汇了楷、隶、行、草等多种字体,展示了他的独特风格和广泛的艺术造诣。
在绘画方面,苏轼的作品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意境的表达,不拘泥于具象的表现,极富创意和想象力。
情感表达苏轼的作品充满了深情和热爱。
他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他喜欢山水和江河的壮丽景色,常将自然景色与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
例如,他在《赤壁赋》中运用写景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长江的奔流和山水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苏轼的作品中,情感表达也常常与个人经历相结合。
他的人生经历曲折多变,经历了政治风云和困境,但他总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
他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写道:“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表达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对逆境的坚持。
社会影响苏轼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也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公务方面表现出才华出众和勤政爱民的一面。
他曾任过多个官职,包括提举大都水监、参知政事等,虽然在政治上有过争议,但他十分关心民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提出了不少具有现实意义的改革建议。
苏轼形象分析范文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以及爱国志士。
他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富有才华的文人之一,被誉为"文人之王"。
苏轼的形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学家。
他擅长诗词、散文、骈文等各种文体,作品风格多样,内容丰富。
其中尤以他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以清新自然、豪放洒脱而著称,以咏物抒怀、写景抒情为主要手法,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散文作品则更加富有个性,充满了幽默诙谐的笔触。
其次,苏轼还是一位政治家和爱国志士。
他积极参与国家政治,曾担任过监察御史和江宁知府等职位,他在政务上勇于担当、富有魄力。
然而,由于他乐观进取的个性和喜欢直言快语的性格,常常与权贵之间发生冲突,被迫多次流放。
但他在任职期间仍不断为民请命、发表忠言,力图改变社会,为国家尽力。
再次,苏轼的人格魅力也是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处世宽厚,待人宽容礼让。
他与同侪朋友交往频繁,结交了许多文学名士,共同创造了文坛的辉煌。
他的胸怀开阔、心胸宽广,能容纳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他对朋友始终忠诚,对师长充满敬意。
他与朋友之间情谊深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苏轼的书法艺术也是他形象的重要一面。
苏轼的字体工整、遒劲有力,结构严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苏体"。
他的书法作品被广泛传颂,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书法艺术与他的文学才华相得益彰,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卓越的艺术家。
综上所述,苏轼的形象丰富多样,是一个多才多艺、政治家、爱国志士、人格魅力者以及书法艺术家的完美结合。
他的形象在历史上熠熠生辉,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人物。
走近苏东坡课程目标及简介:高二的语文学习应该是整个高中阶段的转型升华期,因此在高一的积淀之后,可以放手在众彩纷呈的高二阶段让同学们自由地徜徉,真正走进文学殿堂,学会知人论世。
在众多的作家中,我挑选了苏轼,他的诗词作品,包括他的《赤壁赋》文,均可使同学们欣赏到古诗词文赋的精彩之处,体会东坡的人格魅力。
这两堂课需要学生在以下三方面达到共识:一是解读出“东坡精神”,这个“精神”的解读应和现实指导意义联系,而不是盲目地仰望之;二是解读东坡生活中的“双刃剑”,领悟孤独和痛苦之于人生的作用;三是汇总大家欣赏的苏轼诗词名篇,并张贴于教室。
期望在这种合作交流式学习中不仅能开阔视野,加深印象,而且大家在探讨中都可以得到共同提高,同时也学会自主学习,动手、动口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一、导入苏轼离开我们近千年了,我们今天走近他,是通过品其诗文来了解他,感悟他,领会其情、其理,并以此来引领我们的人生。
因此,让我们一起来“品诗品文,品有字书之韵味;悟情悟理,悟无字书之人生”!二.“我眼中的苏轼”苏轼,是一个在诗、词、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取得了巅峰成就与宗师地位的文化巨人,在我国文化的长河中确实少见,堪称“凤毛麟角”式的人物。
他的丰富多彩,他的博大精深,他的艰难坎坷,足以引发各种各样的讨论。
下面,就请同学们谈谈“我眼中的苏轼”。
(同学们发言畅谈)(全班分成四组,各组根据组员的讨论情况形成结论。
)老师总结:在激情的讨论中,我们的同学各抒己见,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大家都认为,苏轼他离我们并不远,他似乎就在我们的身边。
他的人生,如履薄冰,险情四伏;他的才能,如苍穹之云月,令人仰望;他的性格,秉直而豁达,让人钦佩。
他是崖上一棵松,千年屹立不倒!三、解读“东坡精神”苏轼,永远地离我们去了,而离不开我们的是“东坡精神”!何谓“精神”?孔子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养浩然之气”,李白认为“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苏轼眼中的“精神”则是“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常低气不屈”的姿态。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
他的作品被誉为“苏门四学”之首,被后世尊为文坛巨匠。
苏轼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深受读者喜爱。
一、苏轼的生平及作品特点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诞辰于北宋太宗庆历六年(1037年),逝世于嘉佑七年(1101年)。
他早年就读于苏州的道院,后赴东京应试,因论战得罪权贵,被贬黄州,后又因牵连“醴泉回逋”的风波而被贬岭南。
苏轼的作品以诗文、书画、词曲为主。
其诗作在宋代诗坛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表现了他对人生的热爱和对世态的深刻感悟。
代表作有《赤壁赋》、《水调歌头》等。
苏轼的散文也有独特的风采,代表作有《前赤壁赋》、《东坡志林》等。
他的词作更是打破了原有的格律约束,为后世词坛带来了新的风貌。
二、苏轼作品赏析1.《赤壁赋》《赤壁赋》是苏轼在黄州时所作,描绘了桃花源、怀旧、临水等情景,表现了他豪放不羁、风流洒脱的形象。
这篇赋文的艺术成就在于其语言生动形象,情感真挚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水调歌头》《水调歌头》写于苏轼去世前的一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此词句句深情,音韵悠扬,结构严谨,表达了苏轼对人生苦短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的思考。
这首词在表达个人情感的也反映了他对时代和社会的关怀和批判。
3.《前赤壁赋》《前赤壁赋》是苏轼在岭南时的作品,表现了他对历史的独特诠释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赋文以描绘赤壁之战为背景,深刻反映了苏轼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对人性的揭示,堪称是我国古代赋文的经典之作。
4.《东坡志林》《东坡志林》是苏轼的散文集,包括了他的日记、杂志和文论等。
这部作品以其平实而传神的语言,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多种学问的追求。
该书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苏轼作品的影响苏轼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歌多以豪放奔放、豁达大气为特点,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在后人心中,苏轼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为人民、为国家的忠诚爱国者。
走进苏轼漫步在历史的长廊,驻足在北宋时期,被“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词吸引,无法挪开脚步,这是怎样的豁达,但总感觉到这份豁达中掺杂着意思沉重,不禁难过起来。
我看到他艰难的转过身来,不经意间,已成就千年的美丽他是四川的才子中国的文人世界的苏轼,巴山蜀水给予了他最空明的灵性与最豪迈的情怀。
一首好词一笔好字一幅好画让他几乎毫不费力的横扫了整个帝师春天里的颜色。
而他,也得意的昂起头来,等待来自市井阡陌与玉砌朱阁共同的赞美与崇拜。
走进苏轼,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人与生俱来的天赋与骄傲,并深深体味背后隐藏的祸患。
挫折是人生的常态,遭遇挫折不应一味放大痛苦让其充塞心灵,应学会调适心弦,坦然面对。
晚年遭受贬谪的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平和的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正视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洗炼了东坡的豪放词风。
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已逝宗族,他的挫折足可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
可见遭遇挫折时以一颗平和的心正视以减轻痛苦,不但不会使人生阴晦,而更能在践志后迎来人生的柳暗花明,并为社会为历史作出自己的贡献。
然而苏轼很快就沉郁了。
他与王安石的意见分歧。
矛盾迅速上升为一场汴京布衣翘首而待的天才间的肉搏战。
走进苏轼,我们可以看见中国古代天才文人执拗的性格与命定的悲剧。
柔弱的文人体态羸弱却有壮如牛一样的脾性,死死守着自己的思想阵地决不妥协,结果极易两败俱伤。
苏轼很快被罢黜。
而当王荆公灰头土脸离开京城时,苏轼的命运却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反而坠入更深的底层。
这一次他扮演的是王安石支持者的角色。
在大伙都讳莫如深的时候,他又一次站出来,又一次站了出来也又一次倒下去。
苏轼来到黄州时一定是落寞的。
留给这个文学史上罕见天才的不是美酒不是佳人更不是江南水乡的烟波画船,而是一方蛮荆之地与一方蒙昧的山水。
为什么会是这样?苏轼开始怀疑自己。
反思的结果是苏轼对自己以前某些人生态度的根本否定。
走近心酸才者——苏东坡读《苏东坡传》有感二、二宋志浩在北宋时期,有这么一位诗人。
他拥有过人的学识和抱负,却不怎么被重用。
他一生都与王安石斗智斗法,却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看到自己的努力所换来的成果。
他,就是这么一位虽饱受艰辛,但却一心为民的诗人——苏东坡。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千年一遇的奇才。
他是这样评价苏东坡的: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虽然饱经忧患苦难,但他的人性却更加温和厚道,没有半点的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只有他自己知道。
他一生为官,一直是为民的好官,一生都与王安石争斗变法。
至于对错,我们暂且不管。
但是和当朝得宠的宰相相逆而行,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
而他的弟弟苏子由,在才华上,不及苏轼。
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官位也是越升越高。
为什么是亲兄弟,两人差距会这么大呢?因为苏轼的性格,他面对邪恶,总是敢于提出,敢于批评。
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生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
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他决心争论变法,可见他永不放弃的性格!苏东坡的仕途并不一帆风顺,一生曾多次遭贬官贬职。
他的意见也与当时政治发生冲突。
但这些都不影响他作为一名乐天派的天性,依旧执己之见。
这本是一段坎坷严肃的历史,但经林语堂之笔,这段“王安石变法”就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从中也体会到更多苏东坡关于人生观的思考。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
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
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苏东坡的诗词里,他即能写出赤壁赋如此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苏东坡诗词赏析讲解(原创实用版)目录一、苏东坡诗词的背景与成就二、苏东坡诗词的风格特点三、苏东坡诗词中的人生哲理四、苏东坡诗词的赏析举例五、苏东坡诗词的影响与传承正文一、苏东坡诗词的背景与成就苏东坡,原名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政治家和书画家。
他在诗词创作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现存词 350 多首,诗 2700 多首,文章 4000 多篇。
他的诗词作品,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苏东坡诗词的风格特点苏东坡的诗词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个性。
他的诗词作品既有豪放奔放的气势,又有婉约柔美的风情。
在形式上,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使作品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在内容上,他善于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人生哲理,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三、苏东坡诗词中的人生哲理苏东坡的诗词中,充满了他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和深刻领悟。
他以诗词为载体,表达了自己对生活、事业、友情等方面的思考。
例如,他的《赤壁赋》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句子,表达了人生短暂,要珍惜时光,努力奋斗的道理。
四、苏东坡诗词的赏析举例以下是几首苏东坡诗词的赏析: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是一首表达思念亲人的词作,以明月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句子,表达了人生的无常,要珍惜当下的道理。
2.《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一首描绘赤壁古战场的词作,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之情。
词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句子,形象地描绘了古代英雄的英勇形象。
3.《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一首描写狩猎场景的词作,表现了作者英勇豪放的气概。
词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句子,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在狩猎中的英勇形象。
五、苏东坡诗词的影响与传承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词风格和创作方法,对明清诗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