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简介——走近苏轼
- 格式:pptx
- 大小:928.80 KB
- 文档页数:13
走进苏轼作文走进苏轼作文(通用29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
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走进苏轼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走进苏轼作文篇1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成为大宋文化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旷世奇才苏轼。
他的天才,他的灵动,他的超逸,他的多情,他的别致,浑身散发着诗香。
大起大落,沉浮莫测的人生,曲折多难的儿女情长。
走近苏轼,揭开他心灵深处的神秘面纱,去感受他的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的跌宕起伏,狂风暴雨,他一笑泯千仇,淡然漠视,在烟雨迷蒙的人生中探求新的道路。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坦然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遭贬谪又蒙受冤屈,处境险恶,生活困顿,但他临危不惧,永远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风雨不断打击着他支离破碎的人生,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慌失措,而用平常心去面对,去承受。
他带着乐观旷达,走进自然,走近山水,消除一切挫折、不幸。
登临山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他苦闷和彷徨的同时,他为泛舟赤壁静谧美好的景色所陶醉,对归隐江河以寄余生的向往。
他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大自然,使精神得以获得超然,获得自由。
走进苏轼作文篇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苏轼的才华一直令人钦佩不已。
他的诗词,他的书法,他那粗旷却不失细腻的文笔,早已深深地埋在读者心中。
唱着大江东去的苏轼,把一片豪情赠予世人。
何其潇洒,何其旷达,吟颂之际,倍感舒适。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可谓脍炙人口呀!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把那威风凛凛的将军描绘得淋漓尽致,那份飒爽英姿顿时浮现在眼前。
走进苏轼一、才华横溢的苏轼苏轼(1036——1101),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也很浓厚。
他是中国古代少有的旷世奇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代表作品有《赤壁赋》。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我们学过的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等。
词:开创豪放的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作品有《潇湘竹石图》、《怪木竹石图》等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作品有《新岁展庆帖》、《三马图赞》等。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二、政治旋涡中的苏轼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时,因反对司马光出任杭州、颖州、定州知州。
59岁时,先后被贬岭南惠州和海南琼州。
“乌台诗案”: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
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
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转知湖州。
诗案就是苏轼到湖州任所时写的《湖州谢上表》引起的。
表中的“新进”,指的是王安石变法时被引进的一批投机钻营的“群小”。
“生事”一词,已成为保守派攻击变法派的时下习惯用语。
这些用语自然刺痛那些仍然窃据高位,谋取私利的“小人”。
第一个站出来检举苏轼的是御史里行何正臣,紧接着是王安石的学生李定。
宋神宗在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的百般构陷下,只得降旨将苏轼交御史台,由李定为首的“根勘所”负责审理。
他的笔触更加尖刻犀利且指责积贫积弱的朝廷,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得到平复,然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东坡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走近苏轼(获2011年嘉兴一中实验学校“走进(走近)XXX”一等奖)大唐的风烟散尽,大宋的帷幕缓缓拉开。
从西蜀山地走出一位儒雅之士:一袭青衫,几缕美髯;泰然的面庞,深邃的眼睛;仰天大笑,高吟“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这便是苏轼,豁达乐观、磊落坦诚而有博爱之心的大诗人。
苏轼的人生经历如崎岖的道路般曲折不断。
生于书香门第的他少年得志,但后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到批评而申请离京。
在被差遣到杭州做通判后,他并未因为事业的失意而郁郁寡欢,而是一览西湖风光,写下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佳句。
苏轼的政敌见他生活得如此闲适快乐,便调他到密州做太守,没想到苏轼在“亲射虎,看孙郎”的生活中还是十分闲适,便又千方百计引出了“乌台诗案”,将苏轼贬至黄州。
在黄州期间,苏轼仍是安逸地扁舟草履放荡山水间,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忆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政敌不甘,又将他贬至当时最贫苦的惠州,但他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为天下人所折服。
直到晚年,他还发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感慨。
这般豁达,这般乐观,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同是面对祸患,屈原选择了投江自尽,以身报国;同是不满朝廷,陶渊明选择了对现实的逃避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壮志未酬,辛弃疾选择了郁闷惆怅的生活心态……而苏轼虽饱受仕途祸患却依然泰然自若,立德立功,笑对人生。
他宦游四海,认为“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他造福百姓,直到现在杭州西湖畔的苏堤上仍有来往的行人;他才华四溢,留下了多少名篇著作。
“十年生死两茫茫”,是悲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思念;“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壮志……正是这样一位富有七情六欲而心性旷达高远的文人,谱出了一个多么有传奇色彩的华章!一阵爽朗的笑声,苏轼模糊在历史的烟尘里。
他挥了挥手,洒下一地的珍珠。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文学理论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词创作成就卓著,尤以豪放派词风著称,被后人称为“苏门六师”。
他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官员,历任知制诰、礼部员外郎、检校工部侍郎、中书舍人等职,但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屡遭贬谪。
苏轼出生于河南省的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苏辙是一位有名的学者和政治家。
苏轼自小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写字。
他在少年时期就展现了卓越的才华和文学天赋,曾在当地的诗社中活跃,并结交了许多文友。
在考取进士后,他进入了官场,开始了漫长而波折的政治生涯。
苏轼的文学创作风格清新自然,豪放不羁,其词作多为抒发个人情感,不拘一格,自成一家。
代表作有《水调歌头》、《赤壁怀古》等。
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不仅体现在词作上,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和诗歌,其中不乏经典之作。
苏轼的书法和绘画也是备受称赞的。
他的书法技艺精湛,尤以行书著称,被誉为“宋代第一行”,影响深远。
他的绘画风格多样,既有工笔写意,也有泼墨山水,作品颇具个性。
苏轼在政治方面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
他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其政策过于急功近利,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价值观。
他因此多次遭到贬谪,但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屈不挠,成为后人所推崇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总之,苏轼是一位卓越的文化名人和政治家。
他在文学、书法和绘画等方面的成就都属于一流水平,影响深远。
他的诗词充满个性与感情,色彩丰富,极富艺术魅力。
他的政治思想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 1 页共 1 页。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别号铁牛、椰岛居士,北宋文坛巨匠,是唐宋时期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他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涵盖诗、词、散文、书信等各类文体,作品风格自由开放、清新脱俗、真挚自然,成为后世文学史上的典范。
苏轼出生于河南颍州,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洵之子。
天祐七年(1041年),苏轼随父母迁居河东,潜心学习,热
爱诗、书法、绘画。
靖康元年(1126年),苏轼被金人掳去,流放至华北、辽东等地,历经十年之久,期间与书法家黄庭坚交往甚密,共同探讨文学、书法等问题,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苏轼的文学成就卓著,他的诗词洋溢了浓郁的个性色彩和人文情怀,其散文则以宏阔的视野、独特的思想、豁达的性格和细腻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
他的创作理念是“通古达变”,即尊重传统,借鉴前人之长,又着眼于时代特点,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使得他的作品古韵犹存,但形式更加多样,并且极具现代意义。
苏轼的社会思想、文化观念、审美理想等在当代文化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他的优秀作品被收入了《全宋词》、《文选》等经典选本,被后人推崇为“文学巨匠”。
走进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居士,世称、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_______ 、、。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字,号,世人称为)、(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
1039~1112) 。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和宋代的、、、、、。
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
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
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苏轼人物生平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走进苏轼——浅析苏轼的人生旅程洞庭烟波,赤壁风云,风起云涌,是李白的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路,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旷世奇才——苏轼,他又是走在怎样的路上呢?艰难的人生历程苏东坡从小就被成为天才,当他11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将他推送给名儒刘巨,据说当时刘巨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雪片逐飞斜”,他十分得意,小苏轼看到后,觉得还不够好,改为“雪片落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刘巨顿时大惊失色,对小苏轼的才气盛赞不已。
到了青年,当时益州知府张方平,一看到苏轼就惊为天人,称他为“国士”,直接将他和他的弟弟苏辙推荐到汴京,参加科举考试。
当时主考官是欧阳修,副主考官梅尧臣,欧阳修之前特地嘱咐梅尧臣,一定要选出一篇好文章,梅尧臣也不负众望,在复查试卷时,看到苏轼的文章,惊喜若狂,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也觉得写的十分好,本想列如第一名,但他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文章,为了避嫌,列入第二名。
公元1069年,宋神宗推行新法,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也不容于旧党,因此被排挤,被贬到杭州、密林等地,颠沛流离。
即使环境恶劣,但他依然自娱自乐,而这一个时期,就是文学成就的最巅峰。
写出名垂青古的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老年的东坡先生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
以情寄物的东坡先生作为一位俗文化的宗师,又同样作为一位雅文化的宗师,他的精神内涵已经超脱想象,诗、词、赋、散文、书法、绘画无一不精通,是一名震古烁今的伟大的天才。
东坡居士之所以如此精通各各领域,我想是因为东坡居士将情寄托在其中吧。
王弗,苏轼的结发之妻,幼承庭训,颇通诗书。
年16岁时,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
可惜红颜薄命,1065年去世。
苏东坡简介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欢迎大家前来鉴戒参考!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爽派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 (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虔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欣赏,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产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起初欣赏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谢,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侵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连续了有大致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成心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由于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