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简介——走近苏轼
- 格式:pptx
- 大小:928.80 KB
- 文档页数:13
走进苏轼作文走进苏轼作文(通用29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
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走进苏轼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走进苏轼作文篇1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成为大宋文化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旷世奇才苏轼。
他的天才,他的灵动,他的超逸,他的多情,他的别致,浑身散发着诗香。
大起大落,沉浮莫测的人生,曲折多难的儿女情长。
走近苏轼,揭开他心灵深处的神秘面纱,去感受他的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的跌宕起伏,狂风暴雨,他一笑泯千仇,淡然漠视,在烟雨迷蒙的人生中探求新的道路。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坦然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遭贬谪又蒙受冤屈,处境险恶,生活困顿,但他临危不惧,永远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风雨不断打击着他支离破碎的人生,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慌失措,而用平常心去面对,去承受。
他带着乐观旷达,走进自然,走近山水,消除一切挫折、不幸。
登临山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他苦闷和彷徨的同时,他为泛舟赤壁静谧美好的景色所陶醉,对归隐江河以寄余生的向往。
他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大自然,使精神得以获得超然,获得自由。
走进苏轼作文篇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苏轼的才华一直令人钦佩不已。
他的诗词,他的书法,他那粗旷却不失细腻的文笔,早已深深地埋在读者心中。
唱着大江东去的苏轼,把一片豪情赠予世人。
何其潇洒,何其旷达,吟颂之际,倍感舒适。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可谓脍炙人口呀!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把那威风凛凛的将军描绘得淋漓尽致,那份飒爽英姿顿时浮现在眼前。
走进苏轼一、才华横溢的苏轼苏轼(1036——1101),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也很浓厚。
他是中国古代少有的旷世奇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代表作品有《赤壁赋》。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我们学过的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等。
词:开创豪放的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作品有《潇湘竹石图》、《怪木竹石图》等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作品有《新岁展庆帖》、《三马图赞》等。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二、政治旋涡中的苏轼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时,因反对司马光出任杭州、颖州、定州知州。
59岁时,先后被贬岭南惠州和海南琼州。
“乌台诗案”: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
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
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转知湖州。
诗案就是苏轼到湖州任所时写的《湖州谢上表》引起的。
表中的“新进”,指的是王安石变法时被引进的一批投机钻营的“群小”。
“生事”一词,已成为保守派攻击变法派的时下习惯用语。
这些用语自然刺痛那些仍然窃据高位,谋取私利的“小人”。
第一个站出来检举苏轼的是御史里行何正臣,紧接着是王安石的学生李定。
宋神宗在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的百般构陷下,只得降旨将苏轼交御史台,由李定为首的“根勘所”负责审理。
他的笔触更加尖刻犀利且指责积贫积弱的朝廷,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得到平复,然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东坡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走近苏轼(获2011年嘉兴一中实验学校“走进(走近)XXX”一等奖)大唐的风烟散尽,大宋的帷幕缓缓拉开。
从西蜀山地走出一位儒雅之士:一袭青衫,几缕美髯;泰然的面庞,深邃的眼睛;仰天大笑,高吟“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这便是苏轼,豁达乐观、磊落坦诚而有博爱之心的大诗人。
苏轼的人生经历如崎岖的道路般曲折不断。
生于书香门第的他少年得志,但后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到批评而申请离京。
在被差遣到杭州做通判后,他并未因为事业的失意而郁郁寡欢,而是一览西湖风光,写下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佳句。
苏轼的政敌见他生活得如此闲适快乐,便调他到密州做太守,没想到苏轼在“亲射虎,看孙郎”的生活中还是十分闲适,便又千方百计引出了“乌台诗案”,将苏轼贬至黄州。
在黄州期间,苏轼仍是安逸地扁舟草履放荡山水间,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忆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政敌不甘,又将他贬至当时最贫苦的惠州,但他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为天下人所折服。
直到晚年,他还发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感慨。
这般豁达,这般乐观,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同是面对祸患,屈原选择了投江自尽,以身报国;同是不满朝廷,陶渊明选择了对现实的逃避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壮志未酬,辛弃疾选择了郁闷惆怅的生活心态……而苏轼虽饱受仕途祸患却依然泰然自若,立德立功,笑对人生。
他宦游四海,认为“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他造福百姓,直到现在杭州西湖畔的苏堤上仍有来往的行人;他才华四溢,留下了多少名篇著作。
“十年生死两茫茫”,是悲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思念;“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壮志……正是这样一位富有七情六欲而心性旷达高远的文人,谱出了一个多么有传奇色彩的华章!一阵爽朗的笑声,苏轼模糊在历史的烟尘里。
他挥了挥手,洒下一地的珍珠。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文学理论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词创作成就卓著,尤以豪放派词风著称,被后人称为“苏门六师”。
他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官员,历任知制诰、礼部员外郎、检校工部侍郎、中书舍人等职,但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屡遭贬谪。
苏轼出生于河南省的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苏辙是一位有名的学者和政治家。
苏轼自小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写字。
他在少年时期就展现了卓越的才华和文学天赋,曾在当地的诗社中活跃,并结交了许多文友。
在考取进士后,他进入了官场,开始了漫长而波折的政治生涯。
苏轼的文学创作风格清新自然,豪放不羁,其词作多为抒发个人情感,不拘一格,自成一家。
代表作有《水调歌头》、《赤壁怀古》等。
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不仅体现在词作上,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和诗歌,其中不乏经典之作。
苏轼的书法和绘画也是备受称赞的。
他的书法技艺精湛,尤以行书著称,被誉为“宋代第一行”,影响深远。
他的绘画风格多样,既有工笔写意,也有泼墨山水,作品颇具个性。
苏轼在政治方面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
他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其政策过于急功近利,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价值观。
他因此多次遭到贬谪,但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屈不挠,成为后人所推崇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总之,苏轼是一位卓越的文化名人和政治家。
他在文学、书法和绘画等方面的成就都属于一流水平,影响深远。
他的诗词充满个性与感情,色彩丰富,极富艺术魅力。
他的政治思想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 1 页共 1 页。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别号铁牛、椰岛居士,北宋文坛巨匠,是唐宋时期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他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涵盖诗、词、散文、书信等各类文体,作品风格自由开放、清新脱俗、真挚自然,成为后世文学史上的典范。
苏轼出生于河南颍州,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洵之子。
天祐七年(1041年),苏轼随父母迁居河东,潜心学习,热
爱诗、书法、绘画。
靖康元年(1126年),苏轼被金人掳去,流放至华北、辽东等地,历经十年之久,期间与书法家黄庭坚交往甚密,共同探讨文学、书法等问题,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苏轼的文学成就卓著,他的诗词洋溢了浓郁的个性色彩和人文情怀,其散文则以宏阔的视野、独特的思想、豁达的性格和细腻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
他的创作理念是“通古达变”,即尊重传统,借鉴前人之长,又着眼于时代特点,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使得他的作品古韵犹存,但形式更加多样,并且极具现代意义。
苏轼的社会思想、文化观念、审美理想等在当代文化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他的优秀作品被收入了《全宋词》、《文选》等经典选本,被后人推崇为“文学巨匠”。
走进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居士,世称、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_______ 、、。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字,号,世人称为)、(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
1039~1112) 。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和宋代的、、、、、。
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
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
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苏轼人物生平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走进苏轼——浅析苏轼的人生旅程洞庭烟波,赤壁风云,风起云涌,是李白的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路,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旷世奇才——苏轼,他又是走在怎样的路上呢?艰难的人生历程苏东坡从小就被成为天才,当他11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将他推送给名儒刘巨,据说当时刘巨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雪片逐飞斜”,他十分得意,小苏轼看到后,觉得还不够好,改为“雪片落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刘巨顿时大惊失色,对小苏轼的才气盛赞不已。
到了青年,当时益州知府张方平,一看到苏轼就惊为天人,称他为“国士”,直接将他和他的弟弟苏辙推荐到汴京,参加科举考试。
当时主考官是欧阳修,副主考官梅尧臣,欧阳修之前特地嘱咐梅尧臣,一定要选出一篇好文章,梅尧臣也不负众望,在复查试卷时,看到苏轼的文章,惊喜若狂,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也觉得写的十分好,本想列如第一名,但他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文章,为了避嫌,列入第二名。
公元1069年,宋神宗推行新法,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也不容于旧党,因此被排挤,被贬到杭州、密林等地,颠沛流离。
即使环境恶劣,但他依然自娱自乐,而这一个时期,就是文学成就的最巅峰。
写出名垂青古的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老年的东坡先生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
以情寄物的东坡先生作为一位俗文化的宗师,又同样作为一位雅文化的宗师,他的精神内涵已经超脱想象,诗、词、赋、散文、书法、绘画无一不精通,是一名震古烁今的伟大的天才。
东坡居士之所以如此精通各各领域,我想是因为东坡居士将情寄托在其中吧。
王弗,苏轼的结发之妻,幼承庭训,颇通诗书。
年16岁时,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
可惜红颜薄命,1065年去世。
苏东坡简介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欢迎大家前来鉴戒参考!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爽派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 (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虔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欣赏,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产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起初欣赏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谢,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侵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连续了有大致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成心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由于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地步。
苏轼生平简介第一篇:苏轼生平简介唐宋诗词鉴赏学院:机电学院学号:09223083 姓名:元万达班级:0913班苏轼生平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
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
苏轼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
然而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
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采的艺术风貌。
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作品风格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
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
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的辞赋和四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
《赤壁赋》沿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写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幽美景色。
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
如写景的一段: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幽美、澄澈的景色与轻松愉悦的心情构成开阔明朗的艺术境界,而那种渺茫茫、若有若无的虚幻感觉,又直接为后文写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作了铺垫,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
苏轼的人物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豪之一,被后人誉为“文学奇才”。
苏轼的人物介绍可以从他的家世、学识、文学成就、政治经历、性格特点等多个方面展开。
苏轼出生于一个世家豪门,他的家族世代都是进士。
苏轼自小聪慧过人,才情出众。
他的父亲苏洵和兄长苏辙都是当时知名的文学家,他们的影响使得苏轼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
苏轼年轻时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他的诗词、散文、骈文等作品都堪称经典之作。
苏轼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学识渊博。
他熟读经史子集,尤其对古代文学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对唐代文学特别推崇,尤其是杜牧、李商隐等诗人的作品对他的影响很大。
苏轼的文学才华和广博的学识使得他的作品既富有情感,又有深度和内涵。
第三,苏轼的文学成就举世闻名。
他的诗词作品以豪放、奔放、自由的风格而著称,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以及《题西林壁》中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苏轼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悟,也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苏轼的散文作品也很有特色,他的《东坡乐府》以独特的写作手法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苏轼的政治经历也是他人物形象的重要一面。
他曾任职于宋徽宗朝,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礼部员外郎、知密州等职务。
然而,由于他直言敢谏,对朝政抱有自己的见解,与时事不合,多次陷入政治斗争中。
最终,他被贬到黄州,直到去世都未能重回京城。
苏轼在政治上的坎坷经历,使得他的文学作品中透露出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苏轼的性格特点也是他的人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豪爽大方,坦率直言,不拘小节,与人为善。
他喜欢饮酒作乐,与友人畅谈人生。
然而,他也有时候情绪低落,感慨人生的无常和不如意。
他的性格特点使得他的作品既有豪放激昂的一面,又有细腻入微的一面。
苏轼是一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杰出人物。
北宋文学家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之子,苏辙之兄,父子三人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轼的愿意是车前的扶手,虽然默默无名但是扶危救难,不可或缺,苏轼之名便是取的这个意思。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北宋文学家苏轼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又称苏东坡,他出生于宋仁宗年间,生性阔达,率直,交游广阔,尤其喜欢美食,大名鼎鼎的东坡肉就是出自他的手中。
苏轼早年的时候随着父亲进京赶考,苏轼那豪放脱俗的风格,深深打动了当时考官欧阳修和梅尧臣,对于苏轼的大胆创新非常赞赏,认为苏轼日后必然是文坛中的领袖。
欧阳修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文豪,他这么一夸,苏轼顿时声名大噪,就在苏轼名动京师,准备有一番大作为的时候,苏轼的母亲病逝了,他不得不回家守丧。
等到丧期结束的时候,王安石又发动变法,和王安石政见不和的苏轼不得不申请离开京城,去地方工作。
离开京城之后,苏轼去了好些地方,都做得不错,直到苏轼到湖州任知州的时候,“乌台诗案”发生了,很多人上奏要杀苏轼,幸亏得到当时很多有识之士的帮助才得以幸免于难,被贬到了黄州。
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留下了很多传世的名作。
之后随着神宗病逝,苏轼又得到重用,但是好景不长,苏轼或许确实是没有当大官的命,没多久就又受到朝廷党派的排挤,不得不再次请求调离京城。
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修建了大名鼎鼎的苏堤,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到了晚年的时候,苏轼被贬到海南为官,苏轼在海南办学堂,教书讲学,为海南的文化、教育事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最后苏轼是在了常州这个他生前很喜欢的地方,享年65岁。
苏轼的历史评价说到苏轼,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他在传统的婉约词之外另开一派豪放之词,将以往的只专注于表达男女之间情爱的词扩充到了表达自身境遇、家国抱负的新的高度上。
可以说是真正的改变了一直以来诗在词上的观念,认为诗词只是表达形式的不同,其本质是一样的,对于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苏东坡(1037年1月8日- 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又号文山、苏仙,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以卓越的文学成就和政治才华而著称。
苏东坡是北宋文学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
他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包括诗、赋、词、文,尤以诗文为盛。
他的诗歌清新豪放,抒发豁达豪放的个性,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散文作品如《东篱乐府》、《前赤壁赋》等也为后人传颂。
除了文学才华,苏东坡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曾担任过宰相,对政务、军事都有出色的贡献。
然而,由于他直言敢谏的性格,多次遭到贬谪,被调离重要职务。
尽管历经风波,他一直保持对政治的关切。
苏东坡还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和画家。
他的行书被誉为“东坡体”,为后来的书法艺术产生深远影响。
他的画作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擅长用墨法表现自然风光和人物生动形态。
苏东坡一生经历坎坷,但他一直以豁达的胸怀对待人生的得失,被后人传颂为“苏文忠公”。
他的文学成就和政治才华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之一。
苏轼生平简介1. 前言苏轼(1037年1月8日至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辞章家、鉴赏家、理学家。
他是宋代文坛最杰出的代表,被誉为“宋元以来文坛巨擘”,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人之一。
2. 早年经历苏轼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祖籍山东泗水,出生于河南洛阳。
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对苏轼的教育影响深远。
苏轼自幼聪慧好学,很早就展现了卓越的文学才华。
他曾就读于著名的明经书院,深受程颢、程颐等理学家的影响,接受了扎实的经史知识和儒家道德观念。
3. 官场生涯苏轼自少年时期就展现了对政治的浓厚兴趣。
他曾经参加过进士考试,并在1073年中进士及第。
之后,苏轼进入官场,历任彭城(今江苏徐州)知县、镇江(今江苏镇江)通判等职。
苏轼在官职中兢兢业业,刻苦勤奋,深得下属和百姓的敬爱。
然而,苏轼一生遭遇了多次官场斗争和倒台的经历。
1094年,苏轼因与当时的权臣王安石持不同政见,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司马。
黄州是一个偏远贫困的地方,对苏轼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打击。
但这段贬谪生活也成为苏轼创作的黄金时期,他以“东坡”号在黄州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作和散文。
4. 文学成就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作品涉及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
他的诗歌充满豪放的情怀,明快自然,真实反映了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其中最著名的诗作之一是《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明星何事有长劝?自觉东吴多难!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苏轼的散文作品也同样精彩纷呈,尤以他的《东坡志林》最为著名。
该书记录了苏轼的生活见闻、及其对时事和文化的思考,形成了一部富有思想性和议论性的散文集。
5. 书画成就苏轼不仅在文学领域有出色的成就,在书画方面也独具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