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镇痛泵的管理
- 格式:pdf
- 大小:196.65 KB
- 文档页数:2
手术后镇痛泵的应用与管理[摘要] 本文从医疗和护理两个角度讨论了镇痛泵应用与管理。
镇痛泵的应用为术后疼痛治疗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
静脉、皮下与硬膜外途径均可以获得一个良好的镇痛效果,但应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加以选择,超前镇痛治疗是提高镇痛疗效的不可缺少的措施。
为了获得一个满意的疗效,本文在医疗护理上从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为了减轻和消除术后患者的疼痛,我院倡导了“无痛医院的承诺”担当此任务的是我们麻醉疼痛科,我们在临床采用镇痛的方法多种,目前最常用的是镇痛泵持续镇痛24 h。
途径:静脉、皮下和硬膜外间隙。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与麻醉方法随机抽取择期手术患者90例。
ASAⅠ~Ⅲ期。
男53例;女37例;全身麻醉70例;硬膜外麻醉20例。
年龄20~75岁。
1.2 术后镇痛方法的选择及分组1.2.1 肌内注射组(M组) 手术后患者自诉切口疼痛时肌肉注射盐酸替哌啶50~75 mg,异丙嗪25 mg。
1.2.2 硬膜外给药组(E组) 芬太尼0.3~0.4 mg+1%罗哌卡因20 ml+氟哌利多5 mg+0.9%生理盐水至100 ml,注入镇痛泵。
连接镇痛泵之前于硬膜外腔内注入1.6%利多卡因10 ml作超前镇痛。
1.2.3 皮下给药组(H) 曲马多300 mg~900 mg、氟哌利多2.5~5.0 mg+芬太尼0.4~0.8 mg+0.9%生理盐水至100 ml,连接镇痛泵前于静脉内注入曲马多100 mg做超前镇痛。
1.2.4 静脉给药组(I) 方法同皮下。
1.3 镇痛效果评价方法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 AS),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3分为优;3~5分为良;5分以上欠佳。
1.4 镇痛泵均是国产一次性连续注射泵,速率2 ml/h,镇痛时间为50 h。
从表1可以看出,E组优于M组,且并发症明显少于M组,而E、H之间相比较,H组优于E组。
2 讨论自从外科手术问世以来,医生们一直在探索和寻求利用各种手段和药物企图使患者从术后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1 目的:规范镇痛泵的使用和管理,减少不良反应,保障患者安全。
2给药途径:静脉(PCIA)3适应症:术后痛、癌痛、创伤痛、烧伤后疼痛、炎症性疼痛等4麻醉医生:4.1 使用前对镇痛可能出现的副反应要事先对病人及家属说明,解除病人及家属的顾虑,提高术后镇痛的满意度。
经患者本人或家属签字同意,并填写《麻醉知情同意书》。
4.2 镇痛泵须在标签上写明药物名称、剂量、配置时间、麻醉医师签名。
4.3 对于小于14岁小儿手术、局麻手术、呼吸功能较差的患者,应避免应用镇痛泵。
若患者本人或家属要求应用,须患者本人、家属以及科主任签字同意。
4.4 合理选择术后镇痛药物。
4.5 坚持镇痛随访制度。
术后镇痛随访必须由麻醉医师48小时至少随访一次,观察镇痛效果及泵的运行情况,并填写《麻醉术后访视记录》。
对于术后镇痛发生的并发症或意外应及时处理。
对镇痛不全的分析原因,做好解释工作并妥善处理,给病人对术后镇痛以更多的了解,取得病人的配合。
4.6 因术后管理不善导致的纠纷由配制镇痛泵的麻醉医师负责。
5 护士:5.1 患者术后回病房时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有无异常,管道是否通畅,固定是否妥当,连接处有无松动,镇痛泵上的标识是否完整清晰。
5.2 患者宣教:保持穿刺部位干燥、防止管子滑脱、出现不良反应及时通知护士等。
5.3 镇痛泵使用期间至少每4h评估一次患者疼痛程度,特殊患者根据麻醉医生的建议执行,记录在重症护理记录单上。
6 主管医生:6.1 如出现疼痛控制不理想或出现过度镇静/呼吸抑制等并发症时,评估患者并处理相关情况,及时联系麻醉科会诊。
6.2 术前没有申请使用镇痛泵的患者,术后需要使用镇痛泵实施镇痛治疗时,由主管医生申请麻醉科医生会诊。
7 出现下列情况时的处理流程:7.1 镇痛效果不理想:a 首先护士检查止流夹是否打开,管道连接是否通畅、,评估患者/家属自控镇痛泵按压方法是否正确。
b 排除以上情况后,通知患者主管医生,不轻易使用口服或注射镇痛类药物。
使用镇痛泵护理常规一、评估要点1、评估患者生命体征。
2、镇痛泵安放位置、工作状态。
3、评估有无呼吸抑制、尿潴留等不良反应。
4、评估皮肤情况。
二、护理要点(一)术前护理1、检查、清洁皮肤,更衣,更换床单位。
2、向病人介绍镇痛泵可持续控制疼痛,提高生活质量,详细说明镇痛泵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在使用镇痛泵期间正确进行各种活动。
(二)术后护理1、根据泵内药液性质,观察相应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必要时监测生命体征,以防出现(吗啡)呼吸抑制、尿潴留、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及时记录。
2、防止误吸:恶心、呕吐是止痛药物常见的反应,如出现恶心,应让病人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及时清除口腔内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及时通知医生。
3、保护导管,防止脱落、扭曲:病人返回病房时,应轻柔地抬放病人,切勿拖、拉、拽病人,以免出现病人背侧穿刺处敷料脱落而导致置管脱出。
如穿刺点敷料出现浸湿,及时更换。
将硬膜外自控镇痛泵放置于病人枕边或垂直悬挂于床头,下床活动时应置于上衣口袋内。
应用遥控镇痛装置者,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皮下埋泵处避免体位受压。
4、加强巡视:由于导管留置于易受压的腰背部,当翻身不当敷料易脱落而导致置管脱出或扭曲,应注意观察背部敷料固定情况及导管有无打折、扭曲、滑出。
5、检查镇痛泵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观察储液囊中的药量与所用时间或按压次数是否相符,当储液囊中的药量少于30ml,应通知医师及时补注药液。
6、观察镇痛效果:及时评估、记录疼痛变化、发作规律,便于医师调整药物剂量。
7、保持被服的清洁干燥,保护镇痛管道不受污染:防止感染。
8、皮肤护理:止痛泵的应用,使皮肤肌肉对疼痛,压痛反应迟钝,加之长时间卧床,易产生压疮,应按时协助翻身,按摩骨突出部位。
9、预防及处理尿潴留并发症:使用吗啡镇痛泵的患者,易出现尿潴留。
可指导患者行下腹部按摩、热敷等,以促进排尿;对于留置尿管的患者,每日会阴擦洗两次,鼓励多饮水,严防尿路感染发生。
麻醉科中的术后镇痛泵的管理麻醉科中的术后镇痛泵是一种常见的术后疼痛管理工具。
它能够提供连续、个体化的镇痛药物输注,以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然而,术后镇痛泵的管理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任务。
本文将就麻醉科中术后镇痛泵的管理进行讨论,包括其适应症、管理原则、安全操作、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等方面。
一、术后镇痛泵的适应症术后镇痛泵适用于以下情况:1. 大手术后的疼痛控制:如胸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等;2. 创伤患者的术后疼痛控制:如骨折手术等;3. 长时间术后镇痛的需要:如骨髓移植术后;4. 特殊情况下的术后镇痛:如产后镇痛等。
二、术后镇痛泵的管理原则术后镇痛泵的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严格执行医嘱:根据医嘱设定泵的参数,包括药物种类、输注速度、限制剂量等;2.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泵的参数,以达到最佳的疼痛控制效果;3. 安全监测:定期检查泵的功能、液体残量及输注情况,确保泵的正常运行;4. 及时调整: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及时调整泵的参数;5. 持续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术后镇痛泵管理的认识和技能。
三、术后镇痛泵的安全操作1. 选择合适的泵:根据患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术后镇痛泵,确保其功能稳定可靠;2. 泵的设置和校准:根据医嘱设置泵的参数,并经过校准验证,确保输注的准确性;3. 输注管路的选择和更换:选择合适的输注管路,并在需要时及时更换,以防止感染和药物交叉污染;4. 皮肤和伤口的清洁和消毒:在插入麻醉泵的导管前,要进行皮肤和伤口的彻底清洁和消毒,以预防感染;5. 导管位置的监测:定期监测导管的位置是否正确,以确保药物输注的效果;6. 异常报警的处理:对于泵的异常报警,需要及时处理,检查并解决问题,确保泵的正常使用。
四、术后镇痛泵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1. 镇痛效果不佳:对于效果欠佳的患者,需要根据疼痛评估结果和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泵的参数调整;2. 药物过量和药物副作用: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避免药物过量和发生严重不良反应;3. 泵的故障和报警:对于泵的故障和报警,需要及时检查并解决问题,确保泵的正常使用;4. 导管脱落和感染:对于导管脱落和感染的情况,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护理,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医院镇痛泵使用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镇痛泵是一种常用的医疗设备,用于为患者提供有效的镇痛治疗。
在医院内,镇痛泵的使用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以确保患者得到正确、安全的治疗。
本文将介绍医院镇痛泵使用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和实施方法。
二、目的和范围镇痛泵使用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医疗人员在使用镇痛泵时遵循正确的操作流程,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使用镇痛泵的医疗人员,包括但不限于护士、医生等。
三、制度内容1. 镇痛泵的使用标准和规范(1) 医院应当购置符合国家标准的镇痛泵设备,保证设备的质量和安全性。
(2) 医疗人员在使用镇痛泵前,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3) 镇痛泵的安装和维护需要定期进行,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
(4) 镇痛泵的使用要求医疗人员必须准确地设置药物的剂量和速度,避免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导致患者的不良反应。
2. 镇痛泵的使用流程(1) 患者的镇痛治疗需要经过医生的开具医嘱,医生需明确患者的病情和镇痛治疗的药物和剂量。
(2) 护士在为患者使用镇痛泵前,需核对医生开具的医嘱,并根据医嘱设置镇痛泵的剂量和速度。
(3) 护士需要为患者讲解镇痛泵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患者了解镇痛治疗的过程和效果。
3. 镇痛泵的管理和监测(1) 医院需要建立镇痛泵的使用档案,记录每位患者的使用情况和治疗效果。
(2) 护士需要定期对镇痛泵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测,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
(3) 镇痛泵的药物使用需要经过医生的审批,并及时更新患者的医嘱。
四、实施方法1. 培训和考核(1) 医院需要对所有使用镇痛泵的医疗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包括镇痛泵的使用方法、药物的剂量和速度设置等。
(2) 培训结束后,医疗人员需要经过考核,确保其掌握正确的使用技能。
2. 监督和检查(1) 医院需要设立相关的监督机构,对镇痛泵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监测。
(2) 监督机构需要对镇痛泵的使用记录和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
麻醉科术后镇痛泵管理技巧在麻醉科术后的护理中,镇痛泵是一种常见的管理工具,用于控制术后患者的疼痛。
正确合理地进行镇痛泵管理对于帮助患者尽快康复非常重要。
本文将分享一些麻醉科术后镇痛泵管理的技巧。
一、术前准备在手术前,护士需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以确保麻醉后镇痛泵的有效管理。
具体的术前准备工作包括:1. 确认患者的医嘱和手术信息,了解患者的病情。
2. 检查麻醉设备和镇痛泵的工作状态,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 配备充足的镇痛药物,保证手术后的需要。
二、镇痛泵的设置术前,护士需要正确设置镇痛泵,以确保患者得到适当的镇痛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设置要点:1. 调整药液输送速度: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医嘱指示,调整泵的输送速度,以确保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2. 设定镇痛剂剂量限制: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和医嘱要求,设置镇痛剂的最大剂量,以避免过量使用和可能的副作用。
3. 定期检查泵的工作状态:定期检查泵的工作状态,包括输液速度、电池电量等,确保泵始终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三、观察与记录正确观察和记录患者的镇痛效果对于及时调整镇痛泵管理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观察和记录的要点:1. 评估疼痛程度:定期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泵的设置。
2. 观察镇痛泵的输注情况:观察泵的输注情况,包括药液输送速度、泵的报警提示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 记录患者的镇痛反应:及时记录患者对镇痛的反应,包括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为进一步的管理提供依据。
四、交流与合作镇痛泵的管理需要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护理效果。
以下是一些交流和合作的要点:1. 与医生及时沟通:及时与医生沟通患者的病情和镇痛效果,及时调整泵的设置和镇痛药物的使用。
2. 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疼痛感受和需求,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支持和护理。
3. 与团队合作:与其他护理人员、麻醉科医生和疼痛管理专家等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的镇痛管理。
麻醉科中的镇痛泵的使用及管理麻醉科中的镇痛泵在手术后镇痛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静脉输送药物,镇痛泵能够提供持续的镇痛效果,使患者在手术后能够获得有效的疼痛缓解,加快康复。
本文将就麻醉科中的镇痛泵的使用及管理进行全面的论述。
一、镇痛泵的使用1. 患者筛选与评估镇痛泵的使用需要在对患者进行详细评估的基础上进行。
医护人员首先需要对患者的疼痛类型、强度、药物过敏史以及其他相关病史进行了解。
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镇痛泵和药物。
2. 泵内药物的配置麻醉科中常用的镇痛泵内置有多种药物,常见的有吗啡、芬太尼等。
在配置药物时,需要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情况和疼痛需求,调整药物的浓度和剂量。
同时,配置药物时需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流程,防止感染的发生。
3. 泵的置入和操作镇痛泵的置入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经验。
在操作时,应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并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告知和操作指导。
此外,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状况,及时调整泵的参数和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4. 镇痛疗程的管理镇痛泵的使用需要进行严密的疗程管理。
医护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对泵内药物进行更换和调整,并定期对泵的性能进行检测和维护,以确保泵的正常工作。
此外,还需及时纪录患者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以供后期评估和改进。
二、镇痛泵的管理1. 设备的维护麻醉科中的镇痛泵作为重要的医疗设备,必须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修。
医院应建立科学的设备管理制度,确保泵的正常运行。
定期对泵的电池、线路、管路等进行检查,及时更换损坏或老化的部件。
同时,对泵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其无菌。
2. 药物的管理麻醉科中的镇痛泵内置有各种药物,对于药物的管理十分重要。
医护人员需要建立完善的药物管理制度,包括药物的采购、存储、配置和使用等环节。
在配置药物时,要确保药物的质量和有效性,对过期或者损坏的药物要及时淘汰和更换。
3. 安全的管理在麻醉科中使用镇痛泵时,安全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镇痛泵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镇痛泵的使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使用镇痛泵的科室。
第三条镇痛泵是一种用于控制患者术后疼痛的医疗设备,患者通过按压按钮来调节镇痛药物的输注速度。
第四条医院将建立完善的镇痛泵使用管理制度,并配备专门的医疗人员进行操作、维护和监控。
第五条医院将定期组织相关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确保镇痛泵的正常使用。
第六条医院将建立镇痛泵使用的记录制度,记录患者的病情、药物使用情况和镇痛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七条医院将加强对镇痛泵的维护和保养,保证设备的安全可靠。
第八条患者使用镇痛泵需经医生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第二章镇痛泵的选择和使用第九条医院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镇痛泵型号,并按照厂家的说明书进行操作。
第十条使用镇痛泵前,医护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和药物过敏史,根据医嘱设置合适的镇痛方案。
第十一条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详细解释镇痛泵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患者能正确操作。
第十二条医护人员应定期检查镇痛泵的工作状态,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第十三条患者在使用镇痛泵时,如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
第十四条医院将按需配备镇痛泵的替代设备,以备不时之需。
第三章镇痛泵的维护和保养第十五条医院将定期对镇痛泵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十六条医护人员应定期检查镇痛泵的输液管路,确保通畅无堵塞。
第十七条镇痛泵应放置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避免潮湿和灰尘的影响。
第十八条医院将建立镇痛泵的清洁消毒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设备的卫生安全。
第十九条医院将配备专门的维修人员,对镇痛泵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
第四章镇痛泵的监控和评估第二十条医院将建立镇痛泵使用的监控系统,监测患者的疼痛情况和镇痛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二十一条医护人员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和镇痛效果,根据反馈结果调整镇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