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考研政治冲刺-----马原重点选择题不要钱版
- 格式:doc
- 大小:105.00 KB
- 文档页数:24
2012年考研政治马经原理知识点详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计揭捉 事理复习指要1 「一般事理和成本主义部门大题出题标的目的之一:该事理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借鉴意义。
如01年理科第36题、06年第35题考到“价值纪律”(第二章第三节)、00年理科第33题考到“社会总成本再出产理论”(第四章第一节)。
07年的备考内容除以上二者外,还有“成本轮回理论”(第四章第一节)、“国家对经济勾当的调节和干与干与”即成本主义国家的宏不美观调控(第四章第二节)。
其答题套路是:①阐述该事理的根基内容;②声名该事理浮现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成长纪律,合适社会化大出产要求等;③把该事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植相连系进行阐述。
」「一般事理和成本主义部门大题出题标的目的之二:今世成本主义出产关系和经济运行的新转变、新调整和新趋向。
如03年第32题考到“国家垄断成本主义的本色和双重浸染”(第三章第二节)、04年第35题考到“成本主义根基矛盾的成长”(第三章第三节)、06年第35题考到“成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色、根源和周期性”及其新特点(第四章第一节)等。
其答题套路是:①指出充溢中提出的成本主义成长的现状及其新趋向,指明该气象是成本主义社会进行调整以顺应成长的法子;②运用辩证否认不美观进行评析,从必定和否认两个层面阐述。
即从出产关系和出产力两个层面来辩证剖析,一方面要指出这种出产关系或经济运行的局部调整,确其实必然水平上促进了成本主义出产社会化的成长,有利于成本主义社会的不变和成长;另一方面又要指出该出产关系或经济运行的局部调整,没有也不成能改酿成本主义出产关系的素质,没有消弭成本主义的根基矛盾。
」2 「07年备考的社会主义经济部门的两大考点:①国有企业更始与现代企业轨制、现代产权轨制问题;②社会主义宏不美观调控问题。
其出题模式和答题套路是:列出材料、数据、图表等,提出问题:①要求连系材料,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植某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②要求指出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性或者意义;③要求指出该问题的原因或者该问题浮现的经济纪律与事理;④要求给出相关的解决法子。
120道马原政治选择题:考研复习必备(答案已提供)120道马原政治选择题:考研复习必备(答案已提供)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A.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B. 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C. 革命性、理论性、实践性D. 科学性、理论性、创新性答案:A2.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性变革的关键是()A. 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 提出了实践概念C. 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D. 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和继承答案:B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是指()A. 客观存在的实体B. 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C. 客观存在的规律和范畴D. 客观存在的精神和意识答案:B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是指()A. 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B. 人们认识世界的物质性活动C. 人们改造世界的意识性活动D. 人们认识世界的意识性活动答案:A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是指()A. 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B. 事物外部的对立统一关系C. 事物内部和外部的对立统一关系D.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答案:A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A. 生产关系B. 生产力C. 生产方式D. 经济基础答案:C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价值是由()决定的A.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格B. 生产资料的价值C. 劳动力的价值D.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答案:C8.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是由()创造的A. 工人B. 资本家C. 生产资料D. 劳动力答案:A9.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是()A. 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B. 封建主义的兴起和发展C. 奴隶社会的兴起和发展D. 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答案:A10.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石是()A. 马克思主义哲学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答案:A11.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B. 社会主义生产力C.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D. 社会主义制度答案:A12. 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理想是()A.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B. 实现共产主义C. 实现民主社会主义D. 实现国家资本主义答案:B13. 马克思主义的最鲜明特征是()A. 科学性B. 革命性C. 实践性D. 创新性答案:B14. 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 科学性B. 革命性C. 实践性D. 创新性答案:D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A. 毛泽东思想B. 邓小平理论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 科学发展观答案:A16.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A.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C.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D. 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的领导答案:A17.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A.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B. 完成社会主义改造C.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D.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B18.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两翼”是()A.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B. 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C.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D.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答案:C19.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成果是()A.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D.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答案:A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答案:A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B.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C.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D. 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的领导答案:A2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A.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B.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C.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D.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答案:A23. 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在于()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D.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A2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核心观点是()A.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B. 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C.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相互转化D.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有机结合答案:D2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A.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B.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C.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D. 坚持市场经济,坚持私有制,坚持自由竞争答案:A2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坚持()A. 市场化改革方向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C.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D.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B27.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A. 人民当家作主B. 党的领导C. 依法治国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案:A2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A.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B.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C.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D.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外交建设、军事建设答案:A2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是()A.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推动社会主义事业D.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答案:A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A.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B.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产主义C.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D.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答案:D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步骤是()A. 两步走、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B. 两步走、先实现共产主义、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 两步走、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D. 两步走、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答案:A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安排是()A.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B.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C.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产主义D.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答案:A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安排是()A.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B.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共产主义、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D.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答案:A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安排是()A.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B.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C.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产主义D.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答案:A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安排是()A.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B.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共产主义、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D.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答案:A3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安排是()A.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B.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C.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产主义D.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答案:A3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安排是()A.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B.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共产主义、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D.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答案:A3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安排是()A.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B.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C.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产主义D.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答案:A3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安排是()A.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B.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共产主义、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D.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答案:A4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安排是()A.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B.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C.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产主义D.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答案:A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安排是()A.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B.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共产主义、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D.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答案:A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安排是()A.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B.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C.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产主义D.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答案:A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安排是()A.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B.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共产主义、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D.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答案:A4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安排是()A.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B.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C.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产主义D.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答案:A4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安排是()A.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B.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共产主义、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D.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答案:A4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安排是()A.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B.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C.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产主义D.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答案:A4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安排是()A.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B.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共产主义、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D.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答案:A4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安排是()A.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B.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C.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产主义D.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答案:A4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安排是()A.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B.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共产主义、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D. 两个一百年、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答案:A5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安排是()A.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B。
考研政治冲刺试题及解析(押题二)一、选择题Ⅰ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伟大贡献是()A.恢复了唯物主义的B.创立了唯物史观C.确立了辩证法的科学地位D.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3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A.它的革命性B.它的能动性C.它的科学性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4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的特点是()A.实践性B.科学性C.革命性D.阶级性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罗马哲学B.中世纪经院哲学C.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D.17、18世纪资产阶级哲学6下列观点正确表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的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一门具体科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科学D.具体科学可以脱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7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使人()A.掌握全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知识B.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C.正确认识自然现象D.妥善处理工作中的一切事情二、选择题Ⅱ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A.它的批判精神B.它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愿望C.它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体系D.它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9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表现在()A.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B.扬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C.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D.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步和发展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的含义在于()A.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B.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中国哲学优秀传统相结合C.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D.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人民所掌握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的伟大变革,是因为()A.在人类思想第一次有了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B.使得无产阶级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科学理论武器C.创立了唯物史观D.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三、分析题12试论述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产阶级和⼈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产⽣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创⽴。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命性的统⼀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法论、政治⽴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唯物主义和唯⼼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是哲学的伟⼤变⾰。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物质运动与时间、空向。
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性: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与⼈的存在。
⾃然界和⼈类社会的分化和统⼀。
⼈和⾃然的关系。
社会⽣活的实践本质。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法论意义。
联系与发展。
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盾及其同⼀性和⽃争性。
同⼀性和⽃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
⽭盾同⼀性和⽃争性原理的⽅法论意义。
⽭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盾分析⽅法。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
辩证否定观及其⽅法论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法论意义。
、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法劝唯物辩证法的⽅法与认识⽅法和⼯作⽅法的⼀致性。
辩证思维的主要⽅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
辩证思维⽅法与现代利学思维⽅法。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
⾃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意识能动作⽤的表现。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2012考研政治马哲原理重点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要「重点考点所在」重点是第三、四、五、六章,尤其是前三者。
它们本身是该学科的重点难点内容;历年试题,尤其是辨析题和分析题这类主观大题也主要集中在这几章,这就更证明了它们应该成为复习重点。
其他各章主要考到选择题,其中某些知识点和原理有出到大题的可能性。
「出题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出题特点有:①题干部分常用历史典故、科学事例、社会现实事例来命制,考察考生对原理的理解运用能力。
但一般而言,不直接涉及现阶段的方针政策事例,相对而言与社会现实保持一定距离;②只要把握好考点,选择题和分析题都可以在相对脱离题干和材料的情况下解题。
选择题多数只要是选项正确的就考虑选。
分析题更侧重于要求答出较完整的原理。
「06年、07年分析题出题特点」06年所有分析题的出题特点是:问到两个以上的问题,考察到两个以上的跨章节考点。
体现了试题的综合性考察方向。
07年很有可能沿用这种出题特点。
第一章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唯物史观的意义(选择题)「96年理科第11题,97年文理科第11题」第二章唯物论1、物质与运动、时空的不可分割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选择题)「96年第1 题:“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表明惠能的观点是。
06年第1题: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哲学涵义是」2、实践的定义、特点、形式等(选择题)3、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多年考到的选择题)「02年文科第1题,理科第1题,03年第2题,04年第2题,05年第34题」4、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非常可能的选择题)「99年文科第2题,00年理科第1题,01年文科第2题,理科第3题,02年文科第16题,理科第17题,05年第1题: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其哲学上的含义是」第三章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相关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选择题和分析题的某个方面)「01年理科第17题:DNA遗传信息,04年第31题:漫画“任务终于落实到人了”,05年第16题: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六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06年第38题Ⅱ: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人类面临的三重困境」2、四大辩证法范畴:本质和现象、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结果、可能和现实(尤其是前二者,选择题或分析题的某方面)「96年理科第23题:辨析: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2012年考研复习已经进⼊了冲刺阶段,对于这⼀阶段的复习考⽣们也越发紧张和重视。
对于考研政治来说,各个科⽬⾥⾯有很多重难点内容需要⼴⼤的2012年的考⽣们注意。
为了让⼤家更有针对性的复习,万学海⽂政治考研辅导专家们特别总结了这些科⽬的重难点,以供⼴⼤2012年的考⽣们参考复习。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唯物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性,何者为第⼆性,这是判断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标准。
(1)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性,意识第⼆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唯⼼主义: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第⼀性,物质第⼆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思维和存在有⽆同⼀性,这是判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性。
(2)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认识或者不能被完全认识,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性。
(⼆)辩证法和形⽽上学辩证法坚持⽤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盾;形⽽上学则坚持⽤孤⽴的、静⽌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盾的存在和作⽤。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坚持辩证法,才能全⾯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种或⼏种实物。
这是⼀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
2.近代形⽽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然科学关于原⼦是物质最⼩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认为原⼦的属性就是⼀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青年人考研网 /stu/tuofu/
1 2012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预测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思潮是()
A 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B 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
C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D 分析哲学和后现代主义
二、分析题
2 怎样理解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里程碑?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答案]1 C
二、分析题
2 「答案要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里程碑,就在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立足于当代中国变化中的实际,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要求,反映了我们党由革命党到执政党地位的深刻变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在于,它是对人类社会规律和社会主义规律的揭示。
从根本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底是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于,它是对执政党规律的揭示,它解决了已经取得政权的共产党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一个党的重要问题。
归根结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性和重大意义在于,它是对执政党规律、社会主义规律和人类社会规律这三大规律的揭示,它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命运、我们社会主义的命运和我们的党的命运。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真题及答案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 198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饿《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的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
恩格斯回答说,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考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即马克思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以,正确答案是A选项2.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有其因必有其果【答案】D【解析】坚持就是胜利,体现的是事物的因果联系,即两者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揭示了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和范畴,正确答案是选项D。
3. 右边这张照片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
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B.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D.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人与自然的关系,气候变暖给人类发出的警示是人在对于自然的作用过程中,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保护自然,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大势所趋,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D。
考研政治真题马哲
2012考研政治真题马哲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昨天已落下帷幕。
面对今年的考研真题,与去年相比,仍然是重点突出,热点必考,符合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值大概占试卷的23分,单选5道,多选4道,分析题1道。
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有人的思维意识、量变质变规律、认识论。
辩证法和认识论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难点,每年的真题都会命制考点。
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共6分,但难度不大。
只要考试掌握了基本概念,基本能拿到4—6分。
像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商品价值的'内涵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都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这就对13年的考生做了个提醒,面对考研政治的第一部分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定要把基本知识点掌握牢固,灵活运用,特别是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内容更是重中之重,今年命制分析题,来年也可以继续命制分析题。
对于重点考点,理论热点,都是考题命制的核心。
下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简单记忆要诀:二大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五对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四对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与历史。
中国大学网考研频道。
1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2)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3)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4)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①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哲学受到反动没落的社会阶级的拥护和利用,所以得到保存和留传。
根源不能说主观和客观相背离,因为它是认识错误的原因,可以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②社会根源:社会分工、脑体劳动分离,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③认识论根源:在认识过程中,将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加以夸大。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5)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重点把握) (6)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革命性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即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之上。
(7)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某人上传的这个文档居然要20个文库金币,实在坑爹,看不下去了,下下来,弄个免费的大家使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这两大发现是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B.唯物论和辩证法C.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D.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A】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党的出现C.十月革命的胜利D.剩余价值论和唯物史观的发现【A】3.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科学性B.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C.阶级性D.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B】4.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思维与实践的关系问题D.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B】5.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不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A. 一切科学的基本问题B.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基本问题C.辩证法中的基本问题D.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D】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是否承认世界具有统一的本原B.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C.有“高尚的理想”D.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 7.“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A.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B.辩证唯心主义的物质观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物质观【A】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A】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B.客观实在性C.时间和空间特性D.可知性【B】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C.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D】11.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
这种观点说明了A.主观的时间和空间观念必然是空洞的抽象B.时间和室间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C.时间和空间只是物质的存在形式D.物质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形式【C】12.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是A.人的活动B.地理环境C.生产方式D.上层建筑【C】13.有一首断言缺了钉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A】14.“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这种观点A.深刻地揭示了联系的条件性,属于辩证法B.否认了不同事物及其性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相互联系,是形而上学C.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D.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B】15.“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A.历史是客观的合规律的过程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D】16.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该诗启发我们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B.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瞬息万变,难以把握的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D.事物发展过程中只有偶然没有必然【A】17.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扬弃”B.斗争的观点C.对立统一规律D.否定之否定【C】18.“和而不同,同则不继”,这种对和谐的看法,表明A.和谐与矛盾是排斥的B.和谐和矛盾是同一的C.和谐包含着矛盾D.有矛盾就没有和谐【C】19.在我们分析人时,既要看到其优点,又要看到其缺点,看优点与缺点要分清主次。
这一工作方法的理论根据是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D】20.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C.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D】21.《孙子兵法》日:“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
”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
同是根据《孙子兵法》但却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这说明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B】22.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A.客观分析法B.矛盾分析法C.具体分析法D.调查研究法【B】23.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
”也兢是说要注意火候。
这说明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C.要坚持适度原则D.要重视量的积累【C】2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苟子的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A.不断发生质变的过程B.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C.不断发生量变的过程D.波浪式发展的过程【B】25.下列关于抽象与具体思维方法的描述,错误的有A.感性中的具体是人们认识和思维的起点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就是从抽象的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的具体C.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就是以具体为逻辑起点,通过逻辑中介,达到以思维具体的运行过程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一般辩证法的阐述(以及研究)方法【B】 26.下列命题中反映规律客观性的有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C.“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A】27.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这种观点表明A.意识具有能动性B.人在实践中可任意获得自己想得到的成果C.劳动可以创造一切D.它是一种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A】28.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表明意识具有A.绝对性B.无限性C.创造性D.永恒性【C】29.恩格斯提到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一观点说明实践A.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使认识具有科学性D.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30.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
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
这表明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3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A】32.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这一著名论断表明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D.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D】33.关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错误的说法有A.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B.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就意味着认识是被实践决定的被动的因素C.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D.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B】 34.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D】35.真理的一元性是由A.真理的主观性决定的 B.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的C.真理的多样性决定的 D.真理的相对性决定的【B】36.“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主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37.恩格斯说:“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绝对的。
”这表明A.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B.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永恒的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是对相对性的否定和超越C.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有原则的界限D.真理包含绝对性,是不可被超越的【A】38.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一反映一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子这一点。
”这表明A.人只能认识自己周边的具体事物B.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C.人们无法达到对自然界最终的真理性的认识D.人的认识能力是无法达到对绝对真理的把握【B】39.“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这表明A.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绝对性真理走向相对性真理的过程B.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真理问题上的相对主义观点C.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观点D.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D】40.“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这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B】41.实践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因为实践具有A.直接现实性 B.普遍性C.辩证性 D.主体能动性【A】42.“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B】43.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A.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B.务实精神和奋斗精神C.奉献精神和献身精神 D.探索精神和诚实精神【A】44.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引起社会变革的根源B.对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C.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D.制约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C】4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决定社会制度的差异的根本因素B.影响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状况的基本因素C.决定社会进化的速度的基本条件D.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D】46.“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