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突围 中国文学跨文化接受研究-中国文学意象的突围与全人类意识
- 格式:pdf
- 大小:1013.42 KB
- 文档页数:5
闻一多诗歌意象的美学持征研究【摘要】闻一多作为20世纪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歌中的意象美学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对闻一多诗歌中的意象特点进行分析,重点探讨其自然意象和历史文化意象的美学意义,以及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通过对闻一多诗歌意象的审美价值进行探讨,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意义所在。
结合现代语境,探讨闻一多诗歌意象对当代文化的启示和影响。
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挖掘闻一多诗歌的美学内涵,为文学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展望未来,还需要深入探讨闻一多诗歌中的其他美学元素,以更全面地理解其诗歌创作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闻一多诗歌意象美学的持续研究,可以推动中国诗歌研究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 闻一多,诗歌意象,美学,审美价值,现代影响,自然意象,历史文化意象,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重要性,展望未来,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闻一多(1918-1946),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歌以独特的意象表达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深受读者喜爱。
闻一多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包括自然意象、历史文化意象等,这些意象不仅为诗歌赋予了深刻的内涵,也展现了诗人的独特审美追求。
随着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诗歌意象的美学持征研究成为学术界和文学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闻一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探讨其诗歌意象的美学特点,对于深入理解其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以及对当代文学的启示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对闻一多诗歌意象的美学持征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宽诗学研究的视野,也有助于借鉴其创作经验,推动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与传承。
1.2 研究意义闻一多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诗歌作品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包括自然、历史、文化等多种意象。
研究闻一多诗歌意象的美学持征,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其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追求,更有助于揭示其诗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通过对闻一多诗歌意象的分析和探讨,可以进一步挖掘其诗歌的内在价值和意义,丰富和拓展中国现代诗歌的研究领域。
㊀第2章㊀个体文学表象与群体文学表象9第2章个体文学表象与群体文学表象㊀㊀ 表象 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ꎮ表象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ꎬ但比知觉更具体㊁更清晰㊁更形象㊁更概括ꎮ1818年ꎬ叔本华发表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ꎬ认为意志是自在之物ꎬ万物之所以成为我们的表象是由于意志的作用ꎬ是意志的不断外化ꎬ奠定了他唯意志论的哲学体系基础ꎮ此后ꎬ 表象 一词便与 意志 ㊁ 感觉 ㊁ 知觉 ㊁ 意识 等词一道成了哲学㊁心理学领域中的常用概念ꎮ从哲学意义上讲ꎬ文学是根本无法再现客观实在的ꎬ文学的所谓再现ꎬ充其量是一种符号意义上的再现ꎬ 世界是我的表象 ꎬ而表象世界不等于客观世界ꎮ大脑中的世界不是本体世界ꎬ而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关于客观世界的映像ꎮ就好比镜子中的苹果ꎬ不是真正的苹果一样ꎮ它不能是本体的再现ꎬ而只能是本体的映像ꎮ个体文学表象是怎样转化成群体文学表象的?拥有相同文学表象的群体规模的大小以及对这一表象的认可度与读者对文本的价值评价有什么关系?个体真理感和群体真理感在文本中有怎样的组合方式?这些不同的组合方式对文学及人类有着怎样的影响?此类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探讨ꎮ而对此类问题的解答对于文学史的研究㊁对于对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评价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ꎮ本章从个体自发的文学表象与生命真理感的关系入手ꎬ分析了具有相近生命真理感的群体ꎬ以及这一群体规模的大小和交流生命真理感的知音感的深刻度的关系ꎮ最后ꎬ本章将探讨个体真理10㊀意象突围 中国文学跨文化接受研究感与群体真理感在文本中的四种组合方式ꎬ并分析它们对社会的价值ꎮ相信这一研究对从文学角度参与社会评判有所助益ꎬ而反过来看ꎬ它对研究社会如何影响文学也会有所帮助ꎮ一、个体文学表象与生命真理感一般来说ꎬ文学表象是由个体来完成的ꎮ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个体接受群体之授意或成功预测群体意图而完成的文学表象ꎻ二是个体基于自己的生命体验自发而成的文学表象ꎮ关于前者ꎬ我们将在本章的第三部分进行探讨ꎬ这里只探讨个体自发的文学表象对于个体自身的意义ꎮ我们知道ꎬ此种情形下ꎬ文本是个体创作的一套表象系统ꎬ它不仅遥指着作为个体生存境遇的世界(自然ꎻ社会组织ꎻ以及社会性的观念㊁价值系统㊁审美风习等)ꎬ而且饱满渗透着个体对这一世界的理解和愿望ꎮ用萨特的话说就是以个体 人性包笼的世界 ꎮ①个体创造文学表象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ꎬ对于自发的个体文学表象来说ꎬ通过分析文本和个体境遇的差异ꎬ可以发现ꎬ影响它的主要因素大致有:(1)个体境遇背景ꎻ(2)个体愿望ꎻ(3)个体对自身生活可能性的理解(比如愿望能否实现)ꎻ(4)基于(3)的安慰策略ꎻ(5)基于(3)的意志选择(如自我激励或消沉)ꎮ从个体境遇背景中生发的个体愿望往往是与此境遇对抗的自由梦想ꎬ而它总是受到个体对自身生活可能性的理解的制约ꎬ当个体理解否定了个体愿望时ꎬ他需要寻找理由安慰自己并熄灭改变境遇(及自身)的意志ꎬ当个体理解支持个体愿望时ꎬ他需要燃烧改变境遇及自身的意志以实现愿望ꎮ我把综合以上这些因素而形成的感受叫做生命真理感ꎮ应该说明的是ꎬ在生命真理感中ꎬ个体境遇背景②是其他几个要素的始基ꎬ它决定着个体愿望ꎬ制约着个体理解ꎻ在此基础上ꎬ个体对自身生活可能性的理解①② 法 萨特:«萨特文学论文集»ꎬ施康强等译ꎬ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ꎬ第110页ꎮ它往往是作者进行创作时 作为问题 所面对的真实境遇背景ꎬ即ꎬ即使作者本身境遇非此ꎬ也在思考并力图更改或适应这一境遇ꎬ同时往往也是作品开始时主人公的境遇背景ꎮ第2章㊀个体文学表象与群体文学表象11㊀又决定安慰策略及意志选择的有无并渗透入其内容ꎻ并非每部作品都具备这五个要素ꎬ其中(4)或(5)的欠缺是常见的ꎬ而正是它们的不同内容以及后两项本身的欠缺与否诠证着不同类别作品的独特选择ꎮ在人与世界基本处于原始和谐状态的文学作品里ꎬ意志选择往往是缺失的ꎬ而安慰策略的比重往往很大ꎬ这似与主体自我意识尚未觉醒㊁把自我理解为环境的从属物有关ꎮ以«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为例来说①ꎬ主人公牛郎在故事展开前的个体境遇背景②是贫穷卑微的:被兄嫂赶出家门ꎬ只有一头老牛相伴ꎻ在此境遇下的个体愿望却是温饱不愁的男耕女织ꎬ于是创作者由这一愿望幻化出一个天女的爱情ꎻ天女的爱情一方面是由愿望的极致美好导致的ꎬ另一方面也有心中明白人间女子决不会选择自己的嫌疑ꎬ即这一个体愿望受到个体对自身境遇之理解的制约ꎮ更重要的是ꎬ个体深深理解这一愿望根本不会得到现有秩序的认同ꎬ所以织女只能被王母娘娘带走ꎮ但愿望虽能被理解制约ꎬ并不能被理解消灭ꎬ在愿望与理解之间生出一种安慰ꎬ即七七鹊桥相会ꎬ让在人间被悲苦围困的个体不至于绝望③ꎻ在这个故事里ꎬ意志选择是缺失的ꎬ在个体的主体意识觉醒之前ꎬ个体只能听凭环境的摆布ꎬ并无主体意志可言 这也是主体自觉前阶段大多数文学表象的共同特点ꎮ在人的主体地位提高㊁自我意识极度张扬的浪漫类作品里ꎬ意志选择变得极其重要ꎬ安慰策略已经不再需要ꎬ这与主体认为生命是可以由自己把握的这一理解相关ꎮ在«约翰 克利斯朵夫»里ꎬ故事展开前的个体境遇背景已经不再重要ꎬ它只是一个尚未成长为伟岸者的人ꎻ个体愿望就是实现自我ꎻ个体把境遇和自我生命理解为可以由自己改变㊁由自己创造的事物ꎬ所以它支持 实现自我 这一个体愿望ꎻ因为个体理解支持个体愿望ꎬ所以安慰策略已不再需要ꎻ既然境遇和生命由自己把握ꎬ则个体意志的强大就变得格外重要ꎬ于是主人公倾其一生之力都在砥砺自己的意志ꎮ①②③以这一传说为例可能会遭到这样的批评:传说历来被认为是口耳相传的集体创作ꎬ怎么能作为个体文学表象的例子呢?我可以分辩说ꎬ从最简朴的原型到每一次更改ꎬ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来独立承担的ꎬ而不是群体共时性商讨而达成的统一意志ꎬ传说就其历时性来说是群体的ꎬ但在某一时点上却依然是个体的ꎮ这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创作者 作为问题 所面对的个体境遇背景ꎮ这也可以说是个体理解对个体愿望的一种让步ꎬ唯此个体才会得到安慰ꎮ。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现代化中国想象华夏边缘叙述与新时期文化一、概述在比较文学的广阔视野下,现代化中国的想象呈现出一种独特而复杂的面貌。
华夏边缘的叙述,作为这一想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也揭示了新时期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挑战。
现代化是一个全球性的历史进程,而中国在这一进程中的位置与角色尤为引人关注。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文化的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现代化中国想象的形成与演变。
在这一视角下,华夏边缘的叙述不再是简单的地理或文化边界的划定,而是成为了一个充满动态与变化的概念,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被重塑和解读。
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的推进,中国的文化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华夏边缘的叙述在这一时期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和传统价值的重估,华夏边缘的叙述开始更多地强调文化的连续性和传承性;另一方面,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华夏边缘的叙述也开始呈现出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姿态。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文学的视角,深入探讨现代化中国想象中的华夏边缘叙述及其与新时期文化的关系。
我们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华夏边缘叙述的演变轨迹和内在逻辑,并探讨其在现代化中国想象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我们也将关注新时期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其与华夏边缘叙述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为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 阐述比较文学视野在现代化中国研究中的重要性在现代化中国的研究中,比较文学视野的引入与运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一视野不仅突破了传统文学研究的地域限制,更在跨文化、跨地域的对比分析中,为我们理解现代化中国的独特性和普遍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比较文学视野强调对不同文学传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与比较。
通过对比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现代化中国进程中的独特现象与问题。
问题意识的突显与文化转向的深化作者:曾军许鹏来源:《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文学理论研究经历了从新时期向新世纪的跨越。
对30年发展历程的总结理所当然成为文艺学关注的重点话题。
同时,问题意识的突显和文化转向的深化特点也鲜明地体现出来,“新世纪文学的新现代性”的讨论虽然属于当代文学批评的范畴,但其自觉的理论化也吸引了文艺学的注意,并参与“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讨论;西方文论研究不再满足于断章取义式的接受,理论创新的冲动和西方文论的学术史分析也使得以叙事学和巴赫金研究为代表的西方文论研究在近两午走向深化。
在文艺学的文化转向中,视觉文化和都市空间领域的开拓成果显著。
关键词:改革开放三十年;问题意识;文化转向中图分类号:1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8)12-0134-07作者简介:曾军。
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许鹏,上海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200444)200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满30年的年份,文艺学研究经历了从新时期迈向新世纪的跨越。
因此,对30年来文学理论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成为重点话题;此外,关于“新世纪文学的新现代性”、叙事学研究、巴赫金研究、视觉文化研究、都市空间理论的开拓与深化也颇为引入瞩目。
一、改革开放30年:当代中国文论的回顾与反思文艺学领域对改革开放30年的文学理论发展的学术回顾和总结其实从去年就已开始。
2007年6月23日,在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文学理论三十年——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上,钱中文指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在现代性的指引下,大体明确了文学也包括文学理论的自主性问题,使文学理论初步回归自身”。
而从整个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来看,“后30年的文学理论在原创性上,可能逊色于20世纪前20多年的文学理论,但在探讨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上,学术视野的开阔与论及问题的广泛性方面,后30年却是胜于前20年的”。
新疆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大联考(全国乙卷)语文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党的第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目标,同时明确部署我国“十四五”期间“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由此足以看出数字文化产业的文化强国使命。
从工具属性看,数字文化产业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产业类型,推动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增强经济硬实力;从文化建设本身看,不断涌现的数字文化新产品能够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并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二者是文化强国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看,数字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数字技术优势,能更精准把握不同国家人群的消费需求,创造出满足不同目标群体的数字文化产品,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看,当前人类已进入数字化城市星球时代,该时代的强国将是字化强国,而数字产业为该星球的主导产业,满足数字星球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产品为数字文化产品,数字文化产业内在统一于数字化强国目标,数字文化产业强国建设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计算机、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三次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变革。
计算机的发明开启了数字化进程,互联网的应用让数据广泛流动起来,移动互联网将人和数据合二为一,创造了无尽的数字化场景。
在从计算机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承接过程中,数字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演进,推动着数字文化强国建设。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数字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在互联网发展的后半场肩负着实现从优到强的高质量发展与升级的重任,致力于实现数字文化产业强国目标。
意象绘画之“中国文脉,当代表达”——彭锋访谈录作者:冯戎来源:《艺术评论》 2017年第8期冯戎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中,意象绘画是重要的一支。
介于具象和抽象艺术之间、神似与形似之间的中国当代意象绘画,其“写意”包含艺术精神、艺术观念和观察世界的方式方法以及形式探索,在当代艺术的主题环境下更是一种内化于作品结构中的合理语言和文化指涉,在深层面上呼应了中国艺术史的主线和大方向。
意象绘画以“中国文脉,当代表达”为主旨,尝试在创作中融入中国元素、中国文化,将这种“文脉精神”的意象渗透在各种媒介创作的作品中,即在中国的当代绘画、装置、雕塑、行为、多媒体等等艺术上普遍具有一种写意的东方气质。
三十年来,中国当代意象绘画的代表人物吴冠中、尚扬、王怀庆诸位先生等作品都风格鲜明,自成一体,在国际和国内具有广泛影响。
吴冠中先生的写意油画和写意水墨,在似与不似之间捕捉自然气象。
尚扬先生以“董其昌计划”系列,追溯中国中古时期的画家们表现的主题:与人合而为一的自然,并寄以个人对当下自然、人文景观异化的情感和态度。
王怀庆先生的作品对具体物像里中国特质的抽取,构筑出艺术家精神家园的形状,找寻当代精神的寄托。
之后,“85新潮”以来致力于意象绘画的中坚力量:王华祥、丁方、胡伟、张方白、冯放、黄建成、唐承华等,也在各自的艺术轨道中进行着持续的努力和追求。
在意象绘画中,有一位重要的推动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彭锋教授。
作为一位哲学学者和一位教育者,他从艺术哲学的角度出发,思考中国当代艺术的走向和定位,在中国意象绘画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曾经策展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弥漫》展览,以及后续的《弥漫·北京》。
彭锋教授的策展,在一定程度上凝练了中国当代艺术中意象绘画的精髓,并且从中呈现出意象绘画的一个发展趋势。
冯戎:要谈及中国当代艺术任何一个流派或其发展,都离不开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发展历程。
彭锋:是的,中国当代艺术始终在试图避免风格化,或者有意打破风格的局限,而进入一种完全自由的表达状态。
中国文学人类学就是在文学和人类学空白地带上的生成物,如果以1987年弗雷泽的《金枝》和弗莱等人的《神话———原型批评》的中译本在国内问世为起点,以2007年文学人类学第三届年会的召开为一时间标志,中国文学人类学已走过20多年。
结合20年来在国内各种学术期刊,数以千计冠以文学人类学分析和研究的文章为样本,我们将探讨文学人类学的发展现状,归纳总结其特征,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一展望,只有厘清这些问题,才能说清中国文学人类学发展得如何及还有怎样的发展空间。
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展现状我们要探讨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展现状,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了什么,这与文学人类学的从业者们在做什么,其实是个二个一,一个二的问题。
在西方以文学批评、文学的人类学批评和文学人类学为名的相关理论流派中,包括新历史主义学派葛伯林格的文化诗学、弗莱的原型批评、卡西尔的文化哲学、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的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还有人类学家W ·恩尼特的文学人类学、费尔南多·波亚托斯的民族志诗学/人类学诗学和马尔库斯等人提出的实验民族志,等等,中国文学人类学拿来的是原型批评和比较神话学研究。
自1987年起,神话、图腾、原型、文化模式、原始意象等术语就开始频繁出现于各类论文当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型、神话、符号和仪式是中国文学人类学的核心词,也就是说,文学人类学主要包括:原型批评、原始主义批评、比较神话研究和仪式研究四方面。
1、原型批评1957年,弗莱的《批评的剖析》一书出版,这是弗莱对J ·G ·弗雷泽的《金枝》、荣格的原型心理学与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整合,从而创造了文学批评中的原型批评。
弗莱说:“原型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仪式内容的属结构式叙事的原型,另一类是具有梦幻内容,属典型或象征的原型。
”①由于原型是文学类型和意象的基础,文学原型大都发生在前文学的分类形态中,诸如神话、仪式和民俗传说,因此,对原型的追索就构成了一种文学的人类学。
㊀第8章㊀电影文学意象的突围 爱情题材187第8章电影文学意象的突围——爱情题材一㊁«山楂树之恋»接受情况的调查严格说来ꎬ电影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文学文本ꎬ它是集文学㊁表演㊁摄影㊁美术㊁音乐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ꎬ只有电影剧本才是文学ꎮ但由于调查对象是外国留学生ꎬ让调查对象在短时间里阅读电影剧本是困难的ꎬ因此ꎬ我选择了通过让调查对象在同一时间里观看电影的方式对其进行调查ꎮ«山楂树之恋»的时代背景是 文革 时期ꎬ男女主人公在一个物质贫困㊁思想不自由的时代演绎了一段至纯至美的浪漫爱情ꎮ他们的爱情不染功利㊁不染肉欲ꎬ无私而且永存ꎮ本章要考察的接受者的反应包括:喜爱程度㊁喜爱理由㊁观看时的表现㊁观看后的余味等ꎬ详见下述的调查问卷ꎮ关于«山楂树之恋»的接受情况的调查问卷1 你对电影喜爱的理由是(和你的想法一致打高分ꎬ不一致打低分ꎬ188㊀意象突围 中国文学跨文化接受研究1分最低ꎬ5分最高ꎮ)A 电影里纯洁的爱情让我感动ꎮ1㊀㊀2㊀㊀3㊀㊀4㊀㊀5B 我很喜欢电影的演员ꎮ1㊀㊀2㊀㊀3㊀㊀4㊀㊀5C 情节曲折ꎬ很吸引人ꎮ1㊀㊀2㊀㊀3㊀㊀4㊀㊀5D 意味深远ꎬ引发我的思考ꎮ1㊀㊀2㊀㊀3㊀㊀4㊀㊀52 观影表现(和你的想法一致打高分ꎬ不一致打低分ꎮ)A 我的感情随着电影的发展而变化ꎬ一会儿高兴ꎬ一会儿悲伤ꎮ1㊀㊀2㊀㊀3㊀㊀4㊀㊀5B 对于下面的情节发展我充满了紧张和期待ꎮ1㊀㊀2㊀㊀3㊀㊀4㊀㊀5C 我大概可以猜出后面的结局ꎬ尤其是电影进行到一半以后ꎮ1㊀㊀2㊀㊀3㊀㊀4㊀㊀53 观影后(和你的想法一致打高分ꎬ不一致打低分ꎮ)A 现实生活中不会有这样纯美的爱情ꎬ电影带我进行了一场浪漫之旅ꎬ看电影的过程中我感到很满足ꎬ这种满足感能持续一段时间ꎮ1㊀㊀2㊀㊀3㊀㊀4㊀㊀5B 现实生活中不会有这样纯美的爱情ꎬ电影带我进行了一场浪漫之旅ꎬ看电影的过程中我感到很满足ꎬ但这种满足感看完电影以后马上就没有了ꎮ1㊀㊀2㊀㊀3㊀㊀4㊀㊀5C 我相信这样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过ꎮ1㊀㊀2㊀㊀3㊀㊀4㊀㊀54 请对电影结尾的改动打分(喜欢的打高分ꎬ不喜欢的打低分)A 老三的病好了ꎬ与静秋结婚ꎬ电影结束ꎮ1㊀㊀2㊀㊀3㊀㊀4㊀㊀5B 老三的病好了ꎬ与静秋结婚ꎬ婚后却常常吵架ꎬ两人对付过日子ꎮ㊀第8章㊀电影文学意象的突围 爱情题材1891㊀㊀2㊀㊀3㊀㊀4㊀㊀5C 老三的病好了ꎬ与静秋结婚ꎬ婚后非常甜蜜ꎮ1㊀㊀2㊀㊀3㊀㊀4㊀㊀5D 老三死了ꎬ静秋因为太思念老三所以也自杀了ꎮ1㊀㊀2㊀㊀3㊀㊀4㊀㊀5E 老三死了ꎬ静秋决定一辈子不结婚ꎮ1㊀㊀2㊀㊀3㊀㊀4㊀㊀5F 老三死了ꎬ静秋很快与一个又高又帅的人结婚了ꎮ1㊀㊀2㊀㊀3㊀㊀4㊀㊀5G 老三死了ꎬ三年以后静秋认识了一个和老三很像的男孩ꎬ静秋与他结婚了ꎮ1㊀㊀2㊀㊀3㊀㊀4㊀㊀5H 老三消失的那段时间是因为他爱上了别的女人ꎬ后来那个女人提出与老三分手了ꎬ静秋找到老三后ꎬ老三又与静秋和好了ꎮ1㊀㊀2㊀㊀3㊀㊀4㊀㊀5I 我很喜欢电影中的结尾ꎬ我认为电影中的结尾是最完美的ꎮ1㊀㊀2㊀㊀3㊀㊀4㊀㊀55 看过电影一周以后(和你的想法一致打高分ꎬ不一致打低分ꎮ)A 电影的一些片段和画面经常引发我回想ꎮ1㊀㊀2㊀㊀3㊀㊀4㊀㊀5B 电影的情节经常引发我回想ꎬ让我思考人生ꎮ1㊀㊀2㊀㊀3㊀㊀4㊀㊀5C 电影让我对世界充满信心ꎮ1㊀㊀2㊀㊀3㊀㊀4㊀㊀5D 电影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ꎮ1㊀㊀2㊀㊀3㊀㊀4㊀㊀5E 我希望再次看到此类作品ꎮ1㊀㊀2㊀㊀3㊀㊀4㊀㊀5。
4㊀意象突围 中国文学跨文化接受研究
第1章
中国文学意象的突围与全人类意识
㊀㊀三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激活了中国经济ꎬ中国赶超日本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ꎮ然而ꎬ中国 富 起来之后ꎬ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强 起来ꎮ 富强 的 富 是经济地位的提升ꎬ而与政治和文化地位相联系的 强 却并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ꎮ 富起来 的中国亟须改变自己在国际政治㊁文化中的地位ꎬ让世界了解并认同中国ꎮ为了增强自身的软实力ꎬ国家意识到需要推行文化战略ꎬ正面塑造自身形象ꎬ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ꎬ于是鼓励外国人到中国学习汉语㊁在海外开设孔子学院成为了文化外交的重要手段ꎮ
我国对外汉语事业的发展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ꎬ多年来ꎬ我们重视对外汉语语言教学ꎬ摸索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语言教学方法ꎮ不过ꎬ我们却很少考察留学生的学习动机ꎬ很少研究留学生接触汉语和中国文化时的接受心理ꎬ很少跟踪留学生对于汉语学习的坚持情况ꎮ80%左右的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半年后ꎬ放弃了汉语学习①ꎬ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思考ꎮ19世纪60年代ꎬ美国人类学家KalervoOberg提出了 文化休克 (cultureshock)的概念ꎬ描述的是 人们突然失去熟悉的社会文化符号和标志所导致的一种精神焦虑状态 ꎮ此后ꎬ这一概念被跨文化传播学㊁心理学㊁教①此数据来自对2008年至2013年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20周A班升B班留学生人数的统计ꎮ
㊀
第1章㊀中国文学意象的突围与全人类意识5育学等领域广泛借鉴ꎬ成为各学科研究中的有机部分ꎮ研究人员通过美国实证心理的研究方法ꎬ总结了 文化休克 的四个阶段:0-3个月为蜜月期(HoneymoonPhase)㊁3-6个月为挣扎期(NegotiationPhase)㊁6-12个月为调整期(AdjustmentPhase)㊁12个月以后为成熟期(MasteringPhase)ꎬ并且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了 文化休克 现象的心理周期曲线ꎮ
这条曲线基本与我们所了解的留学生来中国以后的心理变化相符ꎬ反映了语言技能培训背后留学生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接受机制ꎮ通过这条曲线ꎬ我们可以了解到ꎬ半年左右人对异文化的热情将降到最低点ꎬ进入 调整期 ꎬ这可能也就是半年后大部分留学生放弃在中国学习汉语的原因所在ꎮ那么如何帮助留学生尽快度过调整期ꎬ使他们保持汉语学习的热情呢?这显然不是语言教学所能办到的ꎮ这需要我们把握留学生的接受心理ꎬ了解留学生的兴趣点和诉求ꎬ也就是«孙子兵法»中讲的 攻心为上 ꎮ如何能俘获留学生的 心 ꎬ使他们对中国文化产生真正的认同呢?汉语的教授者㊁中国文化的传播者的思想意识对于留学生能否长期保持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学习热情至关重要ꎬ要成功地传播中国文化ꎬ应该树立人类意识ꎬ它是传播中国文学㊁中国文化的基础ꎮ
一、客观公正地评价各国文化和历史事件
大学是培养人并最终拯救社会㊁发展社会的原动力ꎮ雅斯贝尔斯在谈
6㊀意象突围 中国文学跨文化接受研究
到大学精神的时候说: 大学教育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ꎬ每一个人都可以感觉到自己被召唤成为最伟大的人ꎮ ①我们希望每一位在中国大学读书的留学生也感受到这种召唤ꎬ一种文化的召唤ꎮ在文化传播过程中ꎬ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文化接受是建立在相信和有用的基础上的ꎬ单一的弘扬和肯定有时候反而会阻碍文化的传播ꎮ
1912年4月15日午夜ꎬ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沉没ꎬ1502人遇难ꎬ705人生还ꎮ生还者多为妇女和儿童ꎮ弃船时ꎬ船长爱德华斩钉截铁地说: 让妇女和儿童先行! 最后87%妇孺获救ꎬ男性只有22%获救ꎮ无论就求生经验还是身体条件来说ꎬ船员都比乘客更有机会逃生ꎬ然而据事后统计ꎬ900名船员中有687人像船长一样永远留在了泰坦尼克号上ꎬ76%的船员葬身海底ꎬ而活下来的船员多是被派到救生艇上划桨的ꎮ头等舱有80多位乘客都是世界级富豪和名人ꎬ有人劝说全球最大百货公司 梅西公司的创始人㊁67岁的斯特劳斯先生上救生艇ꎬ老人说: 只要还有一个妇孺没上救生艇ꎬ我都绝不会上! 著名银行家古根汉姆ꎬ从容换上华丽的晚礼服ꎬ给太太写下遗言: 这条船将不会有任何一位女性ꎬ因为我占据救生艇的位置而留在甲板上ꎮ我要死得体面ꎬ像一个绅士ꎬ一个真正的男子汉ꎮ
半个多世纪以后的1999年11月24日ꎬ中国游轮大舜号在大连海面倾斜沉没ꎬ282人遇难ꎬ最后获救的22个人全都是身强力壮的男性乘客和船员ꎮ有一个年轻人获救后ꎬ忏悔说当时一位妇女抱个孩子ꎬ跪在船舷边希望他能把孩子救出去ꎬ他犹豫一下ꎬ最后还是自己翻身跳下海里ꎮ面对弱者和死亡ꎬ最能体现我们的人性ꎮ我们应该具有客观公正评价本国和他国政治㊁历史事件的气度ꎬ没有必要 谈虎变色 ꎬ对于中国文化的不足也应具有直面的勇气ꎬ这样ꎬ留学生才能相信和认同ꎮ也只有多看到他国文化的长处ꎬ反思我们的短处ꎬ中国文化才能有更辉煌的未来ꎮ
① 德 卡尔 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ꎬ邱立波译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ꎬ第79页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