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
- 格式:pdf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8
课题:九年级数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教学设计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曹亦祥 213022【教材简解】《圆》这一章是在直线型图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特殊的曲线型图形——圆的有关性质,本章在平面几何中乃至整个初中数学教学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单元内容又是《圆》这一章的核心内容,因为学过这一部分内容后,以前学过的直线形的几何知识可以更丰富地结合圆这一背景来进行考查,知识的综合性、能力的要求将明显地增强,所以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也是学生学习《圆》这一章的难点。
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圆的基本性质,了解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对应的数量关系,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最重要的位置关系是直线与圆相切,它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着丰富的应用,教材后续的三课时安排的是系统地学习切线的性质与判定知识。
所以在整章教材体系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地位相当重要。
【目标预设】1.经历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活动过程,理解根据直线与圆公共点个数不同,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分三类:相离、相切、相交;2.类比研究点与圆位置关系的方法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感悟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决定圆心与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之间数量关系;反之可用d与r 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体会“类比”和“数形结合”的思想;3.知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转化为点(垂足)与圆的位置关系来研究,体会两者之间的联系,感悟“转化”的思想;4.学会用运动观点审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意识地去分析运动问题中的变量与不变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用d与r的数量关系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难点:1.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与之对应的数量关系,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转化为点(垂足)与圆的位置关系;2.在动态问题中能运用d与r的数量关系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一)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第二十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圆的教学在平面几何中乃至整个中学教学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又比较广泛,是在学生学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面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作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探索并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②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揭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③能够利用公共点个数和数量关系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发现、总结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②学生经历探索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中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数量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知识的操作、实验、发现、确认等数学活动,从探索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中,体会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感受数学中的美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探索并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是:掌握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与判定。
可以说,教学重点和难点得以实施,是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
(四)、教学用具为了上好这节课以及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准备多媒体课件和一些作图工具,这些教学用具的使用,可以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二、说教法学法(一)教法结合学科特点及学生的情况,在本节课中我采取类比迁移法,并结合直观演示、数形结合、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
(二)学法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观察讨论法、分析及归纳等多种学习方法,从而真正落实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包括相离、相切和相交三种情况,并学习了判断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的切线等内容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有一定的了解。
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导入环节,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掌握判断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方法。
2.能够运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
2.直线与圆位置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判断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方法。
4.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直观生动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实例图片: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图片,用于导入和巩固环节。
3.练习题:挑选一些典型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自行车的轮子、太阳的位置等,引导学生思考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展示课件,让学生初步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呈现(10分钟)展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直线与圆的相离、相切和相交三种情况。
讲解判断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方法,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实例,运用所学的方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初三数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①相交: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这时说这条直线和圆相交;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②相切: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这时说这条直线和圆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点叫做切点.③相离: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这时说这条直线和圆相离.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1)定理:若⊙O的半径为R,圆心到直线l 的距离为d. 则直线l与⊙O相交d﹤R;直线l与⊙O相切 d =R;直线l与⊙O相离d﹥R;(2)“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和半径R的数量关系”与“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之间的对应与等价关系列表如下:例1、1.在Rt△ABC中,∠C=,AC=3cm,AB=6cm,以点C为圆心,与AB边相切的圆的半径为_________cm.2.如图,⊙O的半径OD为5cm,直线l⊥OD,垂足为O,则直线l沿射线OD方向平移_________cm时与⊙O相切.3.已知⊙O的直径为6cm,如果直线l上的一点C到圆心的距离为3cm,则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4.⊙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d与R是方程x2-6x+9=0的两个实数根,则直线l和⊙O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三.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2.切线的性质:①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②切线和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③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切点;④经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圆心.综上所述,在解决有关圆的切线的问题,连接圆心和切点的线段是最常见的辅助线.四、切线长的定义及切线长定理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这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如图所示,PA,PB 是⊙O的两条切线,A,B为切点,线段PA,PB的长即为点P到⊙O的切线长.切线长定理:过圆外一点所画的圆的两条切线长相等.例2、如图,AB是⊙O的直径,BC切⊙O于点B,AD∥CO.求证:CD是⊙O的切线.1、⊙O的半径为R,直线l和⊙O有公共点,若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是d,则d与R的大小关系是()A.d>RB.d<RC.d≤RD.d≥R2、点A为直线l上任一点,过A点与直线l相切的圆有()个.A.1 B.2C.不存在 D.无数个3、在Rt△ABC中,∠A=,BA=12,CA=5,若以A为圆心,5为半径作圆,则斜边BC与⊙A的位置关系是()A.相交 B.相离C.相切 D.不确定4、等边△ABC的边长为6,点O为△ABC的外心,以O为圆心,为半径的圆与△ABC的三边()A.都相交B.都相离C.都相切D.不确定5、两个同心圆的半径分别为3cm和5cm,作大圆的弦MN=8cm,则MN与小圆的位置关系是()A.相交 B.相切C.相离D.无法判断6、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O的半径为1,则直线与⊙O的位置关系是()A.相离 B.相交C.相切 D.以上三种情形都有可能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切点B.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C.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D.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8、已知Rt△ABC的直角边AC=BC=4cm,若以C为圆心,以3cm的长为半径作圆,则这个圆与斜边所在的直线的位置关系是()A.相交 B.相切C.相离 D.不能确定9、如右上图,在△ABC中,AB=2,AC=1,以AB为直径的圆与AC相切,与边BC交于点D,则AD的长为()10、如下图,AB是⊙O的直径,点D在AB的延长线上,过点D作⊙O的切线,切点为C,若∠A=25°,∠D=__________.11、如图,⊙O的半径为1,圆心O在正三角形的边AB上沿图示方向移动,当⊙O移动到与AC相切时,OA=__________.12、设⊙O的半径为R,⊙O的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若d、R是方程x2-6x+m=0的两根,则直线l 与⊙O相切时,m的值为__________.13、已知∠ABC=60°,点O在∠ABC的平分线上,OB=5cm,以O为圆心,2cm为半径作⊙O,则⊙O与BC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14、如图,Rt△ABC中,∠B=90°,∠A的平分线交BC于D,E为AB上一点,DE=DC,以D为圆心,DB的长为半径作⊙D.求证:(1)AC是⊙D的切线;(2)AB+EB=AC.15、如图,以边长为4的正△ABC的BC边为直径作⊙O与AB相交于点D,⊙O的切线DE交AC于E,EF⊥BC,点F是垂足,求EF的长.16、如图,PA是⊙O的切线,切点是A,过点A作AH⊥OP于点H,交⊙O于点B.求证:PB是⊙O的切线.17、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AB=2,∠BAC=30°,点C在⊙O上,过点C与⊙O相切的直线交AB 的延长线于点D,求线段BD的长.1.弧长公式: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l公式不要死记硬背,可依比例关系很快地随手推得:2.扇形面积公式:(1)和含n°圆心角的扇形的面积公式同样不要死记硬背,可依比例关系很快地随手推得:.(2)将弧长公式代入扇形面积公式中,立即得到用弧长和半径表示的扇形面积公式:。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包括相切、相交和相离三种情况,并学习了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材通过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对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应用,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概念,学会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克服困难,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教学难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实例展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新课导入:介绍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
4.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应用拓展:学生分组讨论,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等方面。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了解学生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