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优质课教案-一剪梅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12
高二语文《一剪梅》教学导案1教学目标: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诗意、学会朗诵,《一剪梅》体裁、题材、词牌特点;2、掌握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以及时代对她词风的影响,掌握“易安体”基本特色;3、掌握、理解诗词意境及其分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4、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重点:1、理解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2、尝试写作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难点:1、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2、从不同角度理解词作,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新意。
方法课时:1、经典阐释法;2、教学内容共计一课时。
教学步骤:导入→作者介绍→词体介绍→字词释音、释义→朗读,之后老师范读,再之后学生集体读、整体感受感知→听邓丽君《一剪梅》歌乐,引入情景→疏通、鉴赏→板书小结,陈清线索→特殊句式、语言特色、手法分析→鉴赏短评→课堂小结→音乐感知收束→布置作业。
(结合考点,强调分析重点)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与整体感知融于一体则可):(语文课代表上课前到我办公室拿东西)……同学们:北宋词人周邦彦在其词中无意间写了一句:“一剪梅花万样娇”,于是“一剪梅”这个颇具人间风情的词牌名因此而诞生。
后世众多的文人墨客面对这“同一剪梅花”各自吟诵出了风情万种的不同词作,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而其中最为脍炙人口、感人肺腑者,莫过于李清照笔下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那么究竟正为少妇的易安心中有一抹怎样的惆怅下了眉头却又上了心头,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学习李清照的词作《一剪梅》。
2、作者介绍:学其诗,就得知其人!(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作者的基本情况)李清照,大家并不陌生,(生于1084-卒于1155年以后,具体年月史料缺乏,难以确考),她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由于当时豪放词派大家辛弃疾字幼安,也是济南人,人们共称他们为“济南二安”。
她贤惠多才,十八岁嫁于金石家赵明诚为妻,夫妇感情深厚。
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北宋灭亡后,赵明诚因病去世,她颠沛流离于江南,在孤寂中度过晚年。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一剪梅》是李清照早期词作,词中写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其感情落寞哀伤而又有一种淡淡的甜甜的喜悦。
这首词教学,读懂大意和背诵难度并不大,难在如何读出词的情感之美。
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可以设置情境,在情境中体味。
【教学目标】词中情感之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阅读李清照《如梦令》《声声慢》等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回顾学生阅读情况:抽学生背诵《如梦令》;学生集体背诵《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设疑问:两首词思想感情截然不同,是真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二、前期的李清照1、生活中的李清照书香门第家庭富裕婚姻幸福美满父母呵护2、理想中的李清照充满希望充满激情能充分享受生活从如下几首诗词中就可以看出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作品中的李清照贵夫人形象慵懒哀伤而不绝望有一种甜蜜的感觉。
如《如梦令》中人物形象。
三、后期的李清照1.生活中的李清照经济困顿颠沛流离家庭生活也很不幸2.理想中的李清照看不到希望缺少生活的勇气3.作品中的李清照艰难苦恨的老妇人形象这一点可以从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看出来:如“寻寻觅觅”好像总在寻找却总是找不到,可是还是要寻找,成天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间,“冷冷清清”在寻找中失望而倍感凄凉,后面“梧桐更兼细雨”部分,完全呈现出心境悲凉难耐寂寞。
一剪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剪梅》这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2.掌握《一剪梅》的基本意思及诗歌特点;3.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一剪梅》的意境与诗意;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和赏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把握《一剪梅》中的意象和用词;2.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喜爱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引入诗歌的主题,通过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如:“你们喜欢听诗吗?”、“你们最喜欢的诗是哪一首?为什么?”等。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对于诗歌有所期待。
Step 2 了解作者与背景(10分钟)介绍《一剪梅》的作者李清照,让学生了解其生平及文学成就。
同时,简要介绍宋代女词人和诗人的地位和影响力,给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文化背景,使他们对于《一剪梅》更有认同感。
Step 3 阅读诗歌及解析(20分钟)1.让学生自行阅读《一剪梅》这首诗,并提醒他们注意诗歌中的押韵和格律。
2.分析《一剪梅》的诗意:诗中运用了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生的哀愁,通过梅花的形象表明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Step 4 诗歌欣赏(15分钟)播放《一剪梅》的音乐和视频,让学生感受音乐和图像对于诗意的补充和渲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一剪梅》的理解和感受。
Step 5 学习欣赏(25分钟)分小组进行学习欣赏,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使用相应的音乐和图像制作一个小视频,将诗歌的意境和诗意通过视听的方式呈现出来。
最后,由各小组进行展示和分享。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这堂课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歌,并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读后感,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一剪梅》这首诗及其他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音乐和图像的辅助,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意。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2)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
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异曲同工之处。
2.通过这句你是如何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的?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3.名句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两句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
“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是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
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惟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
范仲淹的《御街行》就有这样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取意即如此。
李清照虽是化用此句,却化得出奇,把愁说成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
按说,愁果真能运动的话,其方向应当是由内而外,达成一致,但女词人却将这本属一致的东西说成此长彼消的东西,将由内到外的运动说成由外到内的运动。
4.句式“才――却――”的运用有什么妙处?用“才……却……”这种句式表现它运动之速。
如此造语不仅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从这一“下”一“上”之中还可以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种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5.下阕小结:以抒情为主,抒发了女词人寂寞特点:㈢全词总结:红藕香残玉簟秋,→勾勒环境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叙写情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神驰遐思花自飘零水自流,→借景抒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直抒胸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全词主要抒写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4、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吟诵这首词,做到借声传情。
2、从炼字、炼句的角度,体会本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3、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2、鉴赏词人的写作技巧,体会李清照词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3、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引导——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新课:以郭沫若的一幅对联导入,让学生猜一猜对联中写的.是谁,进而引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让学生回忆初中学习《如梦令》时对李清照的介绍,最后教师总结、补充:号“易安居士”、前后期作品风格、“易安体”、《漱玉词》。
三、整体感知:(一)读一读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看三分钟,字面意思不懂之处做好标记,学生间互问互答。
2、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先自读三分钟。
3、点两位同学来读,读完后师生一起点评,最后教师作朗读指导。
4、听朗读带,让学生注意朗诵家对本词节奏的划分、轻重音的处理等。
5、再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
6、点学生来读,检查同学们的朗诵水平进否有进步。
(二)找一找1、这首词中有哪些意象?(薄雾、浓云、瑞脑、玉枕、纱厨、酒、暗香、西风、黄花)2、这首词中有哪些表现情感的词?(愁、凉、销魂、瘦)(三)写一写请从词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意象,根据词中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扩写成一段话。
(高考小作文训练)四、分析鉴赏(一)品一品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品一品,看它好在哪里?(让学生自己先把玩品味,然后跟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心得,最后点学生发言。
在这期间,教师巡回观察同学们的交流情况,必要时适当点拔一下。
这里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在这里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可以说,这首词实在是太美了,可圈可点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如首句渲染出的这种氛围;如“凉”字的双层意;“酒”这一经典意象;“暗香”的“暗”字,用得实在是太妙了;还有作者以“黄花”自喻,不仅形似,更是神似;下片:不露一“菊”字,可处处在写菊,这种“烘云托月,藏而不露”的写作妙作。
李清照一剪梅李清照《一剪梅》优秀教案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
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
那么仅仅一首词是不够的,也难以达到鉴赏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 * 古典诗词的热爱。
2、教学对象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艺术风格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学生 * 古典诗词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读文句,品味意境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2、难点:作品艺术风格的把握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从今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入手导入新课“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二)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师小结(见背投),引出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明确李清照的诗词内容。
(三)作品鉴赏:1、听视频朗诵《一剪梅》,同时有感情的朗诵全词,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词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后,李清照填词《一剪梅》送给丈夫。
古来抒写愁绪的诗句有很多,如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一剪梅》教案三篇《一剪梅》教案三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剪梅》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剪梅》教案篇1教学目标: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原则:开放性原则教学方法:联想法比较法教学准备:CAI课件、多媒体设备教学教程:一、诗画导入展示一组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
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屏幕显示课题)二、研习新课1、范读比较:(屏幕显示)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启发理解)这两首词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提示)粗读可发现:景物时令——前写夏景,后写秋景;作者年龄——前为少女时期,后为少妇时期;感情基调——前愉快开朗,后细腻深婉。
师:(提示)女词人初婚不久,思念外出的丈夫赵明诚2、清理思路、赏析意境上片:词人舟中所想→下片:回到现实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上片:写女词人独居生活——舟中所想红藕香残:以点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独上兰舟:背面敷粉——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云中锦书:相关联想——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月满西楼:生发想象——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
一剪梅优秀教案一剪梅是中国传统戏曲曲子,也是中国传统古筝曲之一。
这首曲子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演绎而广受喜爱。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优秀的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演奏这首曲子。
本文将结合相关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大家介绍一份优秀的教案设计。
教案名称:一剪梅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一剪梅的音乐特点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理解。
2.掌握一剪梅的基本演奏技巧和表现方法,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通过合奏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演奏成果。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1.音乐基本知识:一剪梅的曲调结构和特点。
2.演奏技巧:手指的正确运动和琴弦的轻拨。
3.演奏表现:通过音色和节奏的变化来表达曲子中的情感。
4.合奏编排:根据学生的演奏水平和音乐构思,设计合适的合奏编排。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一段一剪梅的音频,并提问学生对这首曲子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然后简要介绍一剪梅的音乐特点和文化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理论学习:教师讲解一剪梅的曲调结构和音乐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曲子的整体结构和乐曲形态。
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如音符的命名、音程的概念等,以便后续的演奏技巧训练。
3.技巧训练:教师示范手指的正确运动和琴弦的轻拨技巧,并提醒学生注意手部姿势的正确性和手指的灵活性。
随后,教师通过多次练习,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这些技巧,并帮助学生解决在演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4.表现训练:教师以情感传递为目标,引导学生通过音色和节奏的变化,表达曲子中的情感。
教师可以进行一些音乐听辨的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音乐元素来表达情感。
5.合奏编排:根据学生的演奏水平和音乐构思,教师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合奏编排。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合奏练习,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完善合奏演奏的技巧和表现。
四、教学评估1.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演奏情况和听辨训练的反馈,评估学生对一剪梅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一剪梅教学设计精选学生思考和说话也是一个教学的关键点,详细的编写教案,是有利于教学水平提高的必备条件。
写教案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一篇好的教案需要从哪方面开始写起呢?以下是我们整理的一些与您需要相关的:一剪梅教学设计,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一剪梅教学设计篇1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一剪梅》,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作业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说教材:一、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原因如下:1、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二、这首词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
李清照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讲《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李清照,他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
三、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背诵本词2、熟记作家作品地位3、把握婉约词的意境及特点说教法一、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李清照积满苦涩忧怨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跟自己亲人分隔两地的经历,更不可能有过结婚后深切思念自己另一半的体会,如不引导,很难体会面对冷月凉席,深切思念自己的丈夫。
但李清照又不同于苏轼辛弃疾,她倾向于写深闺体会的婉约词。
二、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情景交融的写法;更能领悟到李清照用词的精妙,如“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我安排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一剪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她的情感世界。
2、引导学生品味《一剪梅》的语言艺术,体会其意境之美。
3、指导学生掌握词的诵读技巧,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中的意象,感受词人的情感。
赏析词的语言特色,如叠词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的含蓄与深沉。
理解词中“闲愁”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有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以细腻的情感、婉约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词作,她就是李清照。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一首经典词作《一剪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李清照(1084 年 3 月 13 日—1155 年 5 月 12 日),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其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一剪梅》这首词大约作于李清照新婚不久,丈夫赵明诚外出求学之时。
独守空闺的李清照,借这首词抒发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三)朗读词作,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3、请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词句赏析1、“红藕香残玉簟秋”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词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明确:“红藕香残”写荷花凋谢,“玉簟秋”写竹席透出秋的凉意,描绘了一幅冷清、萧瑟的秋景图,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基调。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提问:词人为何要“独上兰舟”?讨论后明确:“独上兰舟”可能是想排遣心中的寂寞和思念,但结果却是“愁更愁”。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让学生想象:词人在等待书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明确:充满期待和焦急。
教案《一剪梅》李清照第一篇:教案《一剪梅》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一.导语设计:从今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入手导入新课“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二.走近作者李清照(1084.2.5.-1155.4.10.)号易安居士,宋朝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是婉约派词人,生于北宋元丰七年,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二岁。
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她天资过人,再加上优裕的环境和文学的熏陶,少女时代的她就气质高贵,外美如花,内美如竹。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
” 李清照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词牌名的由来一剪梅,词牌名,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
乃取前三字为调名。
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故又名《玉簟秋》。
三、初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三).作品鉴赏: 1.全班一起初读,没有预习请全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释自己先快速读下。
全班齐读同时请在读的同时,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先纠正字音)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可是同学们刚才有读出闲愁来了么?学习诗词,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品读诗词,首先我们来一起欣赏《一剪梅》的配乐朗诵,同时请同学们在认真听的同时注意诵读节奏。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提醒学生读该词要注意的方法《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
《一剪梅》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剪梅》公开课教案及反思引言:《一剪梅》是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词以浅近明白的语言,表达深思挚爱之情,缠绵感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一剪梅》公开课教案及反思,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通过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教学方法】诵读——点拨——探究【教学过程与内容】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由李清照词作《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
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
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当我们偶然回望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二、知人论世: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家,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学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
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
三、吟咏词韵: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
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一剪梅》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一剪梅》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剪梅》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验;3.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词汇;4.能够正确朗读和解析诗歌,运用诗歌语言进行表达。
二、教学内容1.背景知识:介绍明代文学,以及著名文学家杨慎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鉴赏《一剪梅》:进行整首诗的分析,从词语及用词的精准、形象、富有变化的语言、清新脱俗的风格等方面讲述。
3.诗歌知识:介绍诗歌的特点及韵律,学习知识点比如起名法、偏正关系、象征等知识点。
4.表达技巧:学习如何选择词汇、造句并进行正确朗读和解析,运用所学的诗歌语言进行表达。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交流、讨论、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其兴趣。
2.归纳总结法:针对诗歌的韵律、词汇等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
3.听说读写并重法: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提高,既要注重朗读和写作的技巧,也要注重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步骤1.导入课程:通过问答或分享绕开杨慎生平及明代文学的背景,激发学生对此的兴趣。
2.学习诗歌:模拟学生的理解和解析《一剪梅》的过程,并认真听取每个学生的答案,从而准确解析全诗。
3.学习诗歌知识:通过比较,总结、归纳诗歌韵律、起名法、偏正关系、象征等知识点,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4.运用诗歌语言进行表达:通过词语选择、造句、发音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诗歌,如有效听朗读对的地正,平仄感等。
5.课程总结:总结全课内容,让学生了解到本堂课所讲的知识点和课程目标。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自主完成作业并分享自己对于《一剪梅》的理解。
2.作业评价:课后练习占评价的一定比例,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
3.课堂评价:通过课堂活动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获取学生情况,并对行为和内涵等方面进行评价。
总之,通过对《一剪梅》的教学,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汉语语言的技巧。
一剪梅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教学对象:小学二年级学生•教学内容:《一剪梅》诗词的理解和朗读•教学目标:–理解《一剪梅》诗词的基本意思–能够正确朗读《一剪梅》诗词–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教学时间:2个课时二、教学准备•课文:《一剪梅》•多媒体设备:电子屏幕或投影仪•音频设备:音响或音箱•教具:课件、黑板、彩色粉笔、画笔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与导入课•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梅花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梅花的兴趣。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梅花的认识和感受。
2. 诗词介绍•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一剪梅》的诗词,指导学生阅读,并解释生字词。
3. 诗词理解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与他们一起讨论:–诗词中的“一剪梅”指的是什么?代表着什么意义?–诗人通过描述“一剪梅”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想?•分组讨论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不同观点进行解释和辩证。
4. 诗词朗读•教师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并引导学生跟读。
•要求学生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感受诗词的节奏和意境。
第二课时1. 复习与导入•教师提问学生关于上节课所学内容的问题,复习学生的学习成果。
2. 模仿创作•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模仿《一剪梅》的格调和味道,组织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创作类似的诗词。
3. 诗词评析•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自己创作的诗词,并帮助他们分析和改进。
•同学们可以相互评析,激发彼此的创意和灵感。
4. 总结与展示•教师进行课程总结,强调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创作的重要性。
•学生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诗词作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复习《一剪梅》诗词内容,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鼓励学生进一步创作相关的诗词或画梅花的画作。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设计以《一剪梅》诗词为核心,通过导入课、诗词介绍、理解解读、朗读、模仿创作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歌,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剪梅》教案《一剪梅》教案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剪梅》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剪梅》教案篇1教学目的: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明确: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
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2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一剪梅》优质课教案:一剪梅教案浙江常山一中邱筱蓉
教学目的: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
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
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2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
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
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
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二重读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
问题设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老师体味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这纯粹是因为你们读得好的原因吗?(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四、赏析意境美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字,明确: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击楫,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字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
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明确: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满西楼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
4通过比较阅读,领略词人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比较鉴赏:原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七哀》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复返《行行重行行》
明确: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
他俩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5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明确:词的主旨句的落实。
词人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
人在愁苦中总是皱着眉头,愁眉苦脸的,词人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体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
才,却句式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五、背诵全词,比较鉴赏李清照写愁的名句,小结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比较鉴赏: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3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明确:语言特色(清丽典雅)
艺术风格(深婉细腻)
六、课堂训练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全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七、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在歌手安雯的深情演绎中使学生进一步领略李清照词所创设的优美意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课外延伸阅读语文读本上李清照的豪放词《渔家傲﹒记梦》
九、板书设计:
一剪梅
李清照
赏:品:
音韵美藕残簟秋花飘水流语言:清丽典雅意境美上寂寞生风格:深婉细腻
兰舟闲愁
盼下
锦书眉头
望上
团圆心头
相思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