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教案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4
古代诗歌选修《一剪梅》教案教学博苑03-08 1300古代诗歌选修《一剪梅》教案教学目的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解读文句,分析意境。
2、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把握品味词中深邃的意境。
教学设想1、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一个作家的诗词,总结出诗人的艺术风格2、李清照写内心愁苦的名句很多,让学生把握用意象写愁的手法3、要让学生快速背诵,尤其要在课堂上完成背诵要求,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播放音乐MTV安雯唱的《月满西楼》,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本词的情感。
淡淡的忧伤。
二、背诵这首词三、赏析这首词1、让学生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情2、引导学生分析词人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先借意象:秋季,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云中锦书,飘零的花,自流的水,最后直接抒情:无计可消除四、知人论世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明确: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
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2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
《一剪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词风。
2、体会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特点。
3、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宋词在发展中,出现了无数著名的词人,其中就有这么一位:她曾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她曾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她曾讲“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她的词给浩渺的宋词中带来了几多水韵,带来了几多温馨。
当然她的愁也总是那么值得人去回味,她就是—李清照。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她的《一剪梅》,一起来看一看她的愁到底深几许。
二、作者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父亲李格非为苏轼学生,是当时著名学者,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赵明诚结婚。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
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有《漱玉词》《易安居士文集》等著作传世。
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三、课文解析既识其人,则需品其味。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首先请大家齐声朗诵《一剪梅》体会一下其中的意味。
大家读得非常好,现在就请大家试着找出它的诗眼(词眼)明确:此情无计可消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在诵读品味中体会典型意象的表现力,从意象入手,整体把握全诗的意境与情感。
2、诵读品味,进入情境,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前期的艺术风格。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把握全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学准备:多媒体音乐《月满西楼》。
预习提纲:通读全词,读准字音,借助注释认真批注,初步读懂诗词大意。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导学过程预设一、导入揭题:播放音乐MTV安雯唱的《月满西楼》,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本词的情感——淡淡的哀愁、幽怨。
关于李清照,同学们都已不陌生了,高一时我们学过她的《醉花阴》、《声声慢》,还记得吗?请背诵《醉花阴》《声声慢》。
学生活动:思考,诵读。
二、检测预习:1、请一位学生朗读,矫正读音。
全班齐读一遍。
2、结合语境解释以下词句,并说清加点词的意思。
香残.谁.寄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闲.愁活动步骤:点多名学生回答,存在问题的词句,组织学生自学,交流展示。
三、明确学习目标:1、在诵读品味中体会典型意象的表现力,从意象入手,整体把握全诗的意境与情感。
2、诵读品味,进入情境,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四、学生自学、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点拨:驱动性问题一1、结合诗句说说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位少妇居处的环境有什么特点?活动步骤:(1)朗读课文,勾画出描写少妇形象和居处环境的句子。
(2)分组讨论归纳。
(3)交流展示,师生评价。
明确:①一个年轻美丽、独居家中的少妇形象。
诗中依据:罗裳、兰舟、锦书等都是非常美好的事物,这位女子应该是美丽的。
而“独上兰舟”显示了她的孤独。
明确:②荷花香残、玉席生凉,兰舟泛波,说明少妇居处的环境很幽静、优美。
“红藕香残”以点带面,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突出了寂静氛围。
2、这位少妇有什么样的心事?少妇思念的人出现了吗,他此刻在做什么?词人怎么传达少妇思夫之情?活动步骤:(1)朗读课文,寻找典型意象,勾画重要词句。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1单元 ?一剪梅?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目的:1.解读意象,体会情感。
〔重点〕2.比拟阅读,感受词风。
〔难点〕作者名片: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4岁时的李清照能写出让其饱读诗书的父亲定言:“我如今已没有才能来评论你的词,需要大家。
〞从其词作的成就来看还是令人置信的。
而李15岁时候,写就的?霸王别姬?,后人感慨可与郭沫假设论长短,不可不令人扼腕。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那么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婉。
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文本分析: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2. 文本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运用哪些典型意象,以突出作者情感?3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所表达的情感与学过的〞闺怨诗〞有何不同之处?4.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比拟阅读: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单独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拓展阅读:沉默世界的代言人——李清照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一剪梅》说课稿【教材依据】《一剪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中的推荐篇目。
该诗的作者李清照,是宋朝时期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人物,而《一剪梅》此词是李清照前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学习这首词,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李清照以及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词派的词风的特点,学习鉴赏词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和高考奠定背景知识和方法基础。
【设计思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学习鉴赏一首词,教会学生鉴赏一类词的方法,力争达到“读一首而知一类”的目标。
本词赏析主要围绕“相思之愁”展开,利用意象分析法和关键词分析法来进行赏析。
而诗词的赏析一定要以“诵读”为基础,诵读是为了更好地赏析,赏析是为了更好地诵读,而诵读本身就是语文学习应该着力培养的一种能力。
【设计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预习、探究、合作、赏析中逐渐体会到如何运用这种方法来鉴赏诗歌。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诗歌鉴赏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逐字逐句讲解。
课前教师设计《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充分调动学生的鉴赏主动性;课堂上再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营造诗词氛围,指导启发学生在诗歌情境中讨论探究,在优美的诗词氛围中去感受感悟,落实教学任务。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词意、学会朗诵;了解《一剪梅》词牌名来源。
2、了解李清照写作这首词的背景,明确她这一时期词作的主要风格特点。
3、掌握利用意象和关键词分析词作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诵读;品读;合作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这首词利用特有意象营造的意境,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
【学习重点】感悟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学习难点】掌握利用意象和关键词分析词作的方法【学法指导】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准备】教师设计《导学案》,预习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思考,带着问题进课堂;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上使学生能在唯美的诗情画意中鉴赏、学习诗歌,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带给学生美的体验和享受。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一剪梅》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情趣;3.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诵读过程中品味诗歌意象、意境,把握易安词婉约的风格,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风,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材分析:《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清新典雅,温婉细腻。
鉴赏时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为拓展材料,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李清照的诗风,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喜爱。
三、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2.难点: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解词人深婉细腻的相思之情五、过程与方法:1.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2.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六、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分析鉴赏法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八、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多媒体播放由李清照词作《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
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
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当我们偶然回望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设计意图:引发学生陆游爱国情怀的共鸣,回忆陆游亮的相关事件。
《一剪梅》【设计理念】全面贯彻“少教多学”课堂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自己去多学,自己要少讲些。
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因感到课堂时间短暂而愉快,因感受课堂空间广阔而收获。
【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方法】诵读——点拨——探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与内容】课前多媒体播放《声声慢》歌曲,让教学里弥漫一种古典韵味,先在感觉上影响学生。
一、情景导入这首由李清照的词《声声慢》编写的音乐,婉转、沉静、悠扬,让我们回味无穷。
我学了这么多的古诗词,也教了这么多年的古诗词,我个人的感觉:一首诗词,一个故事,一份情感,一种才气。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词坛奇女子李清照的诗词里,了解她的故事,感受她的情感,欣赏她的才气。
先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
(播放幻灯片,图片中有日暮、荷花、女子乘舟)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会想起哪首诗词?(学生答:李清照的《如梦令》,师生齐背。
)这是李清照十六七岁时的作品,在这首词时在,她幸福、活泼、快乐、富有青春气息,就如人们一样可爱、俏皮。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十八九岁的她又写了另一首记词《一剪梅》来记录她的生活,我们就来看看在这首词又有她怎样的一段故事、一份心情。
(幻灯展示课题)二、初读诗词,寻故事。
1、学生自由读这首词,看看这首词里李清照讲了她一段怎样的人生故事?(板书:一个故事)(学生自由说,主要说出对丈夫的思念就行)2、对比《如梦令》《一剪梅》这两首词,同学们觉得有什么不同?(学生齐读这两首词)(学生自由说,可以说出年龄阶段不同,情感不同)3、为什么《一剪梅》里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思念情绪呢?(讲解写作背景)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很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一剪梅》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3、具体把握诗词作品中“愁”的内涵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教学难点:具体把握诗词作品中“愁”的内涵教学方法:联想法、比较法、朗读法、分析法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4岁时的李清照能写出让其饱读诗书的父亲定言到,“我现在已没有能力来评论你的词,需要大家。
”,从其词做的成就中来看还是令人置信的。
而张15岁时候,写就的《霸王别姬》有人已呼叫可与郭沫若论长短,不可不令人扼腕。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
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二、深情吟咏《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
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
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三、研读课文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一剪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读出韵味,把握本词感情基调,理解词的大意。
2、赏析词中的意象,体味词句意蕴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3、背诵本词。
教学重点:1、赏析词中的意象,体味词句的意蕴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2、诵读本词。
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结合对词中意象赏析,理解词所写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充分讨论,欣赏词所创造的意境,理解词句的意蕴和抒情主人公所表达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背诵这首词。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一、导入新课欣赏歌曲《月满西楼》二、诵读品味①学生自读,初步体验。
②听录音,教师指导朗读。
③学生再读,读出韵味。
三、整体感知在诵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①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词意,回答以下问题:①归纳本词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明确:本词抒发了词人独居时孤独寂寞的惆怅和对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
②词人是怎样抒发这种情感的?明确: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写作背景链接:作此词时,李清照正芳龄二十,是与赵明诚婚后的第三年,花样年华,新婚燕尔,应该是女人最好的岁月。
然而,这样的好景不长,不久,明诚即负笈远游,两人天各一方,过着离居的生活,于是,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四、赏析讨论(1)、找出写景词句中的主要意象,并分别说说它们在词句中的含义及蕴含的感情。
明确:主要意象:红藕、玉簟、鸿雁、明月、落花、流水红藕:常用来比喻女子的美貌和高洁的品格,在本词中比喻词人青春容貌,“红藕香残”,荷花凋谢不仅表明秋天来了,更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
玉簟:指精美的竹席。
“玉簟秋”,竹席秋凉不仅表明暑退秋来,更含有“人去席冷”,内心凄凉之意。
鸿雁:含有鸿雁传书之意,“雁字回时”含有雁字空回,锦书无有之意,蕴含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
明月:古人常有望月思人之意,“月满西楼”含有明月自满,人却未圆之意,表达词人月圆之夜不能与丈夫团聚的惆怅之情。
落花:在古代诗词中有春光逝去,岁月流逝之意,在这里比喻女子的青春不在,容颜衰老,“花自飘零”,是说词人的青春像花那样白白地自己凋残,流露出词人为自己的青春易逝,红颜易老而感慨。
2023年《一剪梅》教案(人教版选修教案设计)整理一.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高雅,温婉细腻。
鉴赏这首词应当让同学用情感去参加、专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
那么仅仅一首词是不够的,也难以达到鉴赏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一方面能使同学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同学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喜爱。
2.教学对象分析高二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力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同学争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乐观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美丽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二.教学目标学问目标: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高雅的艺术风格力量目标:提高同学的诗歌鉴赏力量德育目标:培育同学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喜爱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读文句,品尝意境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2.难点:作品艺术风格的把握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四.教学媒体设计同学接触的古典诗词其实并不少,但是由于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什么人生经受,对古诗词中所体现的的心绪,难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所以鉴赏往往只停留在浅表层次。
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解决这个问题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整个过程。
课堂的第一阶段,显示李清照的画像,让同学对有一个比较亲切的印象,接下来显示李清照的有关材料,进一步加强熟悉。
其次阶段,播放朗诵视频《一剪梅》,同时逐句显示作品内容,以渲染气氛,在朗诵中要求同学思索有关问题。
第三阶段,显示作品,同学自由发言,评价词句。
第四阶段,拓展阅读,总结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
第五阶段,播放《月满西楼》,在唯美的画面与歌声中结束课程。
多媒体的运用将音乐、画面、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使教学内容明确详细,又营造了一种诗歌鉴赏所必需的氛围,有利于同学对诗词意境的把握。
教学目标: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知人论世,体会作者生平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教学方法:联想法、比较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从对李清照的评价导入2、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
2、写作背景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三、体会诗歌的韵律美、音乐美1、学习诗词,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品读诗词,首先我们来一起欣赏《一剪梅》的配乐朗诵,同时请同学们在认真听的同时注意诵读节奏。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自由朗读,体悟内容。
3、再读课文,感悟情感四、赏析意境(意象美,意境美)宋词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象征之一,人们在评价词的时候,以有意境为最高的标准。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本词的意境。
那么意境的分析是通过?(意象)达成的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4、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五、扩展鉴赏:《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一剪梅》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一剪梅》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一剪梅》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剪梅》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验;3.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词汇;4.能够正确朗读和解析诗歌,运用诗歌语言进行表达。
二、教学内容1.背景知识:介绍明代文学,以及著名文学家杨慎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鉴赏《一剪梅》:进行整首诗的分析,从词语及用词的精准、形象、富有变化的语言、清新脱俗的风格等方面讲述。
3.诗歌知识:介绍诗歌的特点及韵律,学习知识点比如起名法、偏正关系、象征等知识点。
4.表达技巧:学习如何选择词汇、造句并进行正确朗读和解析,运用所学的诗歌语言进行表达。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交流、讨论、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其兴趣。
2.归纳总结法:针对诗歌的韵律、词汇等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
3.听说读写并重法: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提高,既要注重朗读和写作的技巧,也要注重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步骤1.导入课程:通过问答或分享绕开杨慎生平及明代文学的背景,激发学生对此的兴趣。
2.学习诗歌:模拟学生的理解和解析《一剪梅》的过程,并认真听取每个学生的答案,从而准确解析全诗。
3.学习诗歌知识:通过比较,总结、归纳诗歌韵律、起名法、偏正关系、象征等知识点,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4.运用诗歌语言进行表达:通过词语选择、造句、发音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诗歌,如有效听朗读对的地正,平仄感等。
5.课程总结:总结全课内容,让学生了解到本堂课所讲的知识点和课程目标。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自主完成作业并分享自己对于《一剪梅》的理解。
2.作业评价:课后练习占评价的一定比例,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
3.课堂评价:通过课堂活动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获取学生情况,并对行为和内涵等方面进行评价。
总之,通过对《一剪梅》的教学,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汉语语言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