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7.4结晶现象》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5.33 KB
- 文档页数:2
一、教学目标1、体验固体混合物初步提纯的实验过程。
2、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巩固溶解、过滤操作技能。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晶体和结晶,具备了溶解、过滤等实验基本操作知识,也学习了有关饱和溶液,结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完成本实验,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但学生第一次接触过滤、蒸发操作,新知识的运用也有待检验。
希望学生能通过理论学习转变为实验操作能力。
三、重点难点学习过滤、蒸发操作技能,并能进行规范操作四、教学过程4.1 第三学时活动1【导入】教学设计一、直接引入实验活动课题本节课为实验课,只要让同学们掌握过滤操作的技巧二、设置疑问,合作探究【思考1】粗盐中含有可溶性杂质(MgCl2,CaCl2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要将粗盐初步提纯,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将不溶性杂质——泥沙除去呢?除去粗盐中泥沙的方法主要是:过滤法【思考2】1.粗盐提纯(除去难溶性杂质)的步骤是什么?2.每个步骤,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思考3】溶解操作应该注意什么?1、粗盐一次不宜加的太多,以免加多了溶解不了。
2、溶解搅拌时,应控制玻璃棒,尽量不要碰烧杯壁。
过滤操作要领: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①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②漏斗里的液面应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①过滤时玻璃棒要靠在有三层滤纸的一边②烧杯口要紧靠在玻璃棒上;③漏斗的下端要紧靠在烧杯内壁,防止液滴飞溅。
【思考4】蒸发操作应该注意什么?1.蒸发皿应放在铁圈上,停止加热时,不要立即把蒸发皿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验台。
2.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动,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3.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滤液蒸干。
【思考5】粗盐提纯中:溶解、过滤、蒸发操作都用到了玻璃棒,玻璃棒分别起了什么作用?①溶解:搅拌,加速溶解②过滤:引流,防止液体溅出③蒸发:搅拌,防止液滴飞溅三、实践演练:各小组同心协力,把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并完成学案。
(看看哪组最棒)(注意操作规范)实验步骤现象和结果结论1、溶解:用量筒量取约10 mL水倒入烧杯中。
《第四节结晶现象》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过滤是使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的一种常用方法,结晶是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的一种方法;2、了解过滤的适用范围和主要操作,了解利用结晶方法,在提纯物质时的简单应用。
二、能力目标1、学习过滤操作和结晶操作;2、溶解度曲线与结晶的关系讨论。
三、情感目标通过粗盐提纯和硝酸钾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渗透科学素质和事实求事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1、注意区分过滤和结晶的概念及适用范围,不要混淆。
2、在讲过滤的操作方法时,注意强调:(1)主要仪器包括哪些(2)操作注意事项3、应明确在操作的各步骤中玻璃棒的作用4、对于学生素质较好的学校,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以后,可结合上节所学有关溶解度的计算,适当补充在温度改变时,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1)高温的饱和溶液降温时,会有晶体析出。
例:71℃时的溶解度是140g,9℃时是20g,将71℃时的饱和溶液200g降温至9℃时,问能析出多少g晶体?(100g)(2)低温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时,需加入一定量的固体溶质,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
例:将20℃时250g饱和溶液,加热至8℃时,需加入多少g晶体才可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已知20℃时的溶解度11.1g,80℃时为21.4g)【教学安排】1、本节教材内容较少,也比较简单,目的是向学生介绍两种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除应用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知识外,并不做深入的分析和更多的要求。
重结晶属选学内容,可根据当地化工生产情况作适当处理。
在学法上,从如何得到粗盐,又如何精制为精盐这样的问题引入课题,提出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方法。
接着教材分两段,分别介绍过滤法分离固态物质和结晶法分离可溶性固体的道理。
2、为了使学生了解结晶法,可以分离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教材安排了一个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利用热饱和溶液冷却的方法,使硝酸钾从它与氯化钠的混合液中结晶出来,经过滤达到使硝酸钾晶体与氯化钠母液分离的目的。
第七章溶液7.1溶液与乳化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晶体及其形成过程。
2.了解结晶现象。
3.体验较大晶体的制作过程与方法。
4.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晶体与结晶、混合物的分离。
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操作。
[复习提问]1.对于5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50 mL,下列操作后的溶液是否饱和?①取出10 mL后②加热至80 ℃③冷却至10 ℃④恒温下加水⑤恒温下蒸发水⑥恒温下加入KNO3固体2.已知KNO3的溶解度20 ℃为32 g,40 ℃为64 g。
现有100 g水与32 g KNO3组成的20 ℃的饱和溶液,当加热至40 ℃时,需加入多少克KNO3才能达到饱和?[引入新课]将上述第2题得到的40℃的饱和溶液,又冷却回20℃,大家猜想一下可能出现什么现象?[板书]一.晶体:具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
[阅读]P212图7-14美丽奇特的晶体[设问]晶体是怎样形成的?[板书]二.晶体的形成[观察活动]【实验7-10】晶体可由饱和溶液形成(完成课本空白)[板书]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讲解]在实际生产中,常常需要是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如从蔗汁中提取砂糖,从海水中提取精盐。
[设问]【实验7-10】中制得的晶体很小,如何才能值得较大的晶体呢?[板书]三.制造较大的晶体[探究活动]怎样制造较大的晶体?[讲解]晶体析出后剩下的溶液叫母液,母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设问]1.氯化钠与沙子混合在一起,有什么方法使它们分离而得到纯净的氯化钠?(讨论、交流,归纳出“溶解→过滤→蒸发)2.氯化钠与硝酸钾两种可溶性固体混合,还能用上述方法吗?[板书]四.怎样分离混合物[探究活动]分离硝酸钾与氯化钠的混合物[板书]1.过滤法: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性杂质。
2.结晶法:从溶液中得到固体溶质或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粗盐的提纯一【教学目标】1.能初步掌握可溶性杂质Ca2+、Mg2+、SO42-等离子的除去方法并会书写化学方程式。
2.能深刻理解并掌握过滤法分离固液混合物的方法即“一贴二低三靠”。
3.能记忆称量、溶解、过滤、加热、蒸发、搅拌等基本操作要点及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可溶性杂质(Ca2+、Mg2+、SO42.-.等离子)的方法及除去的化学方程式。
SO42-+Ba2+=BaSO4 ↓ Ga2++CO32-=GaCO3 ↓Ba2++CO32-=BaCO3 ↓ Mg2++2OH-=Mg(OH)2 ↓2.过滤的基本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1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2漏斗中的液体要低于滤纸边缘三靠:○1漏斗管末端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下端紧靠在三层滤纸边缘○3烧杯嘴紧靠玻璃棒3.在溶解、过滤、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
溶解:搅拌加速溶解过滤:引流蒸发:搅拌防止液体因局部温度过高引起飞溅【关键词】除去Ca2+、Mg2+、SO42.-.的化学方程式、“一贴二低三靠”、玻璃棒的作用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过滤、蒸发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
2.可溶性杂质离子的除去及检验。
3.玻璃棒的作用。
难点:过滤、蒸发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
四【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五【教学过程与方法】1.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实验法、情境导入法2.教学过程六【教学环节】1.导入八仙过海中何仙姑在求道时,道士问她一个问题“世上最美味的食物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她是怎样回答的吗?有的人会说是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可是她的回答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那就是盐。
她认为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是盐,没有了盐,一切的食物都变得平淡无味。
2.粗盐提纯【提出问题】粗盐中有什么杂质呢?【提出问题】不溶性的杂质主要有什么呢?【回应】对泥沙,漂浮物。
【提出问题】可溶性杂质包括什么呢?【回应】回答的很好。
针对不溶性的杂质泥沙悬浮物我们可以采用过滤法除去,针对可溶性杂质,应用什么方法除去呢?这个老师给大家讲解。
7.4 结晶现象-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1. 学习目标•掌握化学反应中结晶现象的定义与特征;•理解结晶现象的实际应用;•能够利用前面学习的知识,正确描述结晶现象。
2. 学习重点•结晶现象的定义与特征;•结晶现象的实际应用。
3. 学习难点•如何在实际应用中正确地利用结晶现象。
4. 学习内容4.1 结晶现象的定义与特征在化学反应中,由于产物或副产物的溶解度下降,溶液中的某些离子或分子就会逐渐聚集起来,形成结晶体的过程就是结晶现象。
结晶现象是化学反应的常见现象之一,具有一定的特征,如下:•结晶过程是一个逆过程,即从稳定的、无序的状态变为有序的状态;•结晶过程遵循热力学规律,即当溶解度变化时,结晶过程会发生;•结晶过程中,离子或分子间会发生有序排列,形成规则的晶格结构。
4.2 结晶现象的实际应用结晶现象不仅在化学领域内有常见应用,还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工业、科技等领域。
下面列举一些实际应用:•制糖工业中,将蔗糖加入到水中,边加热边搅拌,使其充分溶解。
当水分蒸发时,蔗糖溶液浓度增加,最终形成结晶状态的蔗糖结晶体,即为结晶糖;•制盐工业中,可以通过晒盐的方式制取海盐,即将海水放入大型蓄水池中,让其自然蒸发,水分逐渐减少,最后形成结晶体的盐矿;•制药工业中,有些药品可以通过结晶方式进行分离和纯化,比如山梨醇、肌醇等;•硅片的生产,就是通过结晶方式将硅熔体冷却结晶得到的;•制备新材料,比如说某些人工晶体材料就是通过结晶的方式得到的。
4.3 结晶现象的描述结晶现象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进行描述,如若要描述单斜硫酸铜的结晶过程,化学方程式可以写为:CuSO4·5H2O + 光→ CuSO4 · H2O + 4H2O(蓝色针状晶体)其中,“光”表示阳光,CuSO4·5H2O+光表示将硫酸铜溶解在水中后,放置在阳光下,使其逐渐脱水结晶,CuSO4 · H2O + 4H2O(蓝色针状晶体)就是指单斜硫酸铜的蓝色针状晶体。
(第1课时)编撰人:九年级化学教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晶体和结晶现象。
(2)知道因溶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降变化程度的不同,分别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法(降温结晶)和蒸发结晶两类不同的方法。
(3)初步学会过滤和结晶两种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原理及实验操作。
(4)初步学会“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的实验。
2.过程与方法(1)“实验——探究”式(2)“阅读——联想”式(3)“自主——学习”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化学学科的实验功能以及化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学以致用的技能。
【课时安排】第1课时【学习重点】过滤和结晶两种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学习难点】过滤和结晶两种混合物分离的适用范围、原理及实验操作。
【复旧导新】【预习检测】1、混合物分离的常见方法有法和法,两者都属于(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过滤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的作用是。
【课堂导学】一、晶体与非晶体1.定义:晶体:非晶体:2.区别:天然规则的几何外形:晶体(填“有”或“没有”)非晶体(填“有”或“没有”)固定的熔沸点:晶体(填“有”或“没有”)非晶体(填“有”或“没有”)二、结晶:1.定义:2.常见方法有法和法,该过程是(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应用:混合物的分离(1)蒸发结晶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NaCl)。
(2)降温结晶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KNO3)。
(3)原理:几种可溶性固态混合物在同一溶剂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大小的不同。
(4)适用范围: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三、实验-----过滤1.原理:2.适用范围:3.操作要点:一贴:两低:三靠:4. 问题:(1)滤液浑浊的可能原因:如出现滤液浑浊,应进行再过滤。
(2)过滤速度太慢的可能原因:(3)玻璃棒的作用:四、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1.精盐的生产流程:2.该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三个实验分别为:(1)(2)(3)其中都用到的玻璃仪器是:,作用分别为:(1)(2)(3)3.蒸发停止的最适宜时间是:剩下的少量液体用蒸发皿的余热烘干。
7.4结晶现象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晶体及其形成过程。
2.了解结晶现象。
3.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二、重、难点1、晶体与结晶、混合物的分离。
2、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操作。
一、【课前准备】:[复习巩固]:(1)、在________,在__________,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__________。
(2)、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_______,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如氢氧化钙。
2、[导课]:欣赏P.210图7-14 体验美丽奇特的晶体,你知道这些晶体是怎样形成的呢?二、[新知学习与探究]:1、回答下列问题:(1)、体验美丽奇特的晶体,可见晶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__形状。
(2)、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
(3)、结晶的方法: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一般用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得到晶体;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当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得到晶体。
2、【合作探究】:------怎样分离混合物。
(1)、硝酸钾与少量氯化钠两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分离,步骤:①.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2)、氯化钠与沙子混合在一起,有什么方法使它们分离而得到纯净的氯化钠?三【达标检测】:1. 要使氯化钠从溶液中结晶出来,最适宜的方法是()A.升高温度B.降低温度C.蒸发溶剂D.增大压强2、下列混合物适宜用过滤法一步分离的是()A.硫粉、铁粉B.水、油C.氯化钠、碳酸钙D.水、碳酸钙3、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要从氯酸钾制取氧气后的残渣中回收二氧化锰其操作有:①过滤②洗涤③溶解④烘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①②④D.③④①②4、下列物质降温到0℃时,能析出晶体的是()A.水B.30℃时饱和的澄清石灰水C.盐酸D.30℃时饱和的硝酸钾溶液5、在过滤操作中,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①量筒②烧杯③酒精灯④天平⑤玻璃棒⑥漏斗A.①②④B.②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⑥6、根据下图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B.20℃时A与C的溶解度相等C.A物质中混有少量C物质,可用结晶法分离D.将50℃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时,都会有晶体析出7、过滤操作的要点可概括为:一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结晶现象本节内容是初中溶液知识体系的继续和完善。
教材开始以展示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再通过实验与溶解现象相反过程的另一种现象——结晶现象学习结晶的原理和方法,在此根底上进一步学习两种别离混合物的方法——结晶法和过滤法。
本课程利用之前学习的天然水的净化中,过滤的方法来具体操作,结合有关溶液的知识,向学生介绍别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晶体和结晶现象。
〔2〕了解结晶方法的原理和过滤操作要点。
〔3〕学习使用结晶、过滤的方法别离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常见晶体结晶形成等活动,提高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别离混合物、制造晶体等活动和过滤操作要点等的学习,培养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的学精神。
【教学重点】结晶法别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操作。
【教学难点】可溶性杂质除去方案的设计;课堂时间的调控。
【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实验用品: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10mL)、胶头滴管、蒸发皿、坩埚钳、酒精灯、漏斗、铁架台(带铁圈)、托盘天平、滤纸、火柴、明矾、粗盐。
一、导入新课国庆节,我去做客,我妈妈冲了一杯很甜的糖水,开始我没喝完,等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杯底有白糖析出。
我问妈妈是否当时没搅拌?妈妈说当时糖已经全部溶解,你能帮我分析白糖析出的原因吗?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晶体和结晶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活动1知道晶体可由饱和溶液形成[复习提问]1.什么叫做饱和溶液?2.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影响的三种情况?3.将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掉局部水和将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冷却分别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都会有硝酸钾固体析出。
前者因为溶剂量减少,后者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过渡]蒸发溶剂和冷却饱和溶液都可以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到硝酸钾固体这个过程化学上称为结晶现象,得到的硝酸钾固体我们称为硝酸钾晶体。
《7.4 结晶现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认识晶体及其形成过程,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了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知识后,已经知道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中,物质的溶解度是有一个限度的。
如果条件发生改变,溶液中的溶质超过了溶解限度,就会变成固体析出,这就是结晶现象。
在教学中通过情境设疑,让学生猜想,再观察实验,发生概念。
通过学生实验活动,粗盐提纯,掌握过滤操作,加深对晶体的认识,提高动手实验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了冷却热饱和溶液会析出晶体,具备一定分析、实验操作能力,但对晶体和结晶概念容易混淆,应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加以区别,使学生明确晶体是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而结晶是一个过程。
对物质的结晶要结合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的知识联系起来。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晶体和结晶现象。
(2)初步学习除去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实验方法。
2、过程和方法:(1)通过观察常见晶体、晶体形成等活动,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获取、加工信息能力。
(2)通过分离混合物的分组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讨论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晶体和结晶现象,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分离混合物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结晶现象;2、除去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实验方法。
难点结晶的原理五、教学工具多媒体播放器、蒸发皿、酒精灯、烧杯、玻璃棒、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滤纸六、教学方法视频教学法、实验法、讲解法、分析法七、教学过程:1、导入教学情景。
【复习活动】恒温蒸发饱和溶液的溶剂,产生什么现象?【学生回答】有晶体析出【板书】7.4 结晶现象2、观察活动:展示美丽奇特的晶体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观看图片,初步形成晶体的概念。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漂亮的物质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晶体【教师讲解】晶体通常都有规则的形状,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7.4 结晶现象1.教学目标1.1了解晶体和结晶现象。
1.2知道因溶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降变化程度的不同,分别采用降温结晶和蒸发结晶两类不同的方法。
1.3初步学会过滤和结晶两种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原理、实验操作。
2.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知识后,已经知道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度的。
如果条件发生改变,溶液中的溶质超过了溶解限度,就会变成固体析出,这就是结晶现象。
因此,结晶现象与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紧密相连,晶体与结晶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材通过学习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方法的实验活动介绍了过滤和蒸发结晶两种重要的物质分离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化学科学的实验功能,体现了化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特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学以致用的技能。
3.重点难点3.1重点3.1.1过滤和结晶两种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3.2难点3.2.1过滤和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操作。
4.教学过程4.1教学活动活动1【复习】讨论以下几题:1.什么是饱和溶液?2.对于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50mL,下列操作后的溶液是否饱和?①取出10mL后②加热至80℃③冷却至10℃④恒温下加水⑤恒温下蒸发水⑥恒温下加入KNO3固体3.t℃时由50g水和12.5gKNO3恰好组成t℃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
则t℃时KNO3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多少?该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4.已知明矾t2℃的溶解度为8.0g,t1℃时的溶解度为24.0g,现有t1℃时的饱和明矾溶液62.0g,如果将它降低到t2℃时,可能出现什么现象?将溶液过滤,将滤纸上的物质收集起来,大约有多少克什么物质?活动2【观察】图7-14各种晶体的彩图。
活动3【讨论】演示实验7-9,观察后,学生讨论各题,教师归纳1.晶体是怎样形成的额?何谓晶体?固体就是晶体吗?2.晶体与结晶有何区别和联系?3.海水怎样变成食盐?4.什么叫母液?母液是饱和溶液吗?活动4【设问】NaCl与沙子混合在一起,大家用什么方法使它们分离而得到纯净的NaCl?。
7.4结晶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晶体及其形成过程;了解结晶现象。
2.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晶体与结晶、混合物的分离。
教学难点: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操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对于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50mL,下列操作后的溶液是否饱和?
①取出10mL后
②加热至80℃
③冷却至10℃
④恒温下加水
⑤恒温下蒸发水
⑥恒温下加入KNO3固体 2.已知KNO3的溶解度20℃为32g,40℃为64g。
现有100g水与32g KNO3
组成的20℃的饱和溶液,当加热至40℃是,需加入多少克KNO3才能达到饱和?
[引入新课]将上述第2题得到的40℃的饱和溶液,又冷却回20 ℃,大家猜想一下可能出现什么现象?
[板书]7.4结晶现象
[展示目标]
1、认识晶体及形成过程。
2、了解结晶现象。
3、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自学指导1]阅读课本210-211页内容。
思考晶体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一.晶体:具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
[观察活动]【实验7-9】晶体可由饱和溶液形成
实验现象:硫酸铜的饱和溶液冷却后,析出蓝色的硫酸铜晶体;
硫酸钠的饱和溶液冷却后,析出无色的硫酸钠晶体。
[板书]二.晶体的形成: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溶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有两种方法: 1.保持溶剂的量不变,使溶液的温度降低。
2.蒸发溶剂,使溶剂的量减少;
[设问]1.氯化钠与沙子混合在一起,有什么方法使它们分离而得到纯净的氯化钠?
2.氯化钠与硝酸钾两种可溶性固体混合,还能用上述方法吗?
[自学指导2]阅读课本211页内容。
思考怎样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
[实验活动]认真观察【实验7-10】,完成课本212页填空。
[板书]三、怎样分离混合物?
1.过滤法: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
性杂质。
2.结晶法:从溶液中得到固体溶质或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操作指引]过滤操作的要点可概括为:一贴:滤纸紧贴在漏斗内壁上。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盛液烧杯口紧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中部(让滤液沿玻璃棒缓缓地流入漏斗);玻璃棒末端斜靠三层滤纸一边(避免将滤纸戳穿);漏斗里的液体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否则液体会从滤纸和漏斗壁之间流下,使固体混入滤液)。
[小结板书]
一.晶体:具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
二.晶体的形成: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溶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有两种方法: 1.保持溶剂的量不变,使溶液的温度降低。
2.蒸发溶剂,使溶剂的量减少;
三、怎样分离混合物?
1.过滤法: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性杂质。
2.结晶法:从溶液中得到溶质或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