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节肢动物门
- 格式:ppt
- 大小:43.18 MB
- 文档页数:109
第十一章节肢动物第一节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一:食用节肢动物中可食用的种类非常多,如虾、蟹、昆虫中白蚁、蝶、蟋蟀、蚕蛹等等。
二、可做饵料如甲壳纲的枝角类、桡足类等是各类水域中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可药用近年来国内昆虫医药保健品的研究开发工作异常活跃。
药用如蜘蛛、蝎、蜈蚣、鲎等。
四、提供工业原料如蚕。
五、传粉在自然界的开花植物中,65%以上是靠动物(蝙蝠、鸟类、蜗牛、昆虫)传粉,其中昆虫起了重要作用。
六、环境保护与生物防治七、供观赏八、危害农、林业蝗灾是我国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水、旱、蝗灾)。
九、危害人和动物健康人类传染病的2/3是通过昆虫媒介,如蚊、虱、蚤等。
十、危害仓库贮物十一、危害建筑和航运第二节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门,种类和数量繁多,分布广。
环节动物的一些基本结构多见于节肢动物。
例如体制也是两侧对称,三胚层,身体分节且具有发达的头部等。
但是节肢动物还有许多较环节动物复杂的结构。
现说明如下。
一、身体呈异律分节在动物演化的历史过程中,节肢动物登陆以后,顺应陆上多变的环境,运动能力提高,因此发展了有利的结构,趋利避害,使它们位于不败之地。
节肢动物的体节在同一部分愈合,体节发生分化,各体节的机能和结构互不相同。
这种分节为异律分节。
动物身体分头、胸、腹。
有些种类头部和胸部进一步愈合,形成头胸部或胸部和腹部结合形成躯干部。
随着身体的分节,器官趋于集中。
头部趋于摄食和感觉;胸部趋于运动和支持;腹部趋于代谢和生殖。
各部分虽有分工但又相互联系和配合,从而保证了整体的生命活动和种族繁衍。
昆虫身体分头(感觉)、胸(运动中心)和腹部(营养和繁殖)蜘蛛、虾、蟹分为头胸部、腹部蜈蚣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二、具有分节的附肢附肢按节排列,原则上各体节均有一对附肢,在与身体相连处形成可活动的关节,附肢本身也分为若干节,节与节之间以关节相连(节肢动物之名即由此而来)。
附肢具有关节,从而大大加强了附肢的灵活性。
第十一章节肢动物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掌握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及各纲的主要特征。
3、掌握昆虫纲分类的鉴别特征及常见目的特点。
重点:节肢动物对陆生的高度适应性。
难点:昆虫的口器类型第一节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异律分节、身体分部异律分节:组成躯体的体节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
节肢动物的身体出现分部,附肢也出现分节。
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中枢)胸部:着生有运动的器官,成为运动和支持的中心(中枢)腹部:集中许多重要的内部器官,营养与生殖中心(代谢中枢)二、附肢分节(节肢动物)附肢具有运动、捕食、呼吸、交尾、感觉、咀嚼和生殖等功能。
甲壳纲除第一对触角为单肢型外,其余都为双肢型或由双肢型的附肢演化而来的。
双肢型包括原肢节及内、外肢节。
内肢分为基节、底节、坐、长、胫、跗、趾节。
三.具有横纹肌:每个体节都有躯干肌和附肢肌(不同的节肢动物肌肉分布不同)四.外骨骼1、表皮层(角质膜、外骨骼)(1)上表皮:薄,蜡质,又称蜡质层(防止水分蒸发)。
(2)外表皮:厚,也称色素层。
(3)内表皮:最厚,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几丁质(保护)。
2、上皮细胞层:活细胞层,向内分泌基膜,向外分泌表皮。
3、基膜:无定形的颗粒层,很薄。
蜕皮(外骨骼):节肢动物身体长到一定限度后,便蜕去旧皮,重新形成新皮,这种蜕去旧皮的现象,称为蜕皮。
蜕皮时上表皮与外表皮脱去。
龄期:两次蜕皮之间的生长期。
五.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真体腔包括生殖腔、排泄系统的体腔管、心脏及围心腔。
围心腔壁消失与初生体腔相混合形成混合体腔(血腔)。
其循环系统成为开管式,血液→ 心脏→ 背血管→ 头部→血腔→ 心孔→ 心脏。
六、呼吸和排泄系统1、呼吸系统①水生种类:鳃,是由体表向外面突出而成。
②陆生种类:气管系统,由外骨骼内陷而成的。
③水生向陆生过渡:具有书肺及书鳃。
2、排泄系统①体制简单种类无排泄器,由体表排出。
②甲壳纲种类为绿腺(触角腺)或颚腺。
第十一章节肢动物门动物界第一大门,100多万种,占动物总数的85%以上,分布极广。
要求:掌握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棉蝗,沼虾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特点,并掌握甲壳纲,蛛形纲(虾、蟹)、多足纲(蜈蚣)和昆虫纲的主要特点,基本掌握三叶虫纲、肢口纲、原气管纲的简要特征以及昆虫纲的主要目的鉴别特征,主要经济昆虫的生态习性,形态结构及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常见的有经济意义的节肢动物及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
第一节门的主要特征主要特征:异律分节、附肢分节及其意义,体被几丁质外骨骼、生长与脱皮,肌肉系特点,体腔及血液循环、呼吸、排泄及神经感觉器官特点,生殖发育,节肢动物的高度适应性。
一、身体异律分节及附肢分节1、异律分节:节肢动物身体自前而后各体节发生分化,并且相邻体节相互愈合形成体区,其机能和结构互不相同,这种分节方式称为异律分节。
头部(6节体节):感觉、摄食中心如:昆虫胸部(3节体节):运动中心腹部(其余体节):代谢、生殖中心意义:使各种机能更集中与分化,提高了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2、节肢:节肢动物的附肢与身体相连处有活动的关节,而且本身也分节,内有发达的肌内,活动灵活,这种附肢称为节肢。
意义:大大加强了附肢的灵活性,使其适应多种功能。
触角:感觉口器:摄食、咀嚼如:步足、游泳足:运动这些功能与附肢有关双枝型附肢:节肢动物原始的附肢呈双枝型,由与体壁相连的原肢及其顶端发出的内肢和外肢三部分构成。
如虾类腹部的游泳足等。
外肢:原肢(前基节、基节、底节)内肢:座节、长节、胫节、跗节、趾节单枝型附肢:由双枝型附肢的外肢节退化而形成,如昆虫的3对步足。
二、体被具几丁质的外骨骼(角质膜),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1、外骨骼:节肢动物体壁包括一层上皮细胞,整齐地排列在底膜之上,由上皮细胞向外分泌坚实的角质膜,覆盖着整个身体,起着保护、支持运动(与附着的肌肉一起)、感受刺激和防止体内水分大量蒸发的作用(功能)。
外骨骼主要由几丁质和蛋白质形成。
动物学—无脊椎动物部分庞虹无脊椎动物学授课内容•绪论;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原生动物门;•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多孔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原腔动物;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半索动物门;无脊椎动物总结第十一章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第一节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第二节节肢动物门分类第三节节肢动物与人类第四节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第一节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外骨骼•外骨骼(exoskeleton)是包被节肢动物身体的角质膜(Cuticle),坚硬厚实而发达。
•外骨骼分为:上表皮(epicuticle)、外表皮(exocuticle)、内表皮(endocuticle)•组成:蛋白质+脂类。
•功能:保护内脏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抵抗不良环境及病毒细菌等的侵染;与附着在体壁内面的肌肉协同完成各种运动。
资料来源:中山大学动物学资源库资料来源:中山大学动物学资源库/resource/main/source_prop.jsp?source_id气管/resource/main/source_prop.jsp?source_id=46931资料来源:中山大学动物学资源库/resource/main/source_prop.jsp?source_id神经系统翅肌肉系统节肢可分两种类型,即双枝型(uniramous)。
如。
由原肢及其顶端发出的内肢三部资料来源:中山大学动物学资源库/resource/main/source_prop.jsp?source_id=46931八、消化系统消化道•前肠:外胚层向内凹陷而成,基本结构与体壁相同,壁上有几丁质,形成了齿、刚毛等结构。
功能主要是取食,食物的机械研磨、储存和初步消化。
•中肠:源于内胚层。
作用:分泌消化酶,消化吸收食物。
某些动物的中肠部分常形成盲囊、腺体等,可进一步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后肠:也是外胚层内陷而形成,与前肠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