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第10章_软体动物门
- 格式:ppt
- 大小:2.40 MB
- 文档页数:53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普通动物学》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生态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96 学时 6 学分(全学年)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普通动物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态学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科目之一,是动物系列科学的基础主干课。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动物有机体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其目的是阐明动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利于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着重加强对动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系统地掌握动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以动物适应机制为中心,系统发育为主线及动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统一、形态与机能的统一、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动物学原理的理解,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从事专门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及开展自然科学教育技能。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学好动物学,必须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动物世界和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学会用动物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今后开展动物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1. 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2. 牢固掌握动物各门及主要纲的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的适应;动物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主要门类的演化关系;动物地理分布的基本知识和了解动物学科的发展前沿;3. 了解华北地区的动物种类及分布,生物多样性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从而加强动物资源的保护意识;4. 以生物多样性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为线索,介绍动物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今后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通过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多方面接触自然、联系实际,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描述、比较和实验等常用的研究手段,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作出科学的解释,从而揭示动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及系统发育等。
普通动物学软体动物门软体动物门(Mol1usca))普通动物学重点难点1.外套膜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壳及珍珠的形成过程.2.在进化上的地位.3.腹足纲不对称体制的起源与进化.普通动物学进化地位真体腔、后肾管、个体发育中有担轮幼虫等特征,是软体动物相同于环节动物的代表性特征, 因此认为软体动物是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的,是朝着不很活动的生活方式较早分化出来的一支。
因大多数的软体动物有贝壳,故又称“贝类”。
普通动物学生物学特征身体两侧对称,具有3个胚层和真体腔;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外套膜4个部分,通常有外套膜分泌的石灰质的贝壳;排泄系统后肾型,出现了循环系统、呼吸器官;间接发育的软体动物具有担轮幼虫期普通动物学一、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体制和分部2、消化系统3、呼吸器官4、循环系统5、排泄器官6、神经系统7、生殖系统和发育普通动物学体制和分部身体柔软,软体部分为头部、足部和内脏团。
背侧皮肤褶襞向下延伸成为外套膜,由外套膜分泌形成石灰质贝壳,覆盖在身体最外面。
软体动物-分部、齿舌结构图(N.Campbell,1995)普通动物学1、体制软体动物体制为左右对称,但腹足纲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发生扭转而变得不对称。
2、分部 2.1 头部 2.2 足 2.3 内脏团 2.4 外膜 2.5 贝壳普通动物学头部位于身体前端,具摄食和感觉器官,主要为眼、触角。
发达程度的差异:底栖或附着生活的类群――头部不发达或退化消失,如石鳖、角贝、河蚌等;活动的类群――头部发达并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如蜗牛、乌贼等。
普通动物学石鳖头部比较蜗牛普通动物学足位于身体腹面的肌肉质运动器官。
但形态变化甚大:适于基质上匍匐爬行者,如鲍、石鳖等,足呈块状;适于底质上潜掘栖居者,如瓣鳃纲的足为斧状,掘足纲的为柱状;游泳生活者,如头足类,足已经与头部愈合,并环绕头部分裂成若干条长腕;一些附着生活者,如贻贝足不发达,足部具足丝腺,能分泌足丝;营固着生活者,如牡蛎成体,足完全退化。
第九章软体动物门软体动物种类很多,约115,000多种,仅次于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的第二大门。
单板纲无板纲多板纲掘足纲瓣鳃纲腹足纲头足纲第一节软体动物门概述一、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1.身体柔软,不分节,一般左右对称。
2.身体分头、足、内脏团三部分头部:具口、眼、触手等感官。
是觅食、感觉中心。
结构因生活方式不同而不同,有的明显、发达,有的结构退化、无头等。
足:具发达的肌肉,为运动器官。
结构因生活方式不同而发达程度不同。
斧状、蹠狀、柱状、腕状或退化。
内脏团:(躯干)代谢、生殖中心。
内脏器官所在。
3.外套膜和外套腔:外套膜:是软体动物特有的结构。
胚胎发育中,躯体背侧皮肤褶襞向外延伸而成的膜状外套,常覆盖在内脏团的背部或侧面,或包裹整个内脏团和鳃。
功能:分泌贝壳;保护躯体;辅助呼吸;形成外套腔。
外套腔:位于外套膜与内脏囊之间的空腔,与外界相通。
4.贝壳一般包被躯体外,有的位于体内,有的缺。
不同种类具有不同特点,形态有瓣状、管状、覆瓦状、螺旋状等各种形状。
随动物生长而增大加厚。
成份:95%CaCO3+贝壳素结构:角质层(最外):仅有贝壳素构成,透明、薄、具色泽。
由外套膜缘生壳突起分泌形成的,起着保护外壳作用。
壳层(中间层):由角拄状的方解石构成,由外套膜缘背面表皮细胞分泌而成的珍珠层(底层):由叶状的霰石构成,这一层由外套膜的整个外表皮细胞分泌形成。
富光泽,不断加厚。
珍珠的形成:由珍珠质层形成。
外套膜受到微小沙粒等异物侵入刺激,受刺激处的上皮细胞即以异物为核,陷入外套膜的上皮之间结缔组织中,陷入的上皮细胞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由囊分泌珍珠质,层复一层将核包住,逐渐形成珍珠。
5.消化系统消化管发达,多数种类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
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
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构成,锉刀状,摄食时可前后伸缩,刮取食物。
6.体腔和循环系统真体腔退化,真体腔和假体腔同时存在。
次生体腔仅残存于围心腔、生殖器官和排泄器官的内腔,而体内广阔的体腔是假体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