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史上经典的非奥运营销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非”奥运营销的典型案例分析及策略研究通过对历届和目前被认为较为成功的“非”奥运营销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它们的成功经验,并采用文献资料法,参考目前关于此问题的研究,得出进行“非”奥运营销可以采取的策略和一些建议。
标签:“非”奥运营销案例分析策略研究奥运营销资源是相当稀缺和昂贵的,在北京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北京2008合作伙伴、北京2008赞助商、北京2008独家供应商和供应商这四个层次的奥运赞助成员加起来只有六十几家,而且几乎全部都是国内外各个行业的一线企业。
这些企业就名正言顺的享有各种特殊营销权利,而且奥组委官方要对他们进行“全面保护”,以免受到“非正常”竞争手段的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非”奥运营销给了失去奥运赞助企业一次利用奥运进行营销的机会。
同时,有的企业认为不一定非要进行奥运营销,关键是适合自己企业的营销方式,如果营销方式得当,同样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还可以节省大笔的赞助费用。
翻开奥运历史,可以看到自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之后的几乎每届奥运会上都不乏成功的、经典“非”奥运营销。
因此,众多失去奥运赞助的企业利用奥运这一全球瞩目的焦点,可以采用“非”奥运营销拼争奥运经济的一杯羹。
一、奥运营销与“非”奥运营销1.“非”奥运营销提出的背景成为奥运赞助商,直接赞助奥运进行品牌营销固然是令人羡慕的,如今很多国际明星企业正是通过赞助奥运而扶摇直上。
以三星为例,在赞助汉城奥运会之前它还只是一家二流企业,如今却是风云全球,其中奥运营销功不可没。
但是,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不是一般企业能够做到的,并且,赞助费只是奥运营销成本的一部分,根据以往奥运营销的经验,要保证营销效果,赞助商的先期和后续投入还要提高3~4倍才行。
这还是在理想情况下的估算,事实上,不少奥运赞助商花了大钱却没有起到作用。
比如,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取得各级别赞助权的200多家企业,大约只有25%得到了回报。
另外,直接的奥运营销资源是相当稀缺和昂贵的。
盘点:⼗⼤借势奥运经典营销案例授权转载⾃:营销头条(yingxiaonews)今天,2016 年夏季奥运会就在巴西⾥约拉开帷幕了。
⾃1896年第⼀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后,历经百年发展历程,奥运会如今已成为世界体育顶级赛事,不仅吸引了⼤批世界⼀流选⼿参赛,更加成为品牌争相营销的对象。
毕竟,奥运是如此的受⼈关注,令⼈为之狂热;奥运,⼜给我们太多的精神、物质资产,给我们太多亲近消费者的机会。
现在我们就来盘点⼀下,国内外⼗⼤借势奥运经典营销案例。
杜蕾斯:反其道⽽⾏之虽说杜蕾斯不是伦敦奥运会的赞助商,不敢吹嘘⾃⼰和奥运会有什么关系,但单单为伦敦奥运会奥运村免费提供15万只避孕套就很劲爆了。
不过更劲爆的事还在后⾯,伦敦奥运会不过才进⾏到了第5个⽐赛⽇的时候,奥运村内免费发放的那15万只避孕套却已经⼏近⽤光,供货告急,为此杜蕾斯公司不得不紧急追加供应。
杜蕾斯奥运期间制作的⼀则⼴告也得到了很多⼈的认可,我们都知道奥运精神是追求更快,更⾼,更强的,⽽杜蕾斯的奥运逆向⼴告则⽤五种颜⾊的⼩杜杜组成的奥运五环,下⾯⼀⾏字:不是每个男⼈都希望⾃⼰是世界上“最快的那个⼈”。
你懂得。
安踏:押宝体育明星1999 年,安踏签约孔令辉作为形象代⾔⼈,随后,孔令辉夺得了悉尼奥运会乒乓球男⼦单打⾦牌,⽽安踏也在这场豪赌中摘得了胜利的果实,孔令辉那句“我选择,我喜欢”,让全国⼈民记住了安踏。
“这对安踏来说,是⼀个巨⼤推进。
”安踏总裁郑捷曾坦⾔,孔令辉的成功,让安踏获益不少,这也成为安踏在借势奥运营销上做出的第⼀次巨⼤成功案例。
骏丰频谱:产品进驻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健康对于每个⼈都⾮常重要,但是对于运动员来说,其意义更是⾮同寻常。
骏丰频谱敏锐地找到了这个点,结合⾃⾝产品的特⾊,在运动员紧张备战奥运之际,于 2015年正式与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达成合作,其⽣产的“内喝外照”系列频谱产品为训练局内的运动员缓解肌⾁紧张、消除疲劳,有效治疗运动训练中的损伤,为运动员的训练康复提供帮助。
奥运会借势营销案例一安踏: 安委会互动2021年6月23日安踏体育宣布与中国奥委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于未来4年成为中国奥委会体育服装及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合作伙伴。
这意味着从2021年到2021年新奥运周期, 中国奥运代表团将在包括2021年温哥华冬奥会、2021年广州亚运会、2021年伦敦奥运会等11项赛事期间, 身着安踏牌运动装, 亮相于世界各地。
在经济危机时期, 安踏打出了迅雷不及掩耳的一拳, 却保持惊人的高调, 此次合作所涉权益覆盖之广、年限之长、赞助金额之高, 在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为配合安踏在2021年第16届亚运会的推广, 安踏和中国奥委会合作共同主办了“中国光芒由你闪耀——安踏2021年亚运会中国代表团领奖装备设计大赛”。
大赛以“中国光芒由你闪耀”为主题, 鼓励参赛选手将作品及创意说明上传到大赛的官方网站, 最终胜出的设计方案将有可能成为中国体育健儿在2021年广州亚运会领奖台上的运动着装。
这是一次与消费者互动的活动。
21世纪的中流砥柱是年轻人的一代, 作为年轻人喜爱的品牌, 安踏没有忽视网络的力量, 因此, 2021年继签约中国奥委会之后, 安踏与腾讯网合作, 推出了中国体育迷互动社区——安委会互动社区anta.qq。
我们期望能把它做成集虚拟技术、在线商城、网络互动于一体的“体育开心网”。
同时, 安踏买断门户网站的手屏广告。
就像企业从单一化像多元化发展一样, 安踏从单一的营销正在向到了整合营销过渡, 这包括门户网站从未做过的超大尺寸疯狂动画广告、网站、网络视频、博客、口碑、社会化媒体等等……“赞助中国参与的国际化赛事, 让品牌跟随中国体育代表团走向国际, 进而影响国内市场。
”有人这样形容安踏的奥运营销战略。
现如今, 安踏已经成为目前中国销售数量最多的运动品牌, 连续8年市场占有率第一, 在中国平均每50个人中就有一个在消费安踏的产品。
而以冬奥为重要节点的安踏奥运营销, 正在不断为安踏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十大经典事件营销案例1. 2013年奥斯卡颁奖礼上的“自拍杆事件”。
在2013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女演员艾伦·狄珍妮斯和其他明星使用自拍杆拍摄了一张合影,并在推特上发布。
这一举动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起轰动,成为当时最受关注的事件之一。
这一事件成为自拍杆品牌的巨大宣传,也让人们开始认识和接受这一新型的自拍设备。
2. 2014年冰桶挑战。
冰桶挑战是一项公益活动,旨在为渐冻症研究筹集资金。
参与者需要将冰水泼在自己身上,并邀请朋友做同样的事情,或者捐款支持研究。
这一活动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吸引了无数名人和普通人的参与,成为了一场全球性的公益狂欢,也为渐冻症研究筹集了大量资金。
3. 2015年星巴克“红杯门”事件。
2015年,星巴克推出了一款简约的红色圣诞杯,原本是为了庆祝节日气氛。
然而,一些人却因为这种简约设计而感到不满,认为星巴克不尊重传统。
这一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也成为了一次意外的营销事件,吸引了大量关注和讨论。
4. 2016年Pokémon Go游戏的全球疯狂。
Pokémon Go是一款结合了现实和虚拟世界的手机游戏,玩家需要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并捕捉虚拟的口袋妖怪。
这款游戏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走红,吸引了数百万玩家的参与,也成为了一场全球性的狂欢。
这一事件不仅推动了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也为游戏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5. 2017年Nike“坚持到底”广告。
Nike的“坚持到底”广告以一种非常生动和鼓舞人心的方式展现了各种运动员在困难时刻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一广告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成为了人们讨论和分享的热点。
这一广告不仅提升了Nike品牌的知名度,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认可。
6. 2018年亚马逊Prime Day。
亚马逊Prime Day是亚马逊每年举办的一次大型促销活动,吸引了数百万用户的参与。
这一活动不仅提升了亚马逊的销售额,也为亚马逊Prime会员制度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事件营销的经典案例事件营销是一种营销策略,通过利用特定的事件或时机来引发公众的兴趣和关注,以达到宣传、推广产品或品牌的目的。
在过去几十年里,许多公司和品牌成功地利用了事件营销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和激发购买欲望。
本文将介绍几个经典的事件营销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营销策略。
案例一:红牛跃天计划红牛是一家以功能性饮料闻名的公司。
2005年,红牛发起了一项名为“跃天计划”的活动。
他们邀请奥地利维也纳人马修·蒙哈森跳伞从太空边缘跃下。
这个活动在各大新闻媒体上引起了轰动,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
红牛通过这个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其品牌的兴趣和关注,成为了大众的谈资。
此外,通过与跳伞运动员的合作,红牛将其品牌与极限运动和冒险精神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强化了其品牌形象。
案例二:奥运会上的赞助活动奥运会是一个全球性的体育盛事,许多公司都利用这个时机来展示自己的品牌形象和产品。
例如,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宝洁公司推出了名为“谢谢妈妈”的广告活动。
通过展示奥运选手们与他们的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宝洁成功地与顾客情感上产生共鸣。
这个活动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的分享和讨论,使宝洁公司的品牌形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另一个奥运会上的经典案例是麦当劳。
作为奥运会的赞助商,麦当劳推出了“世界首尔好运餐厅”的活动。
他们在首尔开设了一家临时餐厅,只卖韩国食品,每个顾客只需支付对应参赛国家在奖牌榜上的排名数额的钱。
这个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媒体报道和公众的关注,让麦当劳取得了良好的品牌曝光和销售成绩。
案例三:特斯拉电动汽车推出特斯拉是一家以电动汽车闻名的公司。
他们在2008年推出的第一款电动轿车“特斯拉Roadster”成为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营销活动。
特斯拉巧妙地通过推出高性能、环保的电动汽车,吸引了广大消费者的目光和购买欲望。
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还采取了一种独特的销售策略,即通过预订购买来推动销售。
这种策略增加了消费者对特斯拉的期待和渴望,使得特斯拉的电动汽车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十大经典事件营销案例十大经典事件营销案例事件营销是一种利用突发事件、热点话题或特殊日子等来推动品牌传播和销售的市场营销策略。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许多经典的事件营销案例出现,成功地将品牌置于公众视野中。
1. 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巨大无形广告: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互联网巨头百度利用了整个场馆的LED屏幕,展示了一个巨大的无形广告,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2. 美国超级碗广告:每年的美国超级碗都是全球最具关注度的体育赛事之一,许多品牌会在比赛期间投放创意十足的广告,例如可口可乐的广告以及一些幽默的电视广告,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
3. 红牛跳天空:红牛公司在2012年举办了一次空中跳伞比赛,参赛者从距离地面近40,000米的高空跳伞,这个活动不仅为红牛带来了广泛的品牌曝光,还增强了其能量和刺激的形象。
4. 小米手机发布会:小米公司在每一次新品发布会上都会制造一种紧张而期待的氛围。
他们通过限量销售、抽奖等策略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参与,成功地将小米品牌打造成了年轻人追捧的对象。
5. 乔丹登场魔术表演:在1993年的NBA全明星赛上,乔丹在比赛中展示了一系列惊人的扣篮动作,这一表演成为耐克品牌的经典广告,使得耐克的篮球鞋销量大增。
6. 好莱坞大片的特别营销活动:很多好莱坞大片在上映前都会举办一系列的特别营销活动,例如《钢铁侠》的公共场所的立体广告、《侏罗纪公园》的恐龙蛋破壳广告等,都成功地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7. 苹果公司的产品发布会:苹果公司每年都会举办一次盛大的产品发布会,这一活动备受全球媒体和消费者的关注。
通过精心策划的演讲和产品展示,苹果成功地为新产品创造了高度期待和购买热潮。
8. 某汽车品牌的PR危机处理:某汽车品牌曾因产品质量问题面临巨大的公众舆论压力,但通过及时、诚实和积极的危机公关策略,他们成功地恢复了品牌的声誉,并重新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9. 某品牌的慈善活动:许多品牌会通过慈善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形象和社会责任感。
作为乳制品企业,蒙牛从关注全民健康延伸到推动全民健身,又通过全民健身全民参与,与奥运精神契合呼应,打出了一副漂亮的非奥运营销牌。
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当大多数的商家斥巨资聘请球星代言和冠名电视转播的时候,蒙牛集团却独辟蹊径,启用了一个全新的全民体育运动广告片:白色牛奶幻化成一个动感小奶人,与大家快乐地踢着足球奔跑。
最后,足球变成一滴牛奶,飞溅到牛奶杯中,蒙牛的商标在动感十足的画面中被突出地表现出来。
<BR>蒙牛的这一广告策略将世界杯与全民健身有机结合,而且构思独特,借势世界杯,却不提世界杯,取得了很好的品牌效果。
这一广告宣传活动可以看作是蒙牛全面启动非奥运体育营销的讯号。
全民健身战略突围事实也是如此,世界杯后,蒙牛便开始主推全民健身这一概念,并成功实现了非奥运赞助企业体育营销的战略突围。
蒙牛选择全民健身这一概念作为其主攻方向,有现实的背景原因:蒙牛的主要竞争对手伊利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乳制品独家赞助企业,蒙牛要与伊利竞争,只能从非奥运营销的角度着手。
但从更深的层面来说,奥运会是体育精英的盛会,普通人从中感受到的更多是精神层面的享受。
而全民健身和蒙牛的消费群体息息相关,通过关注全民健身全民参与,正是符合大家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这与奥运会可谓契合呼应,同时也符合蒙牛的企业精神和时代需求。
一直以来,中国体育的主管机构——国家体育总局都在不断尝试让奥运精神落地,让全民共享体育所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与此同时,提出了“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口号的蒙牛集团也在努力寻找着能让健康及快乐惠及每个中国百姓的机会,多喝牛奶显然只是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亲身参与体育运动才能达到国人更加强壮的目的。
体育总局的期望,老百姓切实的需求与蒙牛集团的企业责任达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默契与吻合,于是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体育嘉年华便在这种需求氛围中诞生了。
“全民健身”本是在中国最具群众基础的体育项目,很多企业曾经做过或正在做,但是以往它在人们心目中也是个比较“土”的概念。
奥运史上经典的非奥运营销
姚伟
共1页 [1]
1984年洛杉矶夏季奥运会:
柯达
“奥运营销”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84年,用于描述在这一年举行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一些企业所采用的特殊营销手段。
在这届奥运会上,富士耗费巨资成为奥运赞助商,而其竞争对手柯达却成为了ABC电视网的赞助商,并由此创造了一个非奥运营销的经典:因为赞助电视网,柯达有权在奥运转播过程中不断传播柯达的品牌标识。
在没有付出额外赞助费用的前提下,柯达成功地在美国本土举行的奥运会上捍卫了自己的市场。
相比之下,富士的市场占有率虽然从奥运会之前的11%提升到了15%,但并没有赚回巨额的奥运赞助费。
1988年汉城夏季奥运会:
泡菜
汉城奥运会让韩国将泡菜卖到了全世界111个国家。
在此次奥运会期间,被韩国人称为“泡菜妈妈”的韩晶慧专程到奥运村负责泡菜的供应。
品尝过她制作的泡菜的各国运动员都对韩国泡菜竖起了大拇指。
在各个酒店、餐馆,韩国人执着地将泡菜摆在世界而前,邀请各方游客品尝,不少宾客对韩国泡菜的美味赞不绝口。
这是由韩国政府出面宣传一种食品,并非为某一企业扩大知名度。
有人质疑韩国政府的做法在标榜自由贸易精神的WTO规则中,似乎有违规之嫌。
但韩国政府的解释是,他们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地宣传韩国泡菜,并非为了帮助企业挣钱,而是为了宣传韩国饮食文化。
在韩国政府的推动下,整个泡菜产业似乎都成了奥运会里最特别也是最显眼的“赞助商”,韩国泡菜借此契机名扬四海。
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
联邦快递
在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举办的冬季奥运会期间,联邦快递在阿尔贝维尔市竖起了大量的广告牌,并且通过媒体进行了高密度的广告轰炸。
这使得61%的观众认为联邦快递公司是指定的赞助商,而其真正的赞助商美国邮递服务公司(仅有13%的观众认为它是赞助商),却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
1998年亚特兰大夏季奥运会:
耐克
锐步公司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正式的鞋类供应商,但是大多数人都误以为是耐克。
原来,耐克在可口可乐公司的奥林匹克城和奥林匹克公园旁,设立了耐克体验中心,因其租用的是一家私人停车场,奥组委对此也无可奈何。
耐克在这里搞了一些观众参与的大活动,让人们免费体验运动快乐。
另外,耐克还雇佣了很多大学生在场馆外向观众分发耐克的胸牌挂绳,便于观众
携带门票。
最终,不明就里的观众,都被耐克在亚特兰大现场的声势震撼。
据调查,70%的人都以为耐克是亚特兰大奥运会的顶级赞助商。
1998年长野冬季奥运会:
富士
在1984年吃过柯达的亏后,富士在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柯达是当时的奥运赞助商,作为赞助权利的一部分,仅有柯达公司能在新闻中心提供分发和冲洗胶卷的服务,柯达在主新闻中心设立了大型冲印部,可为650位摄影记者冲印大约7.5万个胶卷。
但富士却另辟蹊径,它在主新闻中心外面免费分发和冲洗富土胶卷,就像柯达在新闻中心里所做的那样。
而柯达对此却无可奈何。
这使许多人以为富士就是这届奥运会的赞助商。
2000年悉尼夏季奥运会:
昆塔斯航空
昆塔斯航空公司并不是悉尼奥运会的官方赞助商,但它针对悉尼奥运会的营销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奥运会筹备和选拔阶段,昆塔斯为澳大利亚游泳队提供航线。
到2000年8月时,昆塔斯在悉尼当地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上刊登了整版广告,标题是《为澳大利亚奥运会提供飞机票》,在该版底部用小字写上“昆塔斯并非奥运赞助商”。
但是,上述小字特别不易被人注意。
昆塔斯的非奥运营销因此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2002年盐湖城冬季奥运会:
Wasatch啤酒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A-B酿酒公司(百威啤酒的制造商)以5000万美元巨资买下了“奥林匹克”字样和五环标识的使用权。
与此同时,盐湖城当地一家小小的不起眼的酿酒商在自己的货车上刷上了“Wasatch,2002年冬奥会非官方啤酒”字样,大造声势,轻而易举地夺走了众人的眼球,削弱了A-B酿酒公司的营销效果。
2004年雅典夏季奥运会:
家得宝
世界家居用品零售连锁巨头家得宝是第28届奥运会中非奥运营销当中的明星。
它参与了美国奥委会的“工作机会项目”,将一些美国运动员视为自己公司的员工,付给他们工资和福利。
带着这种家得宝雇员身份参加雅典奥运会的美国运动员一共有71名(49名在夏季奥运会、22名在残奥会),这让非奥运赞助商的家得宝跟奥运扯上了关系。
同时,这家公司在店内布置了与这些运动员相关的宣传材料,使“奥运会运动员是家得宝员工”的定位深入人心。
2004年雅典夏季奥运会:
三角轮胎
雅典奥运会期间,中国的三角轮胎也在中央电视台奥运专题栏目《中国骄傲》中投放擦边球广告:一群人正在收看奥运电视节目,中国队又获金牌了,人群欢呼:“真是中国的骄傲啊!”这时,路边的一位汽车司机拍了拍汽车轮胎说:“三角轮胎,也是中国骄傲!”这则结合“中国骄傲”设计的广告创意,借助奥运点燃的爱国情绪,使三角轮胎给电视机前的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6年都灵冬季奥运会:
Google
Google从来没有赞助过奥运会,但每逢这些重大赛事Google都会通过变换标识的设计,来制造与赛事的关联。
在悉尼奥运会期间,Google崭露头角,标识上就多了一只举着火炬的袋鼠。
2006年的都灵冬奥会,Google更进了一步,让自己的微标图案与冬奥会的赛事保持惊人的一致:冬奥会主项目是滑雪时,google上就一定会出现滑雪的卡通人物。
改变标识这一小小的创意,为Google省去了数千万美金的赞助费,也让数以亿计的网民想不误认Google与冬奥会存在合作关系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