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
- 格式:ppt
- 大小:149.50 KB
- 文档页数:5
论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态度是主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具有内在结构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
心理学研究表明,态度的内部结构由认知、情感和意图三要素组成。
三要素的协调程度越高,态度就越稳定。
一般来说,态度的三要素是协调一致的。
如果出现矛盾和不协调,则个体会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重新恢复协调一致。
当三者发生矛盾及需要转变时,其中的情感因素起主要作用。
因为在态度的转变中,认识的转变较容易,而思想情感的转变比较困难、缓慢。
积极态度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是有利的,消极态度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是不利的。
态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形成个体的积极态度,促进个体健康成长与完善,造福于社会。
表现为:其一,积极态度具有认识和情感的价值。
外界信息的接受、理解与组织都要通过态度的过滤。
因此,积极的态度常使个体在接触信息时,倾向选择正面信息,促使判断、理解产生良性的情绪体验;而对于负面信息也是有所认识,常给予排斥。
常此以往,必然促使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情感的形成。
其二,积极态度具有保护和激励的价值。
积极的态度促使个体敢于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以及生活中的不愉快经历,有利于维护心理健康。
同时常使个体追求符合需要和价值观的事物,促使自身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其三,积极态度具有催生创造和完善自我的价值。
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优良的个性促进个体认识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
研究表明,许多高成就者具有优良的态度。
他们充满自信,具有乐观主义业精神状态,敢于面对失败,勇于承担责任,善于与人合作,视现实压力为挑战,惯于探索新的方式方法等。
这都有利于人的潜能释放,创造奇迹,实现自我。
态度是人们对一定对象较一贯、较固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过程,是由情感、认知、意志三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心理结构。
人们在与他人、群体发生交往、联系时,总是受到自己态度的影响。
德育的对象是人,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需要或品质的实践活动。
试论态度的形成过程摘要态度是一种内在反应倾向,通常进行研究的态度是具有行为能力的个体对周围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
态度由一定的对象所引起,诸如喜爱,讨厌都是态度的表现。
态度通常由认知、情感和意志三要素组成。
而这三种要素越协调,所产生的态度就越趋于稳定。
态度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个体和社会间产生的化学反应。
人们在与他人、群体发生交往、联系时,总是受到自己态度的影响。
人的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社会化进程的结果。
【关键词】态度形成转变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逐渐发育成为社会人,具有一定的思想观念和对周围世界的态度。
如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持积极的态度,诸如喜欢、满意、热爱等,都是在长期的生活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态度形成的过程是从不具有某种态度到具有某种态度,从简单态度到复杂态度,从不稳定的态度到稳定的态度的过程。
态度形成的过程与个人社会化的进程是同步的。
1态度的形成和转变态度是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不断增强态度的运动遵循的是这样一个轨迹,旧态度的改变必然带来新态度的形成,新态度的形成总是以旧态度的改变为先导。
因此,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并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态度运动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1态度的形成人从出生开始,必不具有对任何事物的态度,可以说,态度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学习形成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态度的形成: 态度是对欲望的满足后形成的。
欲望是与生俱来的,理性的个体对凡是能满足欲望的对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会产生喜好的态度。
相反地,对阻挠其目标实现或引起挫折的对象,就会发展出一种厌恶的态度。
比如,增加部分服务性行业税收的制度出台的时候,很多餐饮等服务部门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对态度。
个体与团体的相互影响,人生活在社会中,个体难免与的其他个体产生作用,个体的很多态度都可能与其它个体的态度相一致,这样就组成了团体。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七章社会态度本章学习目标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态度的构成要素态度理论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态度的测量态度的形成态度的改变偏见社会心理学的目的是解释、预测和控制人们的社会行为,而社会心理学家一直认为,态度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预测行为的最好途径。
因此,社会心理学研究从来就很关注态度问题的研究。
早期的著名学者托马斯认为“社会心理学就是态度的科学” 。
1936年,盖洛普民意测验不到1%的误差成功地预测了罗斯福总统的当选,更强化了态度课题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地位。
有史以来最有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的奥尔波特(G.W.Allport)1968年指出,态度的概念可能是美国社会心理学中最有特色、最不可缺少的概念。
第一节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现代语言词汇中,“态度”(attitude)被用来指示一种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但在19世纪中叶以前这一词汇的概念涵义是多重的。
英语中的attitude源于拉丁语Aptus,其含义一般包含两种:一是“适合”或“适应”,指行为的主观的或心理的准备状态。
二是指在艺术领域中,雕塑或绘画里人物的外在和可见的姿态。
前一种具有心理学上的涵义。
而在现代意义上使用态度涵义的是赫伯特•斯宾塞(H.Spencer),他在《第一原理》中提出在有争议的问题上的判断依赖于所具有的态度和保持正确的态度。
在心理学中,涉及态度最早的实验是朗格(nge)的有关反应时间的实验。
20世纪初,伴随着托马斯(R.U.Thomas)等人的移民研究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兴起,态度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并已成为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
(一)态度的定义尽管态度的研究在社会心理学的诸多研究领域中有着很长的历史,但态度的概念依然是众说纷纭。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态度的定义不下几十种,总的来说可分为这样几类:1.将态度视为认知和评价组织或倾向,如罗佩奇(M.Rokeach),他认为“态度是个人对于同一对象数个相关联的信念的组织”。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摘要文章对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进行综述,主要从态度的基本概念及特性,双重态度模型,态度的形成及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态度的改变过程的三阶段、态度改变理论包括认知失调理论、平衡理论、海德理论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态度态度的形成态度的改变引言态度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既是指人们的内在体验,又包括人们的行为倾向。
一般而言,态度是潜在的,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言论、表情和行为来反映的。
人们的态度对象也是多种多样,诸如人物、事件、国家、集团、制度、观念等等。
人们对这些态度对象,有的表示接受或赞成,有的表示拒绝或反对,这种在心理上表现出来的接受、赞成、拒绝和反对等评价倾向就是态度。
因此,态度又可以看成是一种心理上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支配着人们对观察、记忆、思维的选择,也决定着人们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些什么和做些什么。
1 态度的概念1.1 态度的定义态度通常是指个体自身对某一客体所持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的、比较稳定的评价与心理倾向。
换句话说,就是个人对环境中的某一对象的看法,是喜欢还是厌恶,是接近还是疏远,以及由此所激发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倾向[1]。
1.2 态度的心理结构1.2.1.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
叙述的内容包括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相信、怀疑以及赞成或反对等。
1.2.2.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如尊敬——蔑视,同情——冷漠,喜欢——厌恶等。
1.2.3.行为因素行为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或行为的准备状态,也就是个体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何种反映[1]。
前面已经指出,态度既是一种内在的认知,又是一种行为倾向,对行为起准备作用。
因此,根据一个人的态度可以推测他的行为。
但是推测只是推测,态度与行为毕竟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二者也不是同一个概念。
况且行为的发生并不单单由态度决定,除了态度以外,行为还决定于其它因素,如社会道德规范,传统的生活习惯,当时的情境,以及对行为结果的预期等等。
态度形成与改变的过程条件第一篇:态度形成与改变的过程条件态度形成与改变的过程条件(一)态度的形成过程态度形成的过程实质上教师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可以用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来解释。
社会学习可分为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直接学习)。
观察学习也被称为替代学习,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受到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3)观察学习的过程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成注意、保持、生成和动机四个学习子过程。
他详细分析了观察学习的这四个子过程。
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生成过程4)动机过程(4)观察学习的效应第一,习得效应。
第二,抑制效应与去抑制效应。
第三,反应促进效应。
第四,刺激指向效应。
第五,情绪唤醒功能。
2.亲历学习亲历学习也称为直接学习(角色扮演学习);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
亲历学习可被看作是观察学习的一个特例,只是观察对象从他人的行为转化成自己的行为结构和环境事件的信息.(二)态度的改变过程(心理学家凯尔曼1961年提出态度形成要经过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1.顺从——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人相一致,而在认识上与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2.认同——是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更深一层。
认同不受外在压力影响;内化——在思想和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
(一)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1、家庭的教养方式2、榜样的作用3、强化与惩罚4、社会的风气5、同伴集体的影响(二)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1、个人的信念1)亲身经历。
2)替代经验。
3)社会评价。
4)逻辑推理。
2、认知失调3、道德认知发展第二篇: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判断题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
2.态度由认知成分(知)、情感成分(情)和行为成分(行)所构成。
第七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性质、学习过程与条件第二节态度与品德的培养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培养有别于一般的知识、技能与策略的学习。
它不仅涉及到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还涉及到愿意不愿意的问题,因此,我对学生良好态度和品德的培养方面下了点功夫,翻看了一些资料,本学期结合所翻阅的资料作了点尝试。
下面谈谈我的个人看法:一、有效的说服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教师应该经常用语言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说服的方式主要有:讲解、谈话、讨论或辩论、读书指导等。
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和改变学生的态度。
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以免学生产生困惑无所适从,教师应提供正面的论据。
对于班上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为了使他产生客观、公正的感觉,从而相信老师所说的话改变态度,老师可以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依据。
当说服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时应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当说服的的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教师应只提出正面观点,以免延误时间。
老师在说服的过程中注意三点:第一、明确目的性。
说服学生要从实际出发,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要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一旦切中学生的要害就会触动他们的心灵,在此过程中切忌说话空洞、唠叨。
第二、要以诚待人,循循善诱。
教师的态度要诚恳,深情,语重心长,与人为善。
切忌挖苦、讽刺,要以理服人,不是以势压人,教师态度要温和,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交流,不要板着面孔训人。
让学生觉得你既是严师,又是挚友。
这样你的态度才能被学生心悦诚服。
切忌空话、大话,他们需要坦率的、真诚的充满感情的教育。
力争做到“情是深,心是暖,语言是生动”。
只有待人真诚,才能叩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师教师讲的道理容易被学生接受。
案例:愤怒的钉子从前,有个脾气很坏的小男孩。
一天,父亲给了他一大包钉子,要求他每一次发脾气都必须用铁锤在后院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