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的基本条件
- 格式:doc
- 大小:1.58 KB
- 文档页数:1
1.简述淤血的原因、病变及其结局。
1.(1)淤血的原因:①静脉受压;②静脉阻塞;③心力衰竭。
(2)病变:1)肉眼:①淤血组织、器官体积增大;②呈暗红色③皮肤出血时发绀,温度下降;2)镜下:①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充血;②有时伴水肿;③实质细胞变性。
(3)结局:①淤血时间短可以恢复正常;②淤血时间长则组织器官缺氧、代谢产物堆积致淤血性水肿、体积增大、淤血性硬化2.描述梗死的病理变化。
2.(1)贫血性梗死:1)肉眼:①外观呈锥体形,灰白色;②切面呈扇形;③边界清楚;④尖部朝向器官中心,底部靠近器官表面;⑤梗死周边可见充血、出血带。
2)镜下:①梗死区为凝固性坏死(脑为液化性坏死);②梗死边缘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浸润;③梗死边缘有充血和出血等。
(2)出血性梗死:1)肉眼:①梗死区呈暗红色或紫褐色;②有出血;③失去光泽,质地脆弱;④边界较清;⑤肺的出血性梗死的底部靠近肺膜、尖部指向肺门的锥形病灶。
2)镜下:①梗死区为凝固性坏死;②梗死区及边缘有明显的充血和出血;③梗死边缘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浸润等。
3.简述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三者相互关系。
3.(1)概念:1)血栓形成:①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②血液成分凝固;③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2)栓塞:①循环血液中;②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③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3)梗死:①动脉阻塞;②侧支循环不能代偿;③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
(2)三者相互关系: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梗死(无足够侧支循环时发生)。
4.简述栓塞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后果。
4.(1)栓塞的类型:①血栓栓塞;②气体栓塞;③脂肪栓塞;④羊水栓塞;⑤其他如寄生虫及其虫卵栓塞,肿瘤细胞栓塞等。
(2)后果:①肺动脉栓塞,可致肺出血性梗死,甚至急性呼吸衰竭、心里衰竭而死亡;②脑动脉栓塞,可致脑梗死,呼吸中枢核心血管中枢的梗死可引起患者死亡;③肾动脉栓塞,可引起肾脏梗死;④脾动脉栓塞,可引起脾脏梗死;⑤肠系膜动脉栓塞,可致肠梗死,湿性坏疽形成;⑥肝动脉栓塞,可引起肝梗死等。
临床助理执业医师(第一单元)模拟试卷1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A2型题 3. B1型题 4. A3/A4型题1.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阻断剂是( )A.阿托品B.胆碱酯酶C.六烃季铵D.四乙基铵E.α—银环蛇毒正确答案:E解析:阿托品为M受体的阻断剂,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受体类型为N2型ACh受体阳离子通道;胆碱酯酶可灭活乙酰胆碱,六烃季铵和+烃季铵分别阻断N1和N2受体,四乙基铵是K+通道的阻断剂,筒箭毒和α银环蛇毒可特异性阻断ACh受体通道。
2.当低温、缺氧或代谢障碍等因素影响Na+—K+泵活动时,可使细胞的( )A.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B.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C.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D.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E.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幅度均不变正确答案:D解析:离子在膜内外的分布,膜内以K+为主,膜外以Na+和Cl—为主,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对K+通透性最大,对Na+通透性很小,对蛋白质基本无通透性,致K+外移,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即为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为静息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当低温、缺氧或代谢障碍等因素影响Na+—K+泵活动时,导致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度相位减小。
3.下列哪项不是血栓形成的条件( )A.血管内皮细胞损伤B.血流缓慢C.涡流形成D.血液凝固性增高E.血小板减少正确答案:E解析:血栓形成的条件包括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流缓慢或涡流形成、血液凝固性增高。
4.下列哪—项不是血栓的结局( )A.吸收B.机化C.排出D.钙化E.溶解正确答案:C解析:血栓的结局:软化、溶解、吸收、机化、再通、钙化。
5.有关血栓的论述,错误的是( )A.静脉血栓多于动脉血栓B.下肢血栓多于上肢血栓C.动脉瘤内血栓多为混合血栓D.静脉内血栓尾部多为红色血栓E.毛细血管内血栓多为白色血栓正确答案:E解析:白色血栓多发生于血流较快的心瓣膜、心腔内、动脉内或静脉血栓的起始部,即形成延续性血栓的头部。
动脉血栓形成和抗栓治疗机制血管内皮细胞为单细胞层,不仅把血液中凝血因子、血小板与促凝血的内皮下胶原蛋白隔离,还分泌各种抗凝细胞因子,如凝血酶调节蛋白、ADP酶、前列环素、纤溶酶原激活剂和肝素样分子等,因此,如血管内膜完整,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并不会活化和血栓形成。
当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糜烂或介入治疗损伤斑块时,暴露的胶原蛋白与血小板相接触,启动凝血过程,并最终形成血栓,造成组织缺氧性损伤直至坏死。
血小板作为血栓的主要成分,其黏附、激活和聚集对动脉血栓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图1)。
动脉血栓的形成取决于:1)血管壁病变;2)局部血流动力学变化;和3)血液高凝状态。
包括冠状动脉等动脉血栓形成大致经过以下3个过程。
图1-A,B A---内皮细胞分泌PGI2和NO增加血小板cAMP和cGMP来抑制血小板激活;CD39降解ADP,凝血酶调节蛋白(TM)抑制凝血酶激活血小板;硫酸乙酰肝素(HS)促进AT3的作用,使凝血酶失活;tPA产生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
在促凝物质中,vWF和P-选择蛋白介导血小板和白细胞粘附,TF启动凝血反应,PAI-1抑制纤溶酶的生成。
B—血管内皮损伤后暴露内皮下促凝血物质;炎症、感染和代谢变化降低内皮细胞的抗凝特性,并刺激血小板激动剂合成和释放,最终致血栓形成(摘自现代心脏病学)。
一、血小板与动脉血栓形成血小板在正常止血和血栓形成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动脉血栓形成的起始步骤,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骨架,并触发血栓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心梗、中风和外周血管阻塞。
血小板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的无核细胞。
人类血小板的寿命为7~10天,每天约1011个新生血小板进入循环血液,呈“静息”状态;当血管内皮受损后,血小板通过黏附反应、激活反应和聚集反应表达和分泌细胞因子、化学趋化因子有助血管修复(图2)。
血小板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受体在上述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1.血小板黏附反应血栓骨架形成的起始阶段。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是循环“静息”血小板与内皮细胞受损后内皮下胶原蛋白黏附的桥梁,当内皮细胞破损到一定程度(直径大于600um),内皮下胶原蛋白暴露,血液中vWF与其“黏”接,随后血小板表面的GP Ib/IX/V 受体与vWF结合,GP VI和GP Ia/IIa受体和胶原蛋白结合,将血小板初步黏附于血管壁内膜,随着血液流动,血小板缓慢向前流动,同时血小板形态由圆形或椭圆形变成不规则形,主要通过血小板膜上的胶原蛋白受体GP Ia/IIa与胶原蛋白高亲和力的结合,血小板牢固结合于受损的血管壁上,形成一层“血小板膜”。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的现象,称为栓塞。
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栓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其中最常见的是血栓栓子,其他如脂肪栓子、空气栓子、瘤细胞栓子、细菌栓子,寄生虫及其虫卵栓子等比较少见。
在活体的心腔或血管腔内,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聚集、析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正常血液中存在着相互拮抗的凝血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在生理状态下,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不断被激活,形成微量纤维蛋白,沉着于血管内膜上,但这些微量的纤维蛋白又不断地被激活了的纤维蛋白溶解酶所溶解,同时被激活的凝血因子不断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的巨噬细胞所吞噬。
这种凝血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动态平衡,即保证了血管的完整性和血液潜在的可凝固性,又保证了血液的流体状态,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然而,如果某些因素激活凝血系统,打破了上述动态平衡,血液便可在心、血管腔内凝固,形成血栓。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血栓形成是血液在心血管内流动情况下发生的凝固。
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血小板的粘附、凝集和血液凝固两个基本过程形成的。
1. 心、血管内膜损伤心血管内膜损伤导致内皮细胞变性、坏死及脱落,暴露出内皮下胶原纤维,由于损伤的内皮细胞改变了细胞表面的膜电荷,使得血小板易于粘附在其表面,同时受损内皮细胞释出的ADP与血小板膜上的ADP受体结合,促进血小板粘附。
粘附的血小板又可释放出内源性ADP,促使更多的血小板粘附及凝集,并使血小板发生释放反应,释放出多种促凝物质,促进凝血过程。
另一方面,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使Ⅻ因子活化,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损伤的内皮释放组织因子,可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从而在损伤的局部发生血液凝固,形成血栓。
心血管内膜损伤导致血栓形成多见于风湿性心内膜炎、细菌性心内膜炎、动脉或静脉内膜炎、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等疾病。
缺氧、休克、败血症和细菌内毒素等引起的广泛性内膜损伤可引起DIC,在全身的微循环内形成微血栓。
病理学问答题1、简述坏死的类型及结局。
答:(1)类型:1)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由于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成灰白或黄白色比较坚实的凝固体,故称为凝固性坏死。
常见于心、肾、脾的贫血性梗死,镜下特点为坏死组织的细胞结构消失,但组织结构的轮廓依然保存。
2)液化性坏死:组织起初肿胀.随即发生酶性溶解,形成软化灶多发生于蛋白质少,脂质多的组织或溶解酶多的组织。
3)特殊类型的坏死:①干酪样坏死:由于结核杆菌引起的坏死,坏死组织彻底崩解,镜下不见组织轮廓,只见一些无定形的颗粒状物质略带黄色,形成状如干酪样的物质,称为干酪样坏死。
②脂肪坏死:液化性坏死的特殊类型,主要分为创伤性脂肪坏死和酶解性脂肪坏死。
③纤维素样坏死:发生在结缔组织和小血管壁的一种坏死,坏死组织呈细丝、细颗粒状或片块状红染似纤维蛋白,常见于结缔组织病和急进性高血压病。
④坏疽:是与外界大气相通部位的较大范围组织坏死,继发腐败菌感染后,导致坏死组织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学改变。
坏疽又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三个类型。
(2)结局:1)溶解吸收 2)分离排出 3)机化 4)包裹、钙化2、简述坏死和凋亡有何区别。
答:3、简述细胞周期不同类型的细胞各自的特点。
答:(1)不稳定细胞:在细胞周期中连续分裂的细胞,它们对机体的建立和组织的更新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胚胎早期的细胞、造血干细胞、上皮基底细胞等。
(2)稳定细胞:一般情况下不增殖,受到一定刺激后,可重新进入细胞周期,恢复增殖能力。
如:肝、肾的实质细胞、血液中的淋巴细胞等。
(3)永久性细胞:某些细胞分化程度很高,完全失去增殖能力,破坏后则成为永久性缺损。
如:人的红细胞、神经元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等。
4、简述肉芽组织的肉眼与镜下特点、功能及转归和肉芽组织各成分与功能的关系。
答:(1)形态 1)肉眼观:颗粒状、鲜红色、柔软湿润、触之易出血而无痛觉。
2)镜下观:①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平行排列,与表面垂直,并在近表面处相互吻合形成弓装突起,肉眼观呈鲜红色细颗粒状。
中专病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特征是:A. 细胞核缩小B. 细胞核增大C. 细胞核溶解D. 细胞核碎裂答案:C2.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是:A. 动脉壁的炎症B. 动脉壁的纤维化C. 动脉壁的脂质沉积D. 动脉壁的钙化答案:C3. 肿瘤细胞的异型性主要表现在:A. 细胞核B. 细胞质C. 细胞膜D. 细胞骨架答案:A4. 以下哪种病变属于炎症反应?A. 肉芽肿B. 纤维化C. 坏死D. 钙化答案:A5. 慢性支气管炎的典型病理变化是:A. 支气管黏膜上皮化生B. 支气管黏膜上皮脱落C. 支气管壁纤维化D. 支气管壁平滑肌增生答案:C6. 肝硬化时,肝脏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A. 肝细胞坏死B. 肝细胞再生C. 肝小叶结构紊乱D. 肝小叶内纤维化答案:C7. 胃溃疡的常见并发症是:A. 出血B. 穿孔C. 癌变D. 以上都是答案:D8. 以下哪种疾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A. 系统性红斑狼疮B. 类风湿性关节炎C. 风湿性心脏病D. 以上都是答案:D9. 血栓形成的基本条件是:A. 血流缓慢B. 血管内皮损伤C. 血液凝固性增加D. 以上都是答案:D10. 以下哪种类型的肿瘤是良性肿瘤?A. 腺瘤B. 肉瘤C. 胶质瘤D. 以上都是答案:A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包括细胞核________和细胞膜________。
答案:皱缩;起泡2. 炎症的局部表现通常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功能障碍。
答案:红;肿;热3. 肿瘤的转移途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淋巴道转移;血行转移;种植性转移4.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脂质条纹;纤维斑块;复合病变5. 慢性胃炎的常见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 阐述血栓形成的条件过程及血栓的种类。
血栓形成的条件:①心血管内膜受损②血流状态的改变③血液性改变血栓形成的过程:包括血液中血小板的分离析出和血液凝固两个方面,它是在血管内血液不断流动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
血栓的种类: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和微血栓。
2 试述炎症时的渗出液有何意义?液体渗出的意义:①大量液体渗出能稀释素,减少对局部组织的刺激。
②带来抗体补体药物,有利于杀灭病原微生物制病原微③限生物蔓延扩散、有利于白细胞发挥吞噬功能。
④交织成网状的纤维蛋白是炎症后期修复的支架。
⑤渗出液过多引起不良后果或压迫周围组织或器官3 试述大叶性肺炎的发展阶段及病变特点大叶性肺炎的发展阶段分为4 个阶段:①. 充血水肿期特征是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与浆液性水肿。
②. 红色肚变期由充血水肿期发展而来,特征是肺泡壁毛细血管仍显著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含有大量纤维素白细胞和红细胞。
③.灰色肝变期特征是肺泡壁充血减弱或消退,肺泡腔中有大量嗜中性粒细胞。
④. 消散期特征是嗜中性粒细胞坏死崩解纤维素溶解和肺泡上皮再生。
4 举例说明浮膜性炎和固膜性炎有何异同?浮膜性炎发生在黏膜或浆膜上,它的特征是渗出纤维凝固并形成一层淡黄色、有弹性的膜状物和白细胞、坏死上皮被覆在炎症灶表面,这种膜易于剥离,剥离后,被覆上皮一般仍保留,组织损伤较轻。
见于猪纤维素心外膜炎。
固膜性炎又称纤维素性坏死性炎,它的特征是渗出的与深层坏死组织牢地结合在一起,不易剥离,强行剥离后黏膜组织形成溃疡。
见于猪瘟。
5 以某疾病为例阐述疾病损伤与抗损伤斗争及相互转化规律疾病过程中损伤的抗损伤的对比关系决定疾病的发展方向。
如果损伤占优势,则病情恶化,甚至导致死亡。
反之,如果抗损伤占优势,则疾病向有利于机体的方向发展,至痊愈。
例如外伤性失血机械性因素一方面引起的组织损伤、血管破裂血液丧失严重时导致血压下降缺氧等一系列病理性损伤,另一方面,机体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抗损伤反应,如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心缩加强、血库释放出储备的血液等。
填空题1.萎缩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
2.化生可分为(鳞状上皮化生),(结缔组织化生),(肠上皮化生)。
3.玻璃样变可分为(血管壁玻璃样变),(结缔组织的玻璃样变),(细胞内的玻璃样变)。
4.干酪样坏死主要见于(结核杆菌)引起的坏死。
其中以(凝固性坏死)为特殊类型。
5.坏死的结局包括(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和包裹),(钙化)。
6.病理性萎缩分为(营养不良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失用性萎缩),(去神经性萎缩),(内分泌性萎缩)。
7.机化的适应性改变有(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8.变性可分为(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粘液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
再生能力最强的细胞:(不稳定细胞)和(稳定细胞);不能再生的细胞有(永久性细胞)。
9.再生能力弱而不能再生的组织或者细胞损伤后通过(纤维性)修复。
10.伤口愈合的类型:(一期愈合),(二期愈合),(痂下愈合)。
11.影像再生修复的局部因素有(感染与异物),(局部血液循环),(神经支配),(电离辐射),(药物)。
12.血栓形成的条件:(心血管内膜的损伤),(机化与再通),(钙化)。
13.出血性梗死常发生在(肺),(肠)等器官,其中发生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动脉阻塞),(严重的静脉淤血),(组织疏松)。
14.血栓的种类:(白色血栓),(红色血栓),(混合血栓),(透明血栓)。
15.栓塞的类型:(血栓栓塞),(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
16.急性炎症渗出的细胞最常见的是(中性粒细胞);慢性炎症渗出的细胞最常见的是(淋巴细胞),(浆细胞)。
17.一般来说,炎症时(变质)属于组织损伤过程;(渗出),(增生)属于组织抗损伤和修复过程。
18.炎症时,液体渗出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微循环的流体静压升高),(组织腹渗压升高)。
19.急性炎症的主要病理变化:(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的渗出)。
血栓的病理诊断标准
1. 组织学特征,血栓通常由纤维蛋白、血小板和红细胞组成。
在病理学上,血栓通常呈现为纤维蛋白聚集和血小板聚集形成的网状结构。
通过组织切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可以确定血栓的存在和类型。
2. 血栓形成部位,根据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可以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例如,动脉血栓通常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而静脉血栓通常发生在深静脉系统中。
通过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可以确定血栓的形成部位。
3. 相关临床表现,血栓形成通常伴随着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缺血,患者可能出现相应的症状,如疼痛、肿胀、发热等。
此外,血栓还可能引发相关并发症,如栓塞和血栓脱落等。
通过全面的临床表现评估,可以确定血栓的病理诊断。
4. 影像学检查,血栓的形成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来确定,如超声检查、CT、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血栓的部位、大小和形态特征,对于病理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血栓的病理诊断标准是通过组织学特征、形成部位、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综合评估,以确定血栓的存在和性质,为后续治疗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血栓形成的条件有什么血栓形成是指在血管内形成的栓子,它通常由血液中凝血因子过度激活和血管壁损伤引起。
当血栓形成在生理或病理上引起血管阻塞时,就可能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其他有害的健康后果。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血栓形成的条件、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1.凝血因子的过度激活凝血因子是在创伤修复和止血方面起主要作用的蛋白质。
当血管壁受损时,凝血因子被激活并形成血栓。
如果凝血因子得不到承认,血管内的血栓形成将无法遏制。
2.血液循环紊乱机体中不同部位的血流不同,例如心脏、肝脏和静脉的血流速度可以相差很大。
当血液流动缓慢或止流时,血栓更容易形成。
3.血管壁损伤斑块的形成和血管的损伤可导致血管内膜破损,从而触发血栓形成。
在血管内膜损伤时,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并释放血小板衍生物,这些衍生物会使血管收缩并使斑块损伤更加严重。
4.高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高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可导致斑块的形成,在斑块中形成沉积物和囊泡可以吸引更多的凝血因子并导致血栓形成。
5.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可以引发血管内膜慢性病变并引起斑块形成。
慢性炎症反应也可使凝血因子过度激活,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二、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抗栓药物是防治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基础治疗。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或减少凝血因子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最常用的抗栓药物是阿司匹林、华法林、肝素,这些药物都有自己的适应症和副作用,需要医生进行个别治疗。
2.手术治疗如果血栓过大或太严重,并且药物治疗无效,那么手术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手术通常包括用导管在血管中放置支架、支架带药物、开刀切除/搭桥等。
3.生活方式干预适当的饮食、体育锻炼和生活方式改变都有助于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建议限制摄入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饮食,增加运动和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注意事项1.注意正常血压和血糖高血压和高血糖是血栓形成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必须保持正常范围。
如果发现自己可能有高血压或高血糖问题,应尽快去医院进行检查,进行治疗。
三基考试病理试题及答案1. 请简述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区别。
答案: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化的细胞死亡过程,由细胞内部的程序控制,通常不会引起炎症反应。
而坏死是一种细胞损伤后的被动死亡过程,通常是由于外界因素如缺氧、缺血、毒素等引起,会导致炎症反应。
2. 何为炎症反应的四大基本特征?答案:炎症反应的四大基本特征包括:红、肿、热、痛。
3. 描述肿瘤的异型性。
答案:肿瘤的异型性是指肿瘤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与正常细胞的差异,包括细胞形态的异型性、细胞排列的异型性、细胞核的异型性以及细胞间质的异型性。
4. 简述血栓形成的条件。
答案:血栓形成的条件包括血管内皮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以及血液凝固性的增加。
5. 何为肉芽组织的组成?答案:肉芽组织主要由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炎性细胞组成。
6. 请解释什么是慢性炎症?答案:慢性炎症是指炎症反应持续时间较长,通常超过一个月,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
7. 描述肿瘤的侵袭性。
答案:肿瘤的侵袭性是指肿瘤细胞通过分泌酶类物质降解周围组织基质,进而穿透基底膜,向周围组织浸润和转移的能力。
8. 何为纤维化?答案:纤维化是指组织损伤后,成纤维细胞增生,产生大量胶原纤维,导致组织结构紊乱,功能受损的过程。
9. 请简述病理学在医学诊断中的作用。
答案:病理学在医学诊断中的作用是通过组织学检查、细胞学检查等方法,对疾病进行确诊和分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0. 描述肿瘤的异质性。
答案:肿瘤的异质性是指同一肿瘤内部细胞在形态、功能和基因表达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肿瘤发展和治疗反应的重要基础。
142白 良血栓形成,即在活体心血管内的血液凝固,抑或是血液内析出、凝集有形成分并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而血栓就是形成的固体质块,不同于血凝块的是,血栓的形成条件是血液流动状态。
形成血栓的主要原因就是血液流动期间,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被激活所致的异常凝固。
血栓形成会对人体健康带来直接影响,所以我们需要正确认知血栓的形成机制,以合理采用必要的预防措施,尽可能降低血栓临床发病率。
一、血栓形成机制有哪些1. 心血管内膜受损。
若机体的内膜受损,其内皮细胞就会变性甚至是坏死脱落,而内皮下胶原纤维会随之裸露出来,使内源性凝血系统Ⅻ因子被激活,同时也会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在内膜受损以后,组织凝血因子会大量释放,使外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
在内膜受损的情况下还会变得更粗糙,血小板聚集概率显著提高,并在裸露胶原纤维中黏附。
2. 血流性质变化。
即血液的凝固性增强,集中表现在凝血因子与血小板数量增加,常见于大型手术、产后或者是严重创伤的情况。
3. 血流变化。
主要表现为血流速度减慢并形成漩涡。
二、血栓基本类别1. 白色血栓。
此种类型的血栓一般发生于血流速度较快的位置,抑或是形成血栓期间血流速度偏快的阶段。
在显微镜条件下,白色血栓是珊瑚状血小板小梁聚集形成,在表面会黏附大量的中性白细胞,进而形成白细胞变成,可能是受纤维素崩解产物趋化以后吸引所致。
而血小板的小梁间,会受凝血因子被激活的影响而逐渐构建网状纤维素,网眼内部有少量的红细胞存在。
若用肉眼观察,即为灰白色,且表面粗糙,存在波纹,质地坚硬且和血管壁紧紧囝联结。
2. 红色血栓。
此种类型血栓在血流速度极慢抑或是停止状态下形成,而形成的过程和血管外凝血一致。
也就是说,红色血栓常见于混合血栓增大以后对管腔阻塞而出现局部血流停止的情况下,甚至在延续性血栓尾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显微镜条件下,可发现纤维素网眼内部有血细胞充斥,而用肉眼观察则呈现为暗红色。
若红色血栓新鲜,则处于湿润状态且具备弹性,若红色血栓陈旧,则会因水分被吸收而过于干燥且容易破碎,弹性丧失,进而脱落而最终引发栓塞。
随机作业,核对资料下载答案1.[唯一选项]下列哪种血栓的名称不反映其组成成分(成绩①. 白色血栓②. 混合血栓③. 附壁血栓④. 红色血栓是答案:C2.[唯一选项]下列血液性质的改变哪种不利于血栓形成(成绩①. 新生血小板大量入血②. 血液浓缩③. 组织因子大量释放④. 纤溶系统激活是答案:D3.[唯一选项]下列哪一种不是真性肿瘤(成绩①. 白血病②. 纤维瘤③. 腺瘤④. 动脉瘤是答案:D4.[唯一选项]梗死灶呈不规则形的是下列哪一种梗死(成绩①. 肾梗死②. 肠梗死③. 心肌梗死④. 脾梗死是答案:5.[唯一选项]浊肿和脂肪变性主要发生于(成绩①. 肺肾脾②. 心肝肾③. 心肺脾④. 心肝脑是答案:6.[唯一选项]纤维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称(成绩:)①. 恶性纤维瘤②. 纤维瘤③. 纤维母细胞瘤④. 纤维肉瘤是答案:7.[唯一选项]在慢性炎症组织中,哪种细胞最多见(成绩:)①. 中性白细胞奥鹏作业答案②. 嗜酸性白细胞③. 淋巴细胞④. 肥大细胞是答案:8.[唯一选项]早期矽结节中的细胞是()(成绩:)①. 大量淋巴细胞②. 纤维母细胞③. 大量巨噬细胞④. 大量嗜酸粒细胞⑤. 单核细胞是答案:9.[唯一选项]判断癌肿起源于鳞状上皮的依据是(成绩:)①. 细胞异型性②. 癌巢见有细胞间桥及角化珠形成③. 病理性核分裂像多④. 癌细胞呈巢状排列是答案:10.[唯一选项]炎症的基本病变是(成绩:)①. 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②. 组织的炎性充血和水肿③. 红肿痛热机能障碍④. 变质渗出增生是答案:11.[唯一选项]肿瘤组织分化愈高(成绩:)①. 恶性程度愈高②. 转移愈早③. 恶性程度愈低④. 对放射治疗愈敏感是答案:12.[唯一选项]恶性肿瘤分级是根据(成绩:)①. 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②. 局部肿瘤浸润程度③. 有无远隔转移④. 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是答案:13.[唯一选项]梗死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成绩:)①. 血管吻合支不丰富②. 高度淤血③. 动脉血供阻断④. 组织致密是答案:14.[唯一选项]浊肿是指(成绩:)①. 器官体积增大②. 细胞体积增大③. 组织水种④. 细胞颗粒变性是答案:15.[唯一选项]下列哪一种病变不见于浊肿(成绩:)①. 细胞内水分增多②. 胞浆内出现红染的颗粒③. 内浆网扩张脱颗粒④. 糖原及自噬泡增多二、多选题:16.[多选题]机体对坏死组织的处理方式(成绩:)①. 溶解吸收②. 分离排出③. 机化和包裹④. 钙化是答案:17.[多选题]肾盂肾炎的病变部位发生在(成绩:)①. 肾盂②. 肾间质③. 肾小管④. 肾小球是答案:18.[多选题]风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成绩:)①. 变质渗出期②. 增生期或肉芽肿期③. 瘢痕期或愈合期④. 感染期是答案:19.[多选题]高血压病血管改变期的病理特点(成绩:)①. 细小动脉间歇性痉挛②. 细动脉硬化③. 小动脉硬化④. 大动脉硬化是答案:20.[多选题]下列属于癌前病变的是(成绩:)①. 大肠腺瘤②. 肠上皮化生③.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④. 粘膜白斑是答案:三、是非题:21.[是非题]恶性肿瘤最本质的特征是细胞分化不成熟(成绩:)①. 非②. 是是答案:22.[是非题]乳腺纤维囊性变是一组非肿瘤性病变,是最常见的乳腺疾患(成绩:)①. 非②. 是是答案:23.[是非题]肉芽组织具备分解、液化坏死物的功能(成绩:)①. 非是答案:24.[是非题]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出现于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成绩:)①. 非②. 是是答案:25.[是非题]增生是指细胞数目的增多同时伴有细胞体积的增大(成绩:)①. 非②. 是是答案:一、唯一选项:1.[唯一选项]易发生干性坏疽的器官是(成绩:)①. 肺②. 四肢③. 心肌④. 肠道是答案:B2.[唯一选项]血道转移的确切根据是(成绩:)①. 恶性肿瘤已侵入静脉②. 恶性肿瘤已侵入动脉③. 血液中发现肿瘤细胞④. 在远隔器官中形成同一类型肿瘤是答案:D3.[唯一选项]小叶性肺炎不会发生()(成绩:)①. 肺肉质变②. 呼吸衰竭③. 心力衰竭④. 支气管扩张⑤. 肺脓肿是答案:A4.[唯一选项]血管壁的玻璃样变性主要发生于(成绩:)①. 小动脉②. 中等动脉③. 大动脉④. 细动脉是答案:5.[唯一选项]良性高血压时影响血压升高的主要因素为()(成绩:)①. 左心室肥大②. 全身细动脉硬化③. 重要器官肌性动脉中膜及内膜增厚④. 颗粒性固缩肾⑤. 脑细动脉纤维素样坏死6.[唯一选项]下列血液性质的改变哪种不利于血栓形成(成绩:)①. 新生血小板大量入血②. 血液浓缩③. 组织因子大量释放④. 纤溶系统激活是答案:7.[唯一选项]下列哪一种不是真性肿瘤(成绩:)①. 白血病②. 纤维瘤③. 腺瘤④. 动脉瘤是答案:8.[唯一选项]陷窝细胞是一种形态变异的()(成绩:)①. 淋巴细胞②. R-S细胞③. 多形核瘤样细胞④. 白血病细胞⑤. 成纤维细胞是答案:9.[唯一选项]下列哪一种癌一般不会出现在胃幽门部(成绩:)①. 腺癌②. 鳞状细胞癌③. 硬癌④. 胶样癌是答案:10.[唯一选项]梗死灶呈不规则形的是下列哪一种梗死(成绩:)①. 肾梗死②. 肠梗死③. 心肌梗死④. 脾梗死是答案:11.[唯一选项]以大量中性白细胞渗出为主的炎症是(成绩:)①. 假膜性炎②. 浆液性炎③. 化脓性炎④. 卡他性炎是答案:12.[唯一选项]癌前病变是指(成绩:)①. 癌肿发展过程中必具有的阶段②. 是一种有癌变倾向的良性病变③. 长期不治疗就必转变为癌④. 是极早期癌是答案:13.[唯一选项]矽肺的特征性病变是() (成绩:)①. 胸膜纤维化②. 肺质地变硬③. 肺气肿④. 肺门淋巴结肿大⑤. 矽结节形成是答案:14.[唯一选项]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是(成绩:)①. 由纤毛柱状上皮直接转变为鳞状上皮②. 从咽部鳞状上皮增生延伸覆盖到支气管纤毛柱状上皮③. 支气管腺体细胞转化鳞状上皮④. 由基底储备细胞增生向鳞状上皮分化是答案:15.[唯一选项]肿瘤的特性取决于(成绩:)①. 肿瘤的实质②. 肿瘤的间质③. 肿瘤的生长速度④. 肿瘤生长方式是答案:二、多选题:16.[多选题]门脉性肝硬化常见的原因(成绩:)①. 病毒性肝炎②. 慢性酒精中毒③. 营养不良④. 有毒物质的损伤作用是答案:17.[多选题]血栓形成的基本条件(成绩:)①. 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②. 过食脂类食物③. 血流状态的改变④. 血液凝固性增加是答案:18.[多选题]胃溃疡镜下可见(成绩:)①. 表层由少量炎性渗出物②. 坏死组织③. 肉芽组织层④. 陈旧瘢痕组织是答案:19.[多选题]机体对坏死组织的处理方式(成绩:)①. 溶解吸收②. 分离排出③. 机化和包裹④. 钙化是答案:20.[多选题]下列属于癌前病变的是(成绩:)①. 大肠腺瘤②. 肠上皮化生③.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④. 粘膜白斑是答案:三、是非题:21.[是非题]乳腺纤维囊性变是一组非肿瘤性病变,是最常见的乳腺疾患(成绩:)①. 非②. 是是答案:22.[是非题]良性前列腺增生以前列腺上皮和间质增生为特征,前列腺增生发生与雌激素有关(成绩:)①. 非②. 是是答案:23.[是非题]梗死灶的形状取决于该器官的血管分布(成绩:)①. 非②. 是是答案:24.[是非题]纤维素样变性常见于风湿病(成绩:)①. 非②. 是是答案:25.[是非题]中性脂肪特别是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称为脂肪变性(成绩:)①. 非②. 是是答案:。
病理学血栓形成的条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血栓形成作为一种常见的病理过程,其发生与许多条件密切相关。
血栓形成是机体在外伤或血管内皮损伤时的一种自然防御性过程,通过形成血栓来修复损伤并维持血管通畅。
然而,当血栓形成失衡或异常时,就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和深静脉血栓等。
因此,深入了解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影响因素,对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病理学上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安排和主要内容的概述。
在这篇关于病理学血栓形成条件的文章中,文章结构部分可以简要介绍本文包括的内容和主要观点。
具体内容可能包括:本文将首先介绍血栓形成的基本过程,解释血栓形成在病理学上的意义和条件,接着探讨影响血栓形成的因素。
最后,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讨论和总结,展示血栓形成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文章结构的安排应该清晰明了,有助于读者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和逻辑关系,引导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病理学上血栓形成的条件,以及进一步探讨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深入了解血栓形成的机制与原因。
通过对血栓形成的基本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病理学上的血栓形成条件,为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理论支持。
同时,本文也旨在强调血栓形成的重要性,引起人们对这一病理过程的重视,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读者能够对血栓形成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促进相关研究和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2.正文2.1 血栓形成的基本过程血栓形成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在人体内部起着保护作用。
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液中的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受伤部位,形成血小板聚集体。
同时,受伤的血管壁会释放一种叫做组织因子的化学物质,促使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激活。
这些激活的凝血因子会形成凝块,最终导致血栓形成。
一、简述血栓形成的条件1、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血小板+凝血因子XII激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内皮细胞损伤释放组织因子凝血因子VII激活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2、血流状态改变血流减慢+涡流产生有利血栓形成3、血液凝固性增高A.血液中血小板、凝血因子增多B.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降低二、简述栓子运行途径栓子运行的途径一般与血流方向一致。
1、体静脉系统+右心随血流栓塞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2、体循环系统+左心随动脉血流阻塞于各器官中相应大小口径的动脉分支3、门静脉系统来自肠系膜静脉,栓塞肝内门静脉分支4、心腔(有房室间隔缺损)偶可由压力高的一侧通过缺损进入另一侧心腔,再随动脉血流栓塞相应分支,称【交叉性栓塞】5、下腔静脉(胸腹腔压力突然升高)可由较大静脉逆行至较小静脉,称【逆行性栓塞】三、简述肺动脉栓塞栓子来源、好发部位、后果来源:右心及静脉系统的血栓(下肢深静脉+盆腔静脉+右心附壁)好发部位:肺动脉主干或小分支后果:1、栓子较小→栓塞肺动脉小分支→无严重后果(因有肺支气管动脉双重血液供应)2、肺严重淤血→栓子较小→栓塞肺动脉小分支→肺出血性梗死3、栓子较大→栓塞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呼吸困难、发绀、休克至死亡栓子较小但数量多→广泛栓塞小分支四、简述出血/贫血性梗死的形成条件、好发器官、肉眼形态特点贫血性梗死(白色梗死)出血性梗死(红色梗死)形成条件动脉因血栓形成栓塞1、动脉栓塞或血管受压闭塞2、梗死前器官已有严重淤血3、梗死器官组织结构疏松好发器官组织结构比较致密、侧枝循环不充分的器官(脾、肾、心)组织结构疏松的器官(肺、肠)肉眼形态特点梗死灶灰白色,质实脾肾梗死灶呈椎体形、切面为三角形,边缘可见充血出血带心肌梗死呈不规则形梗死灶红色,大量出血肺梗死灶呈三角形,红色,尖朝肺门,底靠肺膜,肺膜面有纤维渗出物。
肠梗死灶呈节段性,暗红色,肠浆膜面有纤维渗出物五、简述静脉性充血(淤血)定义器官或组织因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病理解剖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60 分。
)1. 支气管粘膜上皮出现鳞状上皮化生应属于. 分化不良. 不完全再生. 癌前期病变. 适应性改变正确答案:2. 下列哪一种肿瘤不是上皮来源的肿瘤. 食管癌. 乳头状瘤. 胃癌. 白血病正确答案:3. 在急性炎症的早期,下列哪种细胞多见. 中性白细胞. 嗜酸性白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正确答案:4. 哪一项主要是由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的. 红. 肿. 痛. 热正确答案:5. 纤维素样变性最常见于哪种疾病中. 急性细菌性炎症. 病毒性炎症. 变态反应性炎症. 寄生虫性炎症正确答案:6. 风湿性心内膜炎在二尖瓣形成赘生物的条件是:. 内皮细胞受损脱落. 涡流形成. 炎症使血液凝固性增高. 心肌收缩力减弱致血流减慢正确答案:7.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变性质是. 变质性炎. 渗出性炎. 化脓性炎. 增生性炎. 肉芽肿性炎正确答案:8. 纤维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称. 恶性纤维瘤. 纤维瘤. 纤维母细胞瘤. 纤维肉瘤正确答案:9. 风湿小体最多见于(). 心肌细胞之间. 心肌间质血管旁. 皮下结缔组织. 心外膜血管旁. 心内膜下结缔组织正确答案:10. 矽肺的特征性病变是( ). 胸膜纤维化. 肺质地变硬. 肺气肿. 肺门淋巴结肿大. 矽结节形成正确答案:11. 下列哪一项不是肉瘤的特征. 实质和间质分界不清. 多经血道转移. 形成癌巢. 多发生于青少年正确答案:12. 炎症的基本病变是. 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 组织的炎性充血和水肿. 红肿痛热机能障碍. 变质渗出增生正确答案:13. 肿瘤的特性取决于. 肿瘤的实质. 肿瘤的间质. 肿瘤的生长速度. 肿瘤生长方式正确答案:14. 流行性脑膜炎的病理类型是(). 变质性炎. 渗出性炎. 化脓性炎. 增生性炎. 肉芽肿性炎正确答案:15. 光镜下区分癌和肉瘤的主要依据是. 病理性核分裂的多少. 细胞异型性的大小. 组织来源的不同. 实质与间质分界是否清楚正确答案:吉大15秋学期《病理解剖学》在线作业二二、多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
(一)心血管内膜损伤正常情况下,完整的内皮细胞主要起抑制血小板粘集和抗凝血作用,但在内皮损伤或激活时,则引起局部凝血。
血管内膜的损伤,是血栓形成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
内皮细胞损伤后,暴露出内皮下的胶原,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Ⅻ,启动了内源性凝血过程。
同时,损伤与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因子Ⅶ,启动外源性凝血过程。
在凝血过程启动中,血小板的活化极为重要。
(二)血流缓慢或涡流正常的血流动力学使血液保持正常流速,以维持正常的轴流。
正常血流中,红细胞和白细胞在血流的中轴(轴流),其外是血小板,最外层为血浆(边流),以阻止血小板与内膜接触和激活。
当血流缓慢或涡流时,均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并促进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壁。
其中血流缓慢使轴流扩大,边流变窄甚至消失,增加了血小板与血管壁接触的机会。
涡流常出现于动脉瘤、心室壁瘤和心房纤颤时的心房,并可引起血栓形成。
涡流产生的离心力又增加血小板与血管壁接触的机会,有利于血小板黏附在血管壁。
静脉比动脉发生血栓多4倍,而下肢深静脉和盆腔静脉血栓常发生于心力衰竭、久病和术后卧床患者。
(三)血液凝固性增高指血小板增多或黏性增加、凝血因子合成增多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降低等均可使血液凝固性增高。
常见于严重创伤,大手术或产后大出血患者。
在组织严重损伤、晚期肿瘤和内毒素性休克等情况下,血小板数目和黏性增加、凝血因子浓度增加、产生组织凝血因子以及抗凝血因子(如抗凝血酶Ⅲ)浓度减少,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可表现为动脉、静脉内血栓形成,心瓣膜赘疣性血栓形成及全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亦可有遗传性高凝状态患者。
虽然心血管内膜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最常见原因,但血栓形成的条件往往是同时存在的。
例如,术后卧床、创伤、晚期癌症全身转移时的血栓形成,既是血液凝固性增加,又因静卧时血流缓慢和下肢静脉受压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