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知识活起来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给老师的建议》优秀范文〔通用7篇〕《给老师的建议》优秀范文〔通用7篇〕《给老师的建议》优秀1有一种书,应该放在书桌上,旁边还要放上笔记,时不时地要摘抄几句,时不时地要停下来考虑一番,而且越读越是景仰敬畏,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
《给老师的建议》就是这样一本书。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宏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
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赏识与关爱教育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长期的基层学校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经历,形成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教育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是最能深化表达其赏识教育思想的。
赏识教育的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成功教育思想之中,老师的赏识与关爱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它可以集中表如今下面两个方面:首先,老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师爱是老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保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妙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到达良好的教育效果。
老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目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假如老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好心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
学生再幼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跟前去,看看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
情景教学让枯燥的知识点课和语法课活起来【摘要】情景教学是一种通过创造具体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的教学方法。
它能够让枯燥的知识点课和语法课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本文首先介绍了什么是情景教学,探讨了其优势和作用,接着详细讨论了如何运用情景教学活化知识点课和语法课。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情景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记忆力方面的显著效果。
结论部分强调了情景教学的重要性,总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情景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是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情景教学、知识点课、语法课、活化、优势、作用、运用、案例分析、重要性、总结、展望。
1. 引言1.1 概述情景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来教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知识点课和语法课中,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实际应用的机会。
而情景教学的出现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思路,可以让枯燥的知识点课和语法课变得更加活泼生动。
通过情景教学,教师可以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领悟知识点和语法规则。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情景教学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和使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何为情景教学、情景教学的优势和作用、如何运用情景教学活化知识点课、如何运用情景教学活化语法课以及一些案例分析等方面来探讨情景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通过本文的阐述,相信读者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情景教学的魅力所在,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让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2. 正文2.1 什么是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或场景,将抽象的知识点和语法规则融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互动中体会学习的过程的教学方式。
它通过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使得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在情景教学中,学生将被置身于一个具体的情景中,如购物场景、旅游场景、工作场景等,在这个情境中,他们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点和语法规则来实际交流和应用。
课堂“活”起来,学生“活”起来,知识“活”起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和谐、民主、活泼的课堂教学日益突出,叶澜教授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已成为中国教育界最具感召力的声音,“让课堂活起来”正成为新课程中的一种价值追求。
怎样才能让学生从原来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积极动手、动脑、动嘴,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只有敢于“放”,真正在“动”字上做文章,才能让本应富有人文性、趣味性的生物课堂活起来。
一、课堂“活”起来的前提——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要让课堂“活”起来,敢活是前提。
只有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才能放得开,才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提出质疑,甚至“针锋相对”。
如在讲“细胞的癌变”这一节内容时,有同学提问:“老师,植物也有癌细胞吗?”“当然也有。
”“那也容易扩散和转移吗?”下面的学生陷入思考。
另一个同学紧接着问:“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不同,在细胞膜外还有一层细胞壁呢,还会使癌细胞彼此间的黏着性降低呢?”这样闪耀智慧火花的问题只有在民主的课堂氛围中才会生成。
同时,还应积极调动学生感官。
比如上课时让学生大脑想、嘴上说、耳朵听、手上写,甚至唱一会儿、跳一会儿。
学生各种感官均处于兴奋状态,学习起来定会轻松愉快,乐中学、学中乐,将不是一句空话。
二、课堂“活”起来的保障和要求1.教学理念先“活”起来一方面,要转变目标观念,让课堂综合起来,即注重和其他学科、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
比如在学习密码子的种类时可以结合数学上的排列组合,遗传学方面的分析计算,还离不开数学中的统计与概率;在学习dna结构的时候,除了借助模型、多媒体外,我还让学生观察学校某处教学楼的旋转楼梯,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真正理解dna结构的巧妙精确。
另一方面,还要转变情感观念,让课堂活跃起来,即适时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如在学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局限性时,告诉学生达尔文本人写了进化论,但他跟堂姐结婚,孩子中不是死的就是傻的,这是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和变异,他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个人感悟1幸得学校领导的安排,今年我接任一年级的班主任。
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
教过一年级的老师一定还记得,有些同学在课的后半段要么发呆,要么玩橡皮、铅笔,要么乱动、坐不住,即使自己想认真听课,但管不住自己。
也就是说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整堂课上都能认真的听老师讲,能维持的时间大约是在十五到二十分钟左右。
培养孩子们的注意力是我重要任务之一。
《给教师的建议》中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书中这样阐述:“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须懂得儿童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
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一种自豪感。
”细读之下,反复思考,理解为:我们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比较长的注意力,你就要将学的内容与他所掌握的与这一部分有关的知识让他们发生联系,他就会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就会越集中。
实际操作中,我让自己站在学生的角度,感受我需要的和喜欢的,让学生处于一种相对积极的状态中。
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营造阅读期待,教学提问指向认知冲突,力求使问题有思维冲击力,有探究价值。
在课堂上,我放低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自己当成他们的学习伙伴,适时地穿插几句幽默的话语,调节课堂气氛,收一收学生的心。
这些措施的实行,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需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班的孩子常常会说:“哎呀!这节课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我都还没上够呢!”《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个人感悟2今天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17条,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要思考,不要死记!我们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明确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的确,要思考,不要死记!多年的教学使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
要使知识活起来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51条:要使知识“活起来”。
文中说到: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
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
当知识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他们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就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学习成了一件乏味的事情.让知识活起来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启发思考,让知识闪烁创新的火花
学生的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品质的过程,是学生经历再创造、体验再创造的过程。
在每个学生幼小的心灵里,都绽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欲望。
他们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只有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启发思考,才能点燃他们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才能让知识闪烁创新的火花。
二、创设情境,在动手游戏中做活知识
学生的思维还不同程度地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学生的一些思维活动也离不开形象的支持。
为学生多设计一些操作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学生在动动手、动动口、画画图、摆一摆之类的过程中或许就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就会有新的收获,这样才能实现让知识活起来的目的。
三、联系实际,在应用中体验知识
数学知识不仅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且还要用数学技能解释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这既是社会的需要,又是学生认知的需要。
因为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感受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