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 16冷战6-10
- 格式:pdf
- 大小:289.06 KB
- 文档页数:7
第16课《冷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的第一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国家利益的不同,美、苏两国从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敌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实力大增,妄图称霸世界,但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于是,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冷战政策。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苏联同几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组成了华沙条约组织。
至此,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本课知识点较多且琐细,教师从冷战的发生、德国的分裂、北约与华约对峙三个方面开展教学,达成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是铜陵市第五中学九年级。
九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深度的历史思维能力。
因此,授课中有必要借助多媒体再现历史情景,以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加深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并积极引导、关注、点拨,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冷战的内涵、美苏推行冷战的原因、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知道德国分裂的进程与影响;知道北约与华约的建立与影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认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和素养。
2.过程与方法引导识读《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示意图》和相关历史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了解德国分裂相关知识。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探究活动,分析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归纳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具体表现,探究冷战政策带来的影响,提高学生归纳概能力并加深对美苏冷战对峙格局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对杜鲁门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德国分裂的实质。
课题: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6课冷战教学目标:1、知道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北约”与“华约”,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知道德国分裂,基本形成欧洲冷战对峙局面。
2、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活动,把握冷战的定义、背景(原因),美苏之间相继产生的竞争局面,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和素养。
3、指导分析冷战的影响,认识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及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对冷战原因和两极格局形成影响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复习旧知:检查作业,复习上节内容并小结。
请学生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及标志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形成了哪些主要战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是何时及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1939年9月 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
主要战场: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太平洋战场、东方战场。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2、导入本课:提问有谁知道丘吉尔“铁幕演说”,请来给大家说讲讲?欣赏视频,然后小结。
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期间发表的演说《和平砥柱》,被称为“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在这条线的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
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请看第16课。
二、教学新课(一)检查预习情况。
请按课文填写完整《历史学法大视野》上预习部分的空格。
然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冷战政策?它有何表现?【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其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6课《冷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冷战》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二战后,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
本节课通过介绍冷战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使学生了解冷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国际政治格局,认识到冷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有一定的了解。
但冷战政策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冷战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存在一些误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冷战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掌握冷战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冷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其形成过程。
2.冷战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冷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冷战时期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冷战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冷战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深入理解冷战政策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2.课件:冷战时期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3.课前作业:让学生预习冷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4.讨论话题:冷战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冷战时期的音乐、视频等资料,营造冷战时期的历史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冷战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冷战》知识点归
纳
一、冷战的发生
1.含义: 指二战后的40多年间,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背景: 美国成为最强军事、经济国家;推行民主制度、自由观念;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有侵略性。
苏联认为美国是潜在防御对象。
3.开始标志: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政治表现)
4、发展: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 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经济表现)
二、德国的分裂
1.分区占领: 二战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
2.柏林危机
3.东西德:1949年, 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
邦共和国, 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在苏联占领区
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又称“民主德国”或“东
德”。
4、影响: 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北约与华约对峙
1.北约: 1949年美英法等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华约: 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3、影响:美苏敌对发展到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 也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