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九章 细胞骨架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7
9第九章细胞骨架第一篇:9第九章细胞骨架第九章细胞骨架(Cytoskeleton)细胞骨架的概念细胞骨架是指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1)在细胞质基质中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
(2)在细胞核中存在核骨架-核纤层体系。
核骨架、核纤层与中间纤维在结构上相互连接,形成贯穿于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网架体系。
第一节微丝(microfilament, MF)又称肌动蛋白纤维(actin filament), 是指真核细胞中由肌动蛋白(actin)组成、直径为6-7nm的骨架纤维。
是由两条线性排列的肌动蛋白链形成的螺旋,形状如双线捻成的绳子。
一、微丝的组成与装配肌动蛋白(actin)是微丝的结构成分,大小为43KDa,外观呈哑铃状, 这种actin又叫G-actin,由G-actin形成的微丝又称为F-actin。
(一)肌动蛋白的种类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中,已至少发现6种肌动蛋白,其中4种称为α-肌动蛋白,分布于横纹肌、心肌、血管平滑肌和肠道平滑肌。
另两种为α-actin和α-actin,普遍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
(二)肌动蛋白的存在形式与装配1、在缺乏离子时(Na+、K+),肌动蛋白成球形单体存在,球形肌动蛋白单体称为G-肌动蛋白。
2、在含有Mg2+和高浓度的Na+、K+的中性盐溶液中,G-actin 装配成纤维状肌动蛋白,纤维状肌动蛋白也称为F-actin。
3、微丝的装配(1)肌动蛋白单体具有极性, 装配时单体呈头尾相接, 成为具极性的微丝,既正极与负极之别。
(2)体外实验表明,具有极性的微丝在装配时,新的肌动蛋白单体加到微丝两端的速度不同,速度快的一端为正极,慢的一端为负极;去装配时,负极比正极快。
由于G-actin在正极端装配,负极去装配,从而表现为踏车行为。
(3)体内装配时,MF呈现出动态不稳定性,主要取决于F-actin 结合的ATP水解速度与游离的G-actin单体浓度之间的关系。
第九章细胞骨架真核细胞中由多种蛋白质纤维组成的复杂网架系统,称为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广义的细胞骨架包括细胞核骨架(核内骨架、核纤层及染色体骨架)、细胞质骨架(微丝、微管、中间纤维)、细胞膜骨架及细胞外基质,但通常狭义的仅指细胞质骨架。
目前认为细胞骨架主要功能:①维持细胞整体形态和内部结构有序的空间分布;②与细胞运动、胞内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细胞分裂、基因表达及细胞分化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一、微丝microfilament(一)组分与性质微丝的主要成分是肌动蛋白actin,是在真核细胞中的直径为7nm的骨架纤维,肌动蛋白的单体是球型(G-肌动蛋白),两股由G-肌动蛋白联结成的单链相互螺旋缠绕形成纤维型肌动蛋白(F—肌动蛋白)。
从球型→纤维型的变化是自组装的,除肌肉细胞的细肌丝中的微丝以及肠上皮细胞微绒毛中的微丝是稳定的结构外,通常细胞中的微丝都是处在组装和解聚的动态之中,微丝装配具有极性(即有正负极),并常表现出一端装配而另一端脱落的踏车行为treadmilling ,脱落下来的单体进入细胞质中的肌动蛋白单体库。
关于微丝组装的适宜条件是:ATP、Mg2+和高浓度的Na+、K+离子;而解聚的条件是:Ca2+和低浓度的Na+、K+离子。
微丝的形态是细而长,经常成束平行排列,也有的组成疏散的网络。
在不同类型细胞中,微丝还含有不同种类的微丝结合蛋白,形成各自独特的结构或特定功能。
例如肌细胞中的就有肌球蛋白myosin、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等。
肌球蛋白约占肌肉中蛋白总量的一半,由双股多肽链盘绕成像“豆芽”状的纤维。
再由多条肌球蛋白成束构成肌原纤维中的粗肌丝,其上外露的“豆芽”头部具ATP酶活性,是粗肌丝与细肌丝(肌动蛋白纤维)能暂时性结合的部位(“横桥”),也是导致细肌丝与粗肌丝之间相对滑动的支点。
而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则是特异性附着在细肌丝(即F—肌动蛋白纤维)上的两种微丝结合蛋白,它们是以构象变化方式来调节细肌丝与粗肌丝(肌球蛋白头部)的联系。
一、细胞骨架的概念细胞骨架:指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
⑴狭义:细胞骨架发现较晚,主要是因为一般电镜制样采用低温(0-4℃)固定,而细胞骨架会在低温下解聚。
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采用戊二醛常温固定,才逐渐认识到细胞骨架的客观存在。
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位于细胞质中,又称胞质骨架,它们均由单体蛋白以较弱的非共价键结合在一起,构成纤维型多聚体,很容易进行组装和去组装,这正是实现其功能所必需的特点。
一、细胞骨架的概念(2)广义:细胞骨架为真核细胞所特有,其功能主要表现为决定细胞的形状,赋予其强度、支撑作用,并在细胞运动、膜泡运输、细胞分裂、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
决定细胞的形状,赋予其强度、支撑作用如细胞皮质、微绒毛、应力纤维等。
在细胞分裂中细胞骨架牵引染色体分离,在细胞物质运输中,各类小泡和细胞器可沿着细胞骨架定向转运;在肌肉细胞中,细胞骨架和它的结合蛋白组成动力系统;在白细胞(白血球)的迁移、精子的游动、神经细胞轴突和树突的伸展等方面都与细胞骨架有关。
另外,在植物细胞中细胞骨架指导细胞壁的合成。
大分子物质及颗粒性物质不能穿过细胞膜,是以另外一种特殊方式来进行跨细胞膜转运的,即物质在进出细胞的转运过程中都是由膜包裹、形成囊泡、与膜融合或断裂来完成的,故又称囊泡转运参与细胞分裂●收缩环(c o n t r a c t i l e r i n g):由微丝构成。
●有丝分裂器(纺锤体):由微管是构成。
第一节微丝(microfilament,MF)●微丝(肌动蛋白纤维):指真核细胞中由肌动蛋白(a c t i n)组成的实心纤维细丝。
直径6-7n m,长短不一。
●分布:以束状、网状或散在等多种形式存在于细胞质,特别在有运动功能的细胞中。
一般细胞中含量约占细胞内总蛋白质的1%-2%,但在活动较强的细胞中可占20%-30%。
在一般细胞主要分布于细胞的表面,直接影响细胞的形状。
微丝具有多种功能,在不同细胞的表现不同,在肌细胞组成粗肌丝、细肌丝,可以收缩(收缩蛋白),在非肌细胞中主要起支撑作用、非肌性运动和信息传导作用。
第九章-细胞骨架(cytoskeleton)细胞骨架(cytoskeleton)是一种支持细胞形态并参与细胞运动、细胞分裂等生命活动的网络结构。
细胞骨架由细胞内的微丝(filament)、中间纤维(intermediate filament)和微管(microtubule)三种不同类型的蛋白纤维组成。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三种蛋白纤维及其生物学功能。
微丝(filament)微丝是由直径约为0.7纳米的轻链和重链蛋白依序排列而成的,其长度可达几微米到数十微米。
微丝参与了许多细胞的活动,如细胞的贴附和收缩、细胞的定向运动、细胞分裂时的细胞质分裂等。
微丝在细胞内分布广泛,在细胞膜下、学问边缘、细胞质中均可看到它们的存在。
微丝的结构在细胞内具有动态性,微丝的动态平衡是在微丝生长和微丝解聚之间达到的。
微丝的生长是指微丝单元向氨基末端添加新的单元,微丝解聚剂解聚是指微丝单元从氨基末端依次解离。
微丝结构的多样性,使其在不同的细胞和组织中具有不同的生理和生理功能,其功能包括:1.细胞形态维持2.细胞内运动3.细胞分裂4.细胞外运动中间纤维(intermediate filament)中间纤维是由多种蛋白质复合物组成的、直径约为10纳米的蛋白质纤维,是细胞骨架中最稳定的一种类型。
与微丝相比,在细胞内时间较长,主要定位于细胞内稳定形态和细胞间连接等功能。
中间纤维具有多样性的物种、组织和细胞类型,它们的功能也很多,常见的包括:1.细胞特异性标记物2.相关细胞黏着3.细胞内物质运输4.参与细胞质形态维持5.参与细胞分裂过程微管(microtubule)微管是细胞骨架中直径最大的一类蛋白纤维,直径约为25纳米。
由两种蛋白质复合物丝状蛋白(tubulin)组成,是由 alpha 和 beta 两种 tubulin 蛋白以β特定的方向相互堆叠形成。
微管是一个高度动态的结构,依据其在细胞间操纵某些重要的细胞内形态变化,对于微管动态的研究成为细胞骨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第九章细胞骨架细胞骨架:真核细胞中的蛋白质纤维网架体系。
具有弥散性、整体性、变动性。
广义:细胞核骨架、细胞质骨架、细胞膜骨架和细胞外基质。
狭义:细胞质骨架由微丝、微管、中间丝组成,它们由相应的蛋白亚基组装而成。
功能:结构与支持、胞内运输、收缩与运动、空间组织。
第一节微丝与细胞运动微丝:肌动蛋白丝或纤维状肌动蛋白,直径7nm存在所有真核细胞中。
一、微丝的组成及其组装(一)结构与成分1.微丝的主要结构成分是肌动蛋白。
2.肌动蛋白的2种存在形式:①肌动蛋白单体(球状肌动蛋白,G-actin):单个肽链折叠而成,蝶状,中央一个裂口,裂口内部有ATP结合位点和镁离子结合位点;②纤维状肌动蛋白。
3.肌动蛋白高度保守。
6种:4种为α-肌动蛋白,分别为横纹肌、心肌、血管平滑肌、肠道平滑肌,均组成细胞的收缩性结构;2种为ß-肌动蛋白(位于细胞边缘)和γ-肌动蛋白(与张力纤维有关)。
4.微丝直径7nm的扭链,双股螺旋。
每条丝由肌动蛋白单体头尾相连呈螺旋状排列,螺距36nm。
纤维内部,每个肌动蛋白单体都有4个单体,上下各一个,另外2个位于一侧。
肌动蛋白分子上的裂口使得该蛋白本身在结构上不对称,在整根微丝上每一个单体上的裂口都朝向同一端,使微丝具有极性。
裂口一端为负极,另一端是正极。
(二)组装及动力学特性1.只有结合ATP的肌动蛋白单体才能参与微丝的组装。
解聚:溶液中含有适当浓度的钙离子,钠离子、钾离子浓度很低时,微丝趋向于解聚成G-actin;组装:溶液中含有ATP、镁离子以及较高浓度的钠钾离子时,溶液中的G-actin组装成F-actin,即新的G-actin加到微丝末端,微丝延伸,通常是正极的组装速度较负极快。
溶液中携带ATP的G-actin处于临界浓度时,组装与去组装达到平衡。
2.过程:①成核反应:Arp2和Arp3等蛋白质相互作用,形成起始复合物,至少有2-3个肌动蛋白单体与起始复合物结合,形成一段可供肌动蛋白单体继续组装的寡聚体。
第九章细胞骨架第九章细胞骨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经非离子去垢网架结构通常称为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细胞骨架包括微丝(microfilament,MF)、微管(microtube,MT)和中间丝(intermediate filament,IF)3种结构组分,他们都是由相应的蛋白亚基组装而成。
第一节微丝与细胞运动微丝又称肌动蛋白丝(actin filament)或纤维状肌动蛋白(fibrous actin,F-actin),这种直径为7nm的细胞骨架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
微丝网格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取决于所结合的微丝结合蛋白(miceofilament-associated proteins)的种类。
细胞内微丝的组装和去组装的动力学过程与细胞突起(微绒毛、伪足)的形成、细胞质分裂、细胞内物质运输、肌肉收缩、吞噬作用、细胞迁移等多种细胞运动过程相关。
一、微丝的组成及其组装(一)结构与成分微丝的主要结构成分是肌动蛋白(actin)。
肌动蛋白在细胞内有两种存在形式,即肌动蛋白单体(又称球状肌动蛋白,G-actin)和由单体组装而成的纤维状肌动蛋白。
肌动蛋白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是高度保守的。
(二)微丝的组装及动力学特征肌动蛋白单体组装称微丝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成核反应,即形成至少有2~3个肌动蛋白单体组成的寡聚体,然后开始多聚体的组装。
第二个阶段是纤维的延长。
在体外组装过程中有时可见到微丝的正极由于肌动蛋白亚基的不断添加二延长,而负极则由于肌动蛋白亚基去组装而缩短,这一现象称为踏车行为(treadmilling)。
(三)影响微丝组装的特异性药物一些药物可以影响肌动蛋白的组装和去组装,从而影响细胞内微丝网格的结构。
细胞松弛素(cytochalasin),与微丝结合后可以将微丝切断,并结合在微丝末端阻抑肌动蛋白在该部位的聚合,但对微丝的解聚没有明显的影响。
鬼笔环肽(philloidin),与微丝表面有强亲和力,但不与肌动蛋白单体结合,对微丝的解聚有抑制作用。
§9.1 细胞骨架概述一、细胞骨架的概念细胞骨架是指细胞中由纤维蛋白构成的空间网络结构。
广义的细胞骨架包括:细胞核骨架、细胞质骨架、质膜骨架以及胞外基质。
狭义的细胞骨架包括:细胞质骨架(微管、微丝、中间丝)细胞中同时存在多种类型的细胞骨架并非物质能量的浪费,每种细胞骨架及其组成成分均行使不同的功能,多种组分间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对细胞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二、细胞骨架的特点1.细胞骨架由相应的蛋白亚基构成,在组装与解聚间二者达到平衡。
2.细胞骨架具有动态不稳定性,即一定条件下存在组装与去组装现象,在细胞生命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
(1)细胞周期中,细胞骨架经历动态的组装与去组装,周期性的重塑,在分裂期与分裂间期,其分布与组织形式不同。
(2)踏车行为能够改变微管或微丝在细胞中的分布,可能与细胞运动有关。
(3)细胞分裂伴随着纺锤体的形成于分解。
(4)细胞胞质环流伴随着细胞骨架的形成于解聚。
3.细胞骨架是三维的空间网状结构。
三、细胞骨架的功能特点1.细胞骨架构成多种细胞结构。
(1)微管:鞭毛、纤毛、中心体、纺锤体(2)微丝:微绒毛、收缩环、应力纤维、黏合斑、黏合带(3)中间丝:桥粒、半桥粒2.细胞骨架为细胞提供结构支撑,维持细胞形态。
3.细胞骨架介导细胞内物质运输、细胞器运输。
4.细胞骨架介导细胞运动。
5.细胞骨架对细胞分裂起到重要作用。
6.细胞骨架是细胞内结构与功能的空间组织者。
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或细胞器的分布具有不对称性,这与细胞骨架的不同组织方式有关,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四、细胞骨架的研究方法1.荧光显微镜细胞骨架的蛋白亚基可与相应的荧光染料或荧光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在活细胞中的组织、分布、功能与行为模式。
2.电子显微镜细胞经非离子型去污剂处理后,可溶性物质与膜被抽离,留下不溶的细胞骨架结构,经金属复型后可在电镜下观察细胞骨架的结构。
3.特异性药物处理微管:秋水仙素、长春花碱、紫杉醇微丝:细胞松弛素、鬼笔环肽微管微丝中间丝单体α/β-微管蛋白肌动蛋白杆状蛋白分子量50×10343×10340~200×103结合核苷酸GTP ATP无直径内径 15nm7nm10nm外径 24nm结构13 根原纤维构成的肌动蛋白单体首尾相8 个四聚体或 4 个八空间空心管状结构连构成的双股螺旋聚体构成的螺旋结构极性有有无组织特异性无无有单体库有有无踏车行为有有无结合蛋白动力蛋白肌球蛋白无驱动蛋白特异性药物秋水仙素细胞松弛素未发现长春花碱鬼笔环肽紫杉醇§9.2 微管一、微管的组成与结构1.微管蛋白微管是中空管状的细胞骨架,外径约 24nm,内径约 15nm,由α、β两种球状蛋白形成的异二聚体,即微管蛋白亚基构成,微管蛋白亚基是微管组装的结构单位。
第九章细胞骨架(Cytoskeleton)细胞骨架的概念细胞骨架是指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1)在细胞质基质中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
(2)在细胞核中存在核骨架-核纤层体系。
核骨架、核纤层与中间纤维在结构上相互连接,形成贯穿于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网架体系。
第一节微丝(microfilament, MF)又称肌动蛋白纤维(actin filament), 是指真核细胞中由肌动蛋白(actin)组成、直径为6-7nm的骨架纤维。
是由两条线性排列的肌动蛋白链形成的螺旋,形状如双线捻成的绳子。
一、微丝的组成与装配肌动蛋白(actin)是微丝的结构成分,大小为43KDa,外观呈哑铃状, 这种actin又叫G-actin,由G-actin形成的微丝又称为F-actin。
(一)肌动蛋白的种类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中,已至少发现6种肌动蛋白,其中4种称为 -肌动蛋白,分布于横纹肌、心肌、血管平滑肌和肠道平滑肌。
另两种为 -actin和 -actin,普遍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
(二)肌动蛋白的存在形式与装配1、在缺乏离子时(Na+、K+),肌动蛋白成球形单体存在,球形肌动蛋白单体称为G-肌动蛋白。
2、在含有Mg2+和高浓度的Na+、K+的中性盐溶液中,G-actin装配成纤维状肌动蛋白,纤维状肌动蛋白也称为F-actin。
3、微丝的装配(1)肌动蛋白单体具有极性, 装配时单体呈头尾相接, 成为具极性的微丝,既正极与负极之别。
(2)体外实验表明,具有极性的微丝在装配时,新的肌动蛋白单体加到微丝两端的速度不同,速度快的一端为正极,慢的一端为负极;去装配时,负极比正极快。
由于G-actin 在正极端装配,负极去装配,从而表现为踏车行为。
(3)体内装配时,MF呈现出动态不稳定性,主要取决于F-actin结合的A TP水解速度与游离的G-actin单体浓度之间的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微丝表现为一端因加上肌动蛋白单体而延长,另一端因肌动蛋白单体脱落而缩短,形成一种踏车现象。
二、微丝结合蛋白(一)肌肉收缩系统中的微丝结合蛋白(二)非肌肉细胞中的微丝结合蛋白(三)微丝结合蛋白将微丝组织成三种主要形式整个骨架系统结构和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同的细胞骨架结合蛋白的调节。
图微丝结合蛋白sequester:隔绝,分离,隐退;monomer:单体;Depolymerize:解聚。
server:切割,断绝。
(一)肌肉收缩系统中的有关蛋白1、肌球蛋白(myosin)2、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 Tm)3、肌钙蛋白(T roponin, Tn)4、其他结合蛋白1、肌球蛋白(myosin)(1)所有actin-dependent motor proteins都属于该家族,其头部具A TP酶活力,沿微丝从负极到正极进行运动。
(2)已知15类(myosin I-XV);(3)Myosin Ⅱ:主要分布于肌细胞,是一种长约140nm的纤维蛋白,由2个重链和4个轻链组成;有两个球形头部结构域(具有A TPase活性)和一个螺旋化的尾部,尾部是由2条重链以双螺旋缠绕而成,2条重链的末端和2条小的轻链盘绕成球形头部。
多个Myosin尾部相互缠绕,形成myosin filament,即粗肌丝。
Myosin V结构类似myosin II,但重链有球形尾部。
Myosin I由一个重链和两个轻链组成。
Myosin I、II、V都存在于非肌细胞中,II型参与形成应力纤维和胞质收缩环,I、V 型结合在膜上与膜泡运输有关。
肌球蛋白的排列肌球蛋白分子平行交错排列成粗肌丝,每一条粗肌丝可分为均等的两段,两段的肌球蛋白分子以尾部相对相连。
每条粗肌丝由4000个肌球蛋白分子规则排列而成,各分子的头部在粗肌丝上的排列具有一定的间隔距离。
因此肌球蛋白的尾部朝向粗肌丝的中央,而头部朝向粗肌丝的两端。
2、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Mr为64KDa,分子长度40nm,是由2条平行的多肽链形成的 -螺旋结构,组成两条平行纤维,呈长杆状。
双螺旋链彼此首位相接,可形成更长的链。
Tm位于肌动蛋白丝的螺旋沟内,每条肌动蛋白双螺旋链均有Tm双螺旋链与之结合,两者相伴而行。
每个Tm的长度相当于7个肌动蛋白分子排列的长度。
主要作用是加强和稳定肌动蛋白丝,调节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结合。
3、肌钙蛋白(Troponin,Tn)Tn分子质量为80KDa,为复合物,包括三个亚基:(1)钙结合亚基(Tn-C)(Ca2+敏感性蛋白):能同2个Ca2+特异结合,引起Tn构象发生变化;(2)原肌球蛋白结合亚基(Tn-T):对原肌球蛋白具有高度亲合力,可与原肌球蛋白结合;(3)抑制亚基(Tn-I ):有一部位可同肌动蛋白结合,但不结合Ca2+;可抑制肌球蛋白头部的A TPase活性,并抑制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头部接触,使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丝之间形不成横桥。
肌钙蛋白的排布Tn分子和Tm分子在肌动蛋白丝上规则分布,每40nm就有一个Tn分子。
这样每7个球形肌动蛋白分子的长度中平均就有1个Tn和1个Tm。
4、其他结合蛋白(1)CapZ:位于肌细胞的“Z”线处,与肌动蛋白丝“+”极结合,具有阻止肌动蛋白丝解聚和稳定肌动蛋白丝的作用。
(2)原调蛋白(tropomodulin):与肌动蛋白丝“-”极结合,作用同CapZ。
(3)黏着斑蛋白(vinculin):具有将肌动蛋白丝连接到质膜上的作用。
(4) -辅肌动蛋白( -actinin)通常为两个相同多肽的二聚体,呈杆状,主要存在于“Z”线中、肌动蛋白丝之间以及肌动蛋白丝同质膜相连的部位。
它一般是结合在肌动蛋白丝的端点,将多个肌动蛋白丝的端点粘连在一起。
可介导肌动蛋白和组蛋白之间的连接,并能横向将肌动蛋白丝连接成束。
作用是将肌动蛋白丝固定在“Z”或质膜上,(二)非肌肉细胞中的微丝结合蛋白非肌肉细胞中的微丝结合蛋白主要与微丝的装配及功能密切相关,根据功能可分为以下三类:1、横连蛋白(cross-linking protein)这类蛋白分子具有两个或多个肌动蛋白结合位点,能同时结合多条肌动蛋白丝而将其横连成束。
主要有 辅肌动蛋白、毛缘蛋白、血影蛋白、黏着斑蛋白、踝蛋白等。
非肌肉细胞中也存在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 -辅肌动蛋白等,而肌钙蛋白在非肌肉细胞中尚未发现。
2、戴帽蛋白(capping protein)这类蛋白可结合到肌动蛋白丝的一端,对肌动蛋白丝的长度和装卸具有调节作用。
属此类的有凝溶胶蛋白、截断蛋白、微绒毛蛋白。
3、单体稳定蛋白(monomer stablizing protein)这类蛋白分子能与肌动蛋白单体结合,具有抑制G-actin装配成F-actin,进而调节G-actin和F-actin之间动态平衡的作用,属此类的有促聚蛋白、钙调结合蛋白等。
(1)Parallel bundle: MF同向平行排列,主要发现于微绒毛与丝状伪足。
(2)Contractile bundle: MF反向平行排列,主要发现于应力纤维和有丝分裂收缩环。
(3)Gel-like network: 细胞皮层(cell cortex)中微丝排列形式,MF相互交错排列。
(三)微丝主要组织形式Contractile 可缩的、收缩性的三、微丝特异性药物1、细胞松弛素(cytochalasins):可以切断微丝,并结合在微丝正极阻抑肌动蛋白聚合,因而导致微丝解聚。
2、鬼笔环肽(philloidin):与微丝侧面特异性结合,防止MF解聚,使微丝纤维稳定而抑制其功能。
◆影响微丝装配动态性的药物对细胞都有毒害,说明微丝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微丝与肌动蛋白单体库间的动态平衡。
这种动态平衡受actin单体浓度和微丝结合蛋白的影响。
四、微丝的功能(一)横纹肌的结构及其收缩机制(二)维持细胞形态,支持微绒毛(三)参与胞质分裂(四)细胞运动(五)形成应力纤维(stress fiber)(五)细胞运动(一)横纹肌的结构及收缩机制1、横纹肌的细微结构横纹肌由肌纤维组成,每条肌纤维又由若干肌原纤维组成,肌原纤维包括粗肌丝和细肌丝。
粗肌丝主要成分是肌球蛋白,细肌丝的主要成分是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
2、肌小节的组成(1)在显微镜下可看出,肌原纤维上整齐的排列着许多明暗相间的带:明的称为明带(I带),在I带中央有1条暗线,称为“Z”线;暗的称为暗带(A带),在暗带(A带)中央有一条明带,称为H带,H带中央有1条暗线,称为“M”线。
两条相邻“Z”线之间为1个结构单位,称为肌小节。
(2)细微结构每一肌小节是由粗细两种肌丝平行相间排列组成。
肌肉收缩时,A带长度不变,而I 带和H带缩短,甚至消失。
–A带(暗带)由粗细两种肌丝组成。
I带(明带):跨越Z线两侧,只有细肌丝部分。
H带:A带中央色浅部份,此处只有粗肌丝。
H带的宽窄随肌肉收缩状态不同而有变化。
H带中央,粗肌丝间有横桥相连,显示为M 线。
–Z线:细肌丝一端游离,一端附于Z线。
3、肌肉收缩的滑动学说4、由神经冲动诱发的肌肉收缩基本过程(1)动作电位的产生神经冲动 神经末梢 神经突触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肌膜极化,产生动作电位 肌质网膜透性改变。
(2)Ca2+的释放(3)原肌球蛋白位移(4)肌动蛋白丝与肌球蛋白丝的相对滑动(5)Ca2+的回收Ca2+同TnC结合→Tn构象变化→TnI与肌动蛋白的连接减弱并分离→Tn牵引Tm移向肌动蛋白螺旋沟的深处→肌动蛋白丝上原被Tm占据的肌球蛋白结合部位暴露。
(二)维持细胞形状,支持微绒毛1、维持细胞形状微丝遍及胞质各处,集中分布于质膜下(外质),这些微丝与质膜平行排列,并和其结合蛋白形成网络结构,维持细胞形状和赋予质膜强度和韧度,如哺乳动物红细胞膜骨架的作用。
2、支持微绒毛用以增加肠上皮细胞表面积,以利于营养的快速吸收。
(三)参与胞质分裂在细胞分裂的末期,将分离的两个子细胞之间形成收缩环,其形成部位为赤道面。
由胞质中的肌动蛋白组装成的微丝平行排列而成。
(四)细胞运动细胞的变形运动成纤维细胞爬行与微丝装配和解聚相关(五)形成应力纤维应力纤维(stress fiber)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是细胞内由微丝束构成的较为稳定的纤维状结构。
应力纤维由大量平行的微丝束构成,这些微丝具有极性:一端与质膜特定部位的点状接触(focal contacts)相连(此处质膜的外表面与细胞外基质紧密接触);另一端则插入到细胞质中另一个点状接触或与中间纤维结合。
在应力纤维中还存在多种微丝结合蛋白,如肌球蛋白、原肌球蛋白、 -辅肌动蛋白等。
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表面的粘着。
如,细胞贴壁与粘着斑的形成相关,在形成粘合斑的质膜下,微丝紧密平行排列成束,形成应力纤维,具有收缩功能。
第二节微管(Microtubules)微管是细胞质中由微管蛋白组装成的细长而具有一定刚性的圆管状结构,广泛存在于各种真核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