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细胞骨架
- 格式:ppt
- 大小:15.87 MB
- 文档页数:2
第九章细胞骨架(Cytoskeleton)细胞骨架的概念细胞骨架是指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1)在细胞质基质中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
(2 )在细胞核中存在核骨架-核纤层体系。
核骨架、核纤层与中间纤维在结构上相互连接,形成贯穿于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网架体系。
第一节微丝(microfilament, MF)又称肌动蛋白纤维(actin filament),是指真核细胞中由肌动蛋白(actin)组成、直径为6-7nm的骨架纤维。
是由两条线性排列的肌动蛋白链形成的螺旋,形状如双线捻成的绳子。
一、微丝的组成与装配肌动蛋白(actin)是微丝的结构成分,大小为43KDa,外观呈哑铃状,这种actin又叫G-actin,由G-actin形成的微丝又称为F-actin。
(一)肌动蛋白的种类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中,已至少发现6种肌动蛋白,其中4种称为-肌动蛋白,分布于横纹肌、心肌、血管平滑肌和肠道平滑肌。
另两种为-actin和-actin ,普遍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
(二)肌动蛋白的存在形式与装配1、在缺乏离子时(Na+、K+),肌动蛋白成球形单体存在,球形肌动蛋白单体称为G-肌动蛋白。
2、在含有Mg2+和高浓度的Na+、K+的中性盐溶液中,G-actin装配成纤维状肌动蛋白,纤维状肌动蛋白也称为F-actin。
3、微丝的装配(1 )肌动蛋白单体具有极性,装配时单体呈头尾相接,成为具极性的微丝,既正极与负极之别。
(2)体外实验表明,具有极性的微丝在装配时,新的肌动蛋白单体加到微丝两端的速度不同,速度快的一端为正极,慢的一端为负极;去装配时,负极比正极快。
由于G-actin 在正极端装配,负极去装配,从而表现为踏车行为。
(3)体内装配时,MF呈现出动态不稳定性,主要取决于F-actin结合的ATP水解速度与游离的G-actin单体浓度之间的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微丝表现为一端因加上肌动蛋白单体而延长,另一端因肌动蛋白单体脱落而缩短,形成一种踏车现象。
第九章细胞骨架细胞骨架:真核细胞中的蛋白质纤维网架体系。
具有弥散性、整体性、变动性。
广义:细胞核骨架、细胞质骨架、细胞膜骨架和细胞外基质。
狭义:细胞质骨架由微丝、微管、中间丝组成,它们由相应的蛋白亚基组装而成。
功能:结构与支持、胞内运输、收缩与运动、空间组织。
第一节微丝与细胞运动微丝:肌动蛋白丝或纤维状肌动蛋白,直径7nm存在所有真核细胞中。
一、微丝的组成及其组装(一)结构与成分1.微丝的主要结构成分是肌动蛋白。
2.肌动蛋白的2种存在形式:①肌动蛋白单体(球状肌动蛋白,G-actin):单个肽链折叠而成,蝶状,中央一个裂口,裂口内部有ATP结合位点和镁离子结合位点;②纤维状肌动蛋白。
3.肌动蛋白高度保守。
6种:4种为α-肌动蛋白,分别为横纹肌、心肌、血管平滑肌、肠道平滑肌,均组成细胞的收缩性结构;2种为ß-肌动蛋白(位于细胞边缘)和γ-肌动蛋白(与张力纤维有关)。
4.微丝直径7nm的扭链,双股螺旋。
每条丝由肌动蛋白单体头尾相连呈螺旋状排列,螺距36nm。
纤维内部,每个肌动蛋白单体都有4个单体,上下各一个,另外2个位于一侧。
肌动蛋白分子上的裂口使得该蛋白本身在结构上不对称,在整根微丝上每一个单体上的裂口都朝向同一端,使微丝具有极性。
裂口一端为负极,另一端是正极。
(二)组装及动力学特性1.只有结合ATP的肌动蛋白单体才能参与微丝的组装。
解聚:溶液中含有适当浓度的钙离子,钠离子、钾离子浓度很低时,微丝趋向于解聚成G-actin;组装:溶液中含有ATP、镁离子以及较高浓度的钠钾离子时,溶液中的G-actin组装成F-actin,即新的G-actin加到微丝末端,微丝延伸,通常是正极的组装速度较负极快。
溶液中携带ATP的G-actin处于临界浓度时,组装与去组装达到平衡。
2.过程:①成核反应:Arp2和Arp3等蛋白质相互作用,形成起始复合物,至少有2-3个肌动蛋白单体与起始复合物结合,形成一段可供肌动蛋白单体继续组装的寡聚体。
§9.1 细胞骨架概述一、细胞骨架的概念细胞骨架是指细胞中由纤维蛋白构成的空间网络结构。
广义的细胞骨架包括:细胞核骨架、细胞质骨架、质膜骨架以及胞外基质。
狭义的细胞骨架包括:细胞质骨架(微管、微丝、中间丝)细胞中同时存在多种类型的细胞骨架并非物质能量的浪费,每种细胞骨架及其组成成分均行使不同的功能,多种组分间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对细胞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二、细胞骨架的特点1.细胞骨架由相应的蛋白亚基构成,在组装与解聚间二者达到平衡。
2.细胞骨架具有动态不稳定性,即一定条件下存在组装与去组装现象,在细胞生命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
(1)细胞周期中,细胞骨架经历动态的组装与去组装,周期性的重塑,在分裂期与分裂间期,其分布与组织形式不同。
(2)踏车行为能够改变微管或微丝在细胞中的分布,可能与细胞运动有关。
(3)细胞分裂伴随着纺锤体的形成于分解。
(4)细胞胞质环流伴随着细胞骨架的形成于解聚。
3.细胞骨架是三维的空间网状结构。
三、细胞骨架的功能特点1.细胞骨架构成多种细胞结构。
(1)微管:鞭毛、纤毛、中心体、纺锤体(2)微丝:微绒毛、收缩环、应力纤维、黏合斑、黏合带(3)中间丝:桥粒、半桥粒2.细胞骨架为细胞提供结构支撑,维持细胞形态。
3.细胞骨架介导细胞内物质运输、细胞器运输。
4.细胞骨架介导细胞运动。
5.细胞骨架对细胞分裂起到重要作用。
6.细胞骨架是细胞内结构与功能的空间组织者。
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或细胞器的分布具有不对称性,这与细胞骨架的不同组织方式有关,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四、细胞骨架的研究方法1.荧光显微镜细胞骨架的蛋白亚基可与相应的荧光染料或荧光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在活细胞中的组织、分布、功能与行为模式。
2.电子显微镜细胞经非离子型去污剂处理后,可溶性物质与膜被抽离,留下不溶的细胞骨架结构,经金属复型后可在电镜下观察细胞骨架的结构。
3.特异性药物处理微管:秋水仙素、长春花碱、紫杉醇微丝:细胞松弛素、鬼笔环肽微管微丝中间丝单体α/β-微管蛋白肌动蛋白杆状蛋白分子量50×10343×10340~200×103结合核苷酸GTP ATP无直径内径 15nm7nm10nm外径 24nm结构13 根原纤维构成的肌动蛋白单体首尾相8 个四聚体或 4 个八空间空心管状结构连构成的双股螺旋聚体构成的螺旋结构极性有有无组织特异性无无有单体库有有无踏车行为有有无结合蛋白动力蛋白肌球蛋白无驱动蛋白特异性药物秋水仙素细胞松弛素未发现长春花碱鬼笔环肽紫杉醇§9.2 微管一、微管的组成与结构1.微管蛋白微管是中空管状的细胞骨架,外径约 24nm,内径约 15nm,由α、β两种球状蛋白形成的异二聚体,即微管蛋白亚基构成,微管蛋白亚基是微管组装的结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