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电子课本第七章密度与浮力PDF版
- 格式:pdf
- 大小:2.73 MB
- 文档页数:22
《密度与浮力》从每年的学业测试(中考)来看,《密度和浮力》的内容都是考查的热点和重点,特别是密度的测量、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浮力的探究与计算都是高频考点。
本章的基本概念多,实验探究多,为了帮助同学们有效的提高复习效率,现对本章内容作一系统的梳理。
知识点回顾一、质量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不随形状、状态和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kg(千克)。
常用的单位还有t(吨)、g(克)、mg(毫克),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t=1000kg;1kg=1000 g;1 g=1000 mg。
一张邮票的质量约为50 mg;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 g;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 kg。
3.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用的测量质量的工具有:杆秤、磅秤等。
学校实验室里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4.天平的构造:托盘、横梁、分度标尺、称量标尺、游码、平衡螺母、指针、砝码盒(镊子和砝码)等,如图1所示。
图15.天平的使用方法:(1)把天平放在水平的工作面上(2)把游码移至称量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标尺的中央刻度线或左右摆动的幅度相同。
(3)把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夹取砝码(简称“左物右码”),当放入最小的砝码,天平也不能平衡时,再通过移动游码的位置,使其平衡。
这时,右盘内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在称量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4)测量时,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测量范围。
二、量筒和量杯的使用1.量筒和量杯是用来测量固体和液体体积的工具。
量筒和量杯壁上的单位是mL(cm3),1mL=1cm3=10-6m3。
2.使用前,要看清量筒或量杯的最大量程和分度值。
使用时一定要将量筒或量杯放在水平桌面上。
读数时,视线应与凹面的底部或凸面的顶部在同一水平线上。
图23.量筒与量杯的区别:量筒的刻度线是均匀的,而量杯的刻度线是不均匀的,上密下疏(如图2所示)。
沪科版物理八年第七章《密度与浮力》w o r d全章学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2第七章 密度与浮力 第一节 质 量学习目标1.通过比较不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与少,建立质量的初步概念。
通过具体事例认识到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状态的改变而变化。
2.知道质量的单位,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物和阅读教材,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
课前准备1. 收集信息查看方便面、火腿肠、袋(盒)装奶、米面、洗衣粉、药片等物品的包装袋(盒),了解它们的质量是多少克(或千克、毫克),并记录下来,准备课上与同学交流。
2.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一、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活动1:观察下图,思考讨论后面的问题:说 明理解物体、物质、物质多少的含义普通的篮球和乒乓球中充有什么物质____________。
两物体内充的是同一种物质吗按照相同的思路,对下面两图中的液体和固体你能阅读课本理解其含义: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
活动2:观察教材第116页图7-1、7-2、7-3,并阅读图下面的文字,思考下列问题:1.图7-1冰化成水,变了,质量变了吗?结合“质量”的定义,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2.图7-2中,泥团的变了,质量变了吗?说明你的理由。
3.图7-3,航天员的了,他的质量变了吗?说明你的理由。
4.你还能举出类似的实例吗?让学生说“理由”,既是对刚学习的质量概念的巩固,又能加强对“质量是物体属性”的真正理解。
汽车轮胎用的橡胶比自行车轮胎用的橡胶填一填一碗水比一盆水少3二、质量的单位活动3:阅读教材第116页“质量的单位”知识栏目中的内容,然后完成下列填空:1.国际单位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用符号表示。
2.人们把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中的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作为___________的标准。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米),比m大的有km(千米),比m小的有dm(分米)、cm(厘米)、mm(毫米)、um(微米)、nm(纳米)。
2)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秒),比s大的有h(小时)、min(分钟)。
比s小的有ms(毫秒)、μs(微秒)。
2)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1、对于公式ρ= mv(或对于同种物质)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无关,与体积的大小无关;物质的密度与物体质量、物体体积既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但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若两物体的密度相等,质量越大的物体,体积也越大,它们的质量之比等于体积之比, 公式表达:m1m2=v1v2。
若两物体的质量相等,密度越大的物体,它的体积越小,密度越小的物体,它的体积越大,它们的密度之比等于体积的反比,公式表达:ρ1ρ2=v2v1。
若两物体的体积相等,密度越大的物体,它的质量越大;密度越小的物体,它的质量越小,这两物体的重力之比、质量之比都等于两物体的密度之比,公式表达:G1G2=m1m2=ρ1ρ2。
3、同一物体(或质量、重力相等的物体),物体上浮时的浮力大于漂浮时的浮力,漂浮时的浮力大于下沉时的浮力。
4、在同种液体内,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大,物体所受的浮力就大; 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小,物体所受的浮力就小; 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相等,物体所受的浮力就相等。
5、在同种液体内,,物体所受的浮力越大,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就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越小,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就越小; 两物体所受的浮力相等,两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就相等。
6、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某种液体内时,物体所受浮力与物体重力之比、物体排开液体质量与物体质量之比都等于液体密度与物体密度之比,公式表达:F浮G物=m排m物=ρ液ρ物。
7、同一物体浸没在两种不同的液体内时,物体在两种液体内所受浮力之比、排开的两种液体的质量之比都等于两种液体的密度之比。
8、同一物体分别漂浮在两种不同的液面上时,物体在两种液面上所受浮力相等,物体所排开的两种液体的重力也相等,它们都等于物体的重力,公式表达:F浮1=F浮2=G物=G排1=G排2。
物体在密度较大的液体内,浸入的深度浅一些,排开的液体体积少一些,物体在密度较小的液体内,浸入的深一些,排开的液体体积多一些,而且物体在两种液体内排开的两种液体的质量也相等,都等于物体的质量,公式表达:m排1=m排2=m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