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学徒制职业教育评价历史述评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5
古代职业技能教学观念论述墨子在《大取》中提出“: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琼其尊。
”这段话是指在教育时应该根据弟子的知识深浅程度、能力强弱而因材施教,对深者教其更深,对浅者应当就其浅显;对已经有的能力要使之巩固加强,在充分考虑到弟子的先天因素的前提下,增益其教学内容,使理论教学与职业技能教育并举并重,于是战国时期的珍贵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更多的人分享到了受教育的机会,全民受教育的理想就可以变成现实。
职业教育是提高民众素质的有效手段受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使社会发展的唯一有效的方法,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墨子就已认识到了这一点。
墨子把全民教育与国家的安定和谐对接在一起,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教育目标,这就是说要通过职业技术教育造就出一代全新民众,提高全民的素质,创造出兼爱互利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
正如前文所言,人的智力和兴趣的不同决定了他未来的生存方式的不同,也决定了他对教育内容的选择。
在这里“,教育”一词完全跳出了理论教育和书本教学的范畴,而是多种教育内容与手段的并存。
正如《管子》所言“: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礼仪。
”古代谣谚亦有云“: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种树,百年之计莫如育人。
”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中国古代,生产技能,特别是农业生产技能极大地限制着社会的进步,也左右着人们的幸福感。
所以对于各种职业技能(主要包括农业和手工业)的培养,一直是关系着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首要大事,而墨子提出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对民众进行各种职业技能的培养,充分开启民众的智商,提高民众的生产能力,进而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达到和谐而大同的理想目标。
墨子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1.重视实际生产技能的培养。
墨子出身微贱,在墨子自身的职业技术生涯里,他认识到了实践活动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对于下层受教育者的重要意义,墨子认为“教人耕者其功多”,真正与“农与工肆之人”有着切身利益的不是多读四书五经而“多识鸟兽虫鱼之名”,而是要向他们传授生产知识和工艺技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摘要:学徒制作为一种从古代延续至今的职业训练制度,经历了早期的师徒代际相传和现场模仿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的半工半读、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再到现代社会的以职业院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职业院校在探索现代学徒制中还存在政府推进法规和制度不完善、学校自身能力不足、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等困境,使得学徒制的推进缺乏保障,实施的质量不高,工学结合缺乏紧密性。
创新现代学徒制应在继承我国学徒制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国家宏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在中观层面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在微观操作层面推进职业院校和企业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学徒制;历史演变;实然困境;应然追求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154(2017)03-0030-04*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高职院校促进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研究——以广州高校与企业合作促进会为例》(编号:GDGZ15Y096)。
作者简介:郑荣奕(1976-),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高级政工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7-03-07我国学徒制的历史演变与改革方向*郑荣奕(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1442)学徒制也称师徒制、艺徒制、工徒制,是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师徒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的指导和影响下习得知识或技能的方式,它所采取的主要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1]。
在正式的学校教育出现之前,学徒制是当时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为普遍的习得技能的一种方式,也是职业教育的最初形式。
至今,学徒制也广泛的存在我们的教与学中。
作为一种从古代延续至今的职业训练制度,学徒制经了早期的师徒代际相传和现场模仿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工半读技能人才培养,再到现代社会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学徒制显示着它独特的优势,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研究学徒制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教育方式,即由师傅传授知识和技能给学徒,帮助他们成为合格的职人。
学徒制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对于传承民间技艺和职业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学徒制的起源、发展和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
学徒制在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现在匠人行业。
在古代中国社会,职业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而学徒制就是一种融合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方式。
学徒制的兴盛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主要表现为银器、漆器、织锦、木器、铜器等各种手工艺制作。
学徒制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封建社会的学徒制,主要以父母为师傅的家庭学徒制为主。
这种学徒制在农村和城市都有,父母教导孩子农业技能或手工艺技能,帮助孩子成长为合格的农民或工匠。
第二阶段是商业社会的学徒制,主要以商业、手工业为主要对象。
商人或手工艺师傅会招收年轻人作为学徒,传授相关技能和知识,帮助他们成为独立的职人。
第三阶段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学徒制,主要以工厂、企业为对象。
工厂会招收年轻人作为学徒,通过实践和培训,让他们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
学徒制有以下几个特点。
学徒制注重实践和经验。
学徒通过与师傅一起实际操作,逐步掌握相关技能和知识。
这种实践经验可以帮助学徒加深理解,提高技术水平。
学徒制强调师徒关系的传承。
师傅会把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学徒,而学徒则会尊重和依靠师傅的指导。
这种传承关系有助于保持技艺的传统和稳定。
学徒制注重个人的责任和奉献。
学徒需要付出时间和努力,与师傅一起学习和工作,才能掌握相关技能。
学徒制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
学徒不仅需要学习技术,还需要学习职业操守和品德修养,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
尽管学徒制在现代社会逐渐被学校教育所取代,但在某些传统的行业和职业中,学徒制仍然保持着重要地位。
某些手工艺行业,如陶瓷制作、木雕制作等,仍然有师傅传授知识和技能给学徒。
学徒制的传统和特点在这些行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持了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学徒制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教育方式。
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研究学徒制度是传统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发展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制度特点和意义影响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学徒制进行研究。
学徒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悠久的传统。
早在古代,中国就出现了一种师父教徒弟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传递了技艺,更传承了师傅的道德智慧和价值观念。
从史料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中很多重要的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播都离不开学徒制的培养。
明代万历年间,著名画家陈洪绶师从纪晓岚,共同创立了“洪岚画派”,在中国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学徒制的制度特点非常明显。
学徒制是一种终身教育的方式。
学徒从小入学徒门,直到成年,师父负责一切他们的衣食住行,同时也为他们传授技艺知识。
这种制度使得学徒与师父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师徒情感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学徒制是一种从实践中学习的方式。
学徒们通过与师父共同工作,逐渐掌握技艺,并通过师父的指导和点拨,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这种实践性强的学习方式,使学徒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到了迅速解决,提高了学习效果。
学徒制注重品行修养。
中国传统学徒制度不仅注重传授技艺,更重视培养学徒的品行和道德素质。
学徒们在师父的严谨要求下,通过与师父的相处和观摩,逐渐养成良好的品行和人格。
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徒制度为中国科技文化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通过学徒制度,中国从古至今涌现出了无数的科技及文化精英,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学徒制度培养了大量的实践型人才。
在学徒制度下,学徒们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逐渐掌握了一定水平的技艺,为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徒制度注重品行修养,塑造了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人才,为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和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
虽然中国传统学徒制在现代社会中已渐渐式微,但其制度特点和影响仍然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我们可以通过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徒制政策的演变、问题与调适随着新中国成立,我国学徒制政策也经历了多次的演变与调适。
学徒制是中国传统手工业的一种传承方式,是指由师傅亲自传授技术和知识,使学徒能够逐步掌握技艺,最终成为技术高超的工匠。
但是,在现代工业化的背景下,学徒制逐渐面临着新的挑战。
19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发展,学徒制作为一种传承技术的方式开始逐渐普及。
在此时期,学徒制被认为是实现工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学徒暑期集训班,以及技术大学、工业学校等教育机构,为工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技术人才。
然而,在实践中,学徒制也面临着不少问题。
首先,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技术要求日益严格,学徒制的传统方式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复杂的技术发展需要。
其次,由于学徒制的传承方式是由师傅口口相传,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不同师傅之间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导致学徒的技能水平产生巨大的不一致性。
此外,学徒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如劳动密集型、成本高等问题,现行的实行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工业的需要。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调适。
最早是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启动了职业教育的推广工作,力图将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
然而,由于教育资源的不足等问题,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并未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职业教育逐渐朝着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而学徒制也在此过程中逐渐得到了新的发展。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学徒制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学徒制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指导意见提出将学徒制作为培养工匠型人才的一种分层次分阶段培养方式,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学徒制”,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
目前,我国学徒制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涵盖了机械制造、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多个行业。
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加强对学徒制的支持,如鼓励企业发展“岗位学徒制”、推广“职业导师”制度等。
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技术工人和军人。
古代中国社会对技术工人和军人的需求非常大,因此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这两类人才。
技术工人主要包括医生、铁匠、木工等,而军人则需要掌握战斗技能和军事战略。
2. 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以实践为主。
古代中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亲自动手完成各种技术操作或者模拟实战。
教学内容和方法非常实用,强调技能和技巧的掌握。
3. 职业教育的师傅制度。
古代中国职业教育中师徒制度非常普遍,学徒需拜师学艺,通过跟随师傅学习和工作来掌握技术和知识。
师傅不仅要传授技能,还要传承经验和道德规范。
4. 职业教育的贵族化倾向。
在古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更多地集中在少数有钱人和贵族阶层,这种贵族化倾向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
贵族子弟更容易获得良好的职业教育机会,而普通民众则往往缺乏这样的机会。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是以培养技术工人和军人为主要目的,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师徒制度,同时存在贵族化倾向。
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研究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教育形式,它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徒制是通过师傅和学徒之间的互动和传承,实现技艺传承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的起源、演变和特点。
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起源于古代社会。
在古代,人们往往通过师傅传授知识和技艺,来教育后代。
师徒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师傅有责任和义务传授技艺给学徒,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们关心和照顾。
学徒则需要尊重师傅,并努力学习,为师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通过这种方式,学徒可以逐渐掌握技艺,并在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师傅。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学徒制在中国演变出不同的形式。
在农村地区,农民常常通过学徒制来培养继承人,传承农耕技术和农业知识。
而在城市里,工匠和艺术家则更多地使用学徒制来训练学生,传承各种手艺和技能,如木工、铁匠、陶匠、绘画、音乐等。
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实践和经验的传授。
学徒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亲身实践和体验。
师傅会亲自示范,让学徒进行模仿和尝试。
通过实践,学徒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技艺。
师傅还会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传授给学徒,帮助他们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另一个特点是传统学徒制着重培养学徒的品格和人格。
师傅在教授技艺的也会培养学徒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师傅通常是崇高的人物,他们具有悉心教导学徒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而学徒则在师傅的照顾和引导下,不仅学到了技艺,还受到了人生的指引和教诲。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的变革,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正逐渐式微。
现代教育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和学术成就,而忽视了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传统的师徒关系和价值观也在面临挑战和改变。
保护和传承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的知识和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是一种独特而宝贵的教育形式。
通过师傅和学徒之间的互动和传承,技艺得以传承并人才得以培养。
它注重实践和经验的传授,培养学徒的品格和人格,并为他们的人生提供指引和教诲。
秦朝的医学教育推广学徒制与专业培训秦朝的医学教育推广:学徒制与专业培训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很多突出的成就,也在医学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推广与发展。
在秦朝,医学教育采取了学徒制与专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医学人才,为医学学科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学徒制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学徒制在秦朝的医学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徒制是指学徒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
学徒制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使得医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到不同的病例和疾病治疗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实践经验和临床技能。
在秦朝,医学学徒在接受师傅的指导下,学习医药知识、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
师傅会向学徒传授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并将学徒的实践操作和实验纳入自己的监督和指导当中。
学徒除了学习医学知识,还要辅助师傅进行病人的治疗工作,通过实际操作来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
二、专业培训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除了学徒制,秦朝的医学教育中还普遍采用了专业培训的方式。
专业培训是指学生在专门的学校中接受系统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培训,以提高医学水平。
通过专业培训,医学人才能够系统地学习医学理论和实践技能,为未来的医疗工作做好准备。
在秦朝,由于社会对医学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一些医学学校应运而生。
这些学校拥有完善的教育设施和教学资源,并由经验丰富的医学专家担任教师。
学生在这些学校中学习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
通过参与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学生可以全面地了解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并逐步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
三、学徒制与专业培训相辅相成在秦朝的医学教育中,学徒制和专业培训是相辅相成的。
学徒制主要注重实践操作和临床技能的培养,而专业培训则更加注重医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学徒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病人病情,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专业培训则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医学理论知识,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秦汉时期的职业技术教育前言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具有实践性的教育,在人类历史上已经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古代,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一些与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有一定相似度的现象存在。
本文就将着重分析探讨中国古代秦汉时期的职业技术教育,并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秦汉时期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第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三,秦汉时期职业技术教育重要的影响。
秦汉时期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秦朝时期的手工业水平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这就构成了此后历史上手工业不断发展的基础。
而此时期,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为师徒制和家庭传承。
在此时期的家庭教育中,都将家族的技术技能作为珍贵的传承。
这一传承方式在乡间特别普遍,并且实行着世世代代相传的原则。
此外,如今的手工艺家族也存在着这一方式。
因此,在这个时期,学徒与师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另一个秦汉时期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式是由家族长辈领导的宫廷工艺传承。
这些贴耳的教育是最受重视的,因此生活在宫廷中的工匠们也是职业技术教育最重要的批受者。
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在三国时期,各大教派逐渐兴起。
佛教是最早的,其传入中国后很快就在社会中盛行。
这种扶升教育也成为了一种涉及家庭和国家命脉的技术教育。
到了唐朝时期,古代的手工业再次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也催生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培训体系”。
此时期,取得了学术成绩的人很容易进入内堂里面学习技术,以此与公务员一起服务于国家。
而到了宋朝时期,累积下来的职业技术教育也成了社会经济的支柱。
在此期,经营手工业的协会悄然兴起,同时制造重心则由工匠转移到商家手上,且职业技术也更加的规范化。
明清时期,职业技术教育迎来了巨大的变化。
许多家族比较开明的商人开始采用现代的工厂,并深入开展工艺技术的教育培训,以此来提高工匠技术水平,并在对外贸易时占有一席之地。
秦汉时期的职业技术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影响秦汉时期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不以技术学科为主的,其重心是以师徒制的方式和家族传承为基础的。
学徒制:职业教育技艺传承的路径选择【摘要】学徒制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职业教育方式,通过师傅传授技艺的方式,让学徒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成长。
职业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社会输送各类技能型人才。
学徒制的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传统背景和独特的特点,如师徒关系亲密、技能实践强调等。
在传统行业中,学徒制广泛应用,如建筑、手工艺等领域。
而在新兴行业,学徒制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运用,如科技、互联网等领域。
学徒制对技艺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够保持技艺的传统和质量,为行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未来,学徒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它将继续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技术的创新和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学徒制、职业教育、技艺传承、路径选择、历史背景、特点、发展现状、传统行业、新兴行业、重要性、发展前景1. 引言1.1 学徒制的定义学徒制是一种通过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指导来传授技艺和知识的职业教育模式。
在学徒制中,学徒会跟随师傅工作,通过实际操作和观摩学习相关技能,逐步掌握并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
学徒制通常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有时也会包括课堂培训或理论学习,但实践和工作经验是学徒制的核心特点。
学徒制强调的是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技能的培养,而非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
通过学徒制,学徒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专业技能,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责任意识。
学徒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实践经验和技术技能,也能够促进职业传统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保护和传承各行业的技艺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2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
职业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用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就业,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使他们在职场中具备竞争力。
职业教育可以满足社会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经济发展。
在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对于提高国家竞争力、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学徒制度评析路宝利,盛子强,赵 娟摘 要:中国传统学徒制度是手工业时代技术传承的主要模式。
其自先秦有之,至今仍盛行于木工、瓦工、武术、曲艺等诸多领域。
考究其存在的合理性如个性化、终身性、精艺性、实践性皆凸显出学徒制度的优势。
学徒制度作为手工业时代产物,其本身存在着保守与垄断、低效受众等着内在局限,同时亦存在着师承文化“严格性”与“亲密性”、教学载体“实践性”与“生产性”、教学层次“技术性”与“境界性”统一等极有价值的精髓。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传统学徒制度定位、现代化等诸多问题均需研究。
关键词:中国;传统学徒制度;合理性;局限性;扬弃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重点课题“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14020304)作者简介:路宝利,男,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思想史;盛子强,男,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教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赵娟,女,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 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5-0050-05 学徒制度是我国手工业时代技术传承的核心模式。
明代以远,中国创造了世界技术史的辉煌。
从夏商周时期就创造了有“原始瓷器”之称的“原始瓷釉”以及司姆戊大方鼎,春秋战国时期韧性铸铁技术发明,汉代“百炼钢”工艺技术,尤其是古代“四大发明”,皆显示出古代技术工作者的技术精神。
此技术精神基本为学徒制度所传承。
构建现代职教模式在借鉴西方先进理念的同时,需回归与发展中国传统制度文化。
一、中国传统学徒制度概述中国传统学徒制度历史十分久远,其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以手工业为例,能工巧匠聚集而成“在官之工”,身怀绝技者被擢升为“工师”以传授技艺。
春秋战国时期,“工师”负责培养技术人才并管理百工以保证顺利生产。
浅析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及其发展龙源期刊网 /doc/988656602.html,浅析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及其发展作者:于黎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03期【摘要】中国古代职业教育贯穿我国整个古代社会,历经了萌芽、兴盛、缓慢发展三个时期,而艺徒制作为最主要的职业教育形式对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抹。
与西方职业教育相比,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更具有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行为强制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思想先进性等特点,正因如此,使我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等都优于西方国家。
【关键词】我国古代职业教育;专科学校;职官教育;艺徒制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影响深远,其兴盛和发展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社会,只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晚期才开始衰败。
我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特别是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科技的发达与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1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1.1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萌芽产生时期1.1.1 我国原始社会的职业教育我国是世界文明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职业教育的萌芽和先民们最早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联。
在农业和畜牧业方面,“教民以猎”、“教民以渔”、“教民以耕”等职业教育活动十分活跃,还有我国手工工艺的教育在原始社会也已达到了职业教育的高峰。
1.1.2 我国奴隶社会的职业教育随着奴隶社会的建立和社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使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而手工业的发达和商业的繁荣,使大批奴隶被驱人手工作坊,商周奴隶社会中出现“百工”的记载。
发达的手工业生产要求对手工业奴隶进行强制性的技术培训,因此出现了一种带有强制性的职业性教育形式。
1.1.3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职业教育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这时期科学技术呈现空前繁荣,手工业内部分工更为细密化,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1.2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鼎峰兴盛时期。
古代学徒制启示高职教育论文-高职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相关案例解析在国家解放以后,国家相继实施了计划性经济系统,我国相应的建筑体系也逐渐向国有企业不断发展。
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对建筑工人的如何培养也已经是相关建筑行业的重点问题。
其实并不适合从做中学,在学中做的主要培养方式。
除此之外,在相应的建筑行业逐渐推行现代的学徒制度,就要针对建筑行业传统的指标进行评价,从而逐渐加强其教育职能的指标性评价。
其对相应的学徒制度来说,对操作工人的重新建立进行体系培训,就需要不断考虑建筑行业的教育职能,而换句话说,对一些建筑地区的主管单位,就要将教育能力逐渐融入建筑体制中。
例如:在进行实际招标打分的时候,进行信用体系的评比就不断需要加强其学徒教育评价,进一步督促要逐渐向教育体制模式转变。
而当相关建筑行业不断成为教育型行业时,其就需要得到教育机构与学校的相应帮助。
进行相应的校企合作,最终解决了用工荒等问题。
二、学徒制度的内涵与特点(一)内涵从现实本质上来说,如今学徒制度更加强调的是师傅对自己徒弟的指导与教育,要在做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学会做。
其现代的学徒制度相比其主体和形式以及相应的制度甚至是师生之间的关系都有很大不同,其主要表现在:首先,是身份的不同。
在现代的学徒制度中,相关学徒与学生是两种不同的身份,其不仅有相应的师傅进行实践性教学,同时也可以进行学校的理论性教学,而比较传统的学徒制就没有这么明显的分工。
其次,是培养目标的不同。
在如今的培养体系中,不仅是理论上的教学,同时也有实践上的教学模式,而在比较传统的学徒制体系中,只是单纯的进行理论性教学。
其三,是学习的场所,如今的学徒制不仅在真实的现场进行教学,同时也在相应的课堂进行理论教学,而古代传统的学徒制度却不是如此。
最后,不同的考核方式。
在现代的制度中,相应的考核制度不仅仅局限在了教师与师傅的考核评价;同时,相应的门以及学校也有权利进行考核评价,而在古代的学徒制度中,所有的考核都由师傅自己一个人来承担。
中国古代学徒制职业教育评价历史述评
摘要:在中国古代职业教育中,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的最初形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对中国古代学徒制职业教育评价的历史发展和特点进行了梳理。
不同时期学徒考试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功能、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其鲜明特点,它们为现代职业教育评价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古代职业教育;学徒制;评价
作者简介:冯晓沛(1989-),女,河南许昌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2011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7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4-0094-03
我国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已经出现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传授和评价在历史中以不同形态出现,从家传世袭制到师徒传授制,最后演变为行业控制下的监管制。
学徒制是古代职业教育最普遍和一种特有的职业教育形式,原始社会的手工业作坊中已经有了学徒制的雏形,它在奴隶社会兴起,发展和完善于封建社会,学徒制以强大的生命力推动着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学徒评价也因自身特色成为国家的精髓文化。
只有纵观、深入地总结古代学徒制职业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才能发掘其利用价值并为今天所用。
一、中国古代学徒制职业教育评价的历史演变
原始社会的职业教育,是人们为了满足劳动需要和维持社会生存而传授技艺技能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以狩猎为生转变为以农业种植为生,农业文明使人类生活趋于稳定,手工业领域技艺的传授也日趋专门化。
职业教育在这些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进行,但是它还未能与生产活动相分离,技艺的传授是通过口传手授、观察模仿进行的。
原始社会并没有专职的教育者,也没有专门的教育组织形式和评价考核制度。
奴隶社会时期是学徒制的初级形态,其职业教育形式包括家庭教育和官府中的手工业教育两种。
家庭教育中学徒培训的主要形式是家传世袭制,父子相承和世代相传是生产知识和操作技能传授的主要途径。
父亲作为技艺的传授者,同时也承担着考核和评价儿子的责任,父亲对儿子的考试是全方位的,道和德是整个教育的首位,以父子关系建构的师生关系要求也是最为严格[1],这是由维护家族成员的根本利益和当时社会形态所决定的。
官府中的手工业教育以西周和春秋时期为例,西周时期的重要手工业由官府控制和管理。
百工负责手工业的生产,他们是手工业作坊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匠户,工师则是对手工业者进行训练和成绩考核的师傅。
《管子·立政》第四篇中将工师的职责描述为:“论百工,审时事,辩功苦,上完利,便备用…工师之事也”[2]。
即工师需要考核各种工匠的手艺,审查确定各个时节工匠们应完成的事宜和工作,辨别器物的精善和滥恶、产品质量的优劣和好坏,提倡产品的精致从而
使设备工具便于使用。
另外,工师在管理和教育百工过程中,要确定法度,即明确手工业生产的标准与规范,百工在生产过程中也必须严格遵守准则,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定进行生产,不得私自改变或忽视规则。
从春秋时期开始,手工业中出现物勒工名的管理和考核制度,这对提高手工业产品的质量和激发学徒的积极性,培养学徒的责任意识有重要意义。
工师通过制定严格的赏罚制度来进行管理和考核。
据《礼记·月令》第六记载,工师要“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3]。
也就是说工匠需要在生产的器物上刻上自己或工场名字,以防止以次充好和仿冒行为的发生。
工师需要对工匠的产品质量进行认真的检查和考核,加以评定进行赏罚,如产品质量不好或者不符合标准就要处罚和治罪。
因此工师不仅是生产管理者和教育者,也是对学徒进行考核的评价者。
另外,春秋时期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管子·权修》中说到:“一树百获者,人也”。
他们把对人才的投资作为长期事业,在培养学徒技术的同时,道德品质的教育也没有偏废。
在封建社会鼎峰时期的唐朝,官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较为系统和发达的学徒教育和培训制度,少府监和将作监负责和管理手工业技术工人的培训和考核。
少府监掌百工技巧之政,将作监掌土木工匠之政。
《新唐书·百官三》中记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槊之工二年,矢镞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帻之工九月。
教作者传家技,四季以令丞试之,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
[4]。
这段记载说明了唐代学徒的考核年限因为技艺和工种不同而有所差异,考试制度也很严格,每季和年终都有考核,分别由令总管和监工进行监督,唐朝也延续之前的物勒工名制度,即学徒在提交作品时要刻上自己名字,以方便进行质量的监督和检查。
宋代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样是学徒制的大发展时期。
宋代学徒制的一大进步就是在官营手工业中采用了“法式“来培训和评价学徒,并且宋的勒名制度已相当普遍。
法式类似于今天的操作手册,就是在总结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对工艺操作、产品生产进行详细完整的规定。
北宋官营手工业由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掌管,它们对学徒都有系统、严格的规定和培训以及赏罚制度。
《宋史·职官志》五中记载:“庀其工徒,察其程课、作止劳逸及寒暑早晚之节,视将作匠法,物勒工名,以法式察其良窳”[5],这表达了少府监对工徒训练的管理和考察的规定,其中包括管理工徒的日程、课业、作息。
工徒在生产的器物上要刻上自己的名字,少府监用法式来考察其质量的粗劣、好坏。
“庀其工徒而授以法式;寒暑蚤暮,均其劳逸作止之节”[5],这是将作监对学徒培训的管理规定,“凡利器以法式授工徒,其弓矢、干戈、甲胃、剑戟战守之具,因其能而分任之,量用给材,旬会其数以考程课,而输于武库,委遣官诣所隶检察。
凡用胶漆、筋革、材物必以时,课百工造作,劳逸必均,岁终阅其良否多寡之数,以诏赏罚”[6]。
这是军器监对学徒制详细的规定,它用法式来训练学徒,根据工徒的不同情况决定他们学习不同的兵器制造,十天后对其考核检查,然后将成品放在武库,年终统一评定并进行赏罚。
“文
思院上下界诸作工料条格,该说不尽,功限例各宽剩,乞委官检照前后料例功限,编为定式”[7]。
由此可见,宋代很重视生产的标准化和定型化,“功限”、“料例”的形成构成必须符合规定。
它不仅是对学徒进行培训的参考,也是对学徒进行考核和评价的标准,看作品是否符合法式的要求。
由此可见,宋代形成了更为严格的训练与考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