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370.50 KB
- 文档页数:2
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与胃肠动力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肖和达;汤礼军【摘要】一氧化氮合酶(NOS)是体内生成一氧化氮(NO)的关键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随着对NOS的生化和分子学特征的研究深入,干预NOS-NO途径在胃肠动力障碍中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与胃肠动力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 is a key enzyme for production of nitric oxide (NO) in vivo.With the deepening of study on 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NOS,the intervention of NOS-NO pathway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 is appreciated.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nNOS) and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s.【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年(卷),期】2017(022)011【总页数】3页(P700-702)【关键词】一氧化氮合酶Ⅰ型;一氧化氮;胃肠活动;肠神经系统【作者】肖和达;汤礼军【作者单位】成都军区总医院全军普外中心 610008;成都军区总医院全军普外中心 6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分布广泛,主要存在于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神经吞噬细胞和神经元细胞中,根据常规分型可分为常态下存在的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以及在损伤后诱导表达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其中nNOS主要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组织内。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4月第26卷第2期综述J O U R N A L O F Z H E J I A N G C O L L E G E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是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界所关注的热点之一。
现代医学对此类疾病的流行病学、分类、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发病因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远期疗效亦不理想。
近年来,祖国医学对此类疾病显现出比较完整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对本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发展前景,现综述如下。
1中医对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的认识现代医学认为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主要包括:肠易激综合征(IBS )、功能性消化不良(FD )、胆汁反流性胃炎、糖尿病性胃轻瘫(DGP )等,依据主要症状,中医将本病归属于“胃脘痛”、“泄泻”、“便秘”、“痞满”、“胃反”、“吞酸”等范畴。
唐氏[1]认为IBS 属“郁证”范畴,病因为七情内伤,以忧思为主,病机为肝气不舒,木不疏土或肝强脾弱,木乘土位致肝脾不和,病位在肠。
张氏[2]认为IBS 为湿热内伏,肝失疏泄,久病脾肾两虚的虚眼,总有效率86142%。
经鼻给药疗法:此法一反常规的眼局部治疗方法,将药末涂入鼻腔内,以达明目退翳之效。
孟宪凯等[15]应用鹅冰散治疗73例130只眼,总有效率9311%。
4小结老年性白内障中医称为“圆翳内障”。
该病主要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或脾虚失运,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所致;此外,肝经郁热或阴虚挟湿上攻也能引起本病,久病致瘀,晶体失养,浊瘀遂生。
上述各疗法中,药物疗法多以眼局部给药,使局部浓度较高,达退翳明目之功;非药物疗法也多以疏通经络、充盈气血为主要目的。
我国已迈入老年型社会,白内障的发病数不可忽视,中医外用治法简便易行,利于患者自行操作。
参考文献[1]马尚龄.障翳散治疗老年性白内障126例疗效观察.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5,19(5):22.[2]周大兴,王忠丽,陈国孝,等.障眼再明滴眼液治疗老年性白内障31例.浙江中医杂志,1999,34(2):66.[3]陈翠屏.强力珍珠滴眼液治疗四种眼疾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6,14(2):69~72.[4]侍广全.消障灵治疗早期老年性白内障疗效观察.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3,3(1):8~11.[5]范玲,姚芳蔚,潘承恩,等.珍珠明目滴眼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9(2):16~17.[6]李树星,李籽祯,李真.口服障明星片配合眼穴冷冻治疗早期老年性白内障.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6(1):13~15.[7]钟剑锋,张铁,陈斌,等.祛障穴冷冻治疗白内障的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5,13(1):29~30.[8]董万国,聂天祥.祛障穴冷冻治疗白内障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5,13(3):173.[9]卢振强,向光明.耳穴结扎治疗老年性白内障.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8,16(1)27.[10]张浩,郭体绪,康润梅,等.耳针治疗老年性白内障153例.中国针灸,1984,4(5):19~20.[11]袁志太.隔核桃壳灸为主治疗白内障50例.上海针灸杂志,1998,17(3):29.[12]张斌.综合治疗早中期白内障105例疗效观察.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22(3):27~29.[13]韩萍.药物离子导入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疗效观察.现代康复,1998,2(9):975.[14]彭中强,冷少平,李明,等.二百味草花液治疗早中期老年性白内障临床研究.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5,12(3):10~12.[15]孟宪凯,林永香,邵泽伟,等.鹅冰散经鼻给药治疗未成熟期老年性白内障73例.山东中医杂志,1996,15(8):359.(收稿日期2001-06-15)石君杰徐珊(指导)浙江中医学院杭州310053摘要分别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专方专药、方药的实验研究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的中医药研究,概括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以后的研究方向。
第 50 卷第 1 期2024年 1 月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Medicine Edition)Vol.50 No.1Jan.2024DOI:10.13481/j.1671‑587X.20240135帕金森病胃肠动力障碍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张灿, 陈艳(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山东滨州256603)[摘要]帕金森病(PD)患者胃肠动力障碍发生在疾病的早期阶段,甚至在运动症状出现前阶段。
胃肠动力障碍是胃肠功能障碍中的一种,不仅影响药物的吸收,使PD患者的病程恶化,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以减轻PD诱导的胃肠道动力障碍,对改善PD患者的病程进展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胃肠动力功能高度依赖于肠道健康和调控胃肠运动的中枢神经。
健康的肠道与肠道屏障的完整性、肠道菌群、神经炎症及负责胃肠道收缩和舒张肠道神经元的正常功能有密切关联,而PD患者的肠道功能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现对肠道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肠道微生物等在PD患者胃肠动力障碍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进行综述,并总结目前可用的治疗方法及其局限性,旨在为PD患者胃肠动力障碍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帕金森病;胃肠动力障碍;肠神经系统;肠道微生物[中图分类号]R742.5[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progress in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s in Parkinson’s diseaseZHANG Can, CHEN Yan(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Binzhou 256603, China) [Abstract] The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 of the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PD) occur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is disease, even before the onset of motor symptoms. The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 is one type of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not only affect the absorption of medication, exacerbating the progression of PD, but also severely impact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find new therapeutic targets to alleviate PD-induced gastrointestinal dysmotili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ogression of the disease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The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function is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health of the gut and central nervous regulating the gastrointestinal movements. A healthy gu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tegrity of the intestinal barrier, gut microbiota, neuroinflammation, and the normal function of enteric neurons responsible for the contraction and relaxation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The gut function of the PD patients is compromised to some extent.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effects of the enteric nervous system,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gut microbiota on the develop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 of the PD patients;it also outlines the current therapeutic methods available and their limitations,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the new insights into the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 of the PD patients.[Keywords]Parkinson’s disease;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 Enteric nervous system; Gut microbiota[文章编号] 1671‑587X(2024)01‑0280‑08[收稿日期]2022‑10‑1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700472);山东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22MH153)[作者简介]张灿(1996-),女,山东省济宁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神经调控治疗胃肠道疾病方面的研究。
2020Vbl.4No.13Modem Medicine and Health Research□综述/ReviewAP胃肠动力障碍发生机制研究陶青云(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四川成都610081)摘要:AP是以胰腺局部炎症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通常会伴有胃肠道动力障碍,而此伴随症状的发生则可能与炎性介质、缺血再灌注损伤、胃肠道C可al间质细胞等因素有关,为更好地明确AP胃肠动力障碍发生机制,现就AP患者的胃肠激素及P物质、炎性因子、肠神经系统、缺血再灌注损伤,回肠平滑肌组织中CE^al间质细胞、内素素与肠道细菌及胰腺炎相关腹水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胃肠动力障碍;炎性介质;胃肠激素中图分类号:R65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718.2020.15.0112.04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作为临床急腹症的一种,起病较快,极易引起患者发生器官衰竭等并发症,因危急程度较高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
随着学者对AP的关注及临床研究的增加,胃肠动力障碍作为AP起因的起始环节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认同[匕而胃肠动力障碍可引起内毒素排除障碍以及胃肠道内菌群失调,并导致多功能障碍的产生,可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现需对AP胃动力障碍的发生机制进行研究,明确该疾病发生的原因,进而对患者展开针对性治疗。
现针对相关理论进行总结,探究AP患者的胃肠激素及P物质、炎性因子、肠神经系统、缺血再灌注损伤、回肠平滑肌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ICC)、内毒素与肠道细菌及胰腺炎相关作者简介:陶青云,大学本科,住院医师,研究方向:胃肠动力。
效扩张血管,防止血小板的聚集,有利于缓解炎性症状,预防形成脑血栓忆叭5小结与展望益气活血通络汤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具有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对于脑血栓、脑梗塞等病症也有良好的改善效果,本文已经列举多个相关研究结果来进行证实。
因此,在今后的脑梗疾病治疗中,可以参考益气活血通络汤的基本治疗原则,再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总结出新思路和方法,为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更多的方向和新的治疗方案。
胃肠功能和动力障碍研究进展柯美云近年提出的功能性胃肠病(FGID)的罗马域诊断标准和胃肠动力障碍(DGIM)的新分类[1,2]已为国内外普遍接受,并有助于国内外的交流。
这里将讨论FGID和DGIM的研究热点、方法学及诊治的进展。
一、FGID和DGIM的研究动力和感觉功能的研究:较早期的研究提示,症状和动力异常两者之间并不总呈相关关系[3,4],随着对感知功能研究的深入,部分症状和内脏的感知功能异常有关。
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有关研究表明,约一半以上患者有胃排空延缓,部分患者与近端胃的适应性功能障碍以及感知功能异常有关[5,6]。
糖尿病(DM)患者的早饱、餐后腹胀与近端胃缺乏调节反射有关,恶心和呕吐与胃轻瘫有关,上腹疼痛与内脏高敏即感觉神经病变有关,而持续性恶心常与胃电的胃动节律过速有关。
对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调查显示,便秘患者有慢传输和出口梗阻(或称为排便障碍)两类病理生理基础,后者包括在排便时盆底肌群矛盾性收缩以及直肠壁对刺激反应阈值异常。
由于对感觉功能研究的深入,为新药治疗提出了要求并需要开辟新的治疗途径。
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于消化道局部和神经调节两方面。
在消化道因素中,无论是外来的或是内在的,均可引起消化道功能的异常。
其中直接来自消化道的因素有:①对胃、小肠、肝胆或胰腺过多的消化负荷和刺激,或药物刺激,可引起消化道症状。
②消化道本身的炎症和感染可能与FGID及DGIM的发病有关[7-9]。
对慢性胃炎、Hp感染与FD的相关研究表明,根除Hp可缓减FD的症状。
在FD或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组织学研究显示,肥大细胞活化率增加,有多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增加,表明存在神经免疫引发疾病的终端机制。
部分IBS患者的肠道感染可能是其触发因素,尤其是在易感人群中,包括那些有生活事件和精神心理因素的患者,较容易发展成IBS。
腹部手术本身可触发炎症过程,通过巨噬细胞的激活和白细胞渗出引起胃肠道动力的改变[10]。
胃肠动力研究方法的进展
展淑琴
【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
【年(卷),期】1999(028)002
【摘要】近20年来,国外对胃肠动力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已从宏观深入到微观,国
内对胃肠动力的研究已逐渐起步。
现就胃肠运动障碍的检测作一综述。
食管食团及液体通过食管时受食管的蠕动和重力的影响,食管功能的改变会影响食团的通过。
1 X线检查 X线透视是筛查食管运动疾病的一项有价值的、敏感的技术。
食管钡透可作为疑有食管疾病者的首选方法。
X线电影记录对检查咽、食管上部的运动有重要意义,它可观察吞咽的全过程。
【总页数】3页(P97-99)
【作者】展淑琴
【作者单位】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0.4
【相关文献】
1.胃肠动力的可活动研究方法 [J], Pilo.,MA;秦新裕
2.好的研究方法专著是方法、理论、实践的统一——评辛自强著《心理学研究方法新进展》 [J], 刘国芳
3.足三里穴位疗法对ICU重症患者胃肠动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J], 方幸;丁培丽;刘
雪琳
4.老年急性胰腺炎与胃肠动力障碍的研究进展 [J], 张丽丽;代小雨;马欢;李小安
5.中药对胃肠动力紊乱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 [J], 宫彩霞;马骋;张华丹;杨云梅;张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肠神经元抗体与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摘要肠道神经系统对维持胃肠道功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针对肠神经元的自身抗体可导致胃肠道运动功能的异常,可能是一些肠道动力相关疾病发生的重要机制。
本文主要针对抗Hu抗体、抗钾离子通道抗体、钙离子通道抗体和抗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等与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正常的胃肠道运动功能是食物消化、吸收和传输的重要保障,运动功能紊乱可引起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弛缓症、假性肠梗阻和部分功能性胃肠病。
临床上多表现为反酸、嗳气、便秘或者腹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胃肠道的运动功能依赖于受到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支配的平滑肌系统。
抗肠神经元抗体是循环系统中针对肠神经元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一方面和全身性疾病如副肿瘤综合征相关[1],另一方面和多种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有关[2,3]。
现拟重点针对抗肠神经元抗体与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一、肠神经元的分布与功能健康成年人肠道内约有4亿~6亿神经细胞,和脊髓中全部神经元数目相当[4],肠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互连接并最终和胶质细胞一起构成ENS。
ENS包含多种类型的神经元,根据神经元的位置分为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根据其功能又可以分为兴奋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分泌运动神经元、血管舒张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5]。
数目众多且类型多样的肠神经元构成了复杂的ENS。
ENS在肠道局部反射调节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离体远端结肠依然可以在刺激下进行推进运动[6]。
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相互连接构成神经胶质网络,参与控制肠管蠕动、调整胃酸和消化液的分泌、改变肠道局部血流状态以及机体的免疫和内分泌调控。
二、抗肠神经元抗体与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抗肠神经元抗体(anti-enteric neuronal antibodies,AENA)是一类针对自身神经元表面和内部结构或成分的自身抗体。
重症急性胰腺炎胃肠动力障碍的研究进展【关键词】胰腺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胃肠道损伤,在其病理生理进程中起关键性作用,要紧为胃肠动力功能障碍(其中麻痹性肠阻塞即胃肠功能衰竭占35%~58%)及胃肠黏膜受损。
胃肠功能衰竭是医治SAP的难点,常常发生在其他脏器衰竭之前[1]。
正常的胃肠蠕动可将进入胃的有害菌1h排入结肠,2h排出肠道[2]。
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肠道内细菌和毒素排泄障碍,肠道内细菌过度生长繁衍,造成菌群失调,引发细菌易位和毒素的吸收[3,4]。
在危重病的病理生理进程中,胃肠功能衰竭踊跃地参与了SIRS(全身炎症反映综合征)和MODS (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进程[5]。
而胃肠动力学的恢复是减缓胃肠功能衰竭最初和最关键的途径[1~6]。
现将这几年在SAP 时胃肠动力障碍的研究综述如下。
1 SAP胃肠动力功能障碍的机制胃肠道血液循环障碍胃肠道正常的血液循环能够维持胃肠道正常的能量代谢功能,带来营养物质和氧,带走代谢产物,维持胃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
SAP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受抑制。
其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增加,作用于腹腔脏器血管的α受体,进而血管收缩;应激时肾上腺分泌的儿茶酚胺增多能够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损伤血管内皮细胞;SAP时大量胰酶进入血液循环,其中的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弹力蛋白酶、脂肪酶等的自身消化作用也损伤血管;SAP常伴有全身炎性反映,中性粒细胞产生大量氧自由基,损伤血管。
由于炎症介质IL-一、IL-六、肺瘤坏死因子(TNF)等的刺激及血管受损,大量体液在肠腔及第3腔隙积聚,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血黏度升高。
以上因素致使胃肠道血液循环障碍。
胃肠激素分泌紊乱胃肠道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有40多种内分泌细胞,分泌200多种激素,通过远距分泌和旁分泌及神经分泌发挥调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蠕动,对消化道的营养作用,调剂其他激素的分泌等作用。
最近几年来对胃泌素(gestyin)、血管活性肽(VIP)、胃动素(MTL)、胆囊收缩素(CCK)、一氧化氮(NO)等对SAP胃肠动力的阻碍研究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