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钢琴传入我国之历史溯源
- 格式:pdf
- 大小:353.48 KB
- 文档页数:2
通常人们认为钢琴的历史为300年,即由1709年意大利人B.克里斯托福里所研制。
然而钢琴的整个演进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只是在1709年有了一个革命性的飞跃,若没有B. 克里斯托福里之前300年古钢琴的基础作为“量”的积累,也就不会有1709年的“质”的突变。
钢琴的起源钢琴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与古希腊的弦音计(一弦琴)。
将弦音计增加琴弦的数量,发展成为多弦的乐器,他们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手拨式多弦乐器,13世纪时是欧洲广为流传的拨弦乐器。
到14世纪与键盘结合形成拨弦古钢琴(herpsichord)。
另一种形式是槌击式键盘乐器,在发展中形成多种击弦乐器,其中和键盘结合的一种,在15世纪初逐渐形成称为击弦古钢琴(clavichord)。
这两种乐器是现代钢琴的前身,同时钢琴的发展也受竖琴和管风琴的影响。
古钢琴拨弦古钢琴和击弦古钢琴是以键盘演奏为共同特征,以琴弦振动为共同音源的乐器。
古钢琴在古代的音乐舞台上活跃了300多年,其所以能在1709年有革命性的变革,也不是偶然的。
一则是18世纪初叶的社会变革,民主思想不断增强,作为当时的社会精神作品的音乐,不满足与为少数达官贵人服务,不在只是宫廷乐池里的音乐工具,而越来越多的面向大众的需求,这就为乐器的改革奠定了精神基础。
再则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钢铁冶炼铸造工业的日益发展,为现代钢琴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古钢琴这一胚胎得以在母腹中成长发育成现代钢琴,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当它呱呱坠地时并不完善,在人类社会一个多世纪的关爱、呵护下才成就了今天的乐器之王――钢琴。
1. 拨弦古钢琴拨弦古钢琴除了音源键盘的演奏形式同现代钢琴有相似之处外,在外观同平台卧式钢琴大体相似。
虽然拨弦古钢琴同为以键盘为演奏特征,但激发琴弦的方式有所不同,它是在键尾端装置由皮革裹制成的拨子,拨弦发音(亦有用羽毛作拨子的,故亦称羽管键琴),这种激发琴弦的方式,使其有不可克服的弱点。
古琴乐器的溯源介绍两千多年前,在中国的春秋时期,有个叫俞伯牙的琴师,他精通音律,琴艺高超。
一次伯牙乘船外出。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弹起琴来。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
他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不已,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他们约定,明年此时还在这里相会。
第二年,伯牙如期赴约,却久等子期不到。
于是,他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
子期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
伯牙听后悲痛欲绝,他在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
曲毕他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
古琴的历史几乎和华夏文明史一样悠久。
它的音色深沉,余音悠远,极具东方文化特色。
古琴的音乐风格追求轻淡、平和,是儒道思想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
古琴融合了中国古代主体思想及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是最正宗的中国传统乐器。
它甚至在外形上也有许多象征意义。
中国古琴学会会长朱唏介绍说:“古琴你看它外表就像一个人形,有琴额,还有两个肩,有腰,还有尾。
它的长度是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古琴最早的时候是五根弦。
代表了金木水火土‘五行’。
古琴上面的面板是圆的,底板是方的,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概念。
”古琴是中国古代地位最高的乐器,古代任何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没有不会弹琴鼓瑟的。
从传世绘画中可以看到,古人大多选择在景色优美的地方操琴,例如空阔的水边空地,或者孤松下的巨石。
古人择景弹琴,既是一种生活品位,也是一种独特的精神修练方式。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琴乐传统,在中国步入近代社会后逐渐衰落。
古琴社团成为琴乐保存和发展的新平台。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古琴音乐在政府的扶植之下逐渐步入了欣欣向荣的发展阶段。
艺术理论论文浅谈中国钢琴艺术的诞生与发展1710年前后,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里以15世纪初期的欧洲拨弦古钢琴为基础,在佛罗伦萨制造出古钢琴。
随后在欧洲流传,成为王公贵族必备的乐器。
钢琴真正传入中国是在明末清初,当时西方的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传教。
随着西方传教士的进入也把钢琴带进了中国。
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把一架钢琴献给明朝皇帝,皇帝得知有这样一种乐器很想听听,于是就命几个太监学习钢琴弹奏,结果这几个太监学会了弹奏钢琴,博得皇帝喜欢。
还有一位中国的皇帝喜欢钢琴的就是清朝的康熙帝,他不仅喜欢听钢琴演奏,而且亲自学习钢琴演奏,成为中国帝王学习钢琴演奏的第一人,可以说钢琴进入中国也算是一件不平凡的事情。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西方的商人来了,他们带来西方的商品也把钢琴这种特种商品也带进中国,最早在上海、广州等城市出现。
钢琴出现最多的地方是基督教教堂,那里的唱诗班唱圣经需要钢琴的伴奏。
钢琴的出现给中国的音乐带来了一种新的变化。
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是在“百日维新”以后,当时中国掀起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的热潮。
为了“图强生存”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很多仁人志士想以西方文化和科技作为强国的手段,在中国建起了教授西方文化的新学堂。
在这样的新学堂里,中国早期的音乐教育家沈心工、李叔同等提倡开展学堂乐歌,并创作和改编了大量的歌曲,培养了大批会弹钢琴的教师骨干,而演唱乐歌需要伴奏,在这里钢琴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钢琴艺术和钢琴教学是在20世纪初开始的。
1904年,意大利钢琴家在上海德侨俱乐部举行了很有代表意义的第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钢琴独奏音乐会,这次音乐会引发了中国人系统学习钢琴演奏的热情,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钢琴教学从此展开。
中国人开始系统学习钢琴演奏的指法和技巧,并接触了很多优秀的钢琴乐曲,打开了中国人的视野,对钢琴艺术有了崭新的认识。
很多中国早期的钢琴演奏家都是在这个时候和意大利钢琴家梅?帕契学习而成功的。
第一位把钢琴带入中国的人与10首世界著名钢琴曲为什么钢琴这种“西洋乐器”在中国如此流行?又是谁最早把钢琴介绍到中国呢?钢琴,现如今几乎成为了乐器的代名词,在中国有许多父母,都会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一样乐器,而钢琴则是许多人首选的一种乐器。
为什么钢琴这种“西洋乐器”在中国如此流行?又是谁最早把钢琴介绍到中国呢?今天为大家介绍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意大利人,也是他最早把西洋乐器引进中国的人,他就是——利玛窦。
▲利玛窦画像利玛窦1552年生于马切拉塔,1610年于北京逝世,他是马尔凯大区最著名的人物。
利玛窦生活在四百多年前,当时,中国正处在明朝时期。
利玛窦是一位天主教传教士,也是非常著名的汉学家,他来自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小城市,原名叫做马泰奥·里奇(Matteo Ricci),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
从罗马耶稣会学院毕业后,利玛窦受到教会的委托,来到中国。
当时的中国十分封闭。
因此,想要进入中国大陆,对利玛窦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利玛窦和他们的同伴们首先来到澳门,然后经过中国大陆的许多城市,最后到达北京。
在澳门,利玛窦开始学习中文。
教利玛窦中文的老师,不懂得西方的语言,因此利玛窦下了很多功夫,用画图和手势等方法和老师进行沟通。
不过,利玛窦的记忆力非常好,他很快就掌握了中文。
学习了中文之后,他就开始用中文翻译天主教的文章。
▲利玛窦的汉语学习资料利玛窦除了传播天主教,还从欧洲带来了许多西方的物品。
他向中国人展现了他制作的世界地图,使中国人第一次知道地球是圆的。
他造出了中国第一台机械钟表,还准确地预测到了月食。
中国的官员非常喜欢利玛窦带来的礼物和他介绍的科学知识,于是允许利玛窦在中国修建教堂。
▲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介绍到中国的天文仪器利玛窦修建了中国的第一座教堂。
不过,这座教堂完全是按照寺庙的风格建造的。
为了使中国人能够接受他所要传播的宗教,利玛窦穿上了僧人的衣服,剃掉了头发和胡子。
中国的钢琴文化发展渊源研究摘要:中国人对琴的喜爱自远古时就在众多的诗句中体现出来。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从古代的七弦古琴,到今日的钢琴,琴文化在中国的文化中产生了深渊史上有着怎样的渊源?钢琴文化是如何穿透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与中国人密切相关的文化之一,它在中国的发展又是怎样的轨迹呢?笔者将对钢琴在中国的渊源和发展进行深入的探索,为钢琴的发展找出切实的轨迹。
关键词:钢琴文化;渊源;中西结合行走在中国,一个现象渐渐在时光中显现:似乎无论走到哪里,都看到钢琴的学习班招生广告;街头巷尾时而传来钢琴的练习声音,或生疏或流畅;父母间似乎谈论的话题也是子女的钢琴兴趣爱好。
钢琴已经渐渐成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而且,不仅仅是少年儿童成为钢琴的学习者,许多老人也加入这一行列,钢琴成为一种雅俗共赏、老幼共弹的娱乐活动,人们希望通过学习钢琴来陶冶情操、增加修养。
种种迹象表明,这门艰深复杂、技艺高难的外来文化艺术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地上。
钢琴艺术作为一门西方文化艺术在中国的迅速传播和发展,是由钢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盛行而开展来的。
正是一次次的钢琴热,使这项来自西方的高贵优雅神秘的音乐,走入更多普通大众的视野和生活,正如诗中所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钢琴在中国的起源据史料记载,公元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拜见明朝皇帝朱翊钧时进献了一台击弦古钢琴,这台琴一进宫就引起了万历皇帝的兴趣,于是命四名太监向利玛窦同来的西班牙传教士庞迪俄学习弹奏方法、四个太监用了一个月时间学会了一首叫《西琴曲意》的乐曲,并配上赞美之词,令皇帝大悦。
这四名太监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古钢琴学生,而庞迪俄则是中国最早的外籍古钢琴教师。
这是钢琴在中国的最早史料。
钢琴真正在中国取得社会性地位,是在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运动中实现的,学堂乐歌是中国音乐史上前所未有的音乐潮流,以学校为中心,影响扩大到整个社会。
钢琴作为理想的伴奏乐器,在古老中国的大地上深深的扎了根。
从宫廷到学堂:明清时期钢琴在中国的发展【内容摘要】钢琴于1601年由传教士带入中国,至1911年的300余年中,钢琴在中国由宫廷走向了学堂,由贡品变成了商品,由皇帝的“玩具”变成了挽救民族危难的“工具”。
纵观这一时期钢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它不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物质“见证”,也是其后相当长时间内钢琴卷入救亡、革命的一个开端。
【关键词】明清时期钢琴中国传入发展钢琴艺术迄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在400余年间,钢琴从早期的键盘乐器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大钢琴,也因其音域宽阔、声音层次丰富而被誉为“乐器之王”。
作为一种舶来品,钢琴何时传入中国以及它在中国遭遇怎样的命运,无疑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就明清时期而言,现在的研究多是把西洋乐器在中国的传播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对钢琴在中国的传播进行专题研究的为数甚少且失之简略。
①本文拟对明清时期钢琴在中国的发展作一史实重建,并在此基础上理清它在这一阶段的发展脉络。
一、传教士与皇帝:古钢琴传入中国及它在1840年前的命运据目前现有的史料记载,钢琴最早传入中国是明朝万历年间。
1601年(明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觐见万历皇帝。
所献礼物中就有“西琴”:……伏念堂堂天朝,方且招徕四夷,遂奋志径趋阙廷,谨以原携本国土物,所有天帝图像一幅,天母图像二幅,天帝经一本,珍珠镶嵌十字架一座,报时自鸣钟二架,万国舆图一船,西琴一张等物,陈献御前……万历二十八年题具。
②对于利氏所贡之西琴,其后都有不少记载。
如明代万历年间曾任过云南布政司右参议的冯时可曾记到:余至京,有外国道人利玛窦,……道人又出番琴,其制异于中国,用铜铁丝为弦,不用指弹,只以小板案,其声更清越。
③清代的《钦定续文献通考》则对此琴的形态、属性等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明万历二十八年,西洋人利玛窦来献其音乐。
其琴纵三尺、横五尺,藏椟中弦七十二,以金银或炼铁为之。
弦各有柱,端通于外,鼓其端而自应。
④根据对它的形状和发音原理的记载,我们可以初步判定此时的“西琴”应当是古钢琴中的击弦古钢琴,即“克拉维科德”(clavichord)。
浅析中国钢琴文化的渊源摘要:音乐作为人类精神领域的重要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音乐已成为人类精神领域的重要部分,其继承与发展离不开传播的推动力量。
而钢琴文化的发展和严谨也将受到现代传播潮流的深刻影响。
在科技快速发展、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钢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全新机遇与挑战。
只有深入探究中国钢琴文化的渊源,了解传统文化如何贯穿于钢琴文化中,才能为钢琴文化探求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钢琴文化;渊源;发展钢琴之所以出现在中国,可以说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产物,是典型的“舶来品”。
在19世纪上半期,西欧国家的钢琴音乐发展已步入浪漫主义时期,而此时,钢琴随着传教士与外国商人才刚刚走进中国。
随着20世纪初期创办的新学堂,开设相关钢琴课程,不断深入理论教材,并聘请国外演奏家、钢琴教授等,再加上各种钢琴音乐会的举办,钢琴文化开始了中国的传播之旅,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一、钢琴的中国起源之路据相关史料记载,早在公元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北京,拜见了明朝皇帝朱翊钧,当时进献一台击弦古钢琴,而这台钢琴进宫之后,引起了皇帝的好奇,命令四名太监向西班牙传教士庞迪学习钢琴的演奏方法,而四名太监历时一个月学会了《西琴曲意》的弹奏,再加上赞美之词,获取皇帝的开心。
因此可以说,庞迪俄就是我国第一个外籍的古钢琴教师,而四名太监则是我国最早一批古钢琴学生,这也是我国史料上有关钢琴的最早记载。
[2]钢琴真正在我国获得一定社会地位,源自上世纪初“学堂乐歌”运动的开展,这也是我国在音乐道路上从未有过的一股潮流,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中心,逐渐扩展到整个社会范围内。
钢琴作为一种效果较好的伴奏乐器,在中国广泛应用起来。
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再加上西方文化的深入渗透,人们对这一西洋乐器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喜欢,钢琴文化在中国掀起一道狂潮。
钢琴传入中国的始末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繁荣富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的民族乐器更是多种多样。
当中国传统音乐倾泻而出时,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高山流水、是梅花三弄,是平沙落雁......,是生命的千古绝唱,那份悠然婉转的感动,就是中国传统音乐之美。
但现在我们见到最多的乐器是钢琴、是吉他,是架子鼓......,大多都是西洋乐器。
钢琴作为最佳的启蒙乐器是学习其他乐器的基础,没有任何一件乐器能够像钢琴一样提供如此丰富的音乐发展,现在许多家长也都会选择让孩子学钢琴,对中国人而言,钢琴是典型的“舶来品”,那么钢琴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呢?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耶稣会教土、学者意大利人利玛窦(MathieuRicci,1552—1610年)经澳门到中国广东的肇庆,给肇庆天主教堂——仙花寺带来了一台古钢琴。
这就是有史记载最早传人中国内陆的古钢琴之一,为17世纪意大利制造的长方形琴身的哈普希卡古钢琴。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12月20日,利玛窦首次踏进北京城。
次日,利玛窦率领数名神父,带着包括那架古钢琴在内的贡品进宫觐见明神宗朱翊钧。
在众多贡品中,中国^唤作“铁弦琴”,又称“西琴”、“雅琴”或“七十二弦琴”的古钢琴最令朱翊钧惊叹不已,随即想听听它的声音,遂命四名太监向与利玛窦同来的西班牙传教士庞迪我(Pantoja·Didaco de,1571-1618年)学了一个月弹奏法。
太监们演奏的乐曲由利玛窦特意编写配上八首有关伦理和培养良好品行的中文歌词,并冠以富有中国韵味的标题《西琴曲意八》。
据史料记载,1673年,葡萄牙传教徐日升thomas Pereira (1645一1708年)应召担任康熙帝的音乐教师,教授西方乐理和古钢琴。
1703年,康熙帝尚能在古钢琴上弹奏中国古琴曲《普奄咒》,足以表明东西方音乐在康熙帝身上融会贯通。
生于意大利北部古城帕多瓦的一名出色的羽管键琴制作家巴托洛梅奥-克利斯多佛利(1655—1730年)年近不惑时在总结了古钢琴的优缺点后,于1709年(一说1711年)在羽管键琴上安装了用槌击弦的键盘机械,奠定了现代钢琴的基础,克利斯多佛利也被公认为现代钢琴的发明人。
制琴者说技朮天迪额琴在中国的起源与友嚴文/陈家鑫钢琴传入中国钢琴是如何传入我国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众说不一,根据《人民音乐》1986年03期,魏廷格所写的《古钢琴和钢琴究竟何时传入我国? 一向钱仁康、汪培元先生请教》一文中,有一个意大利传教士名叫利玛窦,受命罗马教廷来中国传教,从澳门出发,先后在中国的肇庆、南昌、南京居住并传教,于1601年初到达北京。
钢琴最初传入我国的相关历史,记载于《续文献通考》第120卷,其中5页记载了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 R i c c i)向明神宗“献其国乐器”一事,该乐器纵三尺,横五尺,藏椟中。
弦七十二,以金银或链铁为主。
时为万历二十八年(一说为二十九年,即1600年或1601年),那么古钢琴进入中国应当是这个时候(利玛窦1620年五月在北京病逝)。
利玛窦曾在明神宗的安排下在宫内教授4个太监学习钢琴。
到了公元1673年,清朝康熙大帝还师从传教士汤若望学过钢琴,并达到相当水平,那时学的肯定是古钢琴无疑。
钢琴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关于现代钢琴何时传入中国的问题,我在北京颐和园中的德和园看见过两架钢琴,其中一台是1862年由德国人送给清朝宫廷的,琴键键面由象牙材料制作,产于德国汉堡(至今158年)。
另一台是美国人于1884年送给慈禧太后作为生日礼物(至今136年)。
至于是否有民间传教士、商人、官员将其他钢琴带入中国,则没有资料可查。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1842年中英签定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开放了宁波、上海、福州、厦门、广州五处为通商口岸。
有英国商人在上海南京路办琴行,开始是运乐器杂志一 15—a技Jtt天迪制琴者说琴来卖,后来就是运材料在中国来组装,到1875年在 上海创办小规模的钢琴组装生产厂,品牌叫“摩德 利”(该名源于1870年英国摩德利洋行),英国人在宁 波招了一些工人为他们组装,做一些木工活,装配的 关键部分,由他们自己做。
但有一些聪明的中国人,偷偷学到了这些关键的技术,自己出去办组装性质的工厂,有罗宾逊、斯特劳斯、霍夫曼、美惠等品 牌,20世纪30年代,汉口出现了一个琴行,叫“波依 也”,也开始组装钢琴,这个琴行座落在中山路和一 元路口交界处。
钢琴的真实起源竟是中国?明代乐器变身钢琴,大潮退去,巴赫裸泳对于喜欢阅读短文的朋友先说声抱歉,今天也只能发长文了。
因为再拆成短文还要花时间,整个西方音乐伪史一两篇根本说不完,已经尽力缩减了,这是破除西方音乐伪史的第一篇(下),关于朱载堉的此前已经发过,那篇算第一篇(上)吧。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之父”奥古斯特·孔德(Isidore Marie Auguste François Xavier Comte,1798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在《外国音乐流传中国史》(又名《外族流行音乐传入中国史》)中记载了一件事:“明万历八年,利玛窦(意大利传教士)献其国乐器……所为琴,纵三尺,横五尺,藏椟中弦七十二,以金银或钢炼之为弦,齐有柱通于外,鼓其端而自应。
”《续文献通考》卷110中也有类似记载:“其琴,纵三尺,横五尺,藏椟(木柜)中。
弦七十二,以金银或炼铁为之。
弦各有柱,端通乎外,鼓(按击)其端而自应。
”再翻查利玛窦《基督教远征中国史》(即所谓的利玛窦札记),发现利玛窦在书中记述了向万历皇帝朱翊钧进献“西洋雅琴”(又名“铁弦琴”,72弦)一事。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hi-ouRicci,1552年—1610年)于1582年(明万历十年)被派往中国传教,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在华传教28年。
1600年,利玛窦在澳门为再度进京觐见明神宗做准备。
澳门神学院院长李玛诺为其筹措置办礼物,其中定制了几架风琴,但因制作拖得太久而未能作为礼物带走。
在哪里定制?必应该是在澳门当地或附近定制,不可能劳师动众从欧洲定制,因为交通不便,路上往来时间太长,否则根本赶不上日程。
1601年1月24日(明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利玛窦一行第二次抵达北京,终于如愿以偿见到明神宗,并向其进献礼物。
利玛窦呈上的《上大明皇帝贡献土物奏》奏疏如下:“伏念堂堂天朝,方且招徕四夷,遂奋志径趋阙廷。
谨以原携本国土物,所有天帝图像一幅,天母图像二幅,天帝经一本,珍珠镀嵌十字架一座,报时自鸣钟二架,万国舆图一册,西琴一张等物,陈献御前……万历二十八年题具。
我国钢琴文化的渊源与发展探究作者:管小园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7期【摘要】钢琴在音乐艺术发展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誉为“乐器之王者”。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外文化的渗透,不断冲击着我国的钢琴文化。
本文主要对我国钢琴文化的渊源与发展进行了探究,以期对我国钢琴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关键词】钢琴文化;渊源;发展【中图分类号】J621 【文献标识码】A音乐可以体现国家的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一个充满音乐的国家肯定是一个和平、美丽、友爱的国家。
钢琴在音乐艺术发展过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十分重要的贡献,被誉为“乐器之王者”[1,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外文化的持续渗透,我国钢琴文化正遭受不断冲击,严重影响我国钢琴文化的发展,因此必须对钢琴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促进我国钢琴文化的发展。
一、钢琴在我国的起源从有关历史资料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在公元1601年,一位名叫利玛窦的意大利传教士拜见了当时的明朝皇帝朱翊钧,并且进献了一台古钢琴,而这台钢琴进宫之后,引起了朱翊钧的好奇,便命令四名太监向西班牙传教士庞迪俄学习演奏钢琴的技巧。
于是这四名太监就成了我国最早的古钢琴学生,西班牙传教士庞迪俄便成了我国首个外籍古钢琴教师。
在我国,直到19世纪初,钢琴才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主要是由于西方传教士所带来的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再加上当时社会上开展的“学堂乐歌”的运动,这也是之前从未没有过的一股音乐潮流。
“学堂乐歌”运动最开始是以学校教育为主,然后扩散到社会中,之后钢琴便在我国迅猛发展。
在后来的几十年中,对钢琴的学习逐渐成为社会上的一种风气。
这些钢琴的学习者们,不仅对钢琴文化和音乐饱含热情,并且也了解钢琴的精髓,更有甚者出国进修和学习,充分掌握了钢琴演奏技术和文化内涵,最终成为了钢琴演奏家和教育者,为我国钢琴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钢琴音乐在我国的发展1927年我国首个独立建设的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院成立,标志着我国钢琴音乐开始进行系统性的成长,我国的钢琴教育开始进入飞速发展阶段。
从宫廷到学堂:明清时期钢琴在中国的发展【内容摘要】钢琴于1601年由传教士带入中国,至1911年的300余年中,钢琴在中国由宫廷走向了学堂,由贡品变成了商品,由皇帝的“玩具”变成了挽救民族危难的“工具”。
纵观这一时期钢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它不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物质“见证”,也是其后相当长时间内钢琴卷入救亡、革命的一个开端。
【关键词】明清时期钢琴中国传入发展钢琴艺术迄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在400余年间,钢琴从早期的键盘乐器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大钢琴,也因其音域宽阔、声音层次丰富而被誉为“乐器之王”。
作为一种舶来品,钢琴何时传入中国以及它在中国遭遇怎样的命运,无疑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就明清时期而言,现在的研究多是把西洋乐器在中国的传播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对钢琴在中国的传播进行专题研究的为数甚少且失之简略。
①本文拟对明清时期钢琴在中国的发展作一史实重建,并在此基础上理清它在这一阶段的发展脉络。
一、传教士与皇帝:古钢琴传入中国及它在1840年前的命运据目前现有的史料记载,钢琴最早传入中国是明朝万历年间。
1601年(明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觐见万历皇帝。
所献礼物中就有“西琴”:……伏念堂堂天朝,方且招徕四夷,遂奋志径趋阙廷,谨以原携本国土物,所有天帝图像一幅,天母图像二幅,天帝经一本,珍珠镶嵌十字架一座,报时自鸣钟二架,万国舆图一船,西琴一张等物,陈献御前……万历二十八年题具。
②对于利氏所贡之西琴,其后都有不少记载。
如明代万历年间曾任过云南布政司右参议的冯时可曾记到:余至京,有外国道人利玛窦,……道人又出番琴,其制异于中国,用铜铁丝为弦,不用指弹,只以小板案,其声更清越。
③清代的《钦定续文献通考》则对此琴的形态、属性等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明万历二十八年,西洋人利玛窦来献其音乐。
其琴纵三尺、横五尺,藏椟中弦七十二,以金银或炼铁为之。
弦各有柱,端通于外,鼓其端而自应。
④根据对它的形状和发音原理的记载,我们可以初步判定此时的“西琴”应当是古钢琴中的击弦古钢琴,即“克拉维科德”(clavich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