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格式:docx
- 大小:843.72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五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选择题下图为“某地区部分港口分布示意图”。
1.导致a港口解冻日期比其他港口晚的主要因素()A.地形B.经度C.纬度D.洋流【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a港比其他港口纬度高,则气温相应地要低,因而解冻日期要晚于其他港口。
2.b、c、d三港口封冻期由长到短排序正确的是()A.c>d>b B.d>c>b C.c>b>d D.b>c>d【答案】A【解析】b、c、d三港口纬度相当,但是b港口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及北太平洋暖流的影响,气温较高,封冻期短;c、d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且c位于中央大平原,冬季受南下的极地冷气团影响大,气温更低,封冻期最长。
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源源不断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热量。
下图表示“北半球向北的热量输送随纬度的变化”。
3.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输送热量的根本原因是()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海陆分布和地球运动C.气压带季节性移动D.太阳辐射和地球运动【答案】D【解析】由于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少不同,造成高低纬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又由于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形成复杂的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和地转偏向力又导致大洋环流的形成。
4.曲线①、②、③代表的热量输送分别是()A.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海洋输送B.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大气输送C.大气输送、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D.海洋输送、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答案】B【解析】图示的总热量输送为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向北输送的热量之和,因此②为总热量输送。
①曲线在赤道附近向北输送的热量为负值,即热量向南输送,结合洋流分布,本区为赤道附近的暖流与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东部的寒流之间的热量交换。
曲线①中高纬度的负值为北冰洋附近的冷海水南下与南部暖海水进行热量交换,因而曲线①为海洋输送,则③为大气输送。
下图是长江口外水域叶绿素含量、水温和盐度垂直分布的某次监测数据合成图。
《海水性质、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梅林中学杨名桂【课程呈现】应用图表等材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内容分析】该内容属于<<地理1>>模块里自然地理要素中的水体部分,在学业质量标准水平中要求为水平1和水平2,教学内容较选择性必修一的相关内容简单,学业质量标准水平层次较低。
要求如下:1.运用图表资料,描述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结合图表等资料,了解海水运动形式,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强、表现欲等特点,具备上网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等能力。
对海洋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在海洋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方面思考不多,应用图表等资料对海洋与人类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的能力和习惯有待加强。
【整体构思】该内容作为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在新、旧课程中都属于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范畴。
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赋予它作为基本地理过程在地理方法、地理思维上无可替代的价值,因此教学中应凸现这一因素,使之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载体。
本节的特点是比较抽象,为此,教学中应注意:使用多媒体,加强直观性;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1.通过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归纳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世界海洋水温分布图,说明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理解盐度的概念和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海水盐度在全球或局部海域的分布特点。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知道海浪、潮汐、洋流的概念,通过图表等资料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4. 通过学习认识人类与海洋是一个整体,学会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教学重点】海水运动中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教学方法】问题教学、讨论法【教学过程】投影“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的曲线图”,展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点拨并总结海水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第2单元第2节知识点3:海水运动【课程标准】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波浪1.类型(1)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海浪,由风力形成。
浪高越高,能量越大。
(2)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这种巨浪称为海啸。
(3)风暴潮: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称为风暴潮。
2.波浪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影响举例或说明人们在海滨和海上活动需要密切关注海浪预报,选择适宜活动的海浪条件①冲浪运动需要较高的浪高来增加挑战性;②捕捞、勘探、航行等海上活动应避开大的海浪海啸和风暴潮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对船只航行、海上勘探等活动不利,毁坏沿海建筑等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①塑造各种海岸地貌,如海蚀崖、海蚀柱等;②人们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来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如修建海堤、种植海岸防护林等波浪是重要的海洋能源波浪能具有分布范围广等优点,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但波浪能不稳定,开发难度大二、潮汐1.定义: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运动。
在右图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高潮、低潮、潮差、涨潮、落潮。
2.潮汐的变化规律(1)日变化规律一天中海水涨落两次,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合称潮汐。
(2)月变化规律规律成因两次大潮初一(农历)十五(农历)当太阳、月球与地球在一条直线上时(农历初一、十五前后),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就会相互叠加,形成大潮两次小潮初七、八(农历)廿二、三(农历)当太阳和地球的连线与地球和月球的连线垂直时(农历初八、二十三前后),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部分引力会被抵消,形成小潮(1)日、地、月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
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出现大潮,潮差大;日、地和地、月连线垂直时出现小潮,潮差小。
(2)海湾轮廓:海湾“外宽内窄、口大肚小”,容易形成大潮,潮差大。
(3)海上风向:海上盛行风吹向河口内,会使得更多海水进入海湾,潮高会更高,潮差也会更大。
第五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海水的性质及其运动,理解海洋对地球的影响;2.了解海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掌握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对海洋环境的保护;3.学会使用地图等工具,掌握地球表面海洋的特征。
二、教学重点1.海水的性质及其运动;2.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3.对海洋环境的保护。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性质和运动1.讲解海水的成分和性质;2.分析海水循环和海陆风系统的影响;3.介绍地球表面海洋的分布和特征。
2.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1.介绍海洋资源的种类和分布;2.讲解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分析开发利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海洋环境的保护1.介绍海洋环境污染的情况;2.分析污染的原因和危害;3.讲解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于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环境的保护等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讲解;2.地图分析法:通过使用地图等工具,对地球表面海洋的特征进行探究分析。
五、教学评价1.思维评价:对海洋的性质及其运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环境的保护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究;2.表现评价:通过课堂练习、课下作业等形式进行评估;3.交互评价:通过与他人合作、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交流和合作,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
六、教学建议1.通过多媒体、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海洋资源的现状和开发利用的状况;2.注重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海洋保护的各项措施;3.将地球表面海洋图谱悬挂在教室内,供学生随时查看,提高学生对海洋知识的认识。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目标】1.识记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分布规律并能解释其成因。
2.运用图表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理解海浪、潮汐、洋流的概念及分类。
4.运用图表资料,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1.识记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分布规律并能解释其成因。
2.运用图表资料,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过程】梳理教材务实基础一、海水的性质1.概述(1)海水的性质主要指海水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宏观分布特征①水平方向:大致沿纬向呈_______分布,经向的变化十分显著。
②垂直方向:呈_______分布,且随深度的增加,水平方向上的差异逐渐缩小,深层海水性质分布均匀。
2.海水的盐度及其分布(1)表示:每1 000克海水中所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克数,通常用千分数(‰)表示。
世界海水的平均盐度为_______‰。
(2)影响因素①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的海域海水盐度偏_______。
②降水丰沛或有大量径流注入的海域海水盐度偏_______。
(3)分布特征:从赤道向两极呈_______形分布。
①赤道地区盐度较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②副热带海区盐度较高。
③自副热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盐度逐渐_______。
④海区:红海盐度最_______,波罗的海盐度最_______。
3.海水的温度及其分布(1)热量来源:太阳辐射。
(2)影响因素:海水热量的_______状况(太阳辐射与海水蒸发)。
(3)时空分布①垂直方向上,从表层向海底呈_______趋势。
大致在1 000米以下,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不大。
②水平方向上,表层海水温度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_______。
③南北半球:北半球海水等温线分布不规则,南半球海水等温线近似平行于_______线。
同纬度北半球水温略高于南半球。
④等温线疏密上,不同温度性质海流交汇处等温线_______。
⑤时间变化特征,一年中同一海域的表层海水温度,夏季高于冬季,一天中最高温度出现在_______时。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产生广泛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方面:1.渔业和水产养殖:海水中的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资源对渔业和水产养殖至关重要。
海水的温度、盐度和营养物质的分布影响着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海水运动模式如洋流和潮汐也影响着海洋生物的分布和季节性迁徙,对于渔业资源管理和水产养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气候和天气: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全球气候和天气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海洋作为地球的热储库,吸收和释放热量能够调节气候系统。
海水上升运动可引发对流和降雨,海洋表面温度则影响着热带气旋和风暴的形成。
了解海洋水文和流体力学特性对气候预测和天气预报至关重要。
3.海上交通和航海安全:海水的运动模式对于海上交通和航海安全有重要影响。
大规模洋流可以为船只提供有利的洋流助推效果,而风浪和潮汐等海水运动则影响着船只的运行和航行安全。
了解海洋动力学特征对船只航行路线的选择和航海计划至关重要。
4.沿海管理和防灾减灾:海水的性质和运动也对沿海地区的管理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沿海地区的海水运动和变化对于海岸侵蚀、沙丘迁移、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影响有重要作用。
了解沿海地区的海洋水文和海洋地质特征对于沿海规划和灾害防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于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海水中的营养物质分布、海洋生物的迁徙和海底地质特征对于海洋能源开发、油气勘探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在渔业、气候、交通、防灾减灾、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对于海洋科学和海洋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案例分析
展示案例,提出问题
(1)纳米比亚主要的气候类
型是什么?纳米比亚沿海何
为多浓雾而不散?
(2)为什么这么多水汽却没
有能形成降水?
(3)与之对比分析暖流流经
的海区对沿岸的气候具体有
怎样的影响?
(4)捕雾网还能在哪些地区
推广,请举出具体实例?
讨论、回答、思考、质
疑、总结
(1)巩固基本知识—
—洋流的空间分布规
律
(2)培养学生综合分
析问题的能力,总结
出洋流对气候的影
响,感受自然对人类
活动的影响。
(3)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4)感受地理学科的
应用价值
总结
通过这些案例,可以总结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具体影响。
材料一:
(1)2017年4月20日,一座巨型冰山搁浅于纽芬兰岛东南部小镇费里兰,小镇突然成了拥挤的旅游景点。
图19为“搁浅冰山照片”,图20为“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图”。
回答下列问题。
(2)现在每年约有4万座中型和大型的冰山从格陵兰岛的北极冰川脱落,被大西洋的拉布拉多洋流带走,南下漂流至加拿大的纽芬兰岛附近”,这为将北极冰制作成为可饮用水提供了可能。
加拿大北极冰川水厂(berg Water)便设立这里。
工作人员需要从海里取回冰块,经融化、过滤后制成真正的北极冰川水(berg Water)。
古老的原始环境隔绝了外界一切杂质和污染,分裂的冰山在漂流过程中外层又不断被海水冲刷和融化,因此,保留了她那最为原始、也最为纯净的水的口感。
材料二:宁波—舟山港是义乌市对外贸易的便捷出海口。
(2)从宁波—舟山港出口到亚丁湾的商品,海运公司更愿意选择冬季运输。
为什么?
材料三: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
纳米比亚西部沿海的纳米布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干燥的沙漠之一,其海岸地区常常形成浓厚的难以散去的海雾,但却无法形成降水。
材料五:雾姥甲虫生活在降水非常稀少的纳米布沙漠里,当海岸雾霭被风吹入内陆时,甲虫爬去到沙丘的顶部,将身体转向风的方向并低下头,倒立在沙漠里,好让雾气凝结成小水珠顺着背部和前腿流入口中,它们一口气可以灌下容量超过身体40%的水分。
“捕雾器”是绑在两根杆之间的孔筛网。
这些竖直的网沿着山顶或山坡搭建在地势较高的地区。
孔筛捕雾的方式与雾姥甲虫采集水法大致相同。
当雾涌入时,小水滴附着在筛网的网布上,足够多的水滴渐渐积累起来形成大水滴,并顺着网滚下。
这些水将流入连接到筛网底部的水槽,随后将水输送到社区的蓄水池中。
这种筛网平均一天每平方米可得到4升水,大大缓解了干旱地区居民的生活用水问题。
该办法在世界多地得到有效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