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第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及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4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学习目标1、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正确认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曲折,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改革教学难点:苏联解体学法指导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共同探究学习活动【自主学习】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953年,逝世,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
2,内容:在、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3,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
1964年,被迫下台。
二、苏联的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首先把作为重点,失败后,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方面。
2,苏联解体,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年底,苏联解体。
3、苏联解体的双重含义:一是国家政权性质发生变化,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二是同时伴随着瓦解、分裂为15个国家。
【合作探究】1在世界现代史上,俄国(苏联)既有过耀眼的崛起腾飞,也有过出人意料的失势陨落,这些都深刻影响着世界现代史的进程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材料一 1917年11月7日晚,停泊在涅瓦河畔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响起了大炮的轰鸣声,这是进攻冬宫的号角。
材料二 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大国崛起·俄罗斯》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要战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构成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同时,战争中为抗击共同敌人而开展的合作也促使苏联同美、英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最佳状态。
材料四 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徐徐地、却是永久地降下。
它从事实上宣告一个时代就此终结了。
——以上三则材料均摘自《大国崛起》(1)材料一反映的是俄国历史上什么重大革命事件爆发?此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2)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这两个五年计划的发展重点是什么?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国家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依据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遭到哪个法西斯国家的突然袭击?苏联战场上展开的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转折点的战役是什么?(4)苏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及结果,理解其改革失败的原因。
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重点及结果,正确认识戈尔巴乔夫改革。
3.知道苏联解体的导火线及时间,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
4.从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一)赫鲁晓夫改革1.时间:20世纪50~60年代。
2.内容:主要针对_________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采取了一些经济、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
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__”,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__________的政治经济体制。
(二)苏联的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1)经济:把__________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
(2)政治:由__________变为__________,国家权力分散。
2.苏联的解体(1)背景:__________政治改革使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
(2)过程:①1991年8月19日,“__________”发动政变。
②俄罗斯领导人__________控制全局。
(3)解体:__________年底,苏联解体。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问题1】有人说,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不会解体。
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问题2】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中、苏两国的改革导致了什么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请谈谈你的想法。
三、巩固检测观察图片中的人物,完成第1~2题。
1.图中人物1953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并举起了改革的大旗。
他是()A.拿破仑B.华盛顿C.勃列日涅夫D.赫鲁晓夫2.这位人物做法大胆,上任后不久即否定了前任领导人的做法,引起了国际社会一片哗然。
他否定的是()3.赫鲁晓夫改革之所以未获成功,其主要原因是()A.未能提高苏联的综合国力B.未在政治上采取改革措施C.未改变两极格局的局面D.未根本突破旧有的政治经济模式4.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改革的重点领域是()。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八一九事件,苏联的解体。
2.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分析,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曲折的。
3.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二、重点难点:1、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
2、评价苏联的改革。
三、自主预习:1.自读课文。
2.结合学生用书“自主学习”,在书中找到答案。
四、合作探究探究一如何认识赫鲁晓夫的改革?(分层探究)【小组讨论】1.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采取了哪些措施?2.赫鲁晓夫在政治领域是如何改革的?3.如何看待赫鲁晓夫的改革?【归纳总结】1.在经济领域,主要是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在工业方面,精简中央管理机构;扩大加盟共和国的精简管理权和企业厂长的经营权。
在农业方面,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交售定额;改组农业拖拉机站;扩大农业企业的自主权;大面积开垦荒地,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2.在政治领域,批判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允许揭露斯大林时期社会阴暗面的文学作品公开发表。
3.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探究二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归纳总结】这种说法不对。
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八一九事件”虽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
苏联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
探究三你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归纳总结】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和“国际政治新思维”是苏联解体最直接的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深层的社会历史原因。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一.〔学习目标〕:快速了解本课学习目标。
(1')1.引导学生把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类矛盾,直接致使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进展产生的重大阻碍。
使学生熟悉社会主义的进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3.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体会教训,进一步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难点:苏联的解体三.〔课前导学〕:请看讲义自学,将以下“知识提炼”中要求的知识点提炼出并填写在空白处。
(10')四.〔教学进程〕:(24')1.导入新课:回忆俄国旧日的辉煌(展现图片,背景音乐《苏联国歌》)教师:请同窗们例举俄国在历史进展的进程中有哪些辉煌?(1')2.教师展现学生自学功效:(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现答案)(1')3.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朗诵、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经历上述知识点(4')4.教师针对本节重点、难点知识提出如下问题,并作适当拓展。
(6')(1) 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①做法:错误地通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短处的本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觅缘故。
因此,他尽管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方法,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
②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类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赫鲁晓夫以后,苏联又通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如何解体的?(①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苏联的综合国力专门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可是仍然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加倍僵化。
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改革没有取得功效,政治改革最终致使苏联解体。
)(3)苏联是如何解体的?(①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功效,仓促转向政治改革,由一党制转变成多党制,国家权利分散,各加盟共和国离开苏联的趋势随之增强。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是新课改后加入的历史教材内容,主要介绍了苏联在20世纪中叶的历史变迁。
本课将向学生展示苏联改革与解体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苏联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苏联解体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对于苏联改革与解体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分析、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联改革与解体的过程,认识苏联解体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理解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曲折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苏联改革的原因和过程。
2.苏联解体的原因和过程。
3.苏联改革与解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改革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改革的过程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对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改革与解体的过程,让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巩固(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苏联改革与解体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改革与解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联改革与解体是新时期我国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改革以及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过程。
教材通过介绍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政治体制的演变以及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独立等事件,使学生了解苏联解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苏联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解体的具体过程和原因,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和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改革,认识苏联解体的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苏联解体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影响,理解我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苏联解体的过程。
2.教学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概括苏联改革与解体的主要内容。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课件:相关历史事件的照片、视频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苏联国旗逐渐降下的动画,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概括苏联改革与解体的主要内容。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苏联改革的重要事件,如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整体构思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教材分析二战后,美国、西欧、日本开始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
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主要国家,苏联也开始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改革,改革首先是从赫鲁晓夫开始的,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匆匆进行经济、政治改革,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给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留下深刻的教训。
本课内容分两目:第一目:赫鲁晓夫改革,介绍了赫鲁晓夫在经济、政治两方面的改革以及影响。
第二目:苏联的解体,介绍了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政治方面的改革,以及改革带来的影响——“八一九事件”的发生,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教学重、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
处理方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图片以及生动的史料使赫鲁晓夫及其改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突破赫鲁晓夫改革这一重点。
难点苏联的解体。
处理方法: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是苏联解体的原因,关于根本原因,通过前面学习的第2课的知识就可以解决。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及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正是这一模式导致苏联的停滞不前,像一辆载重越来越多的马车一样,最终从历史的舞台消失。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运用多媒体,通过图片、文字等史料增加历史的直观性从而降低本节课知识的难度。
2.探究式学习: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探讨。
3.研究性学习:布置学生调查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成就。
可以布置学生设计这样的问题:自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的成就有哪些?你对中国的改革满意吗?中国的改革还存在哪些问题?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中国改革的现状,从而为学习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这一课作了铺垫。
板书设计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设计一:,苏联的改革与解体\b\lc\{(\a\vs4\al\co1(改革\b\lc\{(\a\vs4\al\co1(赫鲁晓夫改革(背景、内容、影响)(1953~1964),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重工业)(1964~1982),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政治)(1985~1991))),解体\b\lc\{(\a\vs4\al\co1(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加速剂:“八一九事件”)))),设计二:,)教学设计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PPT动画。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
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2.难点:“苏联的解体”【教学点拨】本课着重介绍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以及苏联的解体。
苏联在从1922年成立到1991年解体,经历了将近70年的时间。
自大林逝世后,苏联经历了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戈尔巴乔夫时期,通过这三个人当政时期的改革,苏联一步步走向解体。
当然苏联的解体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历史原因、外部原因,我们应该通过学习苏联的历史,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一个很好的借鉴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述)当今的世界上,是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大家可以说说都有哪几强呢?(回答)(讲述)现在的俄罗斯是其中的一强,在俄罗斯之前的苏联,也是能够和美国平起平坐的一强。
之前我们学习苏联建立的时候,曾经说过苏联这个词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从1922年苏联的建立,到它的解体,经历了将近70年的时间。
那么为什么,如此强大的苏联最后会走向解体的地步呢?其解体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呢,还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讲述新课】一、赫鲁晓夫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讲述)赫鲁晓夫是在斯大林逝世后,新上任的苏联的领导人,为什么台一上台就开始掀起大规模的改革?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呢?首先,我们回忆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政治制度?(回答)(讲述)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2019-2020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新人教版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0课,苏联的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挫折。
也是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新变化的起点。
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演变有着重大影响,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
二、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等基础知识。
通过学习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归纳问题的方法。
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学会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四、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多媒体展示)俄罗斯卢布在2014年的最后一个月,俄罗斯陷入一场空前巨大的危机中。
卢布在本周一暴跌超10%,创下1998年来最大单日跌幅。
16日,俄罗斯央行一口气加息650个基点,从10.5%提高至17%,仍拦不住卢布的“自由落体”,两天内贬值25%!今年以来卢布贬值幅度已经超过50%。
导致俄罗斯经济危机的原因一方面是俄罗斯的主要资产石油已经贬值,另一方面是自身缺乏“造血能力”。
俄罗斯经济的这一现状与其历史上长期实施计划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结构扭曲有直接关系,但根本的,是因为长时期的计划体制将俄罗斯的私有经济基本上消灭殆尽,这是俄罗斯陷入困境的根源。
——浙江在线12月18日讯教师:这是俄罗斯经济的“寒冬”,这场卢布危机已经使得俄罗斯经济动荡,通话膨胀,物价飞涨,民众纷纷抢购物品,国家到了危机的边缘。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新人教版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既是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的终结,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新变化的起点,还是国际共运史的重大挫折,不仅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演变有重大影响,也是我们理解当代国际关系演变的出发点,也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
二、课程标准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
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从而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理想和信念。
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赫鲁晓夫的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斯大林格勒战役、雅尔塔会议三巨头、苏军攻克柏林图片(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复习旧知,了解本课的背景,为本课内容的学习作铺垫。
)教师:我们知道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期间曾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二战后是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
但苏联历史发展到1991年底却戛然而止了!这个国家是怎样解体的?为什么会解体?它的解体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思考呢?(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第一篇章大国改革(一)“改乱了”——赫鲁晓夫改革1、改革的背景展示:斯大林逝世图片教师: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逝世。
他留下了一个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桎梏——“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逝世后,苏共领导人都针对该弊端进行了改革,首先进行改革的是赫鲁晓夫。
展示:赫鲁晓夫像材料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
②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③“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从中发现问题,然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②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对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对帝国主义和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②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理论和实践的重大意义,从而使学生的爱国热情转化为自信、自强、奋发创新的动力。
【教学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同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镰刀锤子红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
至此,存在了约七十年之久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最终解体。
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
那么,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苏联,探寻问题的答案吧!二、新课学习(一)赫鲁晓夫改革1.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PPT播放斯大林遗体和赫鲁晓夫头像)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2.二十大(PPT播放赫鲁晓夫二十大发言图片)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20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
授课人学科历史年段班级时间:课题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考纲要求教学目标知道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的相关史实,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
通过比较三次改革和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特点,学会用比较和联系的观点审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理路;通过阅读有关苏联经济的史料和评论,学会用历史和辩证的眼光看待苏联经济发展历程。
在掌握、了解苏联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能照搬教条,要符合本国国情及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经验教训,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建设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教学难点苏联的解体及其带来的启示教学步骤设计课前检测检测内容1、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对20世纪历史进程产生深刻影响的历史事件是()A.俄国农奴制改革B.俄国二月革命C.戈尔巴乔夫改革D.俄国十月革命2、1921年领导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是()A.亚历山大二世B.列宁C.斯大林D.赫鲁晓夫3、列宁说:“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列宁一生所成就的“大事业”是()①领导十月革命②实施新经济政策③成立苏联④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D.③④结果一战期间,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国家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最终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19世纪社会主义空想由理论变为事实。
那么这个国家在经历了列宁和斯大林的辉煌领导之后,又经历了哪些曲折的改革,最终却把苏联引入了死胡同,最终解体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一个跛足的巨人教师呈现三则材料,学生分析解答总结。
1、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材料一截至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精讲导学国),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走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50到100年走完的路。
——周尚文主编:《苏联兴亡史》材料二他(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九下第10课(学案)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苏联改革及其解体过程。
2、通过学习,初步锻炼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赫鲁晓夫改革2、难点:苏联解体三、教学要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2、改革的经过及其内容3、改革的效果4、勃列日涅夫改革二、苏联的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2、“八·一九”事件3、苏联的解体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今日世界,已经没有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力挽狂澜以及在战争后与唯一一个资本主义世界强国──美国相抗衡的号称“北极熊”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通常所说的苏联。
现在,俄罗斯联邦可以说已经成为苏联庞大遗产的最大的继承者。
那么,苏联是如何从国际舞台上消失的?是如何解体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对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呢?带着这些一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展示板书: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内容组织】师: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战胜法西斯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苏联在战争中2700多万人丧生,约30%的国家财产化为灰烬。
战后初期,苏联的许多工业生产指标倒退到了30年代初的水平,农业产量比战前减少40%左右。
要重振这样一个深受战争破坏的国家,在当时看来简直无法想象。
西方舆论甚至断员,苏联“将从世界大国的名单中被勾销”。
但是从1946年苏联开始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
在四五计划完成的195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1940年的73%,农业总产值接近战前。
国防工业领域,1946年建成原子能反应堆,1949年爆炸了苏联历史上的第一颗原子弹,从而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此外,苏联取消了战时实行的粮食和日用品配给制度,改为免证敞开供应;三次降低物价;斯大林格勒、基辅等大城市也在废墟中重建。
可以说,四五计划的实施,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及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苏联改革及其解体过程。
2、通过学习,初步锻炼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难点:苏联解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日世界,已经没有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力挽狂澜以及在战争后与唯一一个资本主义世界强国──美国相抗衡的号称“北极熊”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通常所说的苏联。
现在,俄罗斯联邦可以说已经成为苏联庞大遗产的最大的继承者。
那么,苏联是如何从国际舞台上消失的?是如何解体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对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呢?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逝世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而逝世。
1953年9月,赫鲁晓夫正式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赫鲁晓夫巩固了他在苏联党政的领导人地位,这也为他开始实施改革措施创造了条件。
2、改革经过及其内容)苏联模式,或称“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存在着许多非常严重的问题。
但也正是通过它在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并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打败了德国法西斯。
这两项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功绩,使得苏联模式的创造者再也看不到它的弊端了,战后的苏联在斯大林模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而也就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了。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为在理论上打破禁区、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改革提供了机遇。
赫鲁晓夫当政期间,担当起冲破“斯大林模式”的重任。
那么,赫鲁晓夫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哪些方面的修整?经济、政治领域:首先,赫鲁晓夫的改革在政治体制领域首先是平反冤案和加强法制。
总之,赫鲁晓夫在政治体制领域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是纠正一些“斯大林模式”最突出的弊端,使集权体制恢复到比较正常的运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民主气氛有所增强,政治环境趋于宽松。
其次,经济体制领域的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鉴于以往国家对农民的强制征粮机制严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苏联农业的长期不振,赫鲁晓夫在减轻农民负担、振兴农业方面采取了一些比较重大的措施。
第三,工业管理体制方面,赫鲁晓夫也作过改革的尝试。
其中最大的动作是将原来由中央部门直接管理的企业改为由经济行政区管理。
这些措施实际上又使工业管理体制回到了原来的轨道。
3、改革的效果)赫鲁晓夫的改革有没有取得成效呢?可是,就在赫鲁晓夫1971年逝世时,苏共的讣告中说:“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逝世。
”为什么不加上什么“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革命家、政治家”之类的修饰呢?从总体上看,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是浅层次的,形式的变化远大于内容,它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理论,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措施的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赫鲁晓夫的个人意志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在赫鲁晓夫执政的后期,随着他本人政策举措的失误、权力集中程度的提高,苏联体制模式所固有的弊端再度凸现,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又朝着危机的方向发展。
14、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苏联历史进入了勃列日涅夫领导的时期(1964~1982年)。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采取了“稳定局势”的方针,进行了一系列政策调整,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
二、苏联的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第一,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随即在苏联展开了大规模的改革。
在改革初期,戈尔巴乔夫确立了把国内和对外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发展经济上来的方针,但由于对原有经济体制触动不大,经济改革推进不下去,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他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清障碍。
2、“八•一九”事件3、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冲击了高度集权的旧体制,却没有建立起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替代机制,因此,苏共的领导地位和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弱化,随之而起的就是地方势力的扩大,而在苏联的国家结构中,地方势力大多与民族主义势力结合在一起,成为瓦解联盟国家体制的基本因素苏共的解体是苏联解体的前奏。
由于失去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核心,残存的中央政府已没有力量阻止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
继立陶宛和格鲁吉亚在“八•一九”前宣告独立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在8月21日和22日也宣告独立。
尤其是8月24日乌克兰宣告独立引起了其他共和国的连锁反应,短短一个月内,又有7个共和国(白俄罗斯、摩尔多瓦、阿塞拜疆、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亚美尼亚)相继宣告独立(土库曼和哈萨克分别于10月和12月宣告独立)12月7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叶利钦、克拉夫丘克和舒什克维奇在明斯克会晤,叶利钦提出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构想,得到另两位领导人的赞同。
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以苏**统身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自己辞去苏**统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并把“核匣子”转交给叶利钦。
7时32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苏联国旗在寒风中降下;7时45分,俄罗斯联邦的国旗升起,克里姆林宫换了主人,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讨论:也有人认为,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
但也有人说: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
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后者的观点说的有道理。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
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苏联解体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其多方面的意义为走向新世纪的人们留下了一份内涵丰富的历史遗产。
小结: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
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请谈谈你的想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出现不同的结果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①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②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③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④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对策。
教学反思:九年级历史下册第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导学案11月9日莫毅林1、赫鲁晓夫改革:时间:1953年逝世,担任苏联领导人。
内容:赫鲁晓夫主要针对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2、结果:他的改革虽然,但并未,进入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年,赫鲁晓夫。
3、戈尔巴乔夫改革:时间:年,措施:首先把改革作为重点,没有。
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
政治改革使苏联的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的趋势随之加强。
4、八一九事件:年月日,条约即将签署,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三天后失败。
八一九事件后,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权利,俄罗斯领导人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5、苏联的解体:年底,苏联解体。
存在了年,19 –196、苏联解体的原因:根本原因: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直接原因:政治体制改革课堂检测:1.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首先在苏联开始进行改革的是()A.勃列日涅夫B.赫鲁晓夫C.安德罗波夫D.契尔年科2.“八一九”事件后,掌握苏联国家大权的是()A.戈尔巴乔夫B.叶利C.亚纳耶夫D.发动政变的党内高级干部3、赫鲁晓夫开始担任苏联领导人是在()A.1951年B.1953年C.1955年 D.1957年4、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哪个领域()A.政治 B.经济 C.军事 D.外交5.戈尔巴乔夫改革后的苏联政体是()A.无党制 B.一党制C.两党制D.多党制6.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的时间是()A.8月19日 B.7月19日 C.9月18日 D.7月18日7.对赫鲁晓夫改革评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B.改革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C.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D.改革使苏联由一党制变为多党制8.“九一八事件”的直接影响不包括()A.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 B.使苏联立即解体C.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D.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9、1991年12月底,俄罗斯的白兰红三色旗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苏联正式解体结束了苏联政权的最后一位苏共中央总书记时()A赫鲁晓夫 B.戈尔巴乔夫 C.叶利钦 D.普京10、1991年底,一位老年妇女对记者说:“遗憾的是列宁创建的国家没有了,我们引以为骄傲的莫斯科已不再是各族人民的首都。
”与以上描述的有关的事件是()A.俄国十月革命 B.赫鲁晓夫改革 C.苏联解体 D.苏联建立11、苏联解体对我们有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