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论文-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论文-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论文-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内容提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全面进入加速转型期,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失业。所谓失业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社会形态,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与就业岗位相互脱节的一种状态。大量的失业阻碍经济的增长、社会的稳定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区居民社会经济失业现状劳动能力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街道和居民委员会辖区。当今失业现象已出现了超越社会形态的特点,无论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失业问题。

一、社区居民失业现状

(一)失业的含义

失业是指劳动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时期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达不到规定标准)、正在寻找工作、如有工作可在两周内应聘就业的人员。经济建设和经营机制深层次矛盾多年积累的结果,导致了当前的企业困难和下岗职工增多。失业原因复杂多样,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伴随着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劳动力供求关系相应发生短期变化,形成周期性失业现象,以及由于劳动力市场摩擦和产业结构变动,就业意愿与就业需求不匹配,求职者人力资本与雇主的要求不匹配,分别导致的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二)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

就业状况不稳定,难以抵挡生活压力,城市贫困人口的主要类型有下岗失业人员、因病致贫的职工或退休人员、因突发性灾祸而导致的贫困人口、没有养老金的老年人口等等。这部分群体大多属于老弱病残型,他们的就业状况极不稳定,没有稳定收入。城市贫困人口有的在做小买卖,有的在做临时工,还有的人在打零散工,而对于那些在职人员,他们尽管有收入,但收入微薄,无法应对庞大的生活开支。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个体及私营企业主、外来务工人员以及自由职业人员等都没有相应的养老保障,加上我国医疗保险的发展速

度缓慢、覆盖面小,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保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基本没有参加,看病还得靠自己掏腰包,难以抵挡突发性危险。此外,尽管如今的经济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城市低保金的金额、退休工人的退休金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补助等都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即使有提升,提升的幅度也微不足道。

二、城区社区居民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社区居民失业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也只有解决失业,才能使社会稳定,居民安居乐业,充分就业是现代国家宏观经济的一项重要目标之一。从一个地方居民失业率中可以折射出地方政府对相关政策出台执行情况的好与坏。

(一)劳动力素质原因

虽然劳动力总量长期供大于求,是我国城区失业存在的基本原因。但是我国目前城区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城市社区剩余劳动力数量大、素质低、劳动者技能与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不对称现象日益显著,许多新兴行业、新兴工种人才紧缺,配套政策严重滞后,致使这一转移进程并不顺畅。这种基本态势不改变,其他措施都很难提高社区生产效率和增加居民收入的显著成效。造成我国城市社区劳动力素质低下的根本源于教育投入不彻底。

(二)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增大

城市社区劳动力的严重过剩,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也是人口增长速度大大的超过了本地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超过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所能承受的劳动就业限量。城市社区人口较多,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一直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但是社区劳动年龄还是不断增长,每年社区新增劳动力大幅度超过了供给需求。城市社区是我国社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向。社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属于经济资源的再配置,转移方向取决于“人口学”中劳动力转移的就高原则,转移目标理所当然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大中城市。其中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是解决城市社区剩余劳动力问题的主要途径。最近二十年来,中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的进程中。而低端的劳动力过剩和高端的劳动力市场又呈现缺口,社会急需高级管理人员、适用型的技师以及各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旺盛。因此控制人口增长,仍是中国今后长期的计生工作重要任务。

(三)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日趋一体化,竞争激烈

城市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户籍制度和劳动力制度改革的深化,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壁垒被打破。因此,吸引了众多于城区外一些有经济基础的农民和乡镇居民前来城区落户。这些社区剩余劳动力和乡镇无业居民及省外民工都在寻找就业机会。劳动力供给量的增大,使就业岗位相当紧缺的城市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竞争。

三、解决社区居民失业问题的对策

失业可以说是任何一个实行市场经济政策的社会都必然存在的社会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结构、经济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我国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劳动关系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劳动关系领域出现了大量矛盾和问题。同时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必要、合理的失业能够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到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此,社会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消灭失业。失业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脱离的不良经济状态,是社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使用,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整体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稳定。失业对劳动者本人是一种沉重的打击,由于就业和生活的各种挫折,失业人口埋怨社会不公平,产生怨恨情绪,容易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要充分认识解决就业人口再就业问题的重要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城市失业人口规模和降低就业率。

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性别、技术水平等跟用人单位的要求条件存在差异。一方面,失业人员不愿选择劳动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劳动环境差的职业或单位,形成失业人员“有业不就”的问题;另一方面,劳动条件好、工资待遇高、劳动环境好的职业或单位,很难从失业人员中寻觅到合适的人员,形成部分职业或单位“空岗”现象。劳动者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同时并存,供求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失业人员必须正视现实,端正心态,转变观念。失业问题本身不是孤立的,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失业问题的根本解决在于国民经济的长期繁荣和人口的合理增长。

(一)加强岗位开发工作,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门路

第一,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能力。要把职业培训作为促进再就业,化解结构性失业矛盾的重要手段。加快形成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步伐和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择业观念,是治理失业问题的基础。解决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对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合理的配置。在这方面,劳

动力市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在劳动力剩余的情况下,允许从大企业、资本密集产业发展战略转型,适当压缩政府建设投资和资本密集型企业投资,放松政府对创业的管制,清理各种对创业和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的收费罚款,合并和减少政府及行政性事业机构繁多的执法,发展城镇和城市社区银行,大力发展能容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以避免高失业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危机。

第三,再就业工程措施不够完善,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与经济体制转轨密切的联系在一起,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导致了大量失业、下岗人员的出。作为一种改革的代价,失业所引发的后果不应该由失业者独自承担,而应由政府、改革收益者以及富人阶层来共同承担。

第四,鼓励各类企业招用吸纳更多的户籍失业人员,并予以政策鼓励;鼓励失业人员通过临时性、季节性、弹性、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再就业,为他们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及其他扶持政策。实行岗位申报制度,优先招用户籍失业人员。不断完善就业岗位开发制度,形成一个由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企业共同参与的岗位开发工作机制,为失业居民提供更多的岗位资源。

第五,大力发展经济,积极挖掘增加就业岗位潜力较大的产业或行业,开拓就业岗位资源,并把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协调起来。加入WTO引入的国际规则以及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必然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空间。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知识经济社会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就业增长最快,能有效扩大就业容量,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增加就业必须创造一定的就业途径和渠道。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吸纳劳动力多的优势。

第六,积极开发社区服务岗位。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是拓展失业人员就业渠道和领域,它对劳动者的文化及职业技能素质要求相对不高,又能够满足社区建设中方便居民生活的需要。尤其要积极开发面向社区居民生活服务,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和社区公共管理的就业岗位以及清洁、绿化、社区保安、出租屋管理、公共设施养护等公益性岗位。要将政府投资、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或政府特许经营

所产生的岗位按一定的比例,开发为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户籍失业人员特别是困难失业人员就业。

(二)完善失业保障制度提升就业技能

市场经济竞争随时会产生大量失业人员,产业结构调整、自然资源枯竭、经营状况恶化等经济条件变化易于导致劳动力在不同企业、行业、部门之间转换,摩擦性失业相应也会发生急剧变化。从我国企业改革的目标看,凡是有可能失业的劳动者,都应纳入失业保障制度的保障范围,符合条件的应享受失业救济金。这既符合社会保障的发展方向,也有利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首先,考虑将部分特定群体纳入失业保障范围。对于原来靠农业用地从事生产的,而现进入县城的农民工,这部分人中许多在失地后也面临着失业的困境,他们属于典型的结构性失业者,对此应对无地无业的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及职业培训等再就业资金投入,将其纳入失业保障范围。其次,对每年无法找到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及往年积累的失业青年,纳入保障范围,实施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方面的相应保障措施。建立规范的就业培训机制,提高就业培训的有效性。再次,大力加大对企业介绍、培训基金投入力度,提供基本资金支持;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有用性;建立培训机构与受训者联动的培训考核机制。转变观念,使失业保障再就业得到实施:加强对失业人员管理,促进其再就业;建立社会综合失业保障体系,促进再就业率全面提升。

(三)、建立统一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也就是说,失业人数的增多是中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造成的一种客观现象;中国自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由于在人口政策方面的决策失误,使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劳动者自身素质影响就业机会。中国劳动者素质从整体上来说不是很高。近年来由于受年龄、技术水平以及总体就业环境、再就业优惠落实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难度加大。就业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只有把失业率降低了,城市社区经济才能更好、更快发展。

四、结束语

扩大就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也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社区就业对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城市失业下岗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强化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功能,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服务水平,根据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本着“发展是第一任务、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要理论思想,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解放思想、于时俱进、大胆构筑,努力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社区就业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在社区服务岗位上进行再就业,发展了社区经济,保护了城市弱势群体,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李星.《我国城市社区就业问题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第1版。

[2]、王伟华.《以社区服务推动社会就业的对策分析》.《商业研究》 . 2006年第2期。

[3]、代岷嵋.《城市社区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年2月第4版。

[4]、杨河清.《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第1版。

[5]、吴鹏森.《关于我国劳动就业问题的战略分析》.《安徽师范大学报》.2001年第3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