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806.00 KB
- 文档页数:7
油气技术可采储量是指在现有井网及工艺技术条件下获得的总产油量,它是制定油田开发规划的物质基础,是评价油田开发效果、编制调整方案的依据。
可采储量的计算和预测是一项综合工作,涉及到油藏工程评价及开发指标预测、经济参数的选取及预测、经济指标计算等等,对于不同类型油田、不同开发阶段所采用的方法和考虑的因素也不尽相同。
本文分别采用常规特征水驱曲线法,产量递减法,含水率和采出程度关系法,经验公式法计算了塔里木油田某油区的可采储量,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本文计算取值当含水率达到0.98时对应的累积产量为可采储量)。
对于已经进入中高含水开发的油田,若将累积产水量W与累积产油量N,或将水油比(WOR)与累积产油量在半对数坐标上作图,可以得到一条比较明显的直线关系图,该图通常称作:水驱特征曲线。
应用水驱特征曲线分析法,不但可以对油田的未来动态进行预测,而且还可以对油田的可采储量及采收率做出有效的测算。
目前在各大油田已得到广泛应用。
1978年我国著名专家童宪章先生在理论上推导得出甲型水驱曲线表达式,即累积产水量与累积产油量的关系式:引入经济极限含水率后得出预测可采储量的关系式为:在对该油藏的累积产水量和累积产油量进行统计后进行线性回归,得到甲型水驱曲线图如下图示:从线性关系而得到A,B的值分别为1.2074和0.0017,取经济极限含水率=98%,代入N关系式后得到可采储量=1700.03万吨。
同样通过统计累积产液量与累积产油量关系、累积液油比与累积产液量关系与累积液油比与累积产水量的关系,并引入经济极限含水率=98%分别得出乙丙丁型水驱特征曲线可采储量预测值统计如下表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对于该油藏乙型和丙型比较接近,而丁型预测储量相对偏小,一般来说,注水开发油田,当综合含水率达到30%左右时,累积产水的对数和累积产油就会出现线性关系,就可以用来求取采收率等。
公式中的参数,用到相渗曲线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的指数模型的常数,这个常数与储层和流体物性有关。
sec储量计算公式以SEC储量计算公式为标题的文章储量计算是石油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用于评估油田或油藏中的可采储量,为开发和生产提供依据。
SEC(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储量计算公式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一种计算方法,下面将介绍SEC储量计算公式的原理和应用。
一、SEC储量计算公式的原理SEC储量计算公式是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和工程数据,结合油藏特征和开发计划,通过一系列的参数和公式,计算出储量的方法。
SEC储量计算公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 静态储量:即储层中原油、天然气或其他可采集的可用储量。
静态储量可以通过地质勘探和地质储量评估方法获得。
2. 动态储量:即可采储量,是指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够有效开采和生产的储量。
动态储量需要结合油藏特征、开发计划和工程参数进行估算。
3. 采收率:是指从油田中采取的原油、天然气或其他可采集物质的比例。
采收率是储量计算中一个重要的参数,它受到油藏特征、开发方案和采收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SEC储量计算公式,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计算储量:1. 储量区划:将油田或油藏划分为不同的储量区块,根据地质特征和开发计划确定每个区块的动态储量。
2. 储量评估: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和工程数据,结合储量区块的特征,计算每个区块的动态储量。
3. 储量汇总:将各个储量区块的动态储量汇总计算,得到整个油田或油藏的储量。
二、SEC储量计算公式的应用SEC储量计算公式在石油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用于不同类型的油田或油藏的储量计算。
应用SEC储量计算公式可以实现以下几个目标:1. 储量评估:通过对油田或油藏的储量进行评估,可以确定其开发潜力和经济效益,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2. 开发规划:根据储量计算结果,制定合理的开发计划和生产方案,优化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
3. 投资决策:储量计算是进行石油勘探和开发的重要依据,对于投资者来说,准确的储量计算可以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1、=储采比当年采油量上年剩余可采储量2、容积法计算地质储量公式oi N =oioi oi B S Ah ρφ1003、井组碾平有效厚度233211水h h h h H +++= 4、含油体积=含油面积×有效厚度 5、小区块体积百分比=%100⨯储量单元体积小区块体积6、小区块储量=储量单元储量×小区块体积百分比7、区块储量=第一小区块储量+第二小区块储量+…第n 小区块储量 8、采油速度=%100⨯动用地质储量年产油量9、折算年采油速度=%100365%100⨯⨯=⨯动用地质储量当月日产油水平动用地质储量折算年产油量10、采出程度=%100⨯动用地质储量累积产油量11、可采储量采出程度=%100⨯可采储量累积产油量12、采收率%100*地质储量可采储量=13、最终采收率%100⨯地质储量油田总采油量14、日产油水平当月日历天数月实际产油量=15、平均单井日产油水平()油井开井数日产油水平开发区油田=16、日产油能力=油田内所有油井(不包括暂闭和报废井)应该生产的日产油量的总和17、折算年产油量3651212365365⨯=⨯=⨯=月份的日历天数月份的月产油量该月日历天数月产油量日产油量18、月平均日产油量当月实际生产天数月实际总产油量=19、年平均日产油量全年实际生产天数全年实际总产油量=20、综合生产气油比月产油量月产气量=21、累积生产气油比累积产油量累积产气量=22、采油指数流压静压日产油量-=23、采液指数流压静压日产液量-=24、比采油指数有效厚度生产压差日产油量⨯=25、采油强度油井油层砂岩厚度油井日产油量或者也可油井油层有效厚度油井日产油量==26、输差%100⨯-=井口产油量核实产油量井口产油量27、水油比日产油量日产水量=当水油比达到49时,称为极限水油比;当含水率达到98%时称为极限含水率。
28、产量递减幅度%100⨯=上阶段产量本阶段产量29、递减百分数%100⨯-=上阶段产量本阶段产量上阶段产量30、综合递减率%100)(1211⨯⨯--⨯=Tq Q Q T q o o31、自然递减率%100)(13211⨯⨯---⨯=Tq Q Q Q T q o o预测下一年的未措施产量N 未=(1-D 自)N 去预测下一年措施增量N 措=N 去×(1-D 综)-N 去(1-D 自) 32、单井含水率%100⨯=油样的重量油样中水的重量33、平均综合含水率%100%100⨯=⨯=产液量之和产水量之和液量含水及不含水井的总产各含水油井产水量之和34、综合含水率%100⨯=月产液量月产水量35、月含水上升速度=当月综合含水率-上月综合含水率36、年含水上升速度=当年12月综合含水率-上年12月综合含水率 37、年平均月含水上升速度()()月年含水率上升值12%=38、含水上升率%100⨯--=阶段初采出程度阶段末采出程度阶段初含水率阶段末含水率率%100%100⨯=⨯-=年采油速度年含水上升值采油速度阶段初含水率阶段末含水率39、注水强度水井油层砂岩厚度日注水量或者也可水井油层有效厚度日注水量==40、吸水指数压力差两种工作制度井底注水量之差两种注水压力下日注水注水井静压注水井流压日注水量=-=41、视吸水指数井口压力日注水量=42、注采比油井产水体积原油相对密度原油体积系数采油量注水井溢流量注水量+⨯-=43、原油的换算系数原油相对密度原油体积系数=44、累积注采比累积产水体积原油换算系数累积采油量累积注水量+⨯=45、四点法面积注水井网注采比 1)以注水井为中心的注采比IPR 61613131∑∑==⨯+⨯⨯=i i W Oi AQ M Q Q2)以采油井为中心的注采比IPR ()WOi C B A Q M Q Q Q Q +⨯++⨯=6146、五点法面积注水井网注采比 1)以注水井为中心的注采比IPR ∑∑==⨯+⨯⨯=41414141i W i Oi AQ M Q Q2)以采油井为中心的注采比IPR ()Woi D C B A Q M Q Q Q Q Q +⨯+++⨯=4147、反九点法面积注水井注采比 1)以注水井为中心的注采比 IPR ∑∑∑∑====⨯+⨯⨯+⨯+⨯⨯=8282828241412121i i i i W oi W oi AQ M Q Q M Q Q2)以边井为中心的注采比IPR ()woi B A Q M Q Q Q +⨯+=613)以角井为中心的注采比IPR ()Woi D C B A Q M Q Q Q Q Q +⨯+++=12148、七点法面积注水井注采比1)注水井为中心注采比IPR ∑∑==⨯+⨯⨯=31316161i i w oi AQ M Q Q2)以采油井为中心注采比IPR woi i Q M Q Q +⨯=∑=613149、混合液密度()W W W W f f ρρρ⨯-+⨯=1液50、水驱控制程度%100⨯=油井总有效厚度油井有效厚度与水井有效厚度连通的或者也可用砂岩厚度来计算%100⨯=油井总砂岩厚度通的砂岩厚度与水井砂岩厚度连通连以采油井为中心的水驱控制程度为一个方向、两个方向和多个方向的水驱控制程度 51、累积亏空体积⎪⎭⎫⎝⎛+⨯-=累积产出水体积原油相对密度原油体积系数累积产油量累积注入体积52、注水利用率(存水率) 存水率%100⨯-=累积注水量累积产水量累积注水量53、水驱指数累积产油量累积产水量累积注水量-=54、关于压力方面的计算总压差=目前地层压力-原始地层压力 地饱压差=地层压力-饱和压力 流饱压差=流压饱和压力生产压差=目前地层压力-流动压力注采压差=注水井井底压力(流压)-采油井井底压力(流压) 注水压差=注水井井底压力-地层压力55、工程指标计算抽油泵理论排量=液ρπ144042SN D抽油泵泵效=%100⨯理论实Q Q抽油机实际扭矩M=30S+0.236S(P 大-P 小) 扭矩利用率%100⨯最大实M M电机功率φcos 3UI = 功率利用率%100⨯名牌最大功率实际功率56、聚合物指标计算 1)注入速度油层总孔隙体积年注入聚合物溶液量=2)注入孔隙体积倍数(注入程度)油层总孔隙体积累积注入聚合物溶液量=3)聚合物用量入浓度聚合物溶液累积平均注油层总孔隙体积累积注入聚合物溶液量⨯=4)聚合物溶液注入浓度聚合物注入溶液量聚合物注入干粉量=单位换算:1m 3=103L ,1t=109mg聚合物干粉量m 3×mg/L=103L ×10-9t/L=10-6t 5)吨聚合物增油量量层累积注入聚合物干粉区块内聚合物驱油目的层累积增油量区块内聚合物驱油目的=6)区块内聚合物驱油目的层阶段采收率提高值%100⨯=区块内目的层地质储量层累计增油量区块内聚合物驱油目的7)累积节约用水量=注入孔隙体积倍数-实际注入孔隙体积倍数8)油层总孔隙体积()()()油层有效孔隙度区块油层有效厚度区块面积φh S 210= 9)地质储量区块油层有效厚度区块面积单储系数⨯⨯=。
煤矿“三量”及可采期计算规定编制:治南编制日期:2018年1月31日煤矿“三量”及可采期计算规定一、基本容煤矿三量是指: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回采煤量,就是我们常说的三量。
三量平衡对于正常生产有现实的意义。
为了及时掌握和检查各矿井的采掘关系,按开采准备程度,将可采储量中已经进行开拓准备的那部分储量分为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和回采煤量,即所谓三量。
开拓煤量,是井田围已掘进开拓巷道所圈定的尚未采出的那部分可采储量。
准备煤量,是指采区上山及车场等准备巷道所圈定的可采储量。
回采煤量,是准备煤量围,已有回采巷道及开切眼所圈定的可采储量。
二、三个煤量的划分及计算为了及时掌握和检查各矿井的采掘关系,按开采准备程度,将可采储量中已经进行开拓准备的那部分储量分为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和回采煤量如下:1、开拓煤量在矿井可采储量围已完成设计规定的主井、副井、风井、井底车场、主要石门、集中运输大巷、集中下山、主要溜煤眼和必要的总回风巷等开拓掘进工程所构成的煤储量,并减去开拓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设计损失量和开拓煤量可采期不能回采的临时煤柱及其它开采量,即为开拓煤量。
计算公式:计算公式:Q开=(LhMD-Q地损 -Q呆滞)K式中: Q开——开拓煤量,t;L——煤层两翼已开拓的走向长度,m;h——采区平均倾斜长,m;M——开拓区煤层平均厚度,m;D——煤的视密度,t/m3;Q地损——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t;Q呆滞——呆滞煤量,包括永久煤柱的可回采部分和开拓煤量可采期不能开采的临时煤柱及其它煤量,t;K——采区采出率。
2、准备煤量在开拓煤量围已完成了设计规定所必须的采区运输巷、采区回风巷及采区上(下)山等掘进工程所构成的煤储量,并减去采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开采损失及准备煤量可采期不能开采的煤量后,即为准备煤量。
计算公式:Q准=(LhMD-Q地损 -Q呆滞)K式中 Q准——准备煤量,t;L——采区走向长度,m;h——采区倾斜长度,m;M——采区煤层平均厚度,m。
煤矿“三量”及可采期计算规定编制:李治南编制日期:2018年1月31日煤矿“三量”及可采期计算规定一、基本内容煤矿三量是指: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回采煤量,就是我们常说的三量。
三量平衡对于正常生产有现实的意义。
为了及时掌握和检查各矿井的采掘关系,按开采准备程度,将可采储量中已经进行开拓准备的那部分储量分为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和回采煤量,即所谓三量。
开拓煤量,是井田范围内已掘进开拓巷道所圈定的尚未采出的那部分可采储量。
准备煤量,是指采区上山及车场等准备巷道所圈定的可采储量。
回采煤量,是准备煤量范围内,已有回采巷道及开切眼所圈定的可采储量。
二、三个煤量的划分及计算为了及时掌握和检查各矿井的采掘关系,按开采准备程度,将可采储量中已经进行开拓准备的那部分储量分为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和回采煤量如下:1、开拓煤量在矿井可采储量范围内已完成设计规定的主井、副井、风井、井底车场、主要石门、集中运输大巷、集中下山、主要溜煤眼和必要的总回风巷等开拓掘进工程所构成的煤储量,并减去开拓区内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设计损失量和开拓煤量可采期内不能回采的临时煤柱及其它开采量,即为开拓煤量。
计算公式:计算公式:Q开=(LhMD-Q地损-Q呆滞)K式中:Q开——开拓煤量,t;L——煤层两翼已开拓的走向长度,m;h——采区平均倾斜长,m;M——开拓区煤层平均厚度,m;D——煤的视密度,t/m3;Q地损——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t;Q呆滞——呆滞煤量,包括永久煤柱的可回采部分和开拓煤量可采期内不能开采的临时煤柱及其它煤量,t;K——采区采出率。
2、准备煤量在开拓煤量范围内已完成了设计规定所必须的采区运输巷、采区回风巷及采区上(下)山等掘进工程所构成的煤储量,并减去采区内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开采损失及准备煤量可采期内不能开采的煤量后,即为准备煤量。
计算公式:Q准=(LhMD-Q地损-Q呆滞)K式中Q准——准备煤量,t;L——采区走向长度,m;h——采区倾斜长度,m;M——采区煤层平均厚度,m。
矿井“三量”及“三量”可采期计算方法一、开拓煤量是在矿井可采储量范围内已完成设计规定的主井、副井、风井、井底车场、主要石门、采(盘)区大巷、回风石门、回风大巷、主要硐室和煤仓等开拓掘进工程后,形成矿井通风、排水等系统所圈定的煤炭储量,减去开拓区内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设计损失量和开拓煤量可采期内不能回采的临时煤柱及其它开采量。
开拓煤量按下式计算:Q开=(LhMD-C地损-Q呆滞)K式中:Q开——开拓煤量,t;L 已完成开拓工程的采(盘)区煤层平均走向长度,mh 已完成开拓工程的采(盘)区煤层平均倾斜长,mM开拓区域煤层平均厚度,mD――实体煤容重,t/m3;Q地损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t ;Q呆滞呆滞煤量,包括永久煤柱的可回采部分和开拓煤量可采期内不能开采的临时煤柱及其它煤量,t ;K――采区回采率。
二、准备煤量是在开拓煤量范围内已完成了设计规定的采(盘)区主要巷道掘进工程,形成完整的采(盘)区通风、排水、运输、供电、通讯等生产系统后,且煤与瓦斯突出煤层煤巷条带区域无突出危险的煤层中,各区段(或倾斜条带)可采储量与回采煤量之和。
准备煤量按下式计算:IIQ准=+ Qi)+ Q回i-1式中Q准准备煤量,t ;L――第i个区段的采煤工作面有效推进长度, ml i――第i个区段的平均采煤工作面长度,mM――第i个区段的煤层平均厚度,mD――第i个区段的实体煤容重,t/m3;K――第i个区段的工作面回采率;q i第i个区段的巷道掘进出煤量,t ;n――区段个数;Q回回米煤量,t o三、煤与瓦斯突出煤层煤巷条带区域无突出危险应当满足下列条件:(一)煤与瓦斯突出煤层所圈定的准备煤量范围内回采巷道及切眼的煤巷条带采取区域防突措施后,各单元评价测点测定的煤层残余瓦斯压力或残余瓦斯含量都小于预期的防突效果达标瓦斯压力或瓦斯含量、且施工测定钻孔时没有喷孔、顶钻或其他动力现象。
(二)开采保护层后,准备煤量或准备煤量范围内回采巷道及切眼的煤巷条带在保护层的有效保护范围内。
经济可采储量的计算是把储量资本化、按财务准则进行财务评估的一种方法,分为动态的现金流量法和经济极限法。
现金流量法当合同区或油气田已具有初始开发方案或重大调整方案时,评价经济可采储量采用现金流量法。
该方法是以一个独立开发工程项目所属的技术可采储量来整体计算。
首先根据技术可采储量减去已采出油(气)量,测算出剩余的技术可采储量;然后,根据开发方案或调整方案的逐年工作量、投产井数,预测出各年度的平均产油量(或产气量),再根据经济评价的基准参数,如采用的油气价、基准收益率,测算出项目在评价期内逐年销售收入,建立项目现金流入剖面。
根据项目逐年的勘探、开发投资和经营操作费用、应交纳的税金等全部的投入资金,建立项目现金流出剖面。
项目现金流量=项目现金流入-项目现金流出按照上述方法将全部产出资金、投入资金逐年折成现值,分别计算评价期内项目净现金流,并计算各方案的净现值及内部收益率,在评价期内历年的净收入变化到零时所对应的评价期内累积油气产量即是该项目的经济可采储量。
如果我们设计了多个可能的开发方案或者调整方案,对每个方案的经济可采储量都进行了经济评价,那么,根据计算结果就可以对各个方案进行优选,在这种方法中,经济综合评价往往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经济极限法未具有开发方案新增的技术可采储量或某一个独立的油(气)藏或开发层系为基本单元进行经济评估时,采用经济极限计算(现金流入=现金流出)。
计算步骤:第一步根据试采油(气)资料确定单井可能最大的稳定产量,参照已开发区同类储层井网密度,可能达到的产量高峰期、递减率,规划出各年度产油量(或产气量)。
计算期以采出技术可采储量95%为界限,从而确定计算期采出的技术可采储量。
第二步利用地区相类似油田资料确定油气生产经营成本;油气勘探开发投资亦可利用地区相类似油田资料按油藏钻井投资比例估算。
确定出油(气)藏剩余的经济极限产量。
现金流入=油(气)藏剩余经济极限产量×油气商品率×油气销售价格;现金流出=油(气)藏剩余经济极限产量×[油气生产经营成本+税金]+油气勘探开发投资月平均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