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储量计算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388.17 KB
- 文档页数:10
资源储量估算
(一)资源储量估算采用的方法
1、垂直平行断面法
利用相邻山垂直纵剖面进行资源储量估算的方法。
2、水平平行断面法
利用相邻的水平投影面积进行资源储量估算的方法。
3、两种方法对比
两种方法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采用的投影方法不同,所用计算公式完全相同,这两种方法统称平行断面法。
平行断面法中所用的计算公式为:梯形公式、截锥公式、楔形公式、锥形公式及矩形公式。
(二)平行断面法计算公式
1、梯形公式
V=(S1+S2)L/2
V——矿体面积
S1——较大的截面积
S2——较小的截面积
L——两面积间的间距
其中(S1-S2)/S1<40%
2、截锥公式
(S1-S2)/S1>40%
V=(S1+S2+2
s )L/3
1s
3、楔形公式(梯形公式的特例)
只有一边有面积,另一边为一条线,矿体为楔形。
V=SL/2
4、锥形公式(截锥公式的特例)
一边有面积,另一边为一个点,矿体为锥形。
V=SL/3
5、矩形面积(梯形公式的特例)
相邻两剖面间矿体为规则的矩形柱体。
V=SL。
矿产资源储量计算的原理和一般过程自然界产出的矿体大多数是形态复杂和矿化不均一的,无论用哪种方法计算矿产储量,其计算结果与实际储量间总存在着误差,只是误差的性质和大小可能不同而已。
我们的任务只是在于根据矿床(体)地质特征及其工程控制和地质研究程度,结合实际需要,找到既简便易行,又误差较小能满足要求的储量计算方法。
储量计算的基本原理就是人们把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形态复杂的矿体分割转变为体积与之大体相等、矿化相对均一的形态简单的几何体,运用恰当的数学方法,求得储量计算所需的各种参数,最后计算出矿产(矿石或金属)储量来。
储量计算的一般过程是:(1)确定矿床工业指标。
(2)圈定矿体边界或划分资源/储量计算块段。
(3)根据选择的计算方法,测算求得相应的资源储量计算参数:矿体(或矿段)面积 S,平均厚度M,矿石平均体重,平均品位,等等。
(4)计算矿体或矿块的体积V和矿石资源量/储量Q:或金属量P:(5)统计计算各矿体或块段的资源量/储量之和,即得矿床的总资源量/储量。
三、矿床工业指标的确定(一)矿床工业指标的概念和内容1 矿床工业指标的概念概念:矿床工业指标,简称工业指标,它是指在现行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工业部门对矿石原料质量和矿床开采条件所提出的要求,即衡量矿体能否为工业开采利用的规定标准。
意义:它常被用于圈定矿体和计算资源储量所依据的标准。
也是评价矿床工业价值、确定可采范围的重要依据。
工业指标的高低取决于矿床地质构造特征、矿产资源方针、经济政策和矿石采、选、冶的技术水平等。
反过来,矿床工业指标直接影响着所圈定矿体的形态复杂程度、规模大小、储量的多少、采出矿石质量的高低及对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的正确认识,进而影响到确定矿床开采范围,生产规模、采矿方案和选矿工艺,开采中的损失与贫化率、选矿回收率等技术参数的确定;最终影响到矿山生产经营的技术经济效果、矿产资源的回收利用程度和矿山服务年限等。
工业指标是地质与技术经济联合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剖面法计算储量公式剖面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自然资源储量的方法,尤其在矿产资源的估算中被广泛应用。
剖面法通过对地质剖面的观测和测量,结合地质模型,计算出自然资源(比如矿石、煤炭、石油等)的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剖面法的计算公式和计算过程。
首先,剖面法的计算公式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截面面积计算公式和割线剖面积计算公式。
一、截面面积计算公式截面面积计算公式用于计算地质剖面上截面的面积。
假设地质剖面是通过n个点(从剖面的一端到另一端)进行测量的,每个点的测量结果是x_i,对应的剖面上的宽度是w_i,则截面面积计算公式为:A=0.5*(x_1*w_1+(x_2-x_1)*w_2+...+(x_n-x_(n-1))*w_n)其中,A表示剖面的面积。
二、割线剖面积计算公式割线剖面积计算公式用于计算地质剖面中截取其中一段时,该段剖面的面积。
假设地质剖面的起点是x_0,终点是x,对应的宽度是w,则割线剖面积计算公式为:A_1=0.5*(x-x_0)*(w_0+w)其中,A_1表示剖面的面积。
三、剖面法储量计算公式根据剖面法的计算过程,储量的计算是基于剖面面积和岩石或矿石的平均容重进行的。
假设剖面上各截面的面积是A_i,对应的岩石或矿石的平均容重是ρ_i,则储量的计算公式为:V=A_0*ρ_0+(A_1-A_0)*ρ_1+...+(A_n-A_(n-1))*ρ_n其中,V表示储量的大小。
剖面法的计算过程如下:1.在研究区域内选择需要进行估算的地质剖面。
2.对剖面进行地质观测和测量,得到剖面上各点的测量结果。
3.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剖面的截面面积,即使用截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每个截面的面积。
4.对剖面进行截取,选择需要计算储量的部分。
5.根据截取的部分计算割线剖面积,即使用割线剖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剖面的面积。
6.根据剖面上各段的面积和对应的岩石或矿石的平均容重,使用剖面法储量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得到储量的大小。
值得注意的是,剖面法是一种相对粗略的计算方法,它基于对剖面的观测和测量,对地质条件的变化和不均匀性并没有全面考虑。
矿产资源的评估与储量计算矿产资源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评估与储量计算对于制定有效的开采策略和管理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矿产资源的评估和储量计算进行探讨,并介绍相关方法和技术。
一、矿产资源评估的重要性矿产资源评估是指对矿产资源进行量化和定量评估的过程。
它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关系到矿产资源的开发价值、开发潜力和可持续利用。
通过评估可以确定矿产资源的品位、储量、分布和产状等特征,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矿产资源评估的方法1. 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矿产资源评估的基础,通过对矿区进行实地观察和采样,收集矿石和岩石样本,以了解矿产资源的产状、品位和规模等情况,为后续的储量计算提供数据支持。
2. 重力测量法重力测量法是一种基于地球引力场的矿产资源评估方法,通过测量地面上的重力值和重力异常值,推算出地下矿体的重力异常,从而获得矿体的大致尺寸和形态,对储量进行初步估算。
3. 电磁法电磁法主要用于寻找矿体的存在和定量评估矿产资源,通过测量地下的电磁场变化,可以推断出地下矿体的性质和规模。
该方法在矿产资源评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4. 地震勘探法地震勘探法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特性来识别和评估矿产资源的方法。
通过测量地下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反射、折射等特征,可以判断地下矿体的存在和分布情况。
三、矿产资源储量计算的方法1. 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是指通过地面或井下的测量手段,直接对矿井或矿区进行测量,获取储量的数据。
常用的直接测量方法有石灰石等表露矿的岩土物理探测和煤矿的综合地质测量等。
2.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是通过样本调查和统计推算的方法来估算储量。
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包括样本调查法、适应度频率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对局部地质数据的采集,经过统计处理,推算出整个矿床或矿区的储量。
3. 矿体测量法矿体测量法是指通过对矿体进行测量,再计算出矿体体积和品位,从而得到储量的方法。
常用的矿体测量法有割切法、剖面法、模型法等。
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202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矿产资源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变得越来越稀缺。
为了更好地管理矿产资源,确保其有效地使用,进一步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矿产资源管理法》(2010年修订),现就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作出如下规定:一、储量规模划分标准1.储量大于2亿吨,划定为大型储量。
2.储量介于100万吨至2亿吨,划定为中型储量。
3.储量小于100万吨,划定为小型储量。
二、储量规模计算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法》,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应按以下方法计算:1.产资源的储量规模,应以其资源量、平均分布状况、储量结存质量等因素综合考虑,结合实际情况,以资源量及其含量大小划分为储量规模。
2.量按资源量及含量计算,以资源量和含量之积为准。
其计算公式为:资源量(吨)×量(%)/100 =量规模(万吨)三、储量评价标准1.源量:指矿产资源的地质找矿可能性指数(GPI),根据GPI设定矿产资源量评价标准:A. GPI大于1.5的为高等级资源;B. GPI介于1.0至1.5的为中等级资源;C. GPI介于0.8至1.0的为低等级资源;2.量:指矿产资源中有效元素的含量,不同有效元素的含量标准有所不同,在若干元素具有有效含量时,取含量最高者作为评价标准。
四、储量类型划分标准根据矿产资源储量结存形式和资源开采技术类型,将储量划分为矿产资源型、工业矿石型、金属矿型、电石炉煤型及其他矿产资源型: 1.产资源型:指普通型碱性、半碱性、酸性矿床及其他矿产资源,分为金属类、非金属类和稀土类。
2.业矿石型:指工业原料、矿渣及其他非金属矿石,可分为非金属类和找矿原料类。
3.属矿型:指含金属的软化矿、金属矿、超硬及硬质矿物等,分为稀有金属类和非稀有金属类。
4.石炉煤型:指炉煤、焦炭、煤泥等,可分为炉煤类和焦炭类。
5.其他矿产资源型:指土砂石、滑石、粗面磨石等。
五、储量划分标准的其他规定1.储量的分布规模、储量类型、储量质量、储量运输成本、储量综合经济价值等因素考虑在内,进一步确定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
资源储量计算方法资源储量计算方法资源储量计算方法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地质找矿,矿产资源勘查目的是找到符合当前工业要求的矿产资源,并通过勘查手段、选冶实验以及工业指标来确定矿体边界(即矿与非矿),并圈出达到经济技术指标的工业矿体,估算资源/储量。
矿产资源/储量是地质勘查报告的核心内容,是矿山建设的依据,是矿政管理的基础,是矿权交易的标的物。
本文以最简单的层状固体矿床——煤炭为例,谈一下关于储量计算的东西。
本文的采用的案例为XX省XX县XX镇XX煤矿,数据也来源此。
1、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和工业指标资源储量估算必须在有效的矿权范围内进行。
矿权范围分为采矿许可范围、勘查许可范围、划定矿区范围或矿业权设置方案。
采矿许可范围、划定矿区范围或矿业权设置方案是三维的,其范围用拐点坐标和标高表示,勘查许可范围是二维的,只有平面范围。
资源储量估算范围都是三维的,包括平面范围和标高范围,平面范围用拐点表示,以矿权证上载明的拐点和标高为准。
探矿许可证上没有载明标高,以实际估算煤层赋存标高为准。
关于资源储量估算的垂深,中、高山区以含煤地层或主要含煤段出露的平均标高起算,垂深为1 000m。
根据《中国煤炭分类》GB5751矿区范围内煤种主要为无烟煤,煤层一般倾角5-16°,平均8°依据《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的规定,确定的煤层最低可采厚度为0.80m,煤层最高原煤灰分(Ad)40%,原煤全硫(St.d)≤3%,原煤全硫(St.d)>3%,最低发热量小于Qnet,d 22.1 MJ/kg的单独估算。
2、资源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依据经过勘探所获得的资料分析研究验证,有可采煤层6层(17、18、19、22、24、26煤层)。
可采煤层参与资源储量的估算,可采煤层分为全区可采煤层、大部可采煤层、局部可采煤层。
不可采煤层,是指在评价范围内其可采部分面积小于三分之一,或者虽然占有一定的面积,但分布零星,不便或不能被开采利用的煤层,过去通常不估算其资源储量。
SD法,什么是SD储量计算法2008/12/09 14:07[矿业 ]1997年在北京通过国家级评审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 SD法在储量计算领域,SD法理论和方法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完全适用于地质、矿山等生产领域的应用,为国际储量计算学科理论方法方面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
1997年10月,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发函" 同意培训和推广应用SD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 。
2002年,SD法被正式列入国家标准GB/T13908-2002和相应的全部行业标准及各大院校正规教材。
一、什么是SD储量计算法SD法是20世纪末在中国诞生的一种全新的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法及储量审定法。
SD法是动态分维几何学储量计算及储量审定法的简称,也是结构曲线积分储量计算及动态分维储量审定法的简称为什么叫“SD”?“SD”是用中国汉字拼音得来的词,有三种含义。
a.理论方法方面:SD是结构曲线(Structure curve)积分计算和动态分维审定的矿产资源储量方法,取结构曲线中的Spline函数的字头“S”和动态分维的汉音字头“D”,即“S D”。
b.方法原理方面:以搜索递进为主,取“搜索”“递进”的汉语拼音字头,亦即“SD”。
c.方法功能方面:具有从定量角度审定矿产资源储量的功能。
取“审定”一词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即“SD”。
以“SD”命名,既符合中国人的习惯,也符合西方人的习惯,不仅称谓简单,而且具有理论、原理、方法和功能几个方面的含义。
SD法是一种全新的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及系统。
既不同于过去由前苏联引入并在中国沿用了数十年的传统方法,也区别于由克立格教授和马特隆教授创立的地质统计学克立格法。
二、SD法的构成:SD法是一套全新的储量方法体系,它的体系是由SD理论、原理、SD系列方法及其SD软件应用系统构成。
即:一套理论、四条原理、两大方法、八组公式、系列软件SD法产生的背景从地质勘探评价到矿床开采的整个工作过程,各个阶段都需要根据不同任务的要求,对矿床进行多次储量计算。
储量计算公式储量计算公式是地质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用于确定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储量。
储量是指地下岩石中所蕴藏的可采储量。
准确地计算储量对于能源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储量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首先,要计算一个油藏的储量,需要准确地了解该油藏的几何结构、岩石物性、脆弱岩石和非脆弱岩石的比例、裂缝的存在等。
然后,通过实地勘探、地震、测井等方法获得有关数据,并应用储量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常见的储量计算公式有体积法、含量法、比率法和历史数据法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1. 体积法:体积法是根据岩石的几何结构和物性,通过计算油藏的体积来估算储量。
其公式为:储量 = 体积× 饱和度× 孔隙度× 储层厚度× 孔隙储层效应系数× 有效井密度。
其中,体积是储层的几何体积;饱和度是指油气的占有比例;孔隙度是指岩石中的孔隙空间比例;储层厚度是指岩石的有效储层厚度;孔隙储层效应系数是指孔隙度和饱和度的组合效应;有效井密度是指油井的裂缝密度。
2. 含量法:含量法是根据岩石中油气的含量来估算储量。
其公式为:储量 = 含油气面积× 面积× 厚度× 有效井密度× 饱和度。
其中,含油气面积是指地震资料中的含油气面积;面积是指地质剖面中含油气的岩性面积;厚度是指岩石的储层厚度。
3. 比率法:比率法是通过将某一指标与已知油气田的数据进行比较来估算储量。
常用的比率有原油富集系数、含油气比、采出率等。
4. 历史数据法:历史数据法是通过对已开采油气田的生产动态、损耗率等数据进行分析来估算储量。
根据历史数据,结合生产阶段的地质信息和经验值,可以采用不同的公式进行推算,如Arps公式、Hubbert公式等。
在实际应用中,储量计算常常会结合多种计算方法,以提高计算准确度。
同时,还需要考虑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数据质量的可靠性以及储层特性的差异性等因素。
固体矿产资源量储量计算方法储量是指探明和已经被证实的固体矿产资源中能够经济开采的部分。
储量的计算是对已知矿产资源中可供开采的数量进行估算,通常包括证实储量和潜在储量。
证实储量是指在有关地质、矿产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勘探和采样等工作已经被证明存在的矿石数量。
证实储量计算方法主要包括:(1)地质勘探法:通过地质勘探工作,包括地质调查、钻探、采样等,确定矿床的规模、品位以及矿石的分布等信息,进而推算矿床的储量。
(2)矿石评估法:通过对矿石进行取样测试,分析其成分、品位等信息,结合已有的地质调查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矿石的储量。
(3)神经网络模型法: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对已有的矿石样本数据进行训练,通过预测和模拟,推算出未知区域的矿石储量。
潜在储量是指尚未被证明的、但根据地质和勘探证据可以推测存在的矿石数量。
潜在储量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1)地质潜力评价法:通过综合考虑地质构造、矿石赋存条件以及已有勘探数据,对未知区域的地质潜力进行评价,进而推测出潜在储量的数量。
(2)地质统计法:通过统计已有矿床的规模、品位等信息,结合地质条件和勘探数据,利用概率分析方法,预测出未知区域的潜在储量。
(3)综合指标法:通过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综合考虑矿床周围的地质条件、地质勘探信息等多种因素,对潜在储量进行定量评估,得出其数量。
资源量是指地壳中存在的固体矿产总量,包括已探明的储量和未探明的潜在储量。
资源量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完全勘探法和传递因子法。
1.完全勘探法完全勘探法是指针对其中一特定地区,通过全面地进行地质勘探工作,包括地质调查、钻探、采样等,对所有地质构造和各个层次进行深入细致的勘探。
通过对全面勘探区域内已探明储量的估算,再结合周边同类地质构造的勘探数据,推算出该特定地区的资源量。
2.传递因子法传递因子法是指将已探明的储量数据应用到类似的未勘探区域,通过确定相似地质条件和控制因素,按比例将已知资源量扩展到未知区域,得出资源量的估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