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置管注食法在鼻咽癌吞咽困难中的临床应用
- 格式:pptx
- 大小:4.48 MB
- 文档页数:1
间歇性鼻胃管置入法在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摘要]目的:研究间歇性鼻胃管置入法在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7月到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62名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31名患者,对照组采用持续鼻胃置管法系统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采用间歇性鼻胃置管法方式协同吞咽功能训练,对比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情况。
结果:观察患者的吞咽功能情况改善和置管的满意度都优于对照组。
结论:间歇性鼻胃管置入法能够改善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能吞咽功能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间歇性鼻胃管置入法;脑卒中;吞咽障碍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约37%~78%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同时又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误吸和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1],为了保证进食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一般入院患者首选留置鼻饲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但是由于长期留置胃管可能会导致的食管反流和误吸;容易压迫鼻、咽喉部的粘膜,增加患者的不舒适。
留置胃管一定程度上影响软腭上抬,会厌翻转,对吞咽功能恢复产生干扰[2]。
间歇性鼻胃管置入法主要在进食之前将胃管经口腔插入患者的胃部,可以给患者进行流质事物、药物、水的注入,结束之后在拔出的一种营养供给的方式[3]。
脑卒中患者中有近一半的患者存在吞咽功能障碍的问题,在具体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过程中因为护理人员不足,对间歇性鼻胃管置入法应用不多,缺乏重视,本文将其应用在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中,分析其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8年7月~2019年10月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62例。
其中观察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为58.0±7.8,对照组男14例,女17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为60.0±6.2。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和诊断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项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卒中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证实;②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③患者入院之后进行吞咽功能障碍检查,确诊存在吞咽功能障碍的情况;④无认知障碍或轻度认知障碍但能够配合检查及遵循治疗指令;⑤患者咽反射减弱或消失。
间歇性经口胃管置管鼻饲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今年61岁的张大爷,因为年事已高,加上年轻时候工作压力较大,到老了总是有神经衰弱的表现。
最近突然出现类似中风的病症,半身麻木,口角流涎,家人连忙打120将其送至医院,经过医生的确诊,认为张大爷患脑卒中,需要住院治疗。
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告知家属患者吞咽功能受到影响,需要鼻饲供给营养,告知家属为患者采用的是间歇性经口胃管置管鼻饲方式。
患者家属不理解间歇性是什么意思,也不清楚经口胃和经鼻之间的差异之处。
相信这也是很多人的医学知识盲区,那么间歇性经口胃管置管鼻饲方式究竟有何优势呢?1 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指的是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的急性脑损伤,进而对脑组织机体支配功能造成较大影响。
脑卒中致病因素较多,和患者年龄、不良生活习惯、常年用药,以及原发疾病的严重程度息息相关,患者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周身麻木、偏盲、面瘫、头晕、头痛等临床表现,对患者正常生活质量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若未经及时有效的治疗,脑卒中极有可能在病情发展的过程中,增加脑卒中面积,引起各类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如果是轻症患者,在针对性干预过后,有治愈的可能,且轻易不会留下后遗症。
如果是重症患者,则治愈难度极高,而且会引发失语、偏瘫等后遗症。
2 脑卒中为何会引发吞咽障碍?由于脑卒中会影响大脑对机体的支配能力,换言之,患者即使意识清醒,也无法自主完成生理动作。
吞咽障碍之所以会出现,和患者口唇闭合功能、舌运动功能降低等相关。
此外,部分患者软腭运动能力较差,声门无法正常关闭,会厌软骨无法正常折返,咽肌收缩幅度的下降,都可能对吞咽功能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通常会表现为进食和饮水的呛咳,进食速度应会远远低于常人。
由于无法正常进食,患者很容易营养不良或脱水,打破机体水电解质平衡,对于患者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效果极为不利。
因此,针对脑卒中患者,在临床治疗的同时,护理人员常会通过间歇性经口胃管置管鼻饲的方式,保障患者体内营养所需。
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 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2):225 226.[8]朱俊,安彦玲.认知行为疗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6,30(14):1740 1743.[9]赵婕.思维导图在指导糖尿病患者走出胰岛素注射误区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8,25(13):69 73.[10]王敬斋,张树荣.Zung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对消化内科门诊患者焦虑抑郁的测评[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6,28(3):150 153.[11]吴晶,程淑平,吕春梅.恶性骨肿瘤患者希望水平和人格特征及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J].现代临床护理,2015,14(3):5 8.[12]王振中,崔寅鹏,郭艾.SF 36量表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健康情状评估的应用[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5,36(6):974 977.[13]张秀英.心理干预在结肠癌术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6):2274 2275.[14]LeeSP,SungIK,KimJH,etal.Theeffectofemotionalstressanddepressionontheprevalenceofdigestivediseases[J].JNeurogastroenterolMotil,2015,21(2):273 282.[15]李立平,段红艳,刘卫静.个性化心理护理对晚期肺癌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5,44(20):2876 2877.(本文编辑:曾丽琼)DOI:10.19791/j.cnki.1006 6411.2020.31.062工作单位:430022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康复医学科黄倩:男,本科,护师收稿日期:2019-04-18※康复护理间歇性经口胃管置管鼻饲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黄 倩 黄 梅摘要 目的 探讨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在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它通常会导致各种吞咽功能障碍。
对于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来说,日常进食和饮水会变得非常困难甚至危险。
传统的饮食方式可能会引发误吸或窒息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进食方式对于这类患者至关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在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我们需要了解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对患者的影响。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堵塞导致的脑组织损伤,它会导致吞咽困难的问题。
患者可能出现口腔失醒,舌肌麻痹,咽部肌肉麻痹等症状,较严重时甚至无法自行进食。
传统的喂食方法可能会导致误吸,引发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寻找一种安全的喂食方式成为了当前的焦点。
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喂食方法,它通过在患者口腔内置入饲管,将饮食直接输送到食管中,避免了食物经由口腔和咽部的传统进食路径,从而降低了误吸的风险。
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还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定时喂食,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减少了其他喂食方法所需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它在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并非适用于所有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
由于饲管需要通过口腔插入到食管中,因此对于口腔和牙齿方面有严重问题的患者可能不太适用。
患者本身对该技术是否适应也需要进行评估,否则可能会引发其他并发症。
所以在推广应用之前,还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和评估。
针对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已经在一些医疗机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实践证明,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减少误吸的风险,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改善其生活质量。
我们可以看到,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对于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在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常见并发症之一是吞咽功能障碍。
吞咽功能障碍会导致患者吞咽困难、噎食甚至误吸,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可以通过管腔直接输送营养物质至食管,绕过口腔和咽喉部,减少吞咽困难引起的食物误吸的风险,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
因此,对于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在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在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安全性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该技术在患者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对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和饮食功能的作用。
研究相关影响因素,可以为临床医生在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研究对该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可以为未来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借鉴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促进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
1.3 研究意义脑卒中患者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数量也逐渐增多,给医疗工作和社会健康带来了严峻挑战。
因此,探讨并研究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对于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该技术进行营养支持和管理,可以更好地保障患者的饮食安全和营养摄入,减轻患者的吞咽困难和营养不良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研究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在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意义重大,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法用于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观察张建红【摘要】目的:探讨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法对于改善脑卒中后患者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将入选的65例由脑卒中引起的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采用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法协同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采用持续经鼻胃管置管鼻饲法协同吞咽功能训练,干预14 d后分别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法对脑卒中引起的咽期吞咽障碍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并在临床推广应用。
【期刊名称】《护理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2页(P51-52)【关键词】胃管置管,经口,间歇;鼻饲;脑卒中;咽期吞咽障碍【作者】张建红【作者单位】江山市人民医院,浙江江山 324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法即进食前将胃管经口腔插入胃内,经胃管将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水与药物注入胃内,注入完毕随即拔管的营养供给法,既是一种进食代偿手段,也是一种治疗吞咽障碍的方法[1]。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有报道30%~50%的脑卒中患者伴有吞咽困难[2]。
临床上由于护士工作量大,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法开展得较少,我科将此法应用于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6月入住我科的脑卒中患者65例,其中男40例,女25例,年龄59~80岁,平均69.5岁;脑卒中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通过的标准[3],均经头颅CT/核磁共振证实。
所有病例入院后3 d内由康复医师进行吞咽功能检查、评估(如饮水试验等),确诊为咽期吞咽功能障碍,简易智能评分≥17分,确定为意识清楚,能配合治疗。
根据患者入院时床位,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在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1. 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的基本原理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Intermittent Oral and Esophageal Tube Feeding, IOETF)技术是一种辅助性喂养技术,它通过在饮食中插入鼻饲管或胃造瘘管,使患者获得必要的营养和水分。
该技术的原理是通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将液体饮食和营养液注入患者的食管或胃内,从而减少因吞咽功能障碍而导致的吞咽困难和窒息风险。
IOETF技术还可以避免由于误吸或吞咽困难导致的肺炎和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
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常常出现吞咽困难、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等症状,导致吞咽食物时易发生误吸或窒息。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临床医生通常会将患者进行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
对于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来说,采用IOETF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安全可靠:IOETF技术可以避免脑卒中患者因吞咽困难而引起的误吸和窒息,保障患者的饮食安全。
(2)满足营养需求:通过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和进食能力,合理调配营养液的种类和剂量,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
(3)促进康复:IOETF技术可以减少患者由于吞咽困难而导致的营养不良和体力消耗,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康复进程的提高。
临床研究表明,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在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该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吞咽困难和误吸的风险,提高患者的饮食安全性。
IOETF技术可以帮助患者获得充足的营养,减少营养不良和体力消耗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通过合理调配营养液的种类和剂量,IOETF技术还可以保护患者的消化系统,减少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来说,采用IOETF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应用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的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饮食流速: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在注入营养液时,需要控制饮食流速,避免造成窒息或肠胃不适。
改良间歇鼻饲法在脑卒中致吞咽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目的调查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应用间歇胃管鼻饲的可行性。
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6月~2016年4月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30例设为实验组,应用改良间歇胃管鼻饲方法,在2015年6月~2016年4月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30例对照组,单纯应用鼻胃管喂养。
比较两种鼻饲方法的应用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吞咽困难鼻胃管插管的成功率。
结果40 d后,实验组吞咽功能是优于对照组(P<0.05),护士鼻胃管插管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改良间歇式胃导管可以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标签:改良间歇式胃管;脑卒中;吞咽困难脑卒中后患者吞咽困难,吞咽功能恢复较慢,要经常通过胃管注射食物以满足身体的需要,目前临床普遍使用留置胃管的方法,即鼻胃管置入和常规4 w更换1次鼻胃管,鼻胃管留置在患者体内管很长一段时间,期间易发生反复打嗝、肺部感染、意外脱管,拔管困难或耐受性减弱和自己拔管等情况;使用间歇鼻饲方法,即每次吃的时候放置胃管,吃完饭后拨除以减少上述问题的发生,但单日插鼻导管次数多的时候,容易插导管带来很多不适和导管费用增加[1]。
我们改进改良间歇鼻饲方法,即插胃管,插管1次/d,上午8点插,晚上20点拔,如此循环。
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需要一个更容易接受,并发症少,社会效益显著,可以广泛接受的鼻饲方法。
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是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高达50%~70%,吞咽困难的患者很难成功的将食物通过食管送到胃,所以通过鼻导管鼻饲的方法,增加营养摄入,临床使用鼻胃管,对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来说是可行的,我们发现,3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间歇性胃管鼻饲方法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插管的成功率,护理经验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5年6月~2016年4月60例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的选择均为磁共振确诊卒中。
纳入标准:①清醒,生命体征平稳;②吞咽困难;③没有口腔疾病患者。
间歇经口置管管饲法(IOE)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发布时间:2021-09-02T15:41:09.48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6期作者:傅娟[导读] 目的探究分析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间歇经口置管管饲法(IOE)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
傅娟涪陵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 408000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间歇经口置管管饲法(IOE)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
方法:采用统计对照分析的方法,随机选取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并分组。
对照组15例,给予鼻饲管管饲法护理;干预组15例,给予间歇经口置管管饲法护理,综合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吞咽障碍程度以及治疗效果。
结果:干预组患者的误吸、感染、粘膜损伤明显少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的吞咽障碍恢复1级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干预后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间歇经口置管管饲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避免误吸、肺部感染、粘膜损伤,临床护理效果明显。
为研究IOE临床护理效果,对本院3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综合分析,现将研究分析结果做一个总结: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选取30例作为研究对象。
上述研究对象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8例,患者年龄在55-9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8.5岁。
1.2方法选择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其中对照组使用给予鼻饲管管饲法护理,干预组使用间歇经口置管管饲法(IOE)护理。
对照组:给予鼻饲管管饲法护理。
在实施护理前,患者保持半坐卧位,采用石蜡油对胃管前端进行润滑,自鼻腔正中向咽后壁送入,至患者咽喉部位时指导患者做吞咽动作,插入深度以45~55 cm为宜,将其固定于面颊,通过鼻胃管注入水与流质食物,6 -8次/ d 。
干预组:给予间歇经口置管管饲法(IOE)护理。
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在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肢体瘫痪、语言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以及吞咽功能障碍等。
在脑卒中患者中,吞咽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它会导致患者出现吞咽困难、进食不畅、咳嗽及误吸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如何有效地改善吞咽功能,提高进食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而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正是一种针对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本文将对该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概述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intermittent nasogastric tube feeding)技术是指通过胃管或肠管将营养物质直接输送到胃部或肠道中,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相较于口服进食,该技术可以避免患者由于吞咽功能障碍而导致的吞咽困难、误吸等问题,确保患者能够获得充分的营养。
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还能减少患者的劳累和疲惫感,提高进食效率,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提高。
二、脑卒中患者合并吞咽功能障碍的特点脑卒中患者合并吞咽功能障碍的特点主要包括吞咽困难、进食不畅、咳嗽及误吸等问题。
由于脑卒中导致了口腔及咽喉部的肌肉和神经功能受损,患者的吞咽动作不协调,进食时容易咳嗽、误吸,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进食能力和生活质量。
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合理的饮食方式和营养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三、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在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中的应用1. 增加营养摄入量由于脑卒中患者合并吞咽功能障碍,他们往往难以通过口服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从而导致营养不良和体重减轻。
而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可以通过直接输送营养物质到胃部或肠道,保证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摄入量,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体重恢复。
2. 提高进食效率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因吞咽功能障碍而导致的进食困难不仅会增加患者的进食时间和劳累感,还容易引起咳嗽和误吸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进食效率。
观察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在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在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54例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病例,双盲法纳入试验组与普通组(n=27)。
普通组使用常规鼻饲管留置喂食法,试验组应用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
比较两组病例吞咽障碍症状的改善率及并发症出现率。
结果:试验组病例的症状改善率是96.3%,普通组病例的症状改善率是77.78%,试验组症状改善率更高(p<0.05)。
试验组病例共出现2例并发症,普通组共出现9例并发症,普通组并发症出现率较高(p<0.05)。
结论: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可改善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症状,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适合推广使用。
关键词: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吞咽障碍主要是各类原因所诱发的吞咽器官功能损伤,难以通过口腔自主进食的情况[1]。
脑卒中患者多合并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症状,对其身体免疫能力、恢复速度等均会产生较大影响。
长时间营养不足则会增加其他症状发生率,危及病患生命[2]。
为了深入探究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技术的应用效果,文章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54例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病例,根据比较的结果讨论,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基础资料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54例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病例,双盲法纳入试验组与普通组(n=27)。
普通组男女比值15:12,年龄53-78岁,均值(63.75±6.83)岁。
试验组男女比值14:13,年龄53-79岁,均值(63.46±6.97)岁。
两组基线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可比较分析(p>0.05)。
1.2 干预方法两组均由专业人员实施吞咽功能训练,30min/次,1次/d。
普通组使用常规鼻饲管留置喂食法,胃管经鼻腔置入胃中且持续留置。
间歇性经口置管管饲法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间歇性经口置管管饲法在吞咽障碍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我科2016年10月至2017年7月期间的60例脑卒中引起吞咽障碍并留置鼻胃管的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60例患者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应用间歇性经口置管管饲法,对照组患者应用留置鼻胃管管饲法,2组均配合常规的吞咽康复训练。
一个月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和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经治疗1个月后,实验组吞咽功能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间歇性经口置管管饲法可加快吞咽功能的恢复,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关键词】间歇性经口置管管饲法;脑卒中;吞咽障碍吞咽障碍在卒中患者中很常见,急性期有29%~64%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1],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无主动吞咽的生理反射,进食困难,临床上往往会采用鼻胃管来进行胃肠道的营养支持,保证胃肠道功能正常,改善患者的营养情况,以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2]。
但持续留置鼻胃管可引起胃食管反流、粘膜出血、吸入性肺炎等诸多并发症。
间歇性经口置管管饲法指进食时经口插管,进食后拔除导管的进食方法。
食物经食管摄入,符合生理规律,能在短时间内摄取,可刺激食道壁诱发食管开始的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发生胃肠蠕动功能紊乱的机会少,避免了长期置管所致的并发症(皮肤黏膜溃疡、呃逆、反流),减少误吸发生率。
我科对吞咽障碍患者持续留置鼻胃管管饲法和间歇性经口置管管饲法进行临床研究,探讨对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改善吞咽功能,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收集我科2016年10月至2017年7月期间的60例脑卒中引起吞咽障碍并留置鼻胃管的患者,经过相关的医学检验,这些患者全部符合脑卒中的相关标准,并且排除了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和精神疾病的情况。
实验组患者30例,其中男性患者为20例,女性患者为10例,年龄在40岁至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22±3.61)岁。
间歇置管管饲法对鼻咽癌放疗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病耻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530000【摘要】目的:探讨间歇置管管饲法对鼻咽癌放疗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病耻感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本研究拟将 2020 年 7 月-2021 年 6 在我院康复医学科联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鼻咽癌吞咽功能障碍需要置管进食的患者60 例患者为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表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将应用常规置管管饲法的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经口间歇置管管饲法的设为干预组,每组患者各30例,均经患者同意后开展此次试验。
结果:在试验结束后,对患者采用量表形式对病耻感进行了评分,干预组患者的病耻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
结论:采用间歇置管管饲法对鼻咽癌放疗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减少患者的病耻感,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鼻咽癌放疗;吞咽功能障碍;间歇置管管饲法;病耻感;应用效果现今鼻咽癌的治疗多采用多学科、综合性治疗方式,而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但是对较高分化癌,病程较晚以及放疗后复发的病例,手术切除和化学药物治疗亦属于不可缺少的手段[1]。
而有很多进行放疗的鼻咽癌患者会出现吞咽功能障碍,这样的患者都会进行置管进行管饲,以保证患者营养的摄入量,但长期进行置管管饲,患者在内在及外在会存在一些病耻感[2]。
本次试验,通过采用间歇置管管饲法对鼻咽癌放疗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病耻感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拟将 2020 年 7 月-2021 年 6 在我院收治的60例患者为调查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60例患者中有34例为男性,其余为女性,年龄在23--6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8.6岁。
纳入标准,经鼻咽镜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 NPC,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NPC 组织病理学分类诊断标准,生命体征相对平稳,且不能从口中进食且无口腔、咽喉部疾病,患者意识较清醒,而且无重大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自愿参加此次试验,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有重大疾病者和不符合上述条件予以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