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什么是文学?(比较文学概论 ) PPT
- 格式:ppt
- 大小:537.50 KB
- 文档页数:25
《比较文学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章:什么是比较文学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定义三大阶段:一、发生在欧洲、以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美洲、以美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二阶段和发生在亚洲、以正在形成的中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三阶段。
1886年,波斯奈特提出:“比较文学是关于‘文学进化’的一般理论,即文学要经过产生、衰亡这样一个进化过程”。
后随着达尔文进化论衰退而衰退。
19世纪的法国受孔德实证主义影响,于是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的法国学派便应运而生。
法国学者提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而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国与国之间的文学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
第一阶段,法国学派:梵·第根,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理论第一人,在实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一套严密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一方面以“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对文学研究进行划分,以影响研究为主轴,为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他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确定为文学的同源性,为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学理依据。
构建了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三大理论支柱: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
梵·第根认为比较文学即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含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
不足:抛弃了对“文学性”的分析,以实证性的影响为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设限。
梵·第根之后,法国学者们开始渐渐抛弃“总体文学”,企图将其并入“比较文学”。
第二阶段:美国学派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对比较文学的定义(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而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领域的比较。
贡献之处:平行研究。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第一节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门诞生于十九世纪末期的新兴学科,是一门对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也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的学科。
一、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1、比较文学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
2、比较文学的史前史与学科史由于西方历史文化的一体性,西方人在比较文学的史前史阶段主要进行跨越民族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随着科学文化的迅猛发展和比较的意识与方法在学术界的广泛运用,随着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比较文学学科开始形成,其标志是:(1)出现了比较文学杂志:(2)出现了比较文学理论著作;(3)大学里设立了比较文学课程。
比较文学形成后,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五十代:法国学派——从事影响研究(“跨越”、“国际文学史”),为其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使用严谨求实的研究方法(考据),并用累累的研究成果证明了比较文学的价值,使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确立了牢固的地位,功不可没。
但是,法国学派的理论与实践有狭隘性、机械性以及文学沙文主义倾向等局限。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美国学派——从事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跨越国家界限与学科界限”、“文学研究”),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也使比较文学有了向纵深发展的可能性,但有狭隘性和理论不够严密、导致研究范畴过于宽泛的弊端。
(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中国学派——开创了跨文化体系的东西方文学以及东方各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为进行全球范畴内的比较文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中国比较文学在史前史阶段更多地进行跨学科研究。
鸦片战争之后,林纾、梁启超、王国维等学者就中外文学、文化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拉开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序幕。
“五四”时期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时期,中国学者从西方引进了这门学科。
茅盾、吴宓、许地山等学者写出了有份量的学术论文,一些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