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概论共6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15.11 MB
- 文档页数:60
比较文学概论1. 介绍比较文学是一门跨越国界、文化和语言的研究领域,旨在比较和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体裁、风格和传统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文学进程、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以及文学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
2.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发展比较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欧洲,当时学者们开始关注不同国家和文化间的文学作品。
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比较文学学者开始系统地研究并比较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相似和差异。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兴起,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涵盖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和地区。
3.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3.1 文本比较文本比较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核心方法之一。
通过在作品之间进行比较,研究者可以发现并分析作品之间的共同主题、文体、叙事结构等。
文本比较的目的是揭示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同时也有助于理解作品的独特之处。
3.2 文化和历史比较除了文本比较,比较文学也关注文化和历史的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间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这种比较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3.3 地域与国家比较比较文学研究也可以从地域和国家的角度进行。
通过比较不同地域和国家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文学作品中反映出的地域性和国家性特征。
这种比较有助于理解文学作品与地域、国家和民族身份之间的关系。
4. 比较文学的意义比较文学的研究对于培养跨文化理解和全球视野至关重要。
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我们可以超越文化边界,了解不同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
比较文学研究还可以促进文学的多元发展和传播,丰富人们的审美和文化体验。
5. 比较文学的挑战和前景尽管比较文学研究具有许多优势和潜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语言障碍,因为不同文学作品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创作。
此外,文化差异和历史背景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比较文学的困难。
幻灯片1幻灯片2第一章让我们走近比较文学幻灯片3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1、全球化的界定】●作为一个历史的或历时的过程,全球化的特称却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地球村●(global village)幻灯片4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是讯息”,“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媒介使人自恋和麻木”,“我们正在回到重新部落化的世界”,印刷术、广播、电影是“热”的,口语、手稿、电话、电视是“冷”的……幻灯片5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什么是文化转型时期?●所谓文化转型时期,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短裂,同时又进行急剧的重组与更新。
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时期,五四时期。
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国壁画魏晋南北朝五四时期的中国幻灯片6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文化发展的规律与特征●●“认同”与“变异”●认同:认同,巩固主流文化。
如: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定于一尊。
●变异:批判和扬弃,形成文化转型期。
如:“超女”现象。
幻灯片7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20世纪后半叶,人类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在逻辑学范式之外,现象学范式也得到蓬勃发展。
幻灯片8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逻辑学范式是一种内容分析,通过“浓缩”,将具体内容抽空,概括为最简约的共同形式,最后归结为形而上的逻各斯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现象学范式就是首先从人的意识出发,一切都不是固定的,都是随着这个具体人的心情和视角的变化而变化。
----解构深度模式。
幻灯片9从“电视选秀”文化透视当代社会●“梦想中国”、“超级女声”、“快乐男声”、●“我型我SHOW”、“加油,好男儿!”……●“超级女声”被《新周刊》杂志的“2004●生活方式创意榜”评为“创意TV秀大奖”,●李宇春走上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的●封面,且发行了内地艺界唯一的“个●性化邮票”……●“海选”与“平民选秀”的兴起●从理论上说,“电视选秀”的茁壮成长,它显示出人们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重大转型:●逻辑学范式→现象学范式幻灯片10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2、文化全球化引发的争论】●文化身份/文化认同问题●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又可译作文化认同, 主要诉诸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民族本质特征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
比较文学概论第一章讲稿第一章发展论一、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化语境1、全球化的界定;2、接受与抵制:对待全球化的两种态度;1、全球化的另一个方面也带来了文化上的多元性,使得原先被压抑在边缘地带的殖民地文化的身份变得日益模糊,那里的知识分子迫切要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文化认同;2、:全球化若作为一种旅行的过程,它的路线是双向的,既有从中心到边缘的流动,又有边缘向中心的渗透。
这样,我们就应当与国际社会进行更多的交流和对话,而不应当对西方持一种对立的姿态。
从事比较文学研究,我们既应当避免一种带有帝国主义霸气的全球主义策略,同时也要克服带有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本土主义态度。
(《全球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的视角》王宁)3、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
1、文化自信问题;2、文化自身的再生性。
二、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萌芽】——非自觉的零散的比较(原因:1、文化、文学活动中一直存在着“四跨”现象;2、“比较”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古罗马文学对古希腊文学的借鉴模仿,如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对荷马史诗的模仿;◆评论家迪翁《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一文中,比较分析了三位悲剧作家所写的三部同名悲剧《菲罗克忒忒斯》在剧中人物、戏剧情节、艺术美等诸方面的异同;(平行)◆英国剧作家马洛笔下的浮士德形象;◆莎士比亚的戏剧被译成各国文字,而且占领了各国舞台;(译介)◆[英]查里逊的书信体小说《克莱丽莎》直接影响了法国卢梭的《新爱洛伊丝》和德国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影响)◆17世纪“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伏尔泰改编创作的《中国孤儿》;◆莱辛《汉堡剧评》平行比较了鬼魂在《哈姆莱特》和伏尔泰《塞密拉密斯》中的不同效果;《拉奥孔:论诗语画的界限》;(跨学科)◆赫尔德《民歌集》收集汇编了欧洲各民族的民歌。
【诞生】——梵·第根《比较文学论》“超国界说”◆斯达尔夫人——《论文学》把欧洲文学分为南北、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论德国》“帮法国、英国和德国人民以比较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社会及文艺思想和理论。
比较文学概论比较文学一、基础知识绪论部分1、三大学派各自研究方法(图表)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美国学派:平行研究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P202、三大学派理论体系可比性的侧重点:法国(同源性)美国(类同性)中国(异质性)P203、比较文学跨越性研究范围:跨国研究、跨学科研究、跨文明研究4、第一个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梵.第根;最早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学者——歌德;最早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学者——波斯奈特;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发起“挑战”的代表学者——韦勒克第一章5、流传学研究的是文学关系,特征是实证性,认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6、焦点式影响、辐射式影响、交叉式影响、循环式影响69-737、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包括:对“印象”渊源进行的研究、对口传渊源的研究、对笔述渊源的研究。
8、媒介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媒介---文字资料媒介(1.个体媒介2.团体媒介3.文字资料媒介)媒介学研究范畴:媒介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一国作品输入另一国之方式,作品流传的中介等。
第二章9、文化过滤的含义包括(1)接受者的文化构成。
(2)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
(3)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制约文学交流的因素: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2)语言差异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3)接受者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的“文化过滤”。
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文化过滤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10、译介学研究翻译文本的最终目的:研究翻译的叛逆背后的文化因素译介学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译介学与传统翻译学的根本区别?翻译研究不仅积极肯定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更进而提出翻译对原文的“不忠”是绝对的、必然的,而且这种“叛逆”与“不忠”往往携带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因此,翻译研究不再将翻译的准确性作为自己要关注的问题,不再以忠实为标准对译本进行价值判断,不再将指导翻译实践、确立翻译规范作为自己的任务,不再沿袭“作者中心”与“原文中心”的传统思路,而是转向以译者、译文为中心,将翻译问题语境化,探讨充满误读、误译的翻译如何影响目标文化,产生种种误译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机制。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历史类型学”Ⅱ这是日尔蒙斯基提出的观点。
他对各民族的文学现象中出现相同现象的原因,抱有独到的解释,提出了两个互相联系但不能混为一谈的原因:一是文化交流和互相影响,二是由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由于各民族在同一历史时期发展个别文学时具有相同的社会关系,因而产生历史——类型学的类似”。
针对着后一方面的现象,他提出“历史类型学”这样一个新的观点。
“世界文学”Ⅱ“世界文学”是比较文学中常见的一个术语。
对这个术语一般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歌德提出的看法。
他的本意是希望有一天各国文学将“合而为一,……成为一个伟大的综合体”,而每一个国家都将在这样一个全球性的大合奏中演奏自己的声部。
“世界文学”的第二个含义是指那些获得了世界声誉的作家和作品。
还有不少批评家把“世界文学”看作各国文学的总和,不管这些文学是否具有世界地位和不朽性。
这是对这一术语的第三种理解。
“总体文学”Ⅱ“总体文学”的原意是指文学的问题、原则、源流、运动,是诗学或美学的总称,实际是文学理论的别称。
在这个意义上,它显然与“比较文学”有区别,因为比较文学虽然十分重视文学理论,但它的范围却远远大于文学理论的研究。
况且,总体文学并没有规定一种比较的研究方法,而比较文学不仅把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且始终强调自觉的比较意识,因此,二者不可能混同。
比较文学Ⅱ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可比性Ⅱ(Ⅱ)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是关系到这一学科能不能建立、能不能生存的大问题。
所谓可比性包含着两个方面的问题,即跨界限的文学现象为什么是可比的?怎样来发掘它们的可比性?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文学关系,即事实联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是可比性的客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