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醚菌酯有哪些优势 吡唑醚菌酯使用注意事项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吡唑醚菌酯在水稻上治什么病与三唑类复配效果好吗吡唑醚菌酯在水稻上治什么病?吡唑醚菌酯与三唑类复配效果好吗?据悉,吡唑醚菌酯在防治纹枯病上的效果是相比其他杀菌剂要好,下面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吡唑醚菌酯的相关知识吧!
一、吡唑醚菌酯在水稻上治什么病
吡唑醚菌酯在防治纹枯病上的效果是相比其他杀菌剂要好,吡唑醚菌酯在防治纹枯病上效果是不错。
二、三唑类杀菌剂和吡唑醚菌酯效果好吗
对于水稻病虫害的防控,还是考虑成本以及广谱性的,有些药剂虽然效果好,但对于其他病害效果欠佳,这样就必须加入其他药剂才能进行全面防控,在成本上考虑是不合算的。
水稻主要病害是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吡唑醚菌酯对于纹枯病和稻瘟病效果都不错,三唑类例如戊唑醇等于稻曲病、纹枯病效果不错,建议在施药吡唑醚菌酯时,复配三唑类杀菌剂使用,这样效果全面,使用成本也不高。
吡唑醚菌酯+芸苔素内酯+叶面肥“高产套餐”混配施用技术作者:王文华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21年第08期一、“高产套餐”配方药剂的主要功效(一)吡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属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广谱杀菌剂,对农作物的各种叶斑病都有效果,且持效期为20~25 d,对农作物安全性高,对农作物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被称为“植物的保健品”。
套餐组成中,吡唑醚菌酯的相对作用是最重要的,在选用“高产套餐”时,一是要注意套餐的组成中有没有吡唑醚菌酯;二是看吡唑醚菌酯的用量够不够,以确保增产效果。
(二)芸苔素内酯芸苔素内酯是一种生长调节剂。
芸苔素内酯的作用非常特殊,兼具乙烯、赤霉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作用。
它可以增加杀虫杀菌剂以及除草剂的药效,降低农作物的抗药性,促进生长,避免药害,提高品质和增加产量,是目前农业生产上应用最广的生长调节剂。
(三)叶面肥根据套餐使用农作物对象不同,可以选用不同的营养肥料,如花生、大豆建议选用钼、硼、钙含量高的肥料,玉米建议选用锌肥,而市场上使用最多的叶面肥是磷酸二氢钾。
磷酸二氢钾被称为万能肥,在桃、葡萄等果树上使用可以促花促果,膨果上色。
果实生长期喷施3~4次0.2%的磷酸二氢钾,每次间隔10~15 d,可以促进幼果膨大,提高产量,增加含糖量,提升果实品质。
果实采摘后,叶面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每次间隔10~15 d,可以保护叶片功能,积累养分,预防作物叶片早衰。
在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上使用增产明显。
作物开花前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可以增加叶片厚度,增强光合作用。
灌浆期施用磷酸二氢钾,可以促进灌浆,明显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高产套餐”中3种农药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一种就会影响其效果。
因此,在选用“高产套餐”时要注意套餐的混配药剂的种类。
在施用量上,芸苔素内酯每667 m2用量8~10 mL,25%吡唑醚菌酯每667 m2用量20~25 mL,磷酸二氢钾每667 m2用量100~150 g。
吡唑醚菌酯作用吡唑醚菌酯是一类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医药领域。
它可以有效防治一些由真菌引起的疾病,如植物真菌病害和人体真菌感染等。
吡唑醚菌酯具有广泛的杀菌谱,对许多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很高的抗菌活性。
它通过抑制真菌的细胞膜酶活性,阻断其无菌孢子发芽,干扰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和功能,从而有效阻止了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因此,吡唑醚菌酯常被用于农作物的种子处理、土壤处理、叶面喷雾等方式,预防和治疗由真菌引起的农作物病害。
吡唑醚菌酯在农业上的应用可有效防治多种农作物病害。
它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植物叶片上的黑斑病、锈病、褐斑病等常见真菌病害,同时对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的病害也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吡唑醚菌酯在种子处理中的应用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增加植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土壤处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抑制土壤中的真菌的繁殖,减少病害的传播,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除了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吡唑醚菌酯在医药领域也有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用于治疗多种人体真菌感染疾病,如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病、球孢子菌病等。
吡唑醚菌酯通过与真菌细胞内特定的酶结合,抑制其细胞壁和膜的合成,从而杀灭真菌或抑制其生长。
对于患有真菌感染的患者,吡唑醚菌酯可以有效减轻病情,帮助患者康复。
然而,吡唑醚菌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问题。
首先,长期和过量使用吡唑醚菌酯可能会导致真菌对其产生耐药性,从而降低治疗效果。
其次,吡唑醚菌酯对一些非特异性菌株的杀菌作用较弱。
此外,吡唑醚菌酯也对一些有益微生物和环境中的生态系统可能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吡唑醚菌酯作为一类重要的抗真菌药物,在农业和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有效防治植物的真菌病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吡唑醚菌酯也可用于人体真菌感染的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然而,我们在使用吡唑醚菌酯时应注意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和过度依赖,以减少药物耐药性的发生,并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010年03月17日吡唑醚菌酯是由德国巴斯夫公司于1993年开发的兼具吡唑结构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该公司继肟菌酯后又开发的此类杀菌剂能够防治由多种真菌病原导致的病害吡唑醚菌酯的中文名唑菌胺酯通用名为pyraclostrobin代号BAS500F单剂商品名为Cabrio、Headline、Attitude、凯润巴斯夫等CAS登录号175013-18-0化学名称为N-[2-[[1-(4-氯苯基)吡唑-3-基]氧甲基]苯基]-N-甲氧基氨基甲酸甲酯结构式为分子式C19H18CIN3O4分子量387.82物理性子白色至浅米色无味结晶体熔点:63.7-65.2℃密度1.37蒸汽压2.6×10-8Pa20-25℃;Henry 常数5.3×10Pa m3/mol(20℃);分配系数3.99(22℃)水中溶解度为2.4mg/L(20%/去离子水)也有报道为1.9 mg/L(20℃)有机溶媒中溶解度20℃g/100ml水蒸馏水0.00019正庚烷0.37甲醇10乙腈≥50甲苯、二氯甲烷≥57丙酮、乙酸乙酯≥65正辛醇2.4在纯净水(灭菌水)中半衰期为59h在自然水(非灭菌水)(25℃)的半衰期为56 h在大田土壤中半衰期为2~37d毒性大鼠急性经口LD50>5000mg/kg急性经皮LD50>2000mg/kg经兔的眼睛与皮肤试验表明本剂无刺激性并且无致畸、致癌、致突变性对山齿鹑急性经口LD50>2000mg/kg对虹鳟鱼LC50(96 h)>0.006 mg/L对蜜蜂无害LD50>310μg/只(经口)环境毒性水中水解半衰期DT50>30天在pH=5-7(25℃)时不变水中光解半衰期DT50<2hr 大田土壤中半衰期DT502~37天.剂型有20%颗粒剂、20%可湿性粉剂、200g/L浓乳剂及20%水分散粒剂等别的有唑菌胺酯与啶酰菌胺(boscalid)的混配剂(唑菌胺酯6.8% 啶酰菌胺13.6%及唑菌胺酯9.1% 啶酰菌胺18.2%)以及有唑菌胺酯分别与氟环唑、克菌丹、咯菌腈、拌种咯、有机铜杀菌剂、有机锡杀菌剂的混剂作用机理吡唑醚菌酯也是一种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它通过阻止细跑色素b和C1间电子通报而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使线粒体不能产生和提供细胞正常代谢所需要的能量ATP终极导致细胞死亡唑菌胺酯具有较强的抑制病菌孢子萌生能力对叶片内菌丝生长有裉好的抑制作用其持效期较长并且具有潜在的治疗活性该化合物在叶片内向叶尖或叶基传导及熏蒸作用较弱但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活性较强总之唑菌胺酯具有掩护作用、治疗作用、内吸传导性和耐雨水冲刷性能且应用范围较广虽然唑菌胺酯对所测试的病原菌抗药性株系均有抑制作用但它的使用还应以推荐剂量并同其他无交互抗性的杀菌剂在桶中现混现甩或直接应用其混剂,并严格限制每个生长季节的用药次数以延缓抗性的发生和发屐用途以及使用方法防治谷类作物病害因为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唑菌胺酯对谷类的叶部和穗粒的病害有突出的防治效果并且增产效果显著可用于小麦、花生、水稻、蔬菜、果树、烟草、茶树、观赏植物、草地等各类作物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纲真菌导致的叶枯病、锈病、白粉病、霜霉病、疫病、癀病病、疮痂病、褐斑病、立枯病等多种病害对黄瓜白粉病、霜霉病喷鼻蕉黑星病、叶斑病蒲萄霜霉病、癀病病、白粉病番茄和土豆的早疫病、晚疫病、白粉病和叶枯病等均有较好防治效果被广泛用于果树、茶树、烟草和观赏植物、草地及其他大田作物上病害的防治用其单剂作治疗试验能有效防治小麦叶枯病同时也能观测到对小麦颖枯病的兼治作用即使在病发较严重时,唑菌胺酯仍能有效地防治叶锈病、条锈病对大麦和小麦的危害同时能兼治大麦的叶枯病和网纹病,唑菌胺酯也可有效地防治其他谷类病害:如小麦斑枯病、雪腐病和白斑病及大麦云纹病它能控制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纲、卵菌纲等大多数病害对孢子萌生及叶内菌丝体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具有掩护和治疗活性具有渗透性及局部内吸活性持效期长耐雨水冲刷被广泛用于防治小麦、水稻、花生、蒲萄、蔬菜、土豆、喷鼻蕉、柠檬、咖啡、果树、核桃、茶树、烟草和观赏植物、草地及其他大田作物上的病害该化合物不仅毒性低对非靶标有生命的物质安全而且对使用者和环境均安全友好已被美国EPA 列为"减小风险的候选药剂"别的吡唑醚菌酯能对作物产生积极的生理调节作用它能抑制乙烯的产生如许可以帮助作物有更长的时间储备有生命的物质能量确保成熟度;能显著提高作物的硝化还原酶的活性意味着可以减少土壤中氮肥的使用从而进一步减少对地下水的影响;当作物受到病毒袭击时它能加速抵抗卵白的形成――与作物自身水杨酸合成物对抗逆卵白的合成作用不异吡唑醚菌酯是在醚菌酯根蒂根基上改进后的高效线粒体呼吸抑制剂是以N-对氯苯基吡唑基替代了醚菌酯分子结构中的邻甲基苯基而开发的又一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广谱杀菌剂它活性更高是目前同类杀菌剂的3倍而醚菌酯在实际应用1年后就有关于小麦白粉病抗性发生的报道到2000年抗性孢子2%-99%在德国的北部、法国的北部和英国已有大量报道在国内目前对白粉病的防效已有所下降吡唑醚菌酯乳油经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对黄瓜白粉病、霜霉病和喷鼻蕉黑星病、叶斑病以及蒲萄霜霉病、癀病病、白粉病等都有较好防效防治黄瓜白粉病、霜霉病的用药量为有效成分75~150g/hm2(折成乳油商品量为20-40Ml/667m2)加水稀释后于病发初期均匀喷雾一般喷药3-次间隔7天喷1次药防治喷鼻蕉黑星病、叶斑病的有效成分浓度为83.3-250mg/kg(稀释倍数1000-3000倍)于病发初期开始喷雾一般喷药3次间隔10天喷1次药防治蒲萄霜霉病、癀病病、白粉病用25%凯润施稀释2000~4000倍液60%百泰稀释800~1500倍液可用于蒲萄各个生长期喷药一次持效时间12-14天吡唑醚菌酯对黄瓜、喷鼻蕉、蒲萄安全未见药害发生该产品全球的销售额为4亿美元左右专利期为2013年国内也有该产品的销售商品名为凯润该产品技术为大生产技术合成的原材料成本18万元/吨产品含量为95%目前国内销售价格为80万元/吨左右吡唑醚菌酯、嘧菌酯、醚菌酯都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物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以天然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抗生素为先导化合物开发的一类新式杀菌剂到目前为止已有6个品种商品化还有至少7个化合物正在开发中它们的化学结构上都含有甲氧基丙烯酸酯基团或是由甲氧基丙烯酸酯衍变而患上在农业应用上表现有许多共同特点⑴奇特的作用机理它们都是病原真菌的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在细胞色素b和c间电子转移抑制线粒体的呼吸干扰细胞能量供给使细胞死亡从而阐扬杀菌作用作用于线粒体呼吸的杀菌剂较多但苯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作用的部位(细胞色素b)与以往所有杀菌剂均不同故而对于已对甾醇抑制剂(如三唑类)、苯基酰胺类、二羧酰胺类、苯并咪唑类产生抗性的菌株有效(2)杀菌广谱对几乎所有真菌类(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纲和半知菌类)病害都显示出大好的活性如麦类的白粉病、叶枯病、赤斑病、网斑病、黑腥病水稻的稻瘟病、纹枯病以及霜霉病、疫病等具有大好的活性对疫病的防治更显重要⑶具有掩护和治疗作用并有良好的渗透和内吸作用可以茎叶喷雾、水面施药、处理种子等方式使用(4)具有高度选择性对作物、人、畜及有益有生命的物质安全对环境基本无污染(5)本类化合物除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对某些昆虫和植物也具有电子通报抑制作用是以可能从苯氧基丙烯酸酯类中开发出杀虫剂和除草剂并已有这方面的专利了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有吡唑醚菌酯商品名称叫做凯润醚菌酯商品名称叫做翠贝都是德国巴斯夫的嘧菌酯商品名称叫做啊米西达还有一个是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商品叫做啊米妙收都是先正达的烯肟菌酯商品名称佳斯奇烯肟菌胺.戊唑醇商品叫做可爱是中国沈阳化工研究院的经过几年在全球范围内的大量使用实践表明这类杀菌剂不仅是一个优秀的病害防治产品同时它还能够显著地改善果实品质提高产量吡唑醚菌酯与嘧菌酯对大多数真菌导致的病害都有效防治范围更广谱一些醚菌酯对子囊菌、担子菌导致的病害效果更好一些打霜霉病提议使用普力克国产霜霉威、克露霜脲锰锌或安克烯酰吗啉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可以多种病害一路防治单用吡唑醚菌酯打霜霉病的话预防或病发初期还可以后期的话可能控制不住目前来讲吡唑醚菌酯用于掩护和前期治疗还可以真正病发了提议用银法利霜霉威氟菌凯润具有掩护预防保健性在作物幼苗三叶以下及温度在15°以下对任何作物使用时要注意杀菌剂特效最新成分ADT 介绍ADT开发的市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高效全新高活性生物制剂、全新作用机理、保护内吸治疗铲除、专治白粉病,推荐剂量下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
吡唑醚菌酯用途
《吡唑醚菌酯用途》
嘿呀,要说这吡唑醚菌酯啊,那用处可老大了!我就给你讲讲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儿吧。
有一次啊,我家那片小菜园里的蔬菜不知道咋的,叶子上突然就出现了好多斑斑点点的,看着可让人心疼了。
我这心里着急啊,这好好的菜咋就生病了呢。
然后我就去请教了村里有经验的老伯伯,老伯伯说可以试试用吡唑醚菌酯呀。
我当时还不太相信呢,就这么个东西能治好我那些宝贝蔬菜?
但是没办法呀,看着菜一天不如一天,我就死马当活马医呗。
我按照说明书,小心翼翼地把吡唑醚菌酯给兑好水,然后拿着小喷壶就去给蔬菜喷药啦。
嘿,你还别说,喷完之后过了几天,我再去看那些蔬菜,哇塞,那些斑斑点点真的就少了很多呢!叶子也变得绿汪汪的,可精神了。
我当时那个高兴啊,就像自己中了大奖似的。
从那以后啊,我就知道了吡唑醚菌酯这玩意儿可真是个好东西,它能帮我们保护蔬菜,让它们健康成长。
咱以后要是再遇到蔬菜生病啥的,就不用那么发愁啦,有吡唑醚菌酯在呢!
所以啊,这吡唑醚菌酯的用途可真不小,能帮咱菜农解决大问题呀!就像一个小卫士一样,守护着我们的蔬菜呢!。
各种作物使用吡唑醚菌酯的用量用法吡唑醚菌酯,有着良好的杀菌性能,是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在市场上受到广大农户们的认可。
那么你知道吡唑醚菌酯如何使用吗?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各种作物使用吡唑醚菌酯的用量用法。
各种作物使用吡唑醚菌酯的用量用法①葡萄:可用于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褐斑病、穗轴褐枯等病症的防治,正常情况用量15毫升兑水30斤。
②柑橘:可用于炭疽病、沙皮、疮痂病等病症,用量15毫升兑水30斤。
对柑橘疮痂病,树脂病,黑腐病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如果和其他药剂交替使用,还能改善柑橘品质。
③梨树:一亩地用20~30g,兑水60斤均匀喷雾,预防梨树黑星病,也可复配苯醚甲环唑等杀菌剂。
④苹果:主要防治真菌性病害,如白粉病,早期落叶病,叶斑病等。
但是需要注意,对噶拉的一些品种敏感。
⑤草莓:主要预防为主,主防白粉,霜霉,叶斑等。
前期在没有发病的时候用吡唑预防,后期再使用的时候搭配一下,比如霜霉病的,可以搭配烯酰吗啉、多菌灵之类的或者交替使用。
有实验证明,在25毫升一壶水以下对花期蜜蜂都安全,但也要注意避免高温和低温时施用,否则有药害,不能与铜制剂等混用。
⑥葱:吡唑醚菌酯对白粉病等真菌性病害的预防效果不错。
⑦西瓜:前期就可以用,预防蔓枯,中后期的炭疽病、蔓枯病等,根据自己当地的情况,前期预防的时候可以用一到两遍,后期治疗的时候可以复配一下,治疗霜霉病、疫病等。
⑧黄瓜:用在黄瓜上效果很好,预防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斑点类病害,增加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作用,降低植物呼吸作用,提高作物抗逆性。
吡唑醚菌酯能用在哪些作物上谷类作物吡唑醚菌酯对谷类作物病害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
(1)对谷类叶部和穗粒的病害有突出的防治效果,并且增产效果显著。
用其单剂作治疗试验能有效防治小麦叶枯病,同时也能观测到对小麦颖枯病的兼治作用。
即使在发病较严重时,吡唑醚菌酯仍能有效地防止叶锈病、条锈病对大麦和小麦的危害,同时能兼治大麦的叶枯病和网纹病,吡唑醚菌酯也可有效地防治其他谷类病害:如小麦斑枯病,雪腐病和白斑病及大麦云纹病。
吡唑醚菌酯的作用和用途是什么?
展开全文
吡唑醚菌酯的作用:阻止病菌细胞中细胞色素b和C1间电子传递而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具有保护、治疗、叶片渗透传导作用。
用途:
1、防治葡萄白粉病、霜霉病、黑腐病、褐枯病、枝枯病等。
芝为士回答,版权知必究,未经许可,不达式或得转载
2、防治柑橘疮痂病、树脂病、黑腐病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若同其他药剂交替使用,还能改善柑橘品质。
成还只很员品及金,马今观称维照。
3、防治大花蕙兰、蝴蝶兰、凤梨等疫病,康乃馨、大花蕙兰、蝴蝶兰等根腐病,海棠、吊兰、凤梨等炭疽病、叶斑病,玫瑰、康乃馨等锈病,玫瑰、百合、郁金香、康乃馨等枯萎病。
扩展资料:
使用注意事项
他起其角即造思才元市维调铁。
1、注意不要和碱性杀菌剂混用,与其它药剂混用注意浓度,做好试验。
2、吡唑醚菌酯和叶面肥混用,需要先溶解叶面肥,再倒入吡唑醚菌酯,最后倒其他的东西。
3、吡唑醚菌酯本身具有高渗透,不建议加有机硅。
4、吡唑醚菌酯可以和芸苔素混合使用,但最好分别二次稀释后混合。
参考资料来源:。
近期,杀菌剂市场的当红产品吡唑醚菌酯,供货紧张,淡季价格逆势上涨,吸引了农化行业的高度关注。
随着9-10月采购季节的到来,纷繁复杂的市场信息,让制剂厂家举棋不定,是现用现采?还是先保证安全库存?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正处于风口浪尖的吡唑醚菌酯。
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又名唑菌胺酯、百克敏,1993年在醚菌酯的基础上,巴斯夫将邻甲基苯基改变成N-对氯苯基吡唑基,开发出了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
作用机理吡唑醚菌酯是通过阻止细胞色素b和c1间电子传递,从而达到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使线粒体不能产生和提供细胞正常代谢所需要的能量(ATP),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通过抑制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而发挥药效,具有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强内吸及耐雨水冲刷作用。
吡唑醚菌酯可以被作物快速吸收,并主要由叶部蜡质层滞留,还可以通过叶部渗透作用传输到叶片的背部,从而对叶片正反两面的病害都有防治作用。
吡唑醚菌酯在叶部向顶、向基传输及熏蒸作用很小,但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活性较强。
登记作物吡唑醚菌酯主要登记在小麦、大麦、大豆、花生、葡萄、蔬菜、马铃薯、香蕉、柠檬、咖啡、果树、核桃、茶树、烟草、观赏植物等40余种作物。
用于防治由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等几乎所有类型的真菌病原体引起的病害。
原药生产情况截至2022年8月31日,国内登记的吡唑醚菌酯原药登记证有78个。
目前国内吡唑醚菌酯原药主要产能集中在山东海利尔化工有限公司、江苏优嘉植物保护有限公司、山东康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灵圣作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北成悦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其中江苏优嘉主供出口。
制剂登记情况截至2022年8月31日,国内吡唑醚菌酯制剂证件登记数量为641个。
单剂证件218个占比34%,剂型以25%悬浮剂与250克/升乳油为主。
复配证件423个,占比66%。
常见的复配搭配有:吡唑醚菌酯+氟环唑;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吡唑醚菌酯+代森联;吡唑醚菌酯+喹啉铜;吡唑醚菌酯+异菌脲。
吡唑醚菌酯十大最佳杀菌配方吡唑醚菌酯因其超强的广谱性,兼具保护、治疗及作物保健等多种功能,在我国运用极其广泛,但是在与一些药剂混配时一定要注意,不然不仅减低药效,甚至可能导致药害的发生!吡唑醚菌酯复配性也很强,能与几十种农药复配,但是千万注意,与下列几种药剂混用时要谨慎!1、吡唑醚菌酯不能和碱性杀菌剂混用。
2、吡唑醚菌酯不能和有机硅、橙皮精油等助剂混用,吡唑醚菌酯本身具有高渗透,如果再加入助剂使用,将大大增加药害的风险!3、吡唑醚菌酯不能与乳油类农药混用,乳油类产品一般都有甲苯、二甲苯等作为乳化剂,同样会增加药害的风险。
4、吡唑醚菌酯不能与强氧化性农药混用,强氧化性的农药如高锰酸钾、双氧水、过氧乙酸、氯溴乙氰尿酸之类的农药混用。
5、吡唑醚菌酯不能与无机铜混用,会破坏部分叶片细胞。
吡唑醚菌酯虽是一个好成分,但它绝不是万能的,放对地方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作为杀菌剂,强调保护剂和免疫诱抗剂功能远比强化治疗剂功能重要;作为促生长功能因子,强化幼果期膨果比强化快速膨果期重要;对于促进大田作物增产增收,强调提高有效穗(荚)比提高穗粒数更重要;作为抗逆性功能,预防比补救重要;对于作物保健功能,更应该关注与肥料的协同作用。
吡唑醚菌酯最佳杀菌配方因为吡唑醚菌酯是扰乱病原真菌细胞线粒体中呼吸能量的释放,也就是抑制病原真菌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
最终“饿死”病原真菌。
这种作用机理的实际表现就是,病菌死得很慢。
药效当然也就迟缓。
所以推荐一些在杀菌方面的最佳配方。
一、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苯醚甲环唑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抑制细胞壁甾醇的生物合成,具有保护、治疗、叶片渗透传导作用。
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对炭疽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在柑橘炭疽病发生前或发病初期施药,喷雾至叶片微滴水为度。
视病害发生情况,每隔7-10天施药一次,可连续用药2次。
二、吡唑醚菌酯+噁唑菌酮噁唑菌酮内吸性较强,具有亲脂性,喷施作物叶面上后,有易粘附、耐雨水冲刷之特性。
新农药吡唑醚菌酯
孙东昊
【期刊名称】《新农业》
【年(卷),期】2010(000)001
【总页数】1页(P52)
【作者】孙东昊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吡唑醚菌酯是德国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新型广谱中等毒杀菌剂。
原药纯品外观为白色至浅米色无味结晶体,大鼠急性经口毒性LD50>5000毫克/公斤,对兔眼睛、皮肤无刺激性,对鱼剧毒,对鸟、蜜蜂、蚯蚓低毒。
作用机理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阻止细胞色素合成中的电子转移。
具有保护、治疗、叶片渗透传导作用。
大鼠、小鼠试验结果未见致癌、致突变和致畸性。
25%吡唑醚菌酯乳油经田间药效试验,对黄瓜白粉病、霜霉病和香蕉黑星病、叶
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防治黄瓜白粉病、霜霉病每亩用药量有效成分5~10克
或25%乳油1.33~2.67毫升,加水稀释后在发病初期均匀喷雾,间隔7天喷1次,喷3~4次。
防治香蕉黑星病、叶斑病每亩用有效成分5.6~16.7毫克/公斤(稀释1000~3000倍液)在发病初期喷雾,每隔10天喷1次药,共喷3次。
喷药次数
视病情而定。
对黄瓜、香蕉安全,未见药害发生。
吡唑醚菌酯不合格小知识1. 什么是吡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的杀虫剂,它可以用于防治多种害虫,如蚜虫、飞虱、螨虫等。
吡唑醚菌酯属于有机磷类农药,具有高效、低毒、广谱等特点。
2. 吡唑醚菌酯的不合格原因吡唑醚菌酯被判定为不合格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高残留量吡唑醚菌酯的使用过程中,如果使用不当或者超量使用,会导致农产品中残留物超标。
这可能是由于用户没有按照正确的剂量使用农药,或者没有遵循正确的施药方法。
(2) 超出安全期限农药在生产后会有一个安全期限,在这个期限内可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有效性。
如果超过了安全期限继续使用该产品,则可能导致其效果下降或者产生其他问题。
(3) 不合格的生产工艺如果生产厂家在制造过程中存在不合规范的操作或者使用了不符合要求的原材料,可能导致吡唑醚菌酯产品的质量不合格。
(4) 运输、储存环境问题农药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以确保产品的质量。
如果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出现问题,可能导致吡唑醚菌酯产品质量下降。
3. 吡唑醚菌酯不合格的危害(1)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吡唑醚菌酯是有机磷类农药,长期接触或过量接触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它可以通过皮肤吸收、呼吸道进入人体,并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造成损伤。
(2) 对环境的危害不合格的吡唑醚菌酯可能会对土壤、水源和生态系统造成污染和破坏。
这些农药残留物可能会进入地下水和河流,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影响,破坏生态平衡。
(3) 农产品质量下降如果农产品中残留的吡唑醚菌酯超过了国家标准限量,则会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给消费者带来食品安全隐患。
4. 如何避免吡唑醚菌酯不合格(1) 合理使用农药使用吡唑醚菌酯时,应按照正确的剂量和施药方法进行使用,避免超量使用或不当使用。
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个人防护,避免直接接触农药。
(2) 选择正规厂家和经销商购买吡唑醚菌酯时,应选择有资质的正规厂家和经销商,确保产品质量可靠。
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又名唑菌胺酯,是德国巴斯夫公司于1993年发现的一种兼具吡唑结构的甲氧丙烯酸甲酯类广谱杀菌剂。
它能防治由子囊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纲和卵菌纲等几乎所有类型的真菌病原体引起的植物病害,同时它又是一种激素型杀菌剂,能使作物吸收更多的氮,促进作物的生长。
该品种不仅毒性低,对非靶标生物安全,而且对使用者和环境均安全友好。
吡唑醚菌酯可加工成液剂、水悬剂、可湿性粉剂、粉剂、膏剂等多种剂型,亦可与多种杀菌剂复配混用起到增效和扩大杀菌谱的作用。
巴斯夫公司生产的吡唑醚菌酯起步于欧洲市场,进而进入北美、南美及亚洲市场,目前已用于100多种作物。
吡唑醚菌酯入市后,很快加盟到全球超亿美元产品之列。
2009年,也即吡唑醚菌酯进入市场的第8个完整年度,巴斯夫公司便收获了7.35亿美元的销售额,进一步拉近了与1996年上市的嘧菌酯(2009年销售额9.10亿美元)的差距,位居杀菌剂的次席。
吡唑醚菌酯原药专利将于2015年6月到期,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进行相应的技术储备和市场调研,根据专利法的Borla例外条款,目前已经可以着手准备相关的海外登记资料。
吡唑醚菌酯海外登记需注意数据保护期以及不同市场的混配剂型产品。
根据《吡唑醚菌酯市场初步评估报告》调研,中国企业应当根据原药生产情况,自行生成原药相关的GLP数据,在欧盟、美国、巴西和东盟地区尝试登记吡唑醚菌酯原药。
欧盟市场,考虑到欧盟2014年需要对吡唑醚菌酯原药进行再评审,而BASF的专利于2015年6月到期,企业最好在2014年年底之前进入欧盟原药登记提交程序,至少申请参与下一次的再次评审(即便数据资料尚有欠缺),以便在再评审中取得较为有利的地位。
否则,一旦2014年底BASF以独家申报人的资格获得吡唑醚菌酯欧盟登记,则相关数据保护期又将延长至少5年时间,对后续仿制企业登记带来困难。
由于吡唑醚菌酯在全球市场大都是以混配制剂的形式进行销售和推广的(美国推广的单剂剂型),因而国内企业在原药登记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观察混配活性成分在欧盟、美国、巴西、东盟的登记核准情况。
吡唑醚菌酯复配好吗吡唑醚菌酯的复配配方吡唑醚菌酯对作物病害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吡唑醚菌酯以其优秀的应用表现、良好的杀菌效果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
那么吡唑醚菌酯复配好吗?吡唑醚菌酯最好的复配配方是什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吡唑醚菌酯最好的复配配方吡唑醚菌酯混用其他药剂,要注意不要和碱性杀菌剂混用、不要和乳油、有机硅混用。
与其它药剂混用注意浓度,做好试验。
吡唑醚菌酯复配三唑类杀菌剂效果很好,提升药效,吡唑醚菌酯内吸传导性没有嘧菌酯强,但是具有良好的渗透性。
吡唑和叶面肥混用需要注意,第一:先溶解叶面肥,然后再倒吡唑,再倒其他的东西。
一般情况下,吡唑醚菌酯加磷酸二氢钾,加微量元素,效果会非常的好。
吡唑醚菌酯本身具有高渗透,不建议加有机硅。
吡唑醚菌酯可以和芸苔素混合使用但最好分别二次稀释后混合。
吡唑醚菌酯能不建议与强氧化性的农药比如高锰酸钾、双氧水、过氧乙酸、氯溴之类的农药混用。
吡唑醚菌酯复配三唑类杀菌剂效果很好,提升药效,吡唑醚菌酯内吸传导性没有嘧菌酯强,但是具有良好的渗透性。
植保飞防时,吡唑醚菌酯粉剂可以使用,是高功效的植保器械,正常情况下是可以使用的,但是在混配其他产品时情况可能会有一点小问题。
使用时要注意混配顺序和药剂,不要和铜制剂,强氧化性的产品混配,必要时要做个实验,如果单独喷的话是没有问题的。
吡唑粉剂不会造成药害。
给大家说下药害是怎么造成的,如果大家用过代森锰锌粉剂的话,应该知道,这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造成药害的,好多企业为了追求便宜,都喜欢用那种大袋的在果树上使用,代锌锰锌必须是络合态的,如果不是络合态的容易把这个锰离子过早的释放出来,然后这个粉剂的就达不到要求,就容易发生药害。
吡唑醚菌酯在合理稀释倍数情况下,一般是不会出现药害现象的。
但是,如果当地有吡唑醚菌酯药害的先例,建议先实验。
正确吡唑醚菌酯才能保持生命力。
首先,对吡唑醚菌酯要有正确的认识。
它是一个好成分,但它绝不是万能的。
放对地方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柑橘喷施吡唑醚菌酯的作用(吡唑醚菌酯在柑橘上的
用途)
目前国内柑橘经济价值较高的主栽品种有广东、广西的砂糖桔、贡柑、南丰蜜桔、沙田柚,四川的丑柑、脐橙,浙江的胡柚,江西南丰蜜桔、脐橙,福建的馆溪蜜柚。
1,000多万亩高价值柑橘品种
使得吡唑醚菌酯市场太诱人。
预计很快吡唑醚菌酯就会成为像代森锰锌那样被柑橘农户常用的品种。
柑橘喷施吡唑醚菌酯的功效与作用(1)壮梢。
主要是
壮春梢和壮秋梢。
壮春梢是指加速春梢的老熟,减少春梢对树体养分的消耗,增强叶片的光合作用,充分满足幼果发育所需要的碳水化合物营养,同时吡唑醚菌酯有类似于赤霉酸促进幼果生长发育的作用,使得幼果生长素水平远高于根尖其他分生组织,因此吡唑醚菌酯具备神奇的壮春梢保果的功能。
壮秋梢意义就更大了,一方面,强壮秋梢可促进果实进一步膨大,增加产量;另一方面,秋梢是第2年结果母枝,秋梢的质量直接决定第2年产量。
(2)增强树势,高效管
控柑橘疮痂病、柑橘脂点黄斑病、贡柑褐斑病、柑橘砂皮病等病害。
(3)抗日烁,减少机械性裂果。
吡唑醚菌酯在高温季节使用后,降
低叶面果面的水分蒸腾,从而防治“日烁果”的产生。
秋梢早期使用,增厚果皮的厚度和韧性,对机械性裂果防效好。
柑橘生育期较长,在高温多雨的南方病情越来越严重,目前伴随着土壤条件的渐渐恶化,果园的丰产年限渐渐缩短。
在增强土壤肥力,合理修剪改善通风透光
条件的基础上,使用吡唑醚菌酯可显著地增强柑橘长势,增强抗病力,延长丰产年限。
对抵御病毒、营养性黄化也有较好的作用。
吡唑醚菌酯有哪些优势吡唑醚菌酯使用注意事项
吡唑醚菌酯自从投放市场以来,杀菌谱广、靶标病菌多、免疫性强、提升作物抗逆性、促进作物生长、抗衰老等等这类杀菌剂的功能都能得到验证,并且得到大多数用户的认可,目前已广泛用于100多种作物的多种病害的预防和防治。
那么吡唑醚菌酯有哪些优势?吡唑醚菌酯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吧。
吡唑醚菌酯有哪些优势1、杀菌广谱
对几乎所有真菌类(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纲和半知菌类)病害都显示出很好的活性,如麦类的白粉病、叶枯病、赤斑病、网斑病、黑腥病,水稻的稻瘟病、纹枯病,以及霜霉病、疫病等具有很好的活性,对疫病的防治更显重要。
2、防治结合
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并有良好的渗透作用,可以茎叶喷雾、水面施药、处理种子等方式使用。
3、混配性较好
能与多种药剂复配,与苯醚甲环唑、代森联、烯酰吗林等复配效果好,同时还具有增效作用。
4、植物保健,抗逆增产
吡唑醚菌酯除了对病原菌的直接作用外,还能诱导许多作物尤其是谷物的生理变化,如它能增强硝酸盐(硝化)还原酶的活性,从而提高作物快速生长阶段对氮的吸收。
同时,它能降低乙烯的生物合成,从而延缓作物衰老。
当作物受到病毒袭击时,它能加速抵抗蛋白的形成,与作物自身水杨酸合成物对抗逆蛋白的合成作用相同。
即使是在植物不发病的情况下,吡唑醚菌酯也可以通过控制继发病和减轻来自非生物因子的压力来提高作物产量。
吡唑醚菌酯使用注意事项1、注意使用时机
吡唑醚菌酯的作用机理,在于抑制病原真菌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最终“饿死”病原真菌。
正因如此,病菌死得很慢,药效当然也相对迟缓。
所以,这一类杀菌剂的使用时机一定要提前,要以保护剂的身份预防病害,或是在播种前、出苗后或定植的时候等病害发生初期用药更能发挥出药剂的优势。
2、注意配合使用
吡唑醚菌酯是以防效和持效见长,速效和其他针对性的杀菌剂相比还是稍显不足,最好是配合其他杀菌剂使用或者用复配剂。
3、注意使用次数
吡唑醚菌酯的作用位点比较单一,所以抗性起的比较快。
在使用时一定要控制使用次数,以免加速抗性的产生。
4、注意发生药害
强大的渗透性让吡唑醚菌酯能很好地与叶片表面亲和,大大提升防止效果和持效期,但要注意药害的产生。
尤其在作物幼苗苗圃期,作物
生长旺盛且高温高湿条件,吡唑醚菌酯使用浓度过高会有一定药害风险。
吡唑醚菌酯的混配安全性相对较高,但是也不是绝对的高,如与乳油或有机磷农药混配在冬枣、香蕉、芒果等果树上使用会发生烧果现象。
吡唑醚菌酯是优秀的杀菌剂,但是在此提醒广大农友们,随着其专利的过期,国产化后的市场已是鱼龙混杂,农民朋友们在挑选时一定要谨慎一些,尽量选择大牌大厂的,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想了解更多吡唑醚菌酯使用手册,可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