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
- 格式:docx
- 大小:13.62 KB
- 文档页数:1
醚菌酯、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区别
醚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都是都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物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以天然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抗生素为先导化合物开发地一类新型杀菌剂,到目前为止已有个品种商品化,还有至少个化合物正在开发中.它们地化学结构上都含有甲氧基丙烯酸酯基团或是由甲氧基丙烯酸酯衍变而得.在农业应用上表现有许多共同特点.
()独特地作用机理.它们都是病原真菌地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在细胞色素和.间电子转移抑制线粒体地呼吸,干扰细胞能量供给,使细胞死亡,从而发挥杀菌作用.作用于线粒体呼吸地杀菌剂较多,但苯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作用地部位(细胞色素)与以往所有杀菌剂均不同,因而对于已对甾醇抑制剂(如三唑类)、苯基酰胺类、二羧酰胺类、苯并咪唑类产生抗性地菌株有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杀菌广谱.对几乎所有真菌类(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纲和半知菌类)病害都显示出很好地活性,如麦类地白粉病、叶枯病、赤斑病、网斑病、黑腥病,水稻地稻瘟病、纹枯病,以及霜霉病、疫病等具有很好地活性,对疫病地防治更显重要.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并有良好地渗透和内吸作用,可以茎叶喷雾、水面施药、处理种子等方式使用.
()具有高度选择性,对作物、人、畜及有益生物安全,对环境基本无污染.
()本类化合物除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对某些昆虫和植物也具有电子传递抑制作用.因此有可能从苯氧基丙烯酸酯类中开发出杀虫剂和除草剂,并已有这方面地专利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本类化合物是天然抗生素为先导化合物地仿生杀菌剂,具有植物健康作用,使用后叶片增绿,增加作物光合作用,延缓衰老,延长作物采收期,从而达到增产效果.文档来自
嘧菌酯原药为棕色固体,熔点℃,醚菌酯原药为白色粉吡唑醚菌酯原药为白。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主要品种介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主要品种介绍摘自:农药剂型博客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主要品种介绍:1.嘧菌酯上市时间为1997年,主要适用作物谷物、大豆和水稻,2010年销售额10.65亿美元,由先正达开发。
目前在85个国家登记80种不同作物。
整个生长季内,可与三唑类杀菌剂混配使用,与环唑醇、丁苯吗啉、灭菌丹、霜脲氰、丙环唑、咯菌腈、百菌清、甲霜灵混配使用。
存在一些弱点,如对谷物上的网斑病等防治效果不理想,因此,该公司感觉到潜在的威胁,并加紧研发第二代产品——啶氧菌酯。
2.醚菌酯上市时间为1996年,主要适用作物谷物、蔬菜和水稻,2010年销售额1.20亿美元,由巴斯夫开发。
杀菌谱没有嘧菌酯广泛,但对白粉病更有效,近几年白粉病对醚菌酯的抗药性受到关注。
由于新品种不断推出和仿制品种的竞争,醚菌酯失去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巴斯夫也加紧研究其衍生物,以填补醚菌酯的杀菌谱方面的缺憾,并随后就研发第二代产品——吡唑醚菌酯以及肟醚菌胺。
3.吡唑醚菌酯上市时间为2002年,主要作物市场是大豆、谷物、玉米、葡萄和果蔬,2010年销售额7.00亿美元,由巴斯夫开发。
在50多个国家登记100多种作物,也可用于非农作物,如草坪和观赏植物。
有研究表明吡唑醚菌酯可提高烟草抗花叶病毒和假单胞杆菌的能力。
与氟环唑复配用于防治谷物病害,也可与啶酰菌胺、丁苯吗啉、戊唑醇混配。
2009年吡唑醚菌酯销售额达7.35亿美元。
2009年巴斯夫同意孟山都使用吡唑醚菌酯用于种子处理剂,2010年在美国登记。
位居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市场的第二位,仅次于嘧菌酯。
4.肟菌酯主要适用作物于大豆、谷物、玉米、葡萄和果蔬,2010年销售额5.35亿美元,2000年由诺华公司开发(2001年由拜耳销售)。
具有耐雨水冲刷和表面蒸发再分配的性能,不会对非靶标组织造成不良影响,并在土壤和地下水中分解很快。
防治白粉病和叶斑病有特效,适宜作物为葡萄、苹果、小麦、花生、香蕉、蔬菜和水稻等。
吡唑醚菌酯作用吡唑醚菌酯是一类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医药领域。
它可以有效防治一些由真菌引起的疾病,如植物真菌病害和人体真菌感染等。
吡唑醚菌酯具有广泛的杀菌谱,对许多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很高的抗菌活性。
它通过抑制真菌的细胞膜酶活性,阻断其无菌孢子发芽,干扰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和功能,从而有效阻止了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因此,吡唑醚菌酯常被用于农作物的种子处理、土壤处理、叶面喷雾等方式,预防和治疗由真菌引起的农作物病害。
吡唑醚菌酯在农业上的应用可有效防治多种农作物病害。
它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植物叶片上的黑斑病、锈病、褐斑病等常见真菌病害,同时对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的病害也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吡唑醚菌酯在种子处理中的应用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增加植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土壤处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抑制土壤中的真菌的繁殖,减少病害的传播,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除了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吡唑醚菌酯在医药领域也有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用于治疗多种人体真菌感染疾病,如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病、球孢子菌病等。
吡唑醚菌酯通过与真菌细胞内特定的酶结合,抑制其细胞壁和膜的合成,从而杀灭真菌或抑制其生长。
对于患有真菌感染的患者,吡唑醚菌酯可以有效减轻病情,帮助患者康复。
然而,吡唑醚菌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问题。
首先,长期和过量使用吡唑醚菌酯可能会导致真菌对其产生耐药性,从而降低治疗效果。
其次,吡唑醚菌酯对一些非特异性菌株的杀菌作用较弱。
此外,吡唑醚菌酯也对一些有益微生物和环境中的生态系统可能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吡唑醚菌酯作为一类重要的抗真菌药物,在农业和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有效防治植物的真菌病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吡唑醚菌酯也可用于人体真菌感染的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然而,我们在使用吡唑醚菌酯时应注意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和过度依赖,以减少药物耐药性的发生,并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22/766市场纵览 近期吡唑醚菌酯可谓赚足了眼球,吸引了世界各地农药公司和研究人员的浓厚兴趣。
在国内,吡唑醚菌酯更是被炒得沸沸扬扬,其在国内的登记申请用“井喷”二字形容都不为过。
据统计,当前处于田试阶段的各种吡唑醚菌酯制剂有742个,数量之多令人咂舌。
为什么吡唑醚菌酯有这么大的魔力,让国内农药企业如此疯狂?我想除了其专利刚刚过期外,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一直以来的优异杀菌活性为这类品种带来巨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追捧。
在此情况下,笔者建议,同属该家族成员,即将在2017年专利到期氟嘧菌酯也应该进入先知者的视野。
生于拜耳成于爱利思达,看氟嘧菌酯的成长史 氟嘧菌酯(fluoxastrobin)由拜耳公司1994年发现,主要用于作物和非作物两大领域,主要市场在欧洲和北美;2004年,拜耳首先将氟嘧菌酯与丙硫菌唑复配,并以商品名Fandango推向市场;2005年,爱利思达获得氟嘧菌酯经销权,负责美国、加拿大和日本作物市场的开发,以及全球销售,合作限于非作物领域如草坪和观赏作物。
2012年,爱利思达与拜耳再一次签署了协议,爱利思达获得氟嘧菌酯在作物和非作物两大领域的独家销售权,拜耳公司仍保留了氟嘧菌酯种子处理剂以及一些专用复配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权。
经过跟拜耳一系列的授权和经销协作,到2012年,爱利思达已成功推广上市两个品牌系列产品Evito和Disarm,其中Evito用于水果和蔬菜,Disarm用于草坪。
近几年来,爱利思达开始与其它跨国公司合作,共同开发氟嘧菌酯市场。
2013年,爱利思达与意大利农化公司意赛格达成协议,在全球范围内共同研发和销售基于氟嘧菌酯和四氟醚唑杀菌剂;同年,爱利思达与科麦农在美国合作推出Fortix,用于玉米和大豆;2014年,富美实获得爱利思达授权,可在美国草坪和观赏作物领域销售Disarm系列产品。
在以爱利思达和拜耳为首的跨国公司的共同培育下,氟嘧菌酯销售额逐年上扬,2013年氟嘧菌酯全球销售额为1.71亿美元,占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销售总额的5.1%。
醚菌酯、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区别醚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都是都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物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以天然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抗生素为先导化合物开发的一类新型杀菌剂,到目前为止已有6个品种商品化,还有至少7个化合物正在开发中。
它们的化学结构上都含有甲氧基丙烯酸酯基团或是由甲氧基丙烯酸酯衍变而得。
在农业应用上表现有许多共同特点。
(1)独特的作用机理。
它们都是病原真菌的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在细胞色素b 和c。
间电子转移抑制线粒体的呼吸,干扰细胞能量供给,使细胞死亡,从而发挥杀菌作用。
作用于线粒体呼吸的杀菌剂较多,但苯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作用的部位(细胞色素b)与以往所有杀菌剂均不同,因而对于已对甾醇抑制剂(如三唑类)、苯基酰胺类、二羧酰胺类、苯并咪唑类产生抗性的菌株有效。
(2)杀菌广谱。
对几乎所有真菌类(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纲和半知菌类)病害都显示出很好的活性,如麦类的白粉病、叶枯病、赤斑病、网斑病、黑腥病,水稻的稻瘟病、纹枯病,以及霜霉病、疫病等具有很好的活性,对疫病的防治更显重要。
(3)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并有良好的渗透和内吸作用,可以茎叶喷雾、水面施药、处理种子等方式使用。
(4)具有高度选择性,对作物、人、畜及有益生物安全,对环境基本无污染。
(5)本类化合物除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对某些昆虫和植物也具有电子传递抑制作用。
因此有可能从苯氧基丙烯酸酯类中开发出杀虫剂和除草剂,并已有这方面的专利了。
(6)本类化合物是天然抗生素为先导化合物的仿生杀菌剂,具有植物健康作用,使用后叶片增绿,增加作物光合作用,延缓衰老,延长作物采收期,从而达到增产效果。
嘧菌酯原药为棕色固体,熔点醚菌酯原药为白色粉吡唑醚菌酯原药为白。
吡唑醚菌酯,⼀种神奇的杀菌剂,使⽤好处多但要注意⽅法⼀、吡唑醚菌酯是⼀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新型⼴谱杀菌剂。
吡唑醚菌酯的作⽤机理:1、吡唑醚菌酯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抑制孢⼦萌发和菌丝⽣长⽽发挥药效。
具有保护、治疗、铲除、叶⽚渗透、强内吸传导及耐⾬⽔冲刷特点。
2、吡唑醚菌酯可以被植物快速吸收,并主要由叶部蜡质层滞留,还可以通过叶⾯向叶背渗透传输,从⽽对叶⽚正反两⾯的病害都有防治效果。
吡唑醚菌酯在叶部向上、下传输及熏蒸作⽤很⼩,但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活性较强。
⼆、吡唑醚菌酯功效强劲,既是杀菌防病的好⼿,也是植物保健的良药。
1、防治结合吡唑醚菌酯具有保护和治疗作⽤,并有良好的渗透和内吸作⽤,可以茎叶喷雾、⽔⾯施药、处理种⼦等⽅式使⽤。
2、混配性较好吡唑醚菌酯与氟环唑复配不仅治病,还能增产。
与苯醚甲环唑、代森联、烯酰吗林等复配效果好,同时还具有相互增效作⽤。
吡唑醚菌酯与三唑类杀菌剂⼀起复配使⽤,能相互提升药效,增强防治效果。
嘧菌酯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具有更强的保护效果,更长的持效期和更全⾯的呵护。
特别适合植物发病后和其他治疗剂⼀起使⽤。
3、作为杀菌剂,吡唑醚菌酯保护和免疫功能远⽐它的治疗功能重要。
吡唑醚菌酯抑菌活性最强,具有较强的抑制病菌孢⼦萌发能⼒,对病原菌有显著的抗菌活性,且具有潜在的治疗活性,⼏乎能预防所有真菌病害。
吡唑醚菌酯在杀菌⽅⾯的主要作⽤在于保护不在治疗,在未发病或发病初期使⽤,才能有好的防效。
吡唑醚菌酯主要防治⽩粉病,霜霉病,叶斑病和炭疽病等病害。
4、作为抗逆性功能,强化预防⽐补救重要。
吡唑醚菌酯对植物具有保健作⽤,是促进植物健康的药剂,能诱导作物体内产⽣植保素,增强作物抗旱、抗寒等抗逆能⼒。
在植物免疫⽅⾯,吡唑醚菌酯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活性较强,当作物受到病害侵袭时,吡唑醚菌酯能加速抵抗蛋⽩的形成,改善植物⽣理机能,提升植物抗逆性,有利于植物⽣长,增强植物对环境影响的耐受⼒。
吡唑醚菌酯除了对病原菌的直接作⽤外,还能诱导果树的⽣理变化,如它能够增强硝基还原酶的活性,提⾼氮肥的利⽤率,增加叶⽚内叶绿体的含量,提⾼净光合作⽤,增加⼲物质的积累,强壮树势,减⼩⼤⼩年差异。
吡唑醚菌酯在幼果注意事项注意事项:吡唑醚菌酯在幼果上的使用一、前言吡唑醚菌酯是一种广谱性杀菌剂,常用于水果和蔬菜的农药防治中。
在幼果上使用吡唑醚菌酯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二、适用范围吡唑醚菌酯适用于苹果、梨等水果的病害防治。
常见病害包括黑星病、白粉病等。
三、使用方法1. 选用合适的药剂在幼果上使用吡唑醚菌酯时,需要选择适合该作物和病害的药剂。
建议咨询专业人员或参考相关文献,避免误用或过量使用。
2. 按照说明书正确施药使用吡唑醚菌酯时,应按照说明书中规定的浓度和方法进行施药。
不得超量使用或忽略安全间隔期。
3. 注意天气条件在施药前应注意天气条件。
避免在雨天或风力较大时进行施药,以免影响效果并造成环境污染。
4. 注意施药时间吡唑醚菌酯的施药时间应在病害发生前或早期。
若病害已经严重,建议采用其他方法进行防治。
5. 注意药剂残留期使用吡唑醚菌酯后,应注意药剂的残留期。
在果实成熟前,应避免食用或销售受到污染的果实。
四、安全注意事项1. 保护自身健康在使用吡唑醚菌酯时,应佩戴防护口罩、手套和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装备,以避免接触药剂对身体造成危害。
2. 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施药时应遵循相关法规和标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3. 储存和处理药剂储存吡唑醚菌酯时应注意避光、干燥、通风,并远离火源和易燃物品。
处理残留的药剂时应按照规定进行处置,以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五、总结在幼果上使用吡唑醚菌酯需要注意药剂的选择、施药方法、时间和安全注意事项。
正确使用吡唑醚菌酯可以有效防治水果病害,保障水果产量和品质。
说到杀菌剂,这两年最热的莫过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
也许大多数人对甲氧基丙烯酸酯不太了解,但提到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大家一定不陌生。
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的简介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都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因其分子内含基团的不同分而分为三种产品。
这三种杀菌剂的老祖宗是从一种蘑菇当中提取出来的。
巴斯夫公司第一个将醚菌酯(翠贝)推向市场。
随后不久先正达公司推出了嘧菌酯(阿米西达)。
阿米西达上市之后因为其优异的活性效果,在杀菌剂界可谓呼风唤雨,销量猛增。
接着,巴斯夫公司又开发推出了吡唑醚菌酯(凯润),这两年势头也很猛。
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区别杀菌剂按作用机理可分为保护性、内吸性和铲除性3种类型。
这3个化合物都具有保护、治疗、铲除的作用,最大的区别在于醚菌酯较其他两个移动性差一些,吡唑醚菌酯较前两个活性高一些,而嘧菌酯渗透性更强一些。
醚菌酯由于开发时间较早,随着用量的增加,抗性也很厉害。
吡唑醚菌酯作为较新的化合物,抗性较低,活性最高。
由于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良好的内吸移动性,在实际应用中这两者更好用。
但是如果把醚菌酯喷雾用水量加大,喷得均匀些,效果也很好。
劲牛云商,是国内专业的第三方农资批发电商平台。
平台凭借商家入驻、平台担保、不赚差价、交易安全等优势已将全国优秀的农资渠道商和零售商纳入云商系统。
渠道商可以在云商平台进行渠道管理、商品信息及价格发布、收款审核和发货确认;零售商可通过云商平台进行海量农资商品浏览、线上付款和一键订货。
“海量农资,一件起批”,目前已有数万家农资零售商已经选择劲牛云商采购了。
欢迎广大农资零售商和专业合作社【点击使用劲牛云商】吧!。
1~2年之内国内市场会有10几个“双草”产品推出。
目前国内市场中取得登记的5个“双草”产品都是在非耕地杂草上,含量比例大部分为5:1。
国内灭生性除草剂几乎都是登记在非耕地杂草上。
据统计,我国田园杂草有1450种,耕地主要杂草有31种,其余大部分都长在非耕地。
目前取得登记的5个“双草”产品在登记作物上都是非耕地。
根据2014年发起的联合试验的结果,草甘膦和草铵膦含量比例在3:1、4:1、5:1时,对多种杂草(如马唐、千金子等)都有相加作用。
目前取得登记的5个“双草”产品在含量上也差别不大,除了山东浩德的产品含量是3:1(草甘膦30%,草铵膦10%)外,其他4个产品量相同,都是5:1(草甘膦30%,草铵膦6%)。
预期未来国内作物领域的“双草”产品登记有望增加。
据ISAAA数据,全球范围内,2015、2016年,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中国台湾、日本、哥伦比亚、欧盟、南非、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巴拉圭、菲律宾、越南等地区均有新增的耐“双草”转基因作物获批。
我们预期未来中国将有相应的“双草”除草剂产品登记问世。
按照2016年全球草甘膦折百用量71万吨,假设草甘膦与草铵膦复配的施用面积占草甘膦总施用面积的5%,复配比例10:1,则未来“双草”复配带来的草铵膦需求增量约3500吨。
未来随着草甘膦抗性问题的日趋扩大化,草甘膦复配将提升草铵膦的需求。
5.百草枯退出,草甘膦增量空间达10%以上。
由于百草枯对人畜的毒性,近年来世界各国相继出台了对百草枯的禁产令和禁售令。
中国于2014 年停止百草枯水剂登记,2016 年7 月起全面禁止在中国销售百草枯水剂。
另外,根据2017 年3 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3326 号建议的答复,截至目前,市场上仅有1 家浙江永龙具备百草枯生产资质(登记证号PD20131912),也将于2018 年9 月25 日到期。
2020年9月以后中国市场上不再有百草枯产品销售。
百草枯退出市场后,从生产成本和价格的角度来看,最有竞争力的依然是草甘膦。
3.4 啶氧菌酯啶氧菌酯(picoxystrobin;商品名Acanto)由先正达2001年上市,主要用于大麦、苹果以及嘧菌酯不够奏效的小市场等。
据报道,啶氧菌酯是内吸性最好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其主要优点是,对黄锈病具有治疗活性,对壳针孢菌(Septoria spp.)引起的病害以及大麦上的网斑病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先正达在绝大多数欧洲市场登记了啶氧菌酯,不过,由于嘧菌酯影响了其市场定位,所以其市场潜能受到了限制。
2006年,先正达将啶氧菌酯转让给杜邦,自此其市场潜能得到了更充分的开发。
杜邦通过新增登记以及开发复配产品等来提升啶氧菌酯的销售业绩,尤其是开发了与环丙唑醇的复配产品,用于防治大豆上的亚洲大豆锈病。
杜邦还从先正达获得了一项授权,将先正达的苯并烯氟菌唑与啶氧菌酯复配,用于巴西大豆和其他作物。
杜邦持续获得啶氧菌酯的更多登记,尤其是2012年在美国登记了Aproach,用于玉米、大豆、小麦;2011年,在阿根廷和巴西登记了啶氧菌酯与环丙唑醇的复配产品,2012年在加拿大登记了这一产品。
啶氧菌酯也已在欧盟获得登记。
2017年,杜邦在巴西上市了Vessarya(啶氧菌酯+苯并烯氟菌唑),用于谷物。
2017年,因为陶氏化学和杜邦合并的需要,为了打消欧委会对水稻稻瘟病杀菌剂产品竞争性下降的顾虑,杜邦将啶氧菌酯在欧共体水稻上应用的独家销售权授予给了富美实。
2016年,啶氧菌酯的全球销售额为3.20亿美元,同比2015年的3.30亿美元下降了3.0%;与2014年3.50亿美元的销售额相比,两年下降了8.6%。
2011~201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4.9%。
啶氧菌酯现主要用于大豆、谷物、玉米、油菜、棉花、水稻、向日葵、甜菜、甘蔗、葡萄等作物。
大豆是啶氧菌酯最重要的作物,2016年的销售额为1.36亿美元,占总市场的42.4%。
谷物位居次席,其销售额为3,945万美元,占总市场的12.3%。
啶氧菌酯在水稻上的销售额仅为111万美元,仅占全球市场的0.3%。
吡唑醚菌酯能混配吗吡唑醚菌酯混配注意事项吡唑醚菌酯能混配吗?吡唑醚菌酯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据悉,吡唑醚菌酯对作物病害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在2001年登记并上市,目前已用于100多种作物上。
吡唑醚菌酯能混配吗吡唑醚菌酯复配性也很强,能与几十种农药复配!吡唑醚菌酯混配注意事项1、吡唑醚菌酯混用其他药剂,要注意不要和碱性杀菌剂混用、不要和乳油、有机硅混用。
与其它药剂混用注意浓度,做好试验。
2、吡唑和叶面肥混用需要注意,第一:先溶解叶面肥,然后再倒吡唑,再倒其他的东西。
一般情况下,吡唑醚菌酯加磷酸二氢钾,加微量元素,效果会非常的好。
3、吡唑醚菌酯本身具有高渗透,不建议加有机硅。
4、吡唑醚菌酯可以和芸苔素混合使用但最好分别二次稀释后混合。
5、吡唑醚菌酯能不建议与强氧化性的农药比如高锰酸钾、双氧水、过氧乙酸、氯溴之类的农药混用。
6、吡唑醚菌酯复配三唑类杀菌剂效果很好,提升药效,吡唑醚菌酯内吸传导性没有嘧菌酯强,但是具有良好的渗透性。
7、吡唑醚菌酯在合理稀释倍数情况下,一般不会出现药害现象。
8、正确使用吡唑醚菌酯才能保持生命力。
吡唑醚菌酯的作用吡唑醚菌酯作为杀菌剂,强化保护剂和免疫剂功能远比强化治疗剂功能重要。
吡唑醚菌酯作为促进生长功能,强化幼果期膨果比强化快速膨果期重要。
吡唑醚菌酯作为大田作物增产增收功能,强化提高有效穗(荚)比提高穗粒数等重要。
吡唑醚菌酯作为抗逆性功能,强化预防比补救重要。
吡唑醚菌酯作为作物保健功能,与肥料的协同使用尤其重要。
注意:吡唑醚菌酯优异的杀菌防治谱,尤其因具有调节作物生长,促进植物健康的差异化特点,在农民中大受欢迎。
吡唑醚菌酯复配好吗吡唑醚菌酯的复配配方吡唑醚菌酯对作物病害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吡唑醚菌酯以其优秀的应用表现、良好的杀菌效果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
那么吡唑醚菌酯复配好吗?吡唑醚菌酯最好的复配配方是什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吡唑醚菌酯最好的复配配方吡唑醚菌酯混用其他药剂,要注意不要和碱性杀菌剂混用、不要和乳油、有机硅混用。
与其它药剂混用注意浓度,做好试验。
吡唑醚菌酯复配三唑类杀菌剂效果很好,提升药效,吡唑醚菌酯内吸传导性没有嘧菌酯强,但是具有良好的渗透性。
吡唑和叶面肥混用需要注意,第一:先溶解叶面肥,然后再倒吡唑,再倒其他的东西。
一般情况下,吡唑醚菌酯加磷酸二氢钾,加微量元素,效果会非常的好。
吡唑醚菌酯本身具有高渗透,不建议加有机硅。
吡唑醚菌酯可以和芸苔素混合使用但最好分别二次稀释后混合。
吡唑醚菌酯能不建议与强氧化性的农药比如高锰酸钾、双氧水、过氧乙酸、氯溴之类的农药混用。
吡唑醚菌酯复配三唑类杀菌剂效果很好,提升药效,吡唑醚菌酯内吸传导性没有嘧菌酯强,但是具有良好的渗透性。
植保飞防时,吡唑醚菌酯粉剂可以使用,是高功效的植保器械,正常情况下是可以使用的,但是在混配其他产品时情况可能会有一点小问题。
使用时要注意混配顺序和药剂,不要和铜制剂,强氧化性的产品混配,必要时要做个实验,如果单独喷的话是没有问题的。
吡唑粉剂不会造成药害。
给大家说下药害是怎么造成的,如果大家用过代森锰锌粉剂的话,应该知道,这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造成药害的,好多企业为了追求便宜,都喜欢用那种大袋的在果树上使用,代锌锰锌必须是络合态的,如果不是络合态的容易把这个锰离子过早的释放出来,然后这个粉剂的就达不到要求,就容易发生药害。
吡唑醚菌酯在合理稀释倍数情况下,一般是不会出现药害现象的。
但是,如果当地有吡唑醚菌酯药害的先例,建议先实验。
正确吡唑醚菌酯才能保持生命力。
首先,对吡唑醚菌酯要有正确的认识。
它是一个好成分,但它绝不是万能的。
放对地方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嘧菌酯和醚菌酯的区别嘧菌酯和醚菌酯从字面上看两种农药非常相似,很多人都被搞混了,但是嘧菌酯和醚菌酯是不一样的,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嘧菌酯和醚菌酯的区别。
嘧菌酯和醚菌酯的区别:嘧菌酯:该产品是甲氧基丙烯酸酯(Strobilurin)类杀菌农药,高效、广谱,对几乎所有的真菌界(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鞭毛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颖枯病、网斑病、霜霉病、稻瘟病等均有良好的活性。
可用于茎叶喷雾、种子处理,也可进行土壤处理,主要用于谷物、水稻、花生、葡萄、马铃薯、果树、蔬菜、咖啡、草坪等。
使用剂量为25ml-50/亩。
嘧菌酯不能与杀虫剂乳油,尤其是有机磷类乳油混用,也不能与有机硅类增效剂混用,会由于渗透性和展着性过强引起药害,急性经口:>5000mg/kg;急性经皮:>2000mg/kg。
在保护地番茄上,曾经发现过嘧菌酯的药害,番茄幼苗移栽2周内须谨慎使用。
研究发现,蔬菜白粉病已对嘧菌酯产生了抗性,连续施用2次以上,效果有明显下降。
嘧菌酯的原药及复配均已过专利期,2013年3月开始,国内有大量厂家进行了单剂和复配产品的生产与推广,对其它类别杀菌剂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嘧菌酯具有保护、治疗铲除作用,有渗透性和内吸活性。
可用于茎叶喷雾、种子处理、土壤处理。
对葡萄白粉病、苹果黑星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醚菌酯醚菌酯不仅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同时兼具有良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与其它常用的杀菌剂无交互抗性,且比常规杀菌剂持效期长。
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对作物、人畜及有益生物安全,对环境基本无污染。
醚菌酯是由德国巴斯夫公司开发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其实验代号是BAS490F。
中文名称:翠贝、苯氧菌酯。
醚菌酯是一种广谱杀菌剂,持效期长。
对苹果和梨黑星病、白粉病,葡萄的霜霉病、白粉病,小麦锈病、颖枯病、网斑病,甜菜白粉病和叶斑病等有很好的防效。
醚菌酯是含一个β-甲氧基亚氨基酸甲酯基团作为活性基团一个取代的苯氧甲基作为支链。
肟菌酯、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杀菌哪个更划算?在杀菌剂行业产品市场份额中,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位居第一,其次是三唑类系列杀菌剂。
在全球十大杀菌剂销售中,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这三种甲氧基丙烯酸酯杀菌剂稳居前列,那么肟菌酯、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同为甲氧基丙烯酸酯杀菌剂,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和差异化呢?一、什么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一种仿生杀菌剂,化学结构来看,除绿色部分修饰基团的不同,它们都具有甲氧基丙烯酸酯基团(红色圈出部分)。
这类杀菌剂的活性基团主要作用于真菌的线粒体呼吸链中的细胞色素bel复合物,阻止电子传递,影响酶的脱脂化作用,由于酶的脱酯化使其毒力丧失,从而抑制真菌生长。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铲除、渗透作用,能有效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等真菌引起的病害。
并且对环境相对安全,对植物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降低乙烯含量,提高植物硝化还原酶活性,延缓植物衰老,特别是禾谷类,能提高产量。
肟菌酯:由诺华(现先正达)开发,2000年上市。
嘧菌酯:由捷利康(现先正达)开发,1997年上市。
醚菌酯: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中的第1个上市品种,1996年由巴斯夫上市。
吡唑醚菌酯:由巴斯夫发现,在2001年登记上市。
二、杀菌谱对比肟菌酯:杀菌谱和嘧菌酯相同,对多数真菌病害有良好活性,不过易产生抗药性,不易单独使用。
针对白粉病、叶斑病、黑星病效果有特效,其他对锈病、霜霉病、立枯病、苹果黑腥病、立枯病亦有很好的活性。
嘧菌酯:杀菌谱很广,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纲中的大部分病原菌有效。
嘧菌酯在我国25种农作物上取得登记,用于防治33种病害。
几乎可以防治所有真菌病害,如对白粉病、锈病、纹枯病、网斑病、霜霉病、稻瘟病、白腐病、黑痘病、炭疽病、早晚疫病、叶霉病等均有良好的活性。
醚菌酯:杀菌谱不如嘧菌酯广,但也对大多数真菌都有良好的活性,因为上市时间较长,病菌抗性较大,但对白粉病等特效,醚菌酯在我国15种作物上取得登记,用于防治13种病害。
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
“凯润和阿米西达”
吡唑醚菌酯商品名称叫做“凯润”,是德国巴斯夫的。
嘧菌酯商品名称叫做“阿米西达”,是先正达的。
1、这类杀菌剂最好在孢子萌发前使用。
在冬枣上,建设7月中旬开始使用,间隔半月一次。
(雨后3天内使用,效果更佳)
2、请尽量减少使用这类药剂的次数,它们的作用位点非常单一,抗性起得比较快,一年最多用3次,用多了防治效果就不明显了。
不能长期使用单药剂,最好配着其他杀菌剂使用或者使用复配剂(在防治冬枣病害上可与苯醚甲环唑等混用)。
禁止把这二类产品一起用,既是浪费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3、如果发病了,使用这类杀菌剂的最重要效果是防止病菌菌丝生长,防止游离在空气中的孢子二次浸染,而不是直接快速杀灭病菌。
在冬枣上,嘧菌酯(阿米西达)使用次数过多或浓度过大容易造成药害,叶片卷曲成筒状,影响光合作用。
吡唑醚菌酯(凯润)出现药害的几率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