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五章-人际吸引原则和爱情
- 格式:ppt
- 大小:6.62 MB
- 文档页数:25
解读心理学中的人际吸引力理论心理学中的人际吸引力理论是对人际关系中的吸引力现象进行解析和解读的理论框架。
它从心理学角度揭示了人际互动中的各种因素和机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在人际关系中更具吸引力,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际吸引力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应用。
一、相似性人际吸引力理论中的相似性原则认为,人们更容易被那些与自己在某些方面相似的人吸引。
相似性可以包括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
这是因为相似性使得我们感到更加亲近和理解对方,能够带来更多的共鸣和情感联系。
因此,我们在选择朋友、伴侣和同事时,常常倾向于与那些和我们相似的人建立关系。
二、互补性互补性是人际吸引力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互补性指的是在某些特质或需求上与对方存在互补关系。
例如,一个害羞的人可能更容易被外向开朗的人吸引,因为后者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互补性关系能够满足个体的需求,并带来更好的互补和综合效果。
三、亲密度亲密度是人际吸引力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用来衡量和评估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
亲密度的建立需要时间和努力,它是由情感联系、信任和共享经历等多个因素构成。
例如,亲密关系中的双方能够彼此倾诉、互相支持,并愿意分享彼此的喜悦和痛苦。
亲密度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既能够增加人际吸引力,也能够维系和深化人际关系。
四、外貌和吸引力人际吸引力理论中,外貌和吸引力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外貌吸引力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它可以起到“首次印象”和“塑造形象”的作用。
外貌吸引力并不仅仅是指面容的美丑,还包括形象的整洁和仪态的自信等因素。
相对而言,外貌吸引力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且在初次接触中产生较大的影响。
不过,外貌吸引力并不能决定整个人际关系的走向,其他因素同样重要。
五、文化和社会背景文化和社会背景是人际吸引力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会对人际吸引力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某些文化中,个人的独立性和自我价值可能更受重视,而在另一些文化中,人际关系的亲密度和依赖性更为重要。
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关系摘要: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接纳和喜欢,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被人喜欢呢?总结社会心理学在人际吸引领域的研究,可以发现,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情境、个人特点、相似性和互补等。
关键词:人际吸引、影响因素一、人际吸引的界定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
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人际吸引是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和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中心问题。
因此,调查研究高中生体育课堂教学中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对高中生人际吸引力的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
熟悉性和临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
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容易熟悉,产生吸引力,批次的心理空间就容易接近,则往往容易成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菲斯汀格以麻省理工学院已婚学生为对象,多次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与彼此居住距离的关系。
结果发现,相互交往的多寡与居住距离的远近成反比。
怀特1956年的调查发现,在几乎是完全偶然地住到一个居民区的人们中,成为朋友的多是居住的比较近的.为什么空间上的邻近能够促进人们的相互吸引呢?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邻近的人们能够经常的交往和互动。
研究发现,交往本身就可以产生人际吸引,这是因为交往可以满足人们的一些基本心理需求.首先,交往可以帮助人掌握外部世界;其次,交往可以使人找到联系感和归宿感。
此外,熟悉本身可以增进喜欢一与我们接触交往越频繁的人,越容易成为我们的朋友,这就是所谓的“曝光效应"。
扎琼克向学生们展示了他人的面部照片,有些图片被呈现达25次之多,有些则仅仅被呈现一两次。
结果发现,一个人的照片被呈现次数越多,被试对照片就越喜欢,对照片上的人也是越喜欢。
Perlman选择三种类型的人(正面、中性和反面人物)的照片作为研究素材.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
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摘要:人际吸引是个体与社会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人际吸引还受到相近、熟识吸引、相似、互补、外表、能力、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各个因素去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人际吸引力,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关键词:人际吸引影响因素人际关系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
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影响人际吸引的条件因素有很多,在我看来,外表因素尤为具有影响力。
虽然人们常说“人不可貌相”、“不要以貌取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相貌对初次交往的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吸引因素。
特别是在与异性交往时表现尤为显著。
一个人的相貌会影响我们对这个人的知觉和评价,也影响我们与他(她)的互动。
研究发现,人们对貌美的人有一个很强的刻板印象,即“美就是好”。
人们一般觉得外貌好看的人通常比较聪明、有趣、独立、会交际、能干等等。
亚理士多德就曾说过:“美丽比一封介绍信更具有推荐力。
”美貌之所以会有吸引力,一方面是会使人感到轻松愉快,构成一种精神酬赏;另一方面是可以产生晕轮效应,即较好的外貌会使别人以为这个人还具备其他一系列较好的品质。
此外,人们常常认为,同漂亮的人在一起,觉得荣耀和光彩,仿佛自己的身价也随着提高了。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但愿意与漂亮的人接触交往,而且也会更喜欢他们。
互补因素就是双方在气质、性格上各有优缺点,彼此可取长补短,互相满足对方的需要,从而导致吸引的现象。
在现实生活之中可以看到脾气暴躁的人和脾气随和的人会友好相处,独断专行的人和优柔寡断的人能成为好朋友,活泼健谈的人和沉默寡言的人会结成亲密伙伴。
互补性更多发生在婚姻家庭、婚姻伙伴关系上,良好的夫妻关系,性格上都是互补的,如果两人性格相同,往往磨合期很长。
社会心理学:人际吸引-什么是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持喜欢的积极态度或喜爱情感。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不仅相互感觉﹑相互认识﹐而且也形成一定的情感联系。
这种情感联系集中表现在人际吸引上。
人际吸引是在合群需要(见合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合群仅指愿意与他人在一起的倾向﹐并不涉及是否喜欢他人﹐更不涉及对他人品质的评价积极与否。
但合群是吸引的基础。
吸引的一般形式是喜欢或友谊﹐吸引的强烈形式是恋情或爱情。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雷诺﹐J.L.提出的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的社会测量﹐可视为人际吸引的科学研究的开端。
更早一些﹐E.S.博加德斯提出的测量种族之间亲疏关系的社会距离测量法(见态度测量)也与此有关。
过去的测量法主要是描绘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的现实情况。
当前的研究则侧重于了解人际吸引产生的心理机制。
喜欢或友谊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接触许多人﹐但是他们喜欢的﹑愿与之建立友谊的却是少数。
几个重要原则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概括出这种现象的几个重要原则﹕相似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认为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
这里所说的相似性不是指客观上的相似性﹐而是人们感知到的相似性。
实际的相似性与感知到的相似性是有联系的﹐而且前者往往决定后者﹐但二者不是完全对应的。
感知到的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外貌吸引力的相似性﹐年龄的相似性﹐以及社会地位的相似性等。
许多研究表明﹐相似性与喜欢之间有直接联系。
被试认为﹐他人越是与自己相似﹐便越是喜欢这个人。
T.M.纽科姆的现场研究证明﹐在研究开始时那些在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上相似的人﹐在研究结束时成了好朋友。
婚姻介绍所的工作往往以双方的相似性作为参考依据。
但是﹐人们在早期交往中﹐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往往显示不出来﹐此时年龄﹑社会地位﹑外貌吸引力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随著交往的加深﹐信念﹑价值观﹑个性品质等因素的作用便突出出来﹐甚至超过其他因素。
对相似性原则的一种解释是﹐相似的人肯定了我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起著正强化作用﹐而不相似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起著负强化的作用。
⼈际交往的⼼理原则尽管⼈际关系纷繁复杂,每个⼈的交往动机、要求和期望差别巨⼤,但仍然有共同的⼼理原则可⾔。
⼼理学家从最⼀般的⽅⾯总结出了四条⼈际交往的⼼理原则,即交互原则、功利原则、⾃我价值保护原则和同步变化原则。
(⼀)交互原则⼤量研究发现,⼈际关系的基础是⼈与⼈之间的相互重视与相互⽀持。
因此,社会⼼理学家指出:⼈们在⼈际交往过程中,必须⾸先遵循交互原则。
古⼈⾔:“爱⼈者,⼈恒爱之;敬⼈者,⼈恒敬之。
”⼈际交往中,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
⼏乎没有⼈会⽆缘⽆故地接纳和喜欢另外⼀个⼈;被别⼈接纳和喜欢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我们也要喜欢、承认和⽀持别⼈。
⼀般地,喜欢我们的⼈,我们才会喜欢他们;愿意接近我们的⼈,我们才愿意接近他们;疏远厌恶我们的⼈,我们也会疏远、厌恶他们。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交互原则呢?⼼理学家研究发现,每个⼈都有维护⾃⾝⼼理平衡的本能倾向,都要求⼈际关系保持⼀定程度的合理性和适当性,并⼒图根据这种适当性、合理性解释⾃⼰与他⼈的关系。
在这种本能倾向的作⽤下,当他⼈做出友好姿态以⽰接纳和⽀持我们时,我们会觉得“应该"对别⼈报以相应的回答,进⽽产⽣⼀种⼼理压⼒,迫使我们对他⼈也做出相应友好姿态。
否则,⾃⼰以某种观念为基础的⼼理平衡被破坏,我们就会感到不安。
(⼆)功利原则⽇常⽣活中的⼈际交往,除了交互原则,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保持⼈际交往的平等性,即把握功利原则。
此处的功利包括⾦钱、财物、服务,更包含着情感尊重等。
换句话说,⼈们都希望交往有所值,例如希望在⼈际交往中获得⽀持、关⼼、帮助感情依托等。
那些对⾃⼰来说是值得的,或是得⼤于失的⼈际关系,我们就倾向于建⽴和维持;⽆所得的⼈际交往、不值得的⼈际关系,我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否则我们⽆法保持⼼理平衡。
(三)⾃我价值保护原则⼤量的社会⼼理学研究证明,每个⼈⼼理活动的各个⽅⾯都存在⼀种防⽌⾃我价值遭到否定的⾃我⽀持倾向。
这种倾向反映在⼈际交往中,就形成了⾃我价值保护的原则。
社会心理学中的爱情爱情(1ove)是人际吸引的强烈形式和最高形式,也是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的经典研究课题。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爱情是指存在于各种亲近关系中的爱,意味着人际关系中的接近、悦纳、共存的需要及持续和深刻的同情,共鸣的亲密感情。
狭义的爱情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异性个体之间的强烈的人际吸引。
以下我们介绍的内容专指这种狭义的爱情。
(一)爱情的主要特点(1)一般来说爱情是在异性之间产生的。
(2)爱情是在个体生理发展到相对成熟时产生的。
(3)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
(4)爱情有其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不是纯粹的精神之恋。
(5)爱情基本倾向是奉献,它是衡量一个人对某异性有无爱情以及强度如何的重要指标。
(二)爱情与喜欢的关系关于爱情与喜欢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初鲁宾(Z.Rubin)曾作过专门研究,指出爱情与喜欢有质的不同。
他还编制了测量喜欢和爱情的量表。
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爱情与喜欢有四点不同:(1)爱情有较多的幻想,喜欢则不是由对他人的幻想唤起,而是由对他人的现实评价唤起;(2)喜欢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体验且比较平稳、宁静,而爱情则比较狂热、激烈且与许多相互冲突的情绪有联系;(3)爱情往往与性欲有关,而喜欢则不涉及这方面的需要;(4)爱情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而喜欢则不如此。
虽然爱情与喜欢是不同的,但喜欢是爱情的基础。
研究表明,影响喜欢的因素也影响爱情。
前面所讲的影响喜欢的因素,如能力、外貌、报酬、相似与互补、邻近与熟悉等因素也是决定一个人最终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恋人或伴侣的重要条件。
(三)爱情的类型20世纪70年代有的西方社会心理学者把爱情分为六种类型:1.冲动爱情这种爱情又称浪漫爱情,受到对方直接而强烈的身体吸引,总是想到对方,总想尽可能多地与对方在一起,对对方的判断往往是不客观的。
它产生的条件是: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为个体提供真实的或虚构的爱恋对方的模式;有一个爱恋的对象;有自己情感的激发,而且理解这种情感是由爱恋对象所引起。
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①强化原则强化是学习论的一项基本原则,运用到人际吸引中,就是我们喜欢能给予我们奖励的人。
②联结原则联结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的一个极其重要学习原则。
我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
③社会交换原则这一观点认为,我们对于一个人的喜欢与否,是基于成本与利益所做的评价。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当我们认识到从人际交往中,得到的报酬超过成本时,便会喜欢和我们交往的人。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
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际吸引的影响因素1、熟悉与邻近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
此外如果其他条件大体相当,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
熟悉性和邻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
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容易熟悉,产生吸引力,彼此的心理空间就容易接近。
常常见面也利于彼此了解,使得相互喜欢。
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过低与过高的交往频率都不会使彼此喜欢的程度提高,中等交往频率时,彼此喜欢程度较高。
相似性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
相似性主要包括: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年龄、经验的相似。
实际的相似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
3、互补当双方在某些方面看起来互补时,彼此的喜欢也会增加。
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
以下三种互补关系会增加吸引和喜欢:需要的互补;社会角色的互补;人格某些特征的互补,如内向与外向。
当双方的需要、角色及人格特征都呈互补关系时,所产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强大的。
外貌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在人际情感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社会心理学笔记导学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基础心理学1、基础性。
咨询师答辩中,我经常会问考生一个问题:你看过印象比较深的心理学专业书籍是什么?答案千奇百怪。
《女心理师》,大众心理学、青年心理等杂志。
2、实用性。
在心理咨询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人际关系问题。
与家庭的关系、夫妻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等。
社会心理学很重要的研究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课程框架第一节社会心理学概述——对象、范围、简史、研究方法、理论流派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社会化、社会角色及其理论、自我、身份与自尊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知觉、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归因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概述、主要的社会动机、社交情绪第五节态度——态度形成、转变与测量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体语沟通、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人际吸引、人际互动第七节社会影响——从众、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爱情、婚姻、离婚、家庭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大纲和参考书》,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PSP):G·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是设法了解与解释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怎样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这个他人的存在包括实际的存在、想象中的存在或隐含的存在。
F·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学是个体心理学的一部分,心理学的所有分支都是研究个体的科学。
强调对个体的研究,受传统心理学的影响较大。
2、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SSP):产生于社会学的,以社会学的研究取向为主导的社会心理学,叫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即Soci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简称SSP。
美国社会学家斯特克:社会心理学“是由社会和个体的相互关系来界定的”,任务是“解释社会互动”艾尔乌德: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