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269.0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专题知识总结和框架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
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可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抗争史和探索史)。
本专题主要涉及:列强侵略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争史)二个方面的内容。
而探索史主要在专题三中讲。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民主革命是实现近代民主政治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社会性质的不同,因此民主革命的内涵也有很大的不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指寻求民族独立(反侵略)和社会进步(反封建)而进行的斗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本专题主要涉及农民阶级领导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本专题涉及两条主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实现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1、第一、第二课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
包含三个阶段:(1)建国初期民主政治的起步。
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而逐步确立了国家的三大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一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基础巩固1.1903年,孙中山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欧美今日之不均,他时必有大冲突。
”为此,他主张( )A.社会革命,平均地权B.政治革命,建立民国C.民族革命,推翻帝制D.土地革命,废除剥削2.一百多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
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B.“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D.“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以此来衡量四个选项,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3.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故选A 项。
中华民国沿袭清朝的地方制度——省制,不是联邦制国家;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在“西化”方面没有超越日本,B、C两项错误;D项表述绝对,袁世凯没有西方民主观念。
答案:A4.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
”日记中的“万恶之政府”指( )A.清政府B.南京临时政府C.北洋政府D.南京国民政府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武昌”“新军”“推倒”等信息,表明叶圣陶所记的事件是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所要推翻的政府是清政府,故选A项。
答案:A5.(图文探究)阅读图文材料:1894年1月,孙中山回到翠亨村,闭门写了一篇上书李鸿章的文稿。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复习提纲)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三民主义的背景:⑴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⑵鸦片战争以来,各种改良救国方案的失败。
⑶孙中山等人学习接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⑷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同盟会成立。
2、三民主义的提出:⑴1894年11月在兴中会的秘密誓词中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⑵1905年在日本成立的同盟会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
⑶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革命纲领解释为“三民主义”。
3、三民主义的内容:内容关系来源具体主张评价民族主义(民族革命) 前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
积极:局限:(见下面)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核心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社会革命) 补充发展平均地权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
“核定地价”“国民共享”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
4、三民主义的评价:⑴性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⑵积极:①三民主义被孙中山称为“救国主义”,描绘了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
②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
③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鼓舞人民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⑶局限: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②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③这些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5、三民主义实践及结果:⑴实践:①1905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②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③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先后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维护民主共和。
专题04 中国近代史2024全国中考真题汇编·选择题考点41 鸦片战争考点42 第二次鸦片战争考点43 太平天国运动考点44 洋务运动考点45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考点46 戊戌变法考点47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考点48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创建考点49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考点50 新文化运动 考点41 鸦片战争1.(2024·山东临沂卷)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一书中指出:“中国政府在1837年、1838年和1839年采取了非常措施,这些措施的顶点是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和按照他的命令没收、焚毁走私的鸦片。
”在这些“非常措施”中,影响最大的是A .缉拿烟贩B .没收鸦片C .虎门销烟D .对英作战2.(2024·甘肃兰州卷)2023年6月26日是第36个国际禁毒日,主题是“健康人生,绿色无毒”。
国际禁毒日源于中国历史上的A .虎门销烟B .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2024·黑龙江牡丹江卷)“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
”由此可知,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是为了A .维护鸦片贸易B .打开中国市场C .促进文化交流D .加强友好往来4.(2024·山东聊城卷)1850年,马克思在论述某一战争的影响时写道:“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8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之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
”该战争指的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考点51 五四运动 考点52 中国共产党诞生 考点53 北伐战争考点54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考点55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考点56 从九一八到西安事变 考点57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考点58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 考点59 抗日战争的胜利 考点60 内战爆发5.(2024·山东潍坊卷)《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照会英国:“从此万年和好,两国无争矣。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五单元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本课通过四个子目(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讲述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等民族危机的加剧。
【教学目标】运用时空定位,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形势图、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认识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不屈不挠地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
通过史料分析,认识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文献、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所做的贡献,培养对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不断寻找出路的敬佩之心。
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提高对近代中国由于阶级局限性无法挽救民族危亡的解释水平。
通过学习本课,了解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各阶层为国家富强独立所做的牺牲、贡献,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学情分析】初中的历史学习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强调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对历史发展规律形成初步的认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
高中的历史学习兼顾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宏观上,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对知识学习的专题性和结构性有更深入的要求。
微观上,强调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历史意识的培养,要求对历史问题深入开展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认知活动,涵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正确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及甲午战争的影响难点:多角度认识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教授过程】一、太平天国(1851—1864)——探索之农民阶级·天国之梦(改天换地)1.背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原因的分析,对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开拓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专题四、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专题解读:中国近代历史是中华民族遭受外敌侵扰和欺凌的一部耻辱史。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考点点击:1、西方列强的侵略——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及圆明园残迹、俄国侵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史实、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理解《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危害、《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中国人民的抗争——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
3、近代化的探索——知道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孙中山像、1911年武昌起义、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和主要代表人物;理解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及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运用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一、近代列强的侵略战争(一)、鸦片战争(1840.6——1842.8)1、根本原因(根本目的):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2、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硝烟3、开始标志(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进行挑衅。
4、《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5、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侵华罪行:(1)、英法联军洗劫北京并火烧圆明园。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习目标】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大革命中的作用。
2012高考考纲: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和历史作用。
2012会考考纲: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新三民主义;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大革命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如何理解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和联系;【专题综述】:20世纪中国产生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历史性的伟人和三大思想理论成果。
1.三次历史性的巨变:①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成立了中华民国②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③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三位伟人:、、3、三大思想理论成果:4、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他们共同的品质:(1)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2) 毛泽东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相结合。
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以和平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改造。
(3)邓小平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5、三人共同之路:救国建国强国之路【预学导航】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1、历史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2)清政府统治日益腐朽,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3)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迫使中国志士仁人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案(4)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5)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之后,认识到必须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从而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2、三民主义的提出:⑴1894年11月在兴中会的秘密誓词中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⑵1905年在日本成立的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
专题四侵略与反抗、近代化的探索【知识链接】一、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及其影响从19世纪中期开始到20世纪初期,西方列强对中国主要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鸦片战争(道光帝时)时间:1840-1842年1.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这是根本原因,英国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向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2.过程: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1842年8月清政府求和。
3.结果:签订《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
5.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不能抵御英国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6.落后就要挨打是深刻的历史教训。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帝时)时间:1856-1860年1.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过程:1856年10月到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
英法联军1860年火烧圆明园(罪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大片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3.结果: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俄国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三)甲午中日战争(光绪帝时)时间:1894-1895年1.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出兵占领朝鲜国都汉城后,发动了侵华战争。
2.过程:1894年到1895年,主要经过了黄海战役和威海卫战役。
黄海战役后,日本取得了黄海制海权;1895年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3.罪行: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4.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
【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之小船创作专题教材分析:在欧美资本主义兴起并确立100多年后的20世纪初,正当西方殖民体系即将完成之时,在东方开始出现以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建立主权国家的发展经济文化为目标的民族民主运动。
亚洲进入了“东方的觉醒”时期。
它是亚洲各国人民有组织反抗殖民侵略的开始,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登上反殖民革命领导舞台的标志。
这场民族民主运动很快席卷了东亚的中国、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南亚的印度、西亚的土耳其和广大的阿拉伯地区,并深深影响着亚洲各民族的独立建国运动和它们在新世纪的历史进程。
在“亚洲觉醒”的过程中,因所在地域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人物的个性特征,又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中国的孙中山、印度的甘地和土耳其的凯末尔。
专题教学策略: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充分把握历史人物基本活动的基础上,恰当分析和评价每位人物在领导各自国家民族民主运动中的影响和作用。
其次,作为亚洲觉醒的代表性人物,他们既是亚洲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代表,也代表了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要注意从20世纪世界各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和引领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高度来审视和探究上述历史人物的各项活动,要认识到亚洲各国对争取独立和富强道路的选择是由本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也与重要历史人物的个性特征和追求目标有关。
专题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史料教学法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课标要求: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
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探索革命真理、创建中国同盟会和提出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史实,体会孙中山追寻救国之路的艰辛历程及其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了解孙中山在缔造中华民国、推翻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过程中的历史功绩,探讨孙中山在推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了解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历程;探讨孙中山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的历史过程及其重要历史意义,对孙中山的先驱作用做出客观独立的历史评价。
2014年南通市初中毕业、升学历史专题复习测试四
(‚近代中国各阶层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专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0分,考试时间为4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26分)
本卷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该项选出来填写在答题纸规定处。
1.右图是马星驰先生所作的漫画《民气一致之效果》,它揭
示了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商人罢市的推动
B.工人阶级参加斗争的巨大作用
C.各阶层人民的联合斗争
D.北伐战争胜利的鼓舞
2.某班历史兴趣小组计划赴中共“一大”旧址参观,该小组应去的城市是、
A.北京
B.浙江
C.上海
D.瑞金
3.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
下列史实最能说明“合作者”这一观点的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北伐战争 D.武昌起义
4.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勇敢担当起这一使命,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与这一革命道路的开创密切相关的是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南昌起义的发动
C.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D.遵义会议的召开
5.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
A.南昌起义
B.遵义会议
C.中共一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6.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
A.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7.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
下列口号、标语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②打倒列强,除军阀
③誓死力争,还我青岛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①③④ D.④①③②
8.“红色战士志气昂,好比东方升起的太阳,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猛如虎,冲锋陷阵,无坚不摧谁敢当。
”这是红军长征期间出现的一首战斗歌曲。
以下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湘江战役②巧渡金沙江③吴起镇会师④飞夺泸定桥⑤甘肃会师⑥爬雪山,过草地
A.①②④⑥③⑤
B.①②⑤③④⑥
C.②①④⑥⑤③ D①③④②⑥⑤
9.清末状元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在此,张謇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
A.创办学堂 B.编练新军 C.兴办实业 D.自强求富
10.据《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统计,1894年前的50多年间,外商在华共创办企业103家,到1913年,外资企业增加到300余家。
外商企业骤增的主要原因是B
A.鸦片战争爆发 B.《马关条约》签订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D.《辛丑条约》签订
11.“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是转瞬即逝的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材料中的“黄金时代”主要发生在
A.洋务运动期间 B.戊戌变法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辛亥革命期间
12.热播电视连续剧《闯关东》(如图)中有一个宣传队到关东村镇宣传并
当场为新青年剪辫子的情节。
该故事情节发生的历史背景应是
A.辛亥革命爆发 B.五四运动发生
C.新文化运动兴起 D.九一八事变发生
13.“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
这两句竹枝词反映出中国近代传媒
A. 注重时事新闻报道
B.注重商业广告登载
C.注重社会问题评述
D.注重社会新俗宣传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4分)
本卷共2小题,第16小题14分,第17小题10分,请按照题目要求,把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纸规定处。
16.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分析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和,创
建四军建奇功。
‛——红军一段歌谣材料四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中段,山势高大,主要山峰都在千米以上,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各种植物3800多种……(井冈山)反动力量薄弱,这里还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党的组织基础,并且留有一定数量的农民自卫军。
——《中国近代史》材料五‚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
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
——朱德纪念遵义会议的诗作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最能体现这一事件性质的口号是什么?这一事件对中国革命有何重大影响?(3分)
(2)材料二中的三位革命者一同参加了哪一年召开的什么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深远的意义?(3分)
(3)材料三中的红军歌谣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2分)
(4)根据材料四,分析毛泽东选择井冈山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原因。
(3分)由此形成了什么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1分)
(5)材料五中的“群龙得首”和“纠正偏差”分别是什么意思?(2分)
17.近代以来,随着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民族工业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謇在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总长时给各省的电文中指出:“窃念实业为民国将来生存命脉……已成者当竭力保存,未成者宜先事筹划。
”
材料二
材料三从l912年到l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六百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
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1)材料一体现了张謇倡导的什么主张?(1分,不得照抄原文)结合学过的张謇事迹,你如何看待他弃官回乡办厂这一举动?(2分)
(2)据材料二,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具有什么特点?(2分)
(3)据材料三,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高峰在何时?造成此时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3分)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附加题:列举近代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英雄人物及其简要事迹。
(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