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政府与资源配置 (2)
- 格式:ppt
- 大小:154.50 KB
- 文档页数:2
公共经济学各章节重要考点总结(重要)第⼀章导论1、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收⼊再分配、社会资源配置、宏观经济稳定。
2府部门和公共组织存在的意义和⾏为,回答政府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的学问。
3政权的实体。
政府除了对辖区内居民负有政治责任外,还参与辖区内⾮市场性社会⽣产活动,从事⾮市场性财富分配。
①⾮市场性社会⽣产活动:政府为满⾜辖区内全体居民的公共消费需要,通过向社会成员征税或强制转移财富的办法来筹措资⾦,以不盈利为⽬的,从事⽣产和提供诸如国防、治安、教育、卫⽣、⽂化等公共产品和服务。
②费市场型社会财富分配:为了保证辖区内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与公正,维护社会稳定,采取税收制度和其他强制性⼿段对社会成员的财富进⾏重新分配。
4、公共经济学中政府的四个层次:第⼀层次是中央政府;第⼆层次是⼴义政府。
中央政府+各级地⽅政府及附属机构;第三层次统⼀公共部门,⼴义政府+⾮⾦融的公共企业;第四层次⼴义公共部门。
统⼀公共部门+政策性⾦融机构。
5、研究政府经济⾏为三个层次:第⼀层次,研究财政收⽀;第⼆层次,研究财政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第三层次,研究包括财政收⽀在内的公共部门经济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6、财政学发展时所⾯临的问题:(1)要搞清公共部门应该从事哪些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是如何组织的(2)尽可能理解和预测政府经济活动的全部结果。
(3)评价政府各种经济政策。
7、相⽐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增加了两⼤领域:(1)关于政府选择和政府决策的内容(2)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此外公共经济学全⾯采取了现代经济分析⽅法。
即注重实证分析法(已经发⽣了什么)⼜注重规划分析法(应该怎么办)。
8、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连接点(1)微观经济学研究了价格管理、消费与市场调节及收⼊分配平均化等政府直接经济⾏为(2)公共经济学把政府本⾝也看成⼀个单个经济单位,对其经济⾏为能否实⾏最⼤化进⾏分析。
此外微观经济学的⼀些主要分析⼯具也被公共经济学⼴泛使⽤。
9、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第二章资源配置第一节资源的配置方式任何社会可以用来生产的资源(如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无论在质还是在量上都是有限的,而这些资源要用来满足的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多样的,于是产生了资源如何最优配置的问题。
一、资源配置的含义1、资源的含义(1) 稀缺(scarcity):相对于人们的无限欲望,在一定时期内,社会资源是有限的。
基本假设:①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②资源是有限的。
资源: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力(体力/脑力);资本;企业家才能;信息;时间(2)选择( Choice ) : 因为稀缺,人们不能得到所有想要的东西,不得不在各种用途之间作出选择。
这是稀缺的结果。
--------- 个人、企业和社会都面临选择问题。
(3)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作出一种选择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机会的最高价值(收益)。
——机会成本是作出一种选择的真实代价。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时,就必须进行选择,在多种用途中间选择,这样就产生了资源配置问题--- 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愿望。
这就引申出了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1)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即产品如何分配,应首先满足哪些人的欲望?2、狭义的资源配置的含义狭义的资源配置是指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
主要是指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应用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这三个基本问题事实上是通常所说的“效率”问题。
假设一个社会只生产两种产品--- 黄油和大炮,在既定资源和技术的条件下,两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如下表:•经济必须做出选择•选择是有机会成本的•反映了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 Possibility Frontier):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既定的资源和现有的技术水平下,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移动原因:资源总量增加、技术进步、灾害等•表现为:生产可能集的扩大(或者缩小)不同的经济制度对基本问题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
资源配置中的政府作用作者:张序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04期〔摘要〕在资源配置中,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资源配置中的政府作用是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带来的。
市场失灵可以划分为功能性失灵和结果性失灵。
根据市场失灵两种类型的不同机理,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具有引导性作用、弥补性作用和规制性作用,每类作用的发挥都需要相应的手段和路径。
〔关键词〕资源配置;市场失灵;政府作用〔中图分类号〕F1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4)04-0021-05〔作者简介〕张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管理学研究所研究员,四川成都 610071。
一、引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论断,要求“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这一重大理论是我国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最重要的指导思想。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
但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各不相同的,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是资源优效配置必需的。
笔者认为,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具有引导性、弥补性、规制性作用。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在这三个方面充分发挥“有形之手”不可或缺的功能和作用,使资源配置更为有效。
二、资源配置与市场失灵:概念与综述资源配置(Allocation of Resources)概念中的“资源”,指的是要素资源和利用要素资源生产的产品(包括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所谓要素资源,又称生产要素,是指能够创造产出的各种投入的集合,包括自然资源、资本、人力资源(劳动力)、技术、企业家精神等,他们是经济活动中能够自主选择的内生变量。
资源配置概念的产生源于要素资源的稀缺性(Short Supply)。
公共财政第一章、公共财政理论1、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2、公共产品的特征:一是公共产品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一一就是可以由多人共同消费,而不影响其效用。
二是公共产品在受益上具有非排他性一一就是无法将任何人排除在受益的行列之外。
此外,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不可分割性。
它还具有外部性特征。
3、公共财政的三大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就是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或产品,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弥补市场的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
该职能具体表现在:一是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主要是调整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使之符合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
二是在政府部门内部配置资源,主要是根据不同时期政府职能的变化,通过财政对自身支出结构的调整,将财政资金分别用于满足各种社会公共需要,如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以及经济正常运行等方面的需要,三是对非政府部门资源配置的调控。
(2)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运用税收、财政补贴以及转移支付等手段来调节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差距,以达到分配公平的目标。
该职能的实现方式有四种:一是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
二是规范工资制度。
三是加强税收调节。
四是通过转移性支付,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职能:是通过财政分配实现经济稳定的目标,即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合理的经济增长率。
要实现财政的稳定功能,必须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其中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第二章、公共财政支出1.公共财政支出:是国家将集中起来的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渠道,有计划地进行分配的过程。
2.公共财政支出的内容:提供公共秩序产品,主要包括行政司法和国防,外交等内容。
这一支出内容体现的是政府的传统政治职能提供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内容。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财政与财政职能2. 市场失效的主要表现。
答:(1)市场低效,它是指现实市场中存在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条件的方面,而由于这些方面的存在,使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对资源的高效配置。
主要表现在竞争失灵或垄断、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等方面。
(2)市无效,即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失效。
主要表现在偏好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宏观经济失调等方面。
3. 如何辨别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并举例说明。
答:区分或辨别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标准通常是受益的排他性或非排他性,消费的竞争性或非竞争性。
纯粹的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纯粹的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公共产品的例子,只要从定义出发举例就可以。
比如国防、天气预报、普通公路等;私人产品的例子,私人产品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要是符合定义的就好了,比如苹果、梨子等。
4. 举例说明负外部效应及其主要治理方式。
答:负外部效应(外部成本),指产品或服务给所有者以外的其他人带来了损害,但受损者同样得不到应有的损失补偿。
负外部性的例子很多,比如污染、噪音等。
治理负外部性的主要方式有政府的管制、收费等,比如拿污染来说,可以征收排污税或者限制污水排放等。
7. 政府失效的原因。
答: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有一下几点:(1)信息失灵。
一方面使政府在决策时难以制定出完全符合公众偏好的计划,另一方面即使政府可以获得决策所需要的所有信息,但是由于政府对其活动作用于私人经济可能产生的反应难以完全控制,无法对所有政府行为的结果进行准确的预测,从而导致决策结果最终难以达到预期。
(2)决策程序失灵。
即难以解决偏好显示和利益集团的问题。
(3)时滞的存在。
主要有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执行与生效时滞。
(4)执行过程的低效。
因为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一般不是同一个政府机构,导致政策实施情况有时和最初的政策意图可能并不一致。
8. 财政的三大职能。
答:财政的三大职能为:政府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
第二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选择题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A.坚持共同富裕B.党的领导C.坚持公有制为主体D.政府科学宏观调控【答案】 B【解析】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合题意。
答案选B。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切要求政府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把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把该管的事不折不扣地管好。
这说明( )A.市场经济应该完全由市场自由调节B.市场经济应弱化政府的宏观调控C.宏观调控对资源配置具有决定性作用D.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应有机结合【答案】D【解析】题干中提到的政府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把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把该管的事不折不扣地管好,说明要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D项符合题意;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两只手”,市场经济不能完全由市场自由调节,A项观点错误;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科学的宏观调控,B项观点错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C项观点错误。
故答案选D。
3.2019年我国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继续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实施上述举措( )①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②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③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④旨在完善市场价格机制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①项符合题意;理顺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③项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②项不合题意;材料与完善市场价格机制没有必然联系,④项不合题意。
答案选A。
4.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