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 格式:ppt
- 大小:681.00 KB
- 文档页数:7
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
中学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动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及物动词+宾语(名词性语言单位)=动宾短语,及物动词与后面的宾语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可是,在文言文中,时有将宾语放在动词前面的语言现象,即“宾语前置”。
现将常见的几种类型归纳于下。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恶、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2)、沛公安在?《鸿门宴》(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就是表示否定意义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
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
(1).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离骚》(2).不吾知其已矣兮。
《离骚》(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3、借助“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之”“是”在这类句型中作结构助词,无实义,只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4)惟命是听(成语)(5)惟利是图(成语)(6)惟马首是瞻《冯婉贞》(7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l 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名词性语言单位)=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它经常放在谓语前充当状语,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放在谓语后充当补语,对谓语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要注意的是,它的结构是介词在前,宾语在后。
可是,在文言文中,这种介宾短语时有将后面宾语提前到介词前面的现象,即介词宾语前置。
常见情况有以下几种。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1、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恶、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文言句式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高三(3)班共有学生44人,其中男生18人,女生26人。
学生整体学习习惯较好,上课听讲专心,作业质量可以,整体水平统一。
但对于基础知识,普遍掌握的不够扎实,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分析能力却欠缺。
1. 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句句式及其用法,归纳规律。
2. 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延及高考。
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宾语前置句讲练结合、归纳积累。
1课时一、考点解读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查形式(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理解B)“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考查,主要放在翻译题中进行。
文言句式往往隐含在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通过翻译和断句的命题方式进行考查。
二、高考真题(2022年高考新课标I)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三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朝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问题: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重点理解文中关键性的词语和特殊句式。
翻译时需要注意句子的关键点: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宾语前置句“不吾索”,这是一个否定句,代词“吾”作宾语,宾语前置,要翻译成“不索吾”;还有“虽”,即使;“俱”,一起;“面”,名词做状语,当面;“庶或”,或者;“济”,实现、成功。
金人即使不索求我(这个人),我也应当与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请求拜见两位敌军将领酋长并当面斥责,也许万一可以成功。
三、合作交流1、现代汉语语序:(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示例:﹙高中﹚学生〔应努力〕学〈好〉﹙语法﹚知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指导与训练(三)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倒装句现代汉语中语序:主谓宾是主干,定语藏在主宾前,谓语一看着了急,前状后补巧打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 (定语)宾语示例:(高中)学生〔应努力〕学〈好〉(语法)知识。
可以说,与通常顺序不一样的句子,就属于倒装句。
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有: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即谓语前置)。
从语法功能上讲,前置的倒装句主要起强调的作用,而后置的倒装句则是古人的语言习惯。
翻译这类句子,就要理顺表达顺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宾语前置一、宾语前置句的定义所谓宾语,就是动词所涉及的对象。
在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
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
二、宾语前置句的分类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或介词宾语前置。
典型例句⑴大王来何操?⑵沛公安在?⑶而今安在哉?⑷豫州今欲何至?⑸君何以知燕王?(6)微斯人,吾谁与归?(7)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补充: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十介十动典型例句(1)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2)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3)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地作战的(1)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典型例句(1)忌不自信。
(2)秦人不暇自哀。
(3)时人莫之许也。
(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古之人不余欺也。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⑵夫晋,何厌之有?⑶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4)惟兄嫂是依。
(5)何罪之有?(6)何陋之有?^充:1.“相”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宾语前置)一、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和否定性无定代词“莫”等修饰动词,且代词作宾语,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
如:(1)忌不自信(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忌不信自”)(《邹忌讽齐王纳谏》)(2)毋吾以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毋以吾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未之有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未有之也”)(《寡人之于国也》)【具体分析】(1)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不”,代词“自”作动词“信”的宾语,宾语前置。
句意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2)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毋”,代词“吾”作动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
句意是:不用我。
(一说:“以”为介词,此句是省略句:你们不要因为我就不说了。
)(3)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未”,代词“之”作动词“有”的宾语,宾语前置。
句意是: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由上几例可知,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句,一般看在否定句中有无否定词,并且代词是否作动词的宾语。
(注:古汉语中“否定句代词宾语”也有不前置的。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否定句中有否定词“不”,代词“此”作动词“及”的宾语,但代词“此”却没有位于动词“及”前。
句意是: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二、疑问句宾语前置疑问句中有疑问代词“何”、“安”、“谁”、“执”、“胡”、“曷”、“焉”等作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在动词的前面;如果充当介词的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一)疑问句动词的代词宾语前置(1)大王来何操?(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大王来操何?”)(《鸿门宴》)(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现代汉语语序应为“胡为乎遑遑欲之何?”)(《归去来兮辞》)(3)而今安在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而今在安哉?”)(《赤壁赋》)【具体分析】(1)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操”的宾语,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句分类详解宾语前置句是高考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复习时应予以重视。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主语+否定词(莫、不、未、毋等)+宾语(余、之、自、尔等)+动词(1)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硕鼠》)译文:伺候你多年,你却不肯顾念我。
(2)秦人不暇自哀。
(《阿房宫赋》)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3)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从来没有这样的事。
【提示】古汉语中常见的否定词(否定副词)有:不、毋、未、莫、弗、非、、匪、糜、罔、无、勿。
古汉语中常见的人称代词有:第一人称:吾、我、余、予、朕、自己,第二人称:尔、汝、若、而、乃,第三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
注意: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整个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即句子中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莫、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主语+宾语(何、曷、焉、胡、谁等)+动词(介词+动词)。
(5)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6)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者的人是干什么的?”(7)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呢?(8)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9)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姓呢?(10)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搂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提示】古汉语中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孰、安、曷、焉、胡、谁。
注意: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第二:整个句子必须是疑问句。
三、陈述句中介词宾语提前格式:宾语+介词+动词(11)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12)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
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
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3、以“是”“之”为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1.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②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屈原《离骚》)(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②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
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③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2.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文言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理解与掌握宾语前置句句式与用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逐步归纳出宾语前置句的特点,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辨析、翻译宾语前置句。
三、教学方法:1.思想方法:从典型例句中归纳句式翻译特点、方法,运用到翻译语句中2.关键指点:宾语前置的语言标志四、学情分析:学生对文言语法和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掌握并不准确,高考对文言文的考察一直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突破这方面的难题,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好文言句式。
五、教学过程(一)什么是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古汉语中,有时宾语会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就是宾语前置。
(二)翻译下列例句,讲解宾语前置规律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 《鸿门宴》之二虫又何知?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而又何羡乎?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前赤壁赋》规律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格式:宾语十动词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不吾知其亦已兮。
忌不自信规律2: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格式:否定词十宾语十动词常见的否定词:不、莫、勿、弗、未常见的代词:余、吾、之、自、汝、尔、是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夫晋,何厌之有?唯利是图 (成语)唯命是听规律3:用 “之”或“是”作为提宾标志。
格式:宾语十之(是)十动词4.不然,籍何以至此?君何以知燕王?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微斯人,吾谁与归?王问:“何以知之”?规律4: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格式:宾语十介词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译文:生下来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
(意思是父亲就去世了)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回乡偶书》译文:孩童见到我却不认识我,笑着问我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