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判断与翻译
- 格式:ppt
- 大小:2.46 MB
- 文档页数:1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四种常见类型【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的前面。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例: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且焉置土石?王问:“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例: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古之人不余欺也时不我待【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D】例: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4】用“之”“是”(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E】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夫晋,何厌之有?唯利是图唯命是从无乃尔是过与练习:指出下列句中的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A/B/C/D/E】,然后翻译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宾语、用直线划出谓语)1、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2、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5、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9、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11、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12、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1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左传》14、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16、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
”《韩非子》17、姜氏何厌之有?《左传》18、曰:“奚冠?”曰:“冠素。
”《孟子》19、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20、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21、曷未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22、谚曰:“谁为为之?熟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2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2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一)用“…….者,……也”来表示。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此为何若人--《公输》为与此同类--《公输》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号为张楚--《陈涉世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乃信所以去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笔记区】宾语前置句类型:【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曷、焉、谁、胡、恶、安、奚”等。
格式:主语十疑问代词宾语十谓语动词+✖✖✖例句:1.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 问女何所思?3.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不、未、无、莫、毋、非、弗、勿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汝、尔格式:主语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非、弗】十代词宾语【余、吾、尔、自、之、是】十谓语动词例句:1. 秦人不暇自哀2. 然不自意先入关而破秦3. 恐年岁之不吾与【3】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格式:(主语)十宾语十之(是)十谓语动词例句:1. 唯弈秋之为听。
2. 唯马首是瞻。
3. 唯利是图。
【4】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例句:1. 微斯人,吾谁与归?2. 何以战?3.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区区,拳拳,形容感情恳切。
)【5】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句:1. 亚父南向坐。
2.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例题一】1.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同的宾语前置的句子()A. “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 姜氏何厌之有2. 下面的句子用法不相同的是()A. 不然,籍何以至此?B.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 奚以知其然也?D.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例题二】1. 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不然,籍何以至此。
2. 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A. 陈利兵而谁何。
B. 古之圣王,唯此之慎。
原文:
子归宁,母依闾。
母语儿:“黄鹂鸣,翠竹青。
世间荣华,莫若归宁。
儿行千里,母心忧惊。
晨昏定省,念尔无违。
羹饭勿忧,衣裳勿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翻译:
儿子回家省亲,母亲依偎在门口。
母亲对儿子说:“黄鹂鸟在枝头鸣叫,翠绿的竹子郁郁葱葱。
世间的荣华富贵,都比不上回家的安宁。
儿子你走了千里路,母亲的心总是担忧不已。
每天早晚都要向你请安,希望你能遵守家规,不要违背。
饭菜不必担心,衣服也不必珍惜。
慈爱的母亲手中拿着针线,为儿子缝制衣服。
临行前,母亲密密地缝补,心里只怕你回来得晚。
谁说小小的草心,能够报答春天的阳光?”
在这段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子归宁,母依闾”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两句中。
1. 子归宁,母依闾。
子归宁:子(儿子)归宁(回家省亲)。
这里“宁”是动词,表示“回家省亲”,宾语“宁”前置。
2.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慈母手中线:慈母(慈爱的母亲)手中(手中)线(针线)。
这里“手中”是
介词短语作状语,修饰“线”,宾语“线”前置。
游子身上衣:游子(远行的儿子)身上(身上)衣(衣服)。
这里“身上”同样是介词短语作状语,修饰“衣”,宾语“衣”前置。
整篇文言文以母爱为主题,通过对游子归宁、慈母手中线等场景的描绘,展现了母子情深,表达了作者对家的眷恋和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宾语前置句式讲解: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格式:主 + 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等) + 宾(余、吾、尔、自、之、是等) + 谓语举例:人之不我信也。
翻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翻译: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翻译:立于门,人弗之顾。
翻译: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A、宾语在动词前,格式:主 + 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 + 动词举例:大王来何操?翻译:何泣也?翻译:且焉置土石?翻译: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翻译:B、宾语在介词前,格式:主 + 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 +介词举例:不然,籍何以至此??翻译: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翻译: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3、介词“以”的宾语无条件前置:格式:宾 + 介 + 动举例: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
翻译:予一以贯之。
翻译: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翻译:4、“之”“是”做宾语前置的标志:格式:主 + 宾 + 之(是) + 动举例:夫晋,何厌之有?翻译:何功之有哉?翻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翻译:唯长终是图。
翻译:唯利是图。
翻译:唯才是举。
翻译:5、“相”字在偏指一方的时候,可代指“我你他”,翻译时要把“我你他”放在动词之后。
格式:相 + 动词举例:出郭相扶将。
翻译:久久莫相忘。
翻译:6、“见”字偏指一方的时候,代指“我”,翻译时要把“我”放在动词之后:格式: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翻译:见谅。
翻译:见笑。
翻译: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要前置:举例:亚父南向坐。
翻译: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翻译: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一、动词后宾语前置1.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
如:“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庄子秋水》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
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3.“之”为提宾标志“何——之有”句式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
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二、介词后宾语前置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1.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 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3. 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
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一言以蔽之”(成语)“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文言文】古代语法之宾语前置知识点整理,例题+讲解古代汉语中的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后面,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又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1.动词宾语的提前(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在有否定副词“不”、“毋 (无)”、“未”或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里,作宾语的如果是代词,这个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一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一因为我比你们都大,人家不用我了。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左传●宣公十五年》)一我不骗你,你不欺我。
④晋国之命,未是有也。
( 《左传●襄公十四年》)一一晋国的命令,没有过这样的。
⑤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一一我有个老父亲,我要是死了,便没有谁来奉养他了。
例①是有否定副词“不”的否定句,作宾语的代词“己”放在了动词“知”的前面;例②是有“毋”的否定句,代词宾语“吾”放在了动词“以”的前面;例③是有“无”(通“毋”)的否定旬,代词宾语“尔”、“我”分别放在动词“诈”“虞”的前面,例④是有“未”的否定句,代词宾语“是”放在动词“有"的前面;例⑤是有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代词宾语“之”放在动词“养”的前面。
这一类宾语提前,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句中的否定词必须是“不、毋(无)、未、莫” ,因为否定词“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非”是用来否定整个谓语的,都不存在宾语提前的问题。
一个是动词的宾语必须是代词,不代词的宾语,即使句中有“不”、“毋(无)”“未”“莫”等否定词也不能提前。
如例①“不己知”中的宾语“己”是代词,“己”就放在动词“知”的前面;“不知人”中的宾语“人”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就仍放在动词“知”的后面。
但是,由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提前的规律并不十分严格,所以在先秦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否句中代词宾语不提前的例子。
宾语前置的判断和分类汉语历来就被视为孤立语,一种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
它的语法关系主要是通过词序和虚词来表现的。
现代汉语的词序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语在前被修饰语在后,但在古代汉语中常常出现宾语在谓语前的句式。
与现代汉语相比,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词序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古汉语专书语法研究是建立汉语断代语法和汉语语法发展史的可靠基础。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较为突出的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形成很大的差异,如果对这种特殊语序辨析不清,就会妨碍对古书文意的正确理解。
本文对宾语前置的判断和分类进行研究。
一、宾语前置的判断现代汉语中,词序变化会使词组的意义和词的语法功能发生变化。
词序是汉语语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古今汉语的词序基本上是一致的,一般说来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语在前,被修饰语在后。
这种一致说明了语法的稳固性和古今语法的继承关系。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今汉语的词序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其中宾语前置就是一种”特殊”的词序。
当然,其”特殊”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对古代汉语本身来说却是很普遍的。
对宾语前置问题进行研究,首先要遇到的问题是宾语前置的判断。
目前,对宾语前置的判断意见大致一致,但也有一些争议的问题,如:1.“孰与”结构“孰与”结构是否为宾语前置,目前有不同意见,如“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段大夫贤?(《商君列传》)”。
王力先生认为此例中的“‘孰’作介词‘与’的宾语”,是前置,王克仲说:“如果把带‘孰与’的句子做对比的研究,就会发现,所谓的宾语前置只不过是一种假象”,他认为,“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段大夫贤?”是对“子观我治秦也,五段大夫与(我)孰贤?”的变换,按照他的说法,“与”为连词,“孰”作状语,根本不是宾语前置。
另外笔者还从《仲尼弟子列传》中找到了佐证,其中司马迁摘录的子贡问孔子的话:“师与商孰贤?”笔者认为此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王克仲先生的观点更为妥当。
故在后文对《史记》列传中宾语前置的统计中没将这一结构算进去。
蓝皮书讲义P131-134例句翻译——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1.而君幸于赵王(……于……)——翻译:而您被赵王宠幸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翻译:白白地被欺骗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翻译: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国4.受制于人(……受……于……)——翻译:被别人牵制5.为天下笑,何也?(为)——翻译:被天下人耻笑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翻译:羸弱的士兵被人和马践踏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翻译:你们这类人都要被俘虏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翻译:讲信用却被怀疑,忠诚却被诽谤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翻译: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判断句省略句高中课本中的倒装句【宾语前置句】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不暇自哀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未之有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秋水》——莫己若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赤壁赋》——何为而幸生也何为?《指南录后序》——何为客何为者?《鸿门宴》——何为胡为而来哉?《秋声赋》——胡为籍何以至此?《鸿门宴》——何以何以知之?/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何以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何以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何知而又何羡乎?《赤壁赋》——何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何辞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奚以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奚适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安在沛公安在?《鸿门宴》——安在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孰与(与……比,谁……)孰与君少长?《鸿门宴》——孰与(与……比,谁……)3.之、是作为宾语前置句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之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我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