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麻醉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67.42 KB
- 文档页数:2
剖宫产手术麻醉临床分析
剖宫产是一种常见的分娩方式,适用于孕妇发生一些异常情况,无法通过自然分娩完成生产的情况。
这种术式手术难度较大,需要剖腹入腹,所以需要麻醉医师的协助进行麻醉。
本篇文档将着眼于剖宫产手术麻醉的临床分析进行探究。
首先,剖宫产手术麻醉方式有两种:全身麻醉和脊麻。
全身麻醉需要将孕妇全身麻痹,所以常常会在维持手术过程中出现呼吸抑制等问题,且难以控制麻醉深度,需要严格安排用药量。
脊麻则是通过将麻醉药物注射入脊髓腔中,使下半身麻痹,这样比全身麻醉更加安全和便利,恢复时间也较短,但脊麻医疗器械成本高,贵重,且注射操作要求非常高,否则极易引起并发症,如低血压、头痛等。
其次,麻醉效果的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医生需要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对孕妇进行生命体征评估和麻醉深度评估。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做到随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血压等,根据孕妇的实际情况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以及深度。
对于出现手术并发症的情况,不仅需要及时发现,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最后,剖宫产手术麻醉的风险与归因也需要考量。
剖宫产手术麻醉的风险主要来源于手术本身以及患者自身因素,如怀孕时间、患有高血压疾病等。
在手术过程中,如果涉及到人为因素,如麻醉药物用量错误、操作失误等,也会增加手术风险。
因此,在剖宫产手术麻醉中,需要注重判别手术风险来源,建立完善的安全机制,以确保手术质量。
综上所述,剖宫产手术麻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医疗服务,需要医护人员充分认识麻醉的手术风险,建立完善的安全机制,并且进一步进行实际操作的分析与评估,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专业的医疗服务。
剖宫产全身麻醉注意事项剖宫产手术是将产妇的腹壁剖开,取出胎儿手术。
现阶段,伴随着麻醉学、输血与输液等不同的手术方式改进和进步,剖宫产的手术方法越来越安全,手术时间逐渐缩短,手术对产妇产生的伤害也逐渐降低。
剖宫产手术实施不能忽视麻醉的使用,手术成功需要麻醉形式准确使用,麻醉使用纰漏会造成手术并发症,危及产妇与胎儿的生命。
1.剖宫产手术麻醉与其他手术麻醉存在哪些区别?剖宫产手术麻醉使用与妊娠产妇的生理存在重要联系,在腹中的胎儿难以自己完成呼吸,其吸入的氧气是通过母体吸入氧气后经过胎盘实现胎儿吸入,手术过程中麻醉使用的方式、用量以及时机的选择等都会对手术的全过程造成影响,其中一个环节出现误差,会危及胎儿的生命。
因此基于这一情况,剖宫产手术麻醉与其他麻醉存在较大区别,剖宫产手术的实施对麻醉的要求是镇痛作用在手术中需要完善,具有满意的肌肉松弛度,孕妇的安全为首要保证;对胎儿产生的抑制需要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手术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子宫收缩类药物。
1.全身麻醉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配合行为首先需要准备好相应的麻醉用药,主要有麻醉插管盘、麻醉药品、急救药品以及麻醉机等。
准备好吸痰管,连接吸引器,将其置于手术床边,保持良好的备用状态;为产妇建立静脉通道,约束好产妇后,协助实施麻醉诱导,进行气管插管,推注麻醉诱导剂,加快输液速度,促进药物进行循环。
麻醉之后血管括约肌逐渐松弛,这时有效循环血量下降,需要为产妇及时补充液体。
对产妇实施麻醉诱导过程中,需要陪伴患者身边,必要情况下可以紧握患者的手部,诱导完成后,患者在60秒内会快速意识丧失,之后出现全身肌肉松弛,失去防御能力,这时会产生身体的某一部分坠床。
这一过程中手术室护士需要在全麻诱导完成之间固定好产妇,实现完全制动。
有效使用麻醉诱导剂,在临床手术中经常使用的麻醉诱导剂有力月西,经常用作诱导辅助药物,具有遗忘作用,主要是在静脉通道建立以及监护设备完善后推注实施;芬太尼,其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存在蓄积效应,在麻醉诱导以及术中维持较为常见,能够控制患者的呼吸,气管插管后,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硫喷妥钠,是一种速效麻醉诱导剂,这种药物是碱性性质,防止其渗透到产妇皮下,在不慎渗漏情况下,需要立即报告医生,使用0.5%普鲁卡因实现局部封闭,在推药过程中需要先快后慢,推药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这一药物需要现配现用;司克林,其是一种去极化短效肌松剂,在患者熟睡之后可以快速静脉推注;乃可松,是一种非去极化肌松剂在患者插管后静脉推注。
剖宫产麻醉:全麻和椎管内麻醉的比较以及选择在了解剖宫产麻醉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剖宫产。
剖宫产是产科领域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术,其手术方式主要是由输血、输液、水电平衡知识还有麻醉学等其他措施组合而成,是经由腹部切开子宫的方式使胎儿娩出的手术。
并且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剖宫产已经成为了为产妇解决难产问题,或者是产妇在孕期时并发了一些其他的症状的有效治疗手段。
而且此类手术操作起来比较安全、快捷,能够使产妇在短时间内顺利分娩,是挽救产妇和胎儿生命的有效手段,并且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由于剖宫产和麻醉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当很多对麻醉知之甚少的准妈妈得知要行剖宫产时,心里难免会忐忑不安,会想要迫切的了解有关剖宫产麻醉的知识。
一般来说,常用的剖宫产麻醉方法主要有全麻和椎管内麻醉,这两种麻醉方法应当如何选择呢?这里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1.椎管内麻醉(半麻)(1)脊髓麻醉(也称腰麻):就是一种将麻醉药注入到产妇蛛网膜下腔来进行的麻醉方法。
这一麻醉方法的优点是麻醉力度强,镇痛效果优越,见效快,而且也不会留下导管。
当然,这一麻醉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弱点,会让下肢肌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麻醉时间相对较短,一般用于手术较短的病人。
(2)硬脊膜外麻醉(也称硬膜外麻醉):也称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简称硬膜外阻滞,是一种将药物注入硬膜外腔来进行麻醉的方法。
它是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阻滞脊神经根,暂时使其支配区域产生麻痹的麻醉方法。
也是现目前产科手术大多数采用的方法。
它有弥散性强、穿透性强、毒性小,且起效时间短,维持时间长等特点。
它是在麻醉产妇成功之后,开刀的部位会没有痛觉,而且下肢肌力也不会被完全阻断;相较于脊髓麻醉,硬脊膜外麻醉作用时间较慢,大概需要十分钟左右才会开始有效果;可放置导管,在手术过程中,可以随时追加麻醉药,方便延长麻醉的时间。
其常用的局麻药有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及布比卡因。
理论上这种方法可以用于除了头部以外的任何手术,但是出于安全,最好是用于腹部及以下的手术。
剖宫产麻醉须知剖腹产是人类手术发展过程中最早的手术类型之一。
而医学上的麻醉是指医生使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暂时失去全身或局部的感觉,以实现无痛的手术治疗。
因此,要想在剖宫产术中减轻疼痛,就不能没有麻醉的帮助,充分说明了剖宫产术与麻醉是密切相关的。
大部分手术对麻醉的要求不是太高,但是剖腹产对麻醉的要求很高,这是由准妈妈的怀孕生理决定的。
如果麻醉方法选择不当或麻醉药量不当,整个手术过程都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危及婴儿和母体的生命。
剖宫产又称为剖腹产,属于外科手术的一种,剖宫产术主要是用手术刀切开产妇腹部,从而帮助产妇顺利分娩胎儿。
剖腹产通常是为了减少产妇经阴道分娩,危及产妇生命安全的一种医学手段,但是现在很多产妇都选择剖腹产来代替传统的经阴道自然分娩。
剖宫产手术需要对孕妇进行麻醉后进行,但由于产妇的特殊性,需要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麻醉计划。
一、剖宫产手术麻醉方式产科手术的麻醉方式有以下特点:(1)产妇的生理变化显著。
(2)产妇生产时容易发生并发症,危及产妇及新生儿的人身安全,难以实施适当的麻醉管理。
(3)手术麻醉需要对胎儿和产妇进行综合分析,寻找简便、安全的手术方法。
(4)在手术过程中,产妇的呕吐和误吸是主要死因之一。
产妇选择麻醉的原则应根据产妇和新生儿的情况、麻醉医生的熟练程度、相关设施而定,以保护产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减少各种术后并发症为目的。
1.连续硬膜外麻醉这种类型的麻醉是许多健康妇女的首选方法,但对于有脊椎结合、穿刺部位畸形或感染、严重产前出血、未纠正休克和精神疾病的妇女是禁止使用的。
连续硬膜外麻醉对孕妇的血压没有太大影响,可减少仰卧位综合征(低血压)的发生率。
另外,局麻药对孕妇胎儿的影响很小,不会影响孕妇的子宫收缩。
医务人员需提前准备麻醉急救所需物品。
在前半小时,孕妇需要迅速扩容。
产妇收缩压不小于100mmHg,产妇心率不小于60次/分钟,医生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选择血管活性药物。
1.腰硬联合麻醉腰硬麻醉适用于母胎情况还好的时候,给产妇使用这种麻醉时,需要注意产妇的血压状况,以免产妇出现低血压。
2008NO.21CHINA FOREIGN MEDICAL T RE ATMENT本文报道了我院2004年1月~2008年6月4年多时间剖宫产手术采用全身麻醉的12例产妇。
麻醉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
诱导及麻醉过程平稳,新生儿无明显抑制,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
1资料与方法2004年1月~2007年11月我院共作剖宫产手术482例,其中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者共12例,占剖宫产产妇的2.48%。
本组产妇年龄22~38岁,ASA分级Ⅰ~Ⅱ级,其中:凝血功能异常者8例,严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例,脊椎严重畸形不能行椎管内麻醉穿刺2例,硬膜外麻醉失败改全身麻醉1例。
M aL Lampati 分级:Ⅰ级5例,Ⅱ级6例,Ⅲ级1例。
麻醉方法:严格术前禁食6小时,入室后行无创BP,SPO2,ECG 监测,常规上肢建立静脉通道,输入乳酸钠林格注射液。
同时面罩吸入高浓度的氧气(5~6L/min)手术者消毒铺敷后再进行全身麻醉的诱导。
麻醉与手术同时进行。
麻醉诱导采用阿托品0.5mg,丙泊酚1.5~2mg/kg,琥珀胆碱1~2mg/kg,芬太尼0.1~0.2μg/kg。
诱导时间(2.5±0.3)min。
诱导时助手在环状软骨处加压以防止返流误吸。
诱导时不作加压呼吸。
插管后加PE ET CO2监测并接麻醉呼吸机控制呼吸,行IPPV,I/E=1/2,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0~12次/分。
插管后吸入0.5‰~1‰异氟烷维持麻醉,麻醉诱导到胎儿娩出时间(8.7±2.2)min,胎儿娩出后为了减少对子宫收缩的抑制,停止吸入异氟烷,改用泵注丙泊酚,每30~40分钟间断静注芬太尼0.1—0.2μg/kg及维库溴铵维0.02mg/kg维持持麻醉。
手术结束,病人完全清醒再拔管回病房。
2结果全部病人诱导平稳,麻醉满意,无呕吐误吸和返流发生。
术后回访无术中知晓。
11例新生儿A pg ar评分大于8分,1例新生儿窒息,该例新生儿为双胎妊娠剖宫产中的小双,经抢救后评分大于8分。
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方法我国剖宫产率约为20%~30%,剖宫产手术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肺栓塞、高血压、麻醉、羊水栓塞、流产、异位妊娠等。
过去几十年母体死亡率逐年下降,这是多种因素形成的,如母体健康状况的改善、护理条件的提高、实验室检查的应用、及时有效的输血等,但麻醉所占的比例仍居高不下。
在美国,产科麻醉被认为是麻醉学领域里的一个“高危”的专业,产科麻醉的医疗事故在美国法律诉讼中所占的比例极高,因产科麻醉的并发症而引起的产妇死亡占所有妊娠死亡的第六位。
而导致与麻醉有关的孕妇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全麻诱导后出现的困难气道(指既不能有效地实施面罩通气又不能成功地进行气管插管)。
因此保证母儿安全、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是产科麻醉应掌握的原则。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7年12月~2010年1月在本院剖宫产1210例,年龄在23~36岁。
1.2 术前准备及注意事项多数产科手术属急症性质,麻醉医师首先应详细了解产程经过,对母胎情况做出全面评估,了解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家族遗传病史及术前进食、进饮情况。
产妇呕吐一旦发生误吸,将给母胎造成致命后果,必须重视预防。
麻醉前6小时严格禁食禁饮;产妇住院后,估计有手术可能者应尽早禁食禁饮;术前给予胃酸中和药;对饱胃者应避免选用全麻,如必须时,应首选清醒气管插管以防呕吐误吸。
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先兆子痫、子痫及引产期孕妇有大出血可能者,麻醉前应总结术前用药情况,包括用药种类、剂量和给药时间,注意药物副作用,并做好急救与异常出血的准备。
麻醉方法的选择应依母胎情况、麻醉医师熟练程度及设备条件而定。
为保证母婴安全,麻醉前必须亲自检查麻醉机、氧气、吸引器、急救设备和药品。
麻醉操作前常规开放静脉输液,做好输血准备。
麻醉时必须充分吸氧,尽力维持循环稳定,注意并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应用升压药时应注意该类药与麦角碱的相互协同作用。
2麻醉方法在产科麻醉时,麻醉师必须选择对母亲安全舒适、对新生儿影响小并能给产科医生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的麻醉方法。
全身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分析邹晶明【摘要】目的:观察全身麻醉与连续硬膜外麻醉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
探讨全身麻醉用于剖宫产的可行性。
方法将60例足月妊娠拟行剖宫产术的孕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身麻醉组(GA 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组(EA组),每组30例。
GA 组给予瑞芬太尼1μg·kg-1、丙泊酚1.5~2.0 mg·kg-1、顺阿曲库铵0.05~0.10 mg·kg-1静脉推注至患者意识消失,下颌松弛行气管插管逐实施剖宫产术。
EA 组常规消毒、穿刺置管,给试验量(2%利多卡因3 mL),待麻醉平面稳定术区痛觉消失开始手术。
观察2组产妇麻醉前、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后1、5 min 时SBP、DBP、HR、SpO2的变化。
对2组产妇自麻醉至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 Apger 评分及麻醉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GA 组气管插管后1 min 收缩压高于麻醉前、HR 快于麻醉前;EA 组气管插管后1 min 血压较麻醉前降低、HR 减慢(均 P <0.05);2组在气管插管后5 min 血压及 HR 均恢复到麻醉前水平。
2组产妇各时间段 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GA 组胎儿娩出时间明显短于 EA 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 EA 组(均 P <0.05)。
2组新生儿 Apger 1、5、10 min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结论全身麻醉快速诱导气管插管与连续硬膜外麻醉同样适用于剖宫产术,对产妇及胎儿各项指标无明显影响,安全、可行。
【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学》【年(卷),期】2015(000)011【总页数】3页(P50-51,53)【关键词】全身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Apger评分【作者】邹晶明【作者单位】永新县中医院手术室,江西永新 343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2;R719.8在行剖宫产手术时,选择合理的麻醉方式至关重要,因为麻醉方式关系到产妇及新生儿的安全性。
剖宫产麻醉的注意事项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剖宫产这种分娩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安全,手术的时间不断缩短,手术对于产妇和婴儿的伤害也越来越小,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但是,在剖宫产手术中,麻醉的选择和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如果麻醉的效果不理想,不仅会给产妇带来并发症威胁,严重的还会危急到产妇和婴儿的生命。
为此,在剖宫产时,一定要谨慎的选择麻醉的方式和麻醉药,同时对于麻醉中的一些事项要引起注意。
一、剖宫产麻醉的特点1.在剖宫产麻醉过程中,会发生胃肠道改变器官移位的情况,同时造成胃肠蠕动减慢,贲门括约肌张力降低,子宫的扩大会压迫胃,从而导致胃内压力增大,易反流呕吐。
2.通气功能肺泡通气量增大70%,功能残气量减少20%膈肌上抬致呼吸困难气道水肿。
3.循环系统改变血容量增加,生理性贫血,周围性水肿,心率加快,心肌肥厚,脉搏量增加,循环负荷加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二、麻醉方式的选择和注意事项在选择剖宫产麻醉方式时,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在选择麻醉方式时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麻醉设备条件、医生的麻醉技术水平情况来决定;②以保证母婴安全、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目标。
1、连续硬膜外麻醉这种麻醉方式是健康产妇的首选方式,具有血压波动小,同时可以减少仰卧位综合征的发生率,局麻药对胎儿的影响小,对子宫的收缩不会造成影响等优点,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仍然感觉大宫缩的存在,能够满足长时间手术。
选择L2-L3或者L1-L2间隙进行穿刺,使阻滞平面不高于T8。
但是要注意的是要准备硬膜外麻醉的急救物品,在麻醉前30分钟快速扩容,维持收缩压不低于100mmHg,心率不低于60次/min,必要时要用血管活性药物,在胎儿娩出前要补液500-800ml。
同时,采用硬膜外麻醉可能会导致产程会有所延长,但是可以通过注射催产素来加强宫缩,加快产程,而且麻醉技术要求比较高,需要麻醉师全程配合和监控下完成手术。
如果产妇患有脊椎结核、畸形、穿刺点感染,产前大出血,休克未纠正及精神病患者禁用这种麻醉方式。
剖宫产术麻醉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6-04-13T17:12:12.96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作者:苑文艳
[导读] 黑龙江省林业第二医院麻醉科黑龙江伊春 153100 对严重低血容量,已采用肝素治疗及子痫、凝血功能障碍、并发脑血管病变或者是存在出血倾向的产妇比较适用。
苑文艳
黑龙江省林业第二医院麻醉科黑龙江伊春 153100
摘要:目的:对在行剖宫产术时最佳的麻醉方法进行选择,并总结麻醉体会,为今后的临床麻醉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方法:抽取在2013年1月一2014年1月间该院收治的择期行剖宫产手术孕妇102例,将其按照麻醉方式分成单纯硬膜外麻醉组、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和静脉麻醉组,而后对这三种麻醉方式的显效时间、阻滞效果以孕妇的反应等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三组孕妇均顺利完成剖宫产术,单纯硬膜外麻醉组起效时间较其他两组长(P<0.05),评分较其他两组低(P<0.05);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MAP较其他两组低(P<0.05),低血压发生较其他两组高(P<0.05);三组新生儿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总体而言,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方法具有起效迅速,麻醉效果好,阻滞完善等优势;而针对各种原因而导致的未能成功实施椎管内麻醉者可采取静脉麻醉方式,以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关键词:剖宫产术;硬膜外麻醉;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麻醉;静脉全身麻醉;体会
近几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剖宫产术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且大多数情况下孕妇均处于较为危急的状态,因此麻醉方式与麻醉效果会对手术的成功与否产生重要影响,不但要求麻醉不会对母婴健康产生影响,而且还需要麻醉起效时间短,阻滞完善,方便手术操作,尽量缩短胎儿的娩出时间川。
近几年在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包括有单纯硬膜外麻醉、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以及静脉全身麻醉等几种方式。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在行剖宫产术时最佳的麻醉方法进行选择,并总结麻醉体会,为今后的临床麻醉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行剖宫产手术孕妇展开了分组麻醉,并对麻醉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汇报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足月单胎行剖宫产术孕妇,抽取其中的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再将其按照麻醉方式分成单纯硬膜外麻醉组、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和静脉麻醉组后,分别含有孕妇41、45,16例。
单纯硬膜外麻醉组中孕妇年龄在21~39岁之间,平均(27.6±12.7)岁,孕周38~41周,平均(39.5±2.1)周,体重45-83 kg,平均(52.4±12.3)kg,经产妇l7例,初产妇24例;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中孕妇年龄20~40岁,平均(28.1 4-13.4)岁,孕周39~41周,平均(40.1 4-2.3)周,体重46~82 kg,平均(53.1±13.1)kg,经产妇18例,初产妇29例;静脉麻醉组中孕妇年龄22.39岁,平均(28.4 4-l2.7)岁,孕周38~40周,平均(39.74-2.2)周,体重45~84 kg,平均(52.9 4-13.2)kg,经产妇6例,初产妇10例。
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如孕妇的年龄、孕周以及产次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剖宫产术指征,ASA分级在I~Ⅱ级之间,并将术前合并心、肝、肺、肾、内分泌、脊柱等严重疾病者和子痫、糖尿病、心脏病以及其他严重的妊娠并发症者予以排除。
2、方法
1)研究方法: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法分成单纯硬膜外麻醉组、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和静脉麻醉组,而后对这三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进行评估,并展开对比分析,筛选出最佳麻醉方法。
2)麻醉方法在实施麻醉前对孕妇开放静脉通路,并给予其常规面罩吸氧4 L/min以及输注乳酸钠林格液,对孕妇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
①单纯硬膜外麻醉组:取L2.3间隙18G硬膜外针对孕妇进行硬膜外穿刺,而后将3 mL 2%的利多卡因予以注入作为试验剂量,在3~5 min后无全脊麻则追加利多卡因8~10 mL,若是术中有需要,则可分次追加麻醉药,保证阻滞完善,平面维持在T8水平,若是平均动脉压发生下降,至基础的15%时应给予孕妇10 mg麻黄素静脉推注。
②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首先采取18G硬膜外针对孕妇展开硬膜外穿刺,在穿刺成功后经该硬膜外导针将27G笔尖样腰穿针予以置入,针孔向头端,在针尖达蛛网膜下腔时,将针芯抽出,若是有脑脊液流出,则在30 S内将8~10 mg 0.5%等比重布比卡因予以注入,在注射结束后将腰穿针退出,并在硬膜外腔将3~4 cm硬膜外导管予以置入。
产妇取仰卧位,并向左倾斜20。
,继续给予其快速补液。
对麻醉平面以及平均动脉压进行调节。
③静脉麻醉组:产妇经快速麻醉诱导后,将0.5~1.0~Lg/kg芬太尼予以静脉注射,而后再注射0.8-1.2 mg/kg异丙酚,在1 min内完成,同时给予产女1维库溴胺
0.08 mg/kg,气管插管。
二、结果
1、麻醉效果:经统计得知,单纯硬膜外麻醉方法的显效时间最长(P<0.05),评分最低(P<0.05);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的显效时间较短,MAP最低(P<0.05);三种麻醉方法的显效时。
2、不良反应:经统计得知,单纯硬膜外麻醉组中发生低血压者3例(7.32%,3/41),出现不良反应者3例(7.32%,3/41);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中发生低血压者1O例(22.22%,10/45),发生不良反应者3例(6.67%,3/45);静脉注射组2例(12.50%,2/16),发生不良反应者2例(12.50%,2/16)。
显然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低血压发生率较其他两组高(P<0.05),静脉注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其他两组高(P<0.05)。
三、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行剖宫产术麻醉时不但会涉及到产妇本身,同时还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因此麻醉不但需要对手术要求予以满足,同时还应该尽量避免因麻醉而对母婴双方产生不良影响。
临床实践证实,单纯硬膜外麻醉的主要优势为对循环影响轻,阻滞时间可控,操作简便,该方法的显效时间较长,阻滞平面出现相对较慢。
本次研究中单纯硬膜外麻醉组患者的MAP平稳,低血压发生率低,显效时间和Bromage评分均不及其他两种方法理想。
另有学者指出,单纯硬膜外麻醉的骶神经阻滞不完善,且局麻药的剂量较大,针对存在胎儿宫内窘迫者,经常为了快速娩出胎儿,而需要在阻滞还未完善时便开展手术,这样就会使产妇的痛苦增加,又加之新概念剖宫产术的问世,对麻醉肌松要求发生了显著提高,而单纯硬膜外麻醉的肌松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为手术操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临床应用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而腰麻。
硬膜外联合麻醉将硬膜外麻醉与腰麻的特点进行了结合,优势比较明显,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比发现,联合麻醉组的显效时间、
Bromage评分、不良反应以及新生LApgar评分方面均优于其他两组,其主要优势为一起效迅速;麻醉效果优良,阻滞完善;硬膜损伤小,术后头痛等并发症发生率低。
曾有学者指出,麻醉效果的完善能够使应用镇静药以及静脉麻醉药得到有效的避免,进而有效降低了由于发生呕吐而引起误吸窒息的发生几率。
值得注意的是,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会对循环产生较大的干扰,本次研究中发现,联合麻醉组低血压发生率较其他两组高,且平均MAP低,研究证实,在麻醉前给予产妇预输一定容量代血浆以及平衡液,恰当选择麻醉药量可以对低血压的发生进行有效的预防。
在过去一直认为静脉麻醉后会导致胎儿窒息率发生,全麻气管插管以及拔管时会诱发应激反应,从而使体循环以及肺循环血压发生升高,从而增加了呼吸系统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从本次研究结果看,静脉麻醉组新生儿LApgar评分相对于其他两组略低,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视为静脉麻醉对新生儿的安全不会产生显著影响,并且静脉麻醉对于产妇气道以及循环的管理较为有利,对严重低血容量,已采用肝素治疗及子痫、凝血功能障碍、并发脑血管病变或者是存在出血倾向的产妇比较适用。
参考文献:
[1]蒋小亚,陈晓云.10年剖宫产率及指征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3,l9(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