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试技术的概念
- 格式:docx
- 大小:10.60 KB
- 文档页数:1
第二节甄选的主要方法【本节考点】【考点】心理测试★★【考点】成就测试【考点】评价中心技术★★【考点】面试★★【考点】履历分析【本节内容精讲】一、心理测试★★【例题】心理测试可以划分为()三大类。
A.机械能力测试B.文字能力测试C.兴趣测试D.人格测试E.能力测试【答案】CDE【解析】心理测试可以划分为能力测试、人格测试和兴趣测试三大类。
(一)能力测试★能力测试可以划分为认知能力测试和运动与身体能力测试两种类型。
1.认知能力测试2.运动和身体能力测试【例题】甄选测试中通常最受关注的能力包括()。
A.语言理解能力B.数量能力C.推理能力D.空间关系能力E.创造力【答案】ABC【解析】甄选测试中通常最受关注的三种能力是语言理解能力、数量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人格测试★【例题】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两项人格测试包括()。
A.自陈量表法B.MBTI人格类型测试C.“大五”人格测试D.评价量表法E.投射法【答案】BC【解析】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两项人格测试是MBTI人格类型测试和“大五”人格测试。
(三)职业兴趣测试★1.一个人的职业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职业偏好,它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和从事有关职业的积极性,从长期来看,还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水平和最终取得的成就。
2.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1912年对兴趣和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后来的一些心理学家编制了一些职业兴趣测验或职业偏好量表。
3.在职业选择以及人员甄选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是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或职业性向测试,它是美国心理学家、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在个人大量的咨询实践的基础上编制的。
4.约翰·霍兰德在一系列关于人格与职业关系的假设基础之上,提出了六种基本的职业兴趣类型,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
这六种职业兴趣的基本特征如下。
现实型(Realistic)的职业兴趣类型研究型(Investigative)的职业兴趣类型艺术型(Artistic)的职业兴趣类型社会型(Social)的职业兴趣类型企业型(Enterprising)的职业兴趣类型常规型(Conventional)的职业兴趣类型【例题】现实型的职业兴趣类型的人适合从事的工作有()。
心理健康测量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测量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评估工具和问卷来度量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过程。
这些测量工具旨在评估个体在心理、情感和社交方面的状态,以便提供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客观评估。
心理健康测量可能涵盖的方面包括但不限于:
1.情绪状态:测量个体对不同情绪的反应,如焦虑、抑郁、愉悦等。
2.心理症状:评估是否存在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症状,比如失眠、食欲改变、注意力集中问题等。
3.社交关系:考察个体在社交互动中的表现,如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等。
4.自尊和自我认知:评估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自尊水平。
5.生活满意度:测量个体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和幸福感。
6.压力水平:了解个体对生活压力的应对和承受能力。
7.心理健康风险:评估可能对心理健康构成风险的因素,如慢性压力、创伤经历等。
这些测量工具可以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医疗保健专业人士或研究人员使用,用于临床诊断、心理治疗过程中的跟踪、研究项目等。
心理健康测量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以便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干预。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测量通常应由专业人士进行解读,而非仅仅依赖于个体自行解释。
心理测验概述心理测验法作为心理学的一种较为客观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在心理学和教育、军事、体育、临床医护实践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什么是心理测验?它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何意义呢?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 test)是一种心理测量的技术,就像用尺测量长短、用秤称轻重、血压计量血压一样,都是为了获得所测对象的量。
但与之不同的是,心理测验测量的是复杂的心理现象,由此所获得的心理变化的量,可以用来比较、鉴别和评定不同个体之间的心理差异,或者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期、不同条件下的心理反应和心理状态。
在临床医护领域,心理测验作为一种诊断或辅助技术,被用之于鉴别、诊断疾病和评定治疗效果。
诊疗形式新颖受欢迎“我经常感到紧张,每天不做什么事都会觉得疲劳!对,我经常会怕黑暗、怕陌生人,觉得谁都不能信任!嗯,我也经常失眠……”心理门诊时两名中年女子坐在一台笔记本电脑旁做焦虑、抑郁方面的心理测试题。
其中一人刚刚做完20题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电脑屏幕显示诊断结果:你有中度焦虑症状。
而另一人的诊断结果则是“你有明显抑郁症状”。
面对这样的诊断结果,两名患者都表示非常信服,医生也当即为她们开出了治疗处方。
相比以前不确定因素较多的聊天诊断,做心理测试显得既简单又准确,颇受患者欢迎。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很多人尝试过这一诊疗方式,而且几乎所有做过心理测试的患者都认为电脑最后作出的诊疗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儿童智力可据此作出权威鉴定心理测试题除了对成年人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能作出准确判断外,还能对儿童智力程度进行鉴定。
前不久,市区有位女士带着自己上二年级的女儿来看心理门诊。
单从小女孩的言行来看,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但母亲称她“不用心记东西,二年级了连十以内的算术题目都不愿意好好学,至今不会做”。
经过心理医生给孩子做心理测试,结果令母亲惊讶不已:这个孩子的智力只有40分。
“以前,因为有临床经验,我们可以对有心理疾病的患者通过聊天有所感知,接着一步步对患者提出治疗方案。
pot测试法编题心理测试技术是运用心理测试仪,探查测量人的心理痕迹,使无形变为有形,使之看到其心理痕迹并量化之,因而它是科学、客观、公正的一种鉴定技术手段。
要进行一次成功有效的心理测试,首先就要编好一套科学、客观、公正的测试题。
编题的方法有许多流派,但常用的测试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犯罪情节测试法(GKT);二是紧张峰测试法(POT);三是准绳问题测试法(CQT)。
当然派生的测试方法也很多,在我国由于与美国人种、国情、文化背景、司法制度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应用犯罪情节测试法比较多,在美国应用准绳问题测试法比较多,紧张峰测试法一般都用的比较少。
但笔者通过实战与大量的实验测试认为:紧张峰测试法在案件侦查、审讯中,对于扫描探查发现未知线索以获得证据,辅助分析案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紧张峰测试法(THEPEAKOFTENSION)简称POT。
它是已知目标问题所在范围,且范围可以穷尽,但结果未知的条件下,采用排列刺激测试,比较被测试人对相关问题的紧张度,来探查结果的一种测试方法。
在刑事案件中对嫌疑人的心理测试,POT在认定犯罪方面已很少使用,在已通过GKT或SKY、CQT认定了犯罪,但无确切证据的情况下,采用POT这种方法对动机扫描探查、深挖余罪、提供未知线索(如凶器种类和藏匿地点、赃物去向、时间、地点、手段、人数、工具、作案出入口等)、证实口供真实性等方面为侦查、审讯提供科学的依据,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POT这种方法和GKT比起来准确性要差一点,因为为GKT是在已知结果的情况下通过多组题目来映证一个问题“是不是罪犯”,而POT是在结果未知的情况下用一个问题来印证一个结果,因此也比较容易受偶然因素的干扰。
在使用POT时,应尽量从多个角度出发,来印证同一个结果,对得到的结果也要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尽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以得到正确的结果。
POT的准确率,通过实战总结研究,国内心理测试专家认为:“紧张峰测试法的准确性在我们的应用中一般为70%到80%”。
反贪侦查中的心理测试技术作者:毛书贵来源:《中国检察官·司法务实》2017年第01期一、概念心理测试是借助专门仪器及行为观察、分析、判断人们遇到某种信号刺激引发的各种生理变化及言语、表情、动作与其内心体验是否保持一致,即是否存在谎言或欺骗的一项专门技术。
二、法律地位首先把眼光投向国外:(1)美国法院衡量心理测试结论是否具有可采性,正由“普遍接受”标准向“综合观察”标准转变。
有的州沿用“普遍接受”标准禁止心理测试结论作为证据,有的州则根据“综合观察”标准有条件接受心理测试结论作为证据。
(2)日本最高法院将心理测试结论看作“科学的证据”,但是法院接受的心理测试结论为证据需满足五个要求:①使用标准的测试仪器;②使用合理的测试技术;③测试人员拥有测试资格;④被测人员符合测试条件;⑤测试结果形成书面文件。
其次再认真审视国内:(1)学术界存在三种不同观点。
多数学者认为不可以作为证据,少数学者认为可以作为证据,中国人民大学何家弘教授认为可以“有限采用”,也有学者认为可以作为一种“补强证据”。
(2)目前比较权威的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在1999年9月10日针对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关于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能否作为诉讼证据使用的请示》以批复形式做出规定:“CPS多道心理测试(俗称测谎)鉴定结论……不属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
检察机关办理案件,可以使用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帮助审查、判断证据……。
”(3)2007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心理测试规定(试行),强调“心理测试结论不能单独作为证据使用”。
三、应用(一)测试范围1.可测试的部门:反贪、反渎、批捕、起诉、民行、公安、安全等部门。
2.被测试人:案件涉及的所有当事人。
(二)测试目的1.解读欺骗。
“欺骗”就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现实目的,故意做出与内心确认不一致的“言”和“行”。
所谓内心确认≠客观现实。
即一个人的内心确认即使在众人眼里看起来是错误、违背事实的,只要他的言、行与内心确认一致,就不能认为其存在欺骗。
心理测量的复习大纲心理测量大纲.第一章:第一节一般测量概述1、测量的概念: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具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2、影响测量精确的因素:一、测量对象本身的性质。
①确定型(物体的长度)。
②随机型(人的短时记忆容量)③模糊型,即事物本身的量是模糊不定的(人的性格特征)二、测量的精确度取决于测量工具的精确性。
3、根据测量的性质和不同的特点,可以将不同形式的测量大致分为4种类型。
①物理测量:及对事物物理特征的测量。
长度,重量等。
②生理测量:对机体生理特征的测量。
如对动植物各种化学成分含量的测量。
③社会测量:即对社会现象的测量,如人口普查。
④心理测量:对人的心理特征的测量。
如智力、人格测量。
4、任何测量都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参照点和测量的单位。
其中参照点分为绝对参照点和相对参照点。
5、测量的量表:能够使事物的特征数量化的数字的连续体就是量表。
量表可以分为四种:①命名量表:用数字代表事物或用数字对事物进行分类。
命名量表又分为名称量表(用数字指代个别事物)和类别量表(用数字指代事物种类)。
②顺序量表:按照事物的大小,等级,程度而排列数字的量表。
③等距量表:不仅能够指代事物的类别,等级而且具有相等的单位。
等距量表的数字是一个真正的数量,这个数量中各个部分的单位是相等的。
因此可以对其进行加减运算。
等距量表没有绝对的零点。
它的零点是人们假定的相对零点。
对于等距量表的两个数不能进行乘除运算。
④比率量表:除了具有类别、等级、等距的特征外,还有绝对的零点。
第二节心理与教育测量的性质1.、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定义:依据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使用测验对人的心理特质和教育成就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其独特的性质:①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很难达到如同物理测量依据的法则那样普遍被人们接受的水平。
②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特质和教育成就。
③心理与教育测量的量具市有关领域的专家编制,经过长期的试用,修订,完善而逐渐形成的标准化测验。
1、心理测量的概念:心理测量是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和心理属性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名词解释)8、定性分析:主要是依靠测验编制者丰富的经验和所受的训练,对项目的内容和形式是否得当进行分析。
定量分析:主要是指对项目难度和区分度等进行分析。
难度:就是指测验项目的难易程度。
9、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被试心理特性的区分能力。
11、误差:是在测量中与目的无关的因素所产生的不准确的或不一致的结果。
(名词解释)1、误差由无关变量所致2、误差表现为不准确或不一致两种方式3、误差不一定是错误13、真分数:是指在测量没有误差时所得到的真值。
把实际测量的分数称作该特质的观测分数或观察分数,也叫实测分数。
14、信度的概念: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
信度的大小用信度系数来表示。
18、效度的含义: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质准确测量的程度。
20、内容效度的含义:指测验题目对所要测量的内容范围的代表性程度。
实际上是说题目取样的代表性问题。
21、构想效度的含义:是指测验对理论上的构想或特质的测量程度。
构想效度也称为结构效度。
同时效度:效标资料是与测验分数同时搜集的;预测效度:预测效度的效标资料需要过一段时间才可以搜集到。
22、效标效度:也称为准则关联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实证效度、统计效度,考查测验分数与效标的一致性程度。
分数合成:既可以在一个测验内部进行,也可以在不同的测验进行分数合成。
31、原始分数:直接从测验上得到的分数叫做原始分数。
导出分数:通过统计方法由原始分数转化到量表上的分数叫做导出分数。
32、用来作比较的参考团体叫常模团体,常模团体的分数分布叫常模。
发展常模:将个体测验成绩与各种发展水平的人的成绩相比较,来说明该个体发展,包括年龄常模、年级常模和顺序常模。
团体内常模:也称作组内常模,通常是根据标准化被试样组的测验分数、经过统计处理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参照点和单位的测验量表。
心理测试访谈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心理测试是一种常用的心理学工具,旨在通过测量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揭示个体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
随着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心理测试在临床诊断、心理评估、职业选拔、教育研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对心理测试进行深入探讨,探索其定义、分类和应用。
首先,我们将介绍心理测试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知识,阐述心理测试的定义以及其在心理学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我们将详细介绍心理测试的分类方法和常见的测试类型,并探讨不同测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对心理测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认识到心理测试在心理学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将对心理测试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探讨其在未来可能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
总之,本文将全面介绍心理测试的概念、分类和应用,以期为读者提供关于心理测试的深入了解和启发。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心理测试的定义和背景知识。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讨论心理测试访谈内容。
首先,引言部分将概述整篇文章的主题,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将讨论心理测试的定义和背景,包括心理测试的概念、历史渊源以及心理测试在心理学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部分将探讨心理测试的分类和应用,包括常见的心理测试类型、各种测试的具体应用场景以及其在临床实践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中的价值。
在讨论完心理测试的定义、背景、分类和应用后,结论部分将对心理测试的重要性和局限性进行总结和评价。
我们将探讨心理测试作为衡量、预测和解释个体心理状况和行为的一种方法所面临的挑战和限制,并提出未来心理测试发展的前景和可能的改进方向。
通过这样的结构,我们将深入探讨心理测试访谈内容的各个方面,从而全面了解心理测试的背景、意义和应用。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对心理测试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价值。
心理测试的原理心理测试是一种通过对个体进行测量和观察,以获取其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的方法。
心理测试的原理是基于心理学理论和方法,通过科学的手段和工具来获取个体的心理信息,从而对其进行评估和分析。
心理测试的原理涉及到心理学、统计学和测量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首先,心理测试的原理基于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理论是心理测试的理论基础,它包括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多个分支,这些理论为心理测试提供了认识和评价个体心理特征的基本原理。
比如,认知心理学理论提供了对个体认知过程和心理结构的认识,为心理测试提供了认知功能的测量方法和工具;社会心理学理论提供了对个体社会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识,为心理测试提供了社会心理特征的测量方法和工具。
心理测试的原理基于这些心理学理论,通过对个体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测量和观察,获取其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的信息。
其次,心理测试的原理基于统计学和测量学。
统计学和测量学是心理测试的方法基础,它提供了对心理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的方法和工具。
心理测试的原理基于统计学和测量学,通过对心理测试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获取个体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的信息。
比如,通过对心理测试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可以获取个体心理特征的基本信息和分布情况;通过对心理测试数据的相关分析和因素分析,可以获取个体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和结构。
统计学和测量学为心理测试提供了科学的手段和工具,通过对心理测试数据的分析和解释,获取个体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的信息。
综上所述,心理测试的原理是基于心理学理论和方法,通过科学的手段和工具来获取个体的心理信息,从而对其进行评估和分析。
心理测试的原理涉及到心理学、统计学和测量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通过对个体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测量和观察,获取其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的信息;通过对心理测试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获取个体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的信息。
心理测试的原理为心理测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方法,为对个体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的评估和分析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鉴别指数(discrimination index):一个好的有效测验应该能区分能力强与能力差的被试,鉴别指数就是检验测验项目鉴别力的方法。
做法是根据检验成绩总分将被试者排队,取27%高分端的受试者组成高分组,另取27%低分端的受试者组成低分组,然后比较高分组被试者在该项目的的通过率,用公式表示为:D=PH-PL.式中,D=鉴别指数,PH-高分组的项目通过率,PL=低分组的通过率。
根据D 值大小了解每个测验项目的区分力,D值越高表示区分度越大。
交叉效度分析(cross validity):同一测验用于不同样本时的效度分析即交叉效度分析。
由于单一样本存在取样误差的可能,此时得到的效度可能并不真实,需要通过对不同样本进行效度分析,进一步证实。
曾有例子说明对一个样本统计分析表明测验有较高的效度之后,在另一个样本不能证实第一个样本发现的效度结果,提示一个样本的效度有可能与抽样有关,因此,测验效度需要用不同样本的检验证实,即进行交叉效度分析。
克伦巴赫α系数(cronbach's α系数):测验信度分析的方法之一。
检验测验项目的一致性程度,即题目与题目之间的一致性关系。
适用于多重记分的项目,如某种态度量表的项目记分有经常、有时、偶尔和从不4个等级,对这种采用多重记分的题型,不宜用分半相关法,而要采用克伦巴赫α系数。
客观测验(objective test):测验项目由客观题组成的一类测验。
客观题指计分客观,事先规定好标准答案(记分键),评分时没有评分者的主观和随意判断。
常用客观题有是非题、填空题和多项选择题等。
绝大部分心理测验都属于客观测验,如韦氏智力量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90项心理症状核查表等。
客观题(objective item):测验题目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计分的客观性,即在测验前就规定好测验题目的正确答案,严格按标准(记分键)记分,评分时没有评分者的主观判断。
常见题有多项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匹配题等。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一,什么事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所谓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指由专业测试人员,根据案情,用事先编制好的题目,向被测试人提问,以形成对被测试人的心理刺激,再用心理测试仪器记录其生理反应,以此分析判断被测试人与案件的关系,帮助侦查人员甄别犯罪嫌疑人,知情人和无辜者的一种心理鉴别技术。
二,心理测试技术(测谎)的心理生理基础1,刺激心理活动生理反应仪器记录2,刺激(威胁)越大,反应越强。
3,自己比自己(与心理素质无关)三,心理测试技术基本理论(一),“恐惧”说这种假说认为,当真正的作案人接受心理测试时,会意识到自己的谎言有可能被揭穿,将面临刑罚惩处,因而产生恐惧心理。
这种恐惧情绪就会影响人的植物神经系统,从而引起被测试人再相应的生理指标上得异常。
说谎(想隐瞒)- 怕被揭穿- 害怕心理- 生理反应(二),心理过程理论1.真话:问——答2.谎话:问——思考/想一想——答撒谎是一个过程,说谎比说实话需要更多的思维活动。
说谎大致需要经过下列四个步骤:(1)想一想什么是真实的。
(2)估价一下对手。
(3)编制出谎言。
(4)琢磨一下用什么样的言行表现出来。
(三)“条件反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当作案人在进行犯罪活动的时候,在经历其中一些情景、做某些动作中,会同时伴随有强烈的情绪体验,这些动作虽然没有经历反复的练习,但是由于是特殊的事件,从而能够经历一次后就形成条件反射。
当被问及这些相关的动作时,作案人由于条件反射易于生产前列的情绪体验,从而在相应的生理指标上产生异常。
(四)“认知唤醒”理论此理论假设,只要犯罪者才了解行为的细节,有犯罪情境的认知。
当呈现犯罪行为的细节或具体的犯罪情境时,真正的犯罪人就会产生一种自主的认识唤醒反应,唤起其对这些材料的认知,从而产生相应的生理指标异常反应。
而无辜者则不会有这种认知唤醒及其反应。
你看这样写行不行。
犯罪心理测试常用方法一、犯罪情节知情测试法(guilt knowledge test--GKT)1.已知犯罪情节测试法(已知POT)目标信息(具体情节)除了办案人员和作案人之外无他人知道。
心理测试技术的概念
心理测试技术指的是一种通过使用科学方法和工具,来评估和测量个体的心理特征、能力、态度和行为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心理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士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帮助诊断心理问题、评估个体的资质和能力,并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和建议。
心理测试技术包括各种不同的测试方法和工具,例如问卷调查、观察、测验、心理评估等。
这些测试方法和工具可以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和测量要求进行选择和应用。
心理测试技术的使用范围广泛,涉及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它们在心理研究和实践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帮助研究者和专业人士了解和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心理测试技术的概念
心理测试技术,也称为心理测试法,是以心理学、生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个体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原理,依托具体案情设计一系列特定问题向被测人提问,进而诱发被测人心理、生理反应的测试方法。
在心理测试过程中,心理测试技术人员会借助多导心理测试仪对被测人多项生理指标的反应变化情况予以即时精确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对被测人的心理痕迹进行有效检测。
当前司法实践中,一次完整的心理测试通常包含了犯罪心理分析、测试思路设计、测试问题编制、测前谈话、正式测试、图谱分析、测后谈话、报告撰写等一系列步骤。
每一步骤都有一整套严格且详细的操作标准,并且心理测试技术人员必须取得由相关部门授予的心理测试专业技术资格,才能独立对被测人进行心理测试。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