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现代汉语语法学中的同义句式研究说略
- 格式:docx
- 大小:37.33 KB
- 文档页数:2
对近代汉语同义词的讨论摘要:同义词是从小学开始就为老师所传授的,我们对此并不陌生。
如果你对同义词问题接触的再稍微对一点,比如看过一些有关同义词的书或文章,就可能会觉得“不看到明白,越看越糊涂”,大有“人生糊涂识字始”的感觉,才知道它远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要真正追求同义词的定义,知道今天,语言届对它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学者们给它下的定义也并不一致,对相对概念的理解也互有出入。
在此,我对此稍稍辨析一下同义词的分类。
关键词:近代同义词等义词近义词同义词语,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别。
概括起来说,目前有这样三种意见:1、二分型:即把同义词分成等义词和近义词两大类。
2、三分型:即把同义词分成表意、风格和绝对三大类。
3、交叉型:是采用多分发。
这三种类型的分法各有特点,且多是以现代汉语的同义词为研究对象。
本人选用第一种分类方法进行初步研究。
同义词分为等义词语和近义词语两类。
顾名思义,等义词语,就是意义的内涵和外延都无不同的词语;近义词语,则是外延相同、内涵略呈差异的词语单位。
在一般学者看来,同义现象仅指意义基本相同的那类词语单位。
这种认识并不适合。
等义词语较之意义基本相同的词语,更具备同义的资格。
只是由于等义词语数量不大,而意义基本相同的词语的数量远远大于等义词语,并且,同义单位的适使用价值和研究价值又主要体现在意义基本相同的那部分词语上,因此,“同义词语”常可偏指意义基本相同的那类词语。
一、等义词语组中的成员,彼此的意义不但外延相同,内涵也一致。
等义词语之间,意义完全相同,不存在意义上的细微差别的对照和制约,而只在形势构造和使用上的彼此映衬。
等义词可以说是最完全最彻底的同义词。
举例如下:㈠同素逆序词语相对照离别—别离代替—替代力气—气力严谨—谨严同工异曲—异曲同工天长地久—地久天长单枪匹马—匹马单枪翻江倒海—倒海翻江“离别”与“别离”、“同工异曲”与“异曲同工”等同素逆序词语之间的对照,只是词语形势的对立,没有意味或色彩上的分别,意义是完全相等的。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摘要:本文以特定时期著名的语法理论和语法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在一个世纪的演变与发展,并试图找出语法研究方法演变与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语法研究、方法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况1898年,马建忠参阅西洋语法,写出了《马氏文通》,才标志着中国现代语法学的全面建立。
1924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问世,这是以白话文为对象,全面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第一部力作。
《新著国语文法》建立句本位,打破了《马氏文通》以来的“词类本位”的传统。
他把句子划分成主语、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性的附加语、副词性附加语等六种成分,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分析句子的方法,建立了完备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
这个时期,语法专题论文较少,最重要的当推赵元任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1926)。
1938年,陈望道等人在上海发起了关于文法革新的讨论,这场讨论的目的是“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缔造中国文法体系”。
真正建立起新的汉语语法体系的是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和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此外,还有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1948)美国赵元任的《国语入门》(1948)(《北京口语语法》)等重要作品问世。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汉语语法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由于党和政府的提倡,社会上很快掀起了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
这个时期可以称作语法学的发展时期。
毛泽东对有关人士指示:“在报上写文章及为学校写文法教科书”,要在全社会普及“文法教育”。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从此开始普及语法知识,重要的著作有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1951)、吕叔湘的《语法学习》(1951)和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1952)等。
一些学者进行科学的语法研究,对当时及以后的语言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王力的《汉语史稿》和陆志韦的《汉语构词法》等。
浅论现代汉语同义词摘要:汉语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词汇异常丰富,有着大量的同义词。
而在现代汉语中,同义词的研究仍然是一大热门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现代汉语同义词的发展、类型、作用以及同义词的辨析角度及方法。
关键词:同义词;发展;类型;作用;辨析角度;方法引言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是反映一个义位的词的横向组合系统。
一种语言的词汇中,同义词的丰富发达,是这种语言发展水平高,表现力强的标志。
现代汉语中有大量的同义词。
同一事物,同一现象,有时可有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同义词。
比如表示“看”的动作,就有“看、瞧、瞅、盯、瞟、瞪、瞥、窥、望、观察、观光、观摩、观看、看望、看见、眺望、仰视、俯视、平视、斜视、鸟瞰、东张西望”等等意义相近的词。
同义词的大量存在,为我们准确地反映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贴切而细微地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感情,或者为表现不同的语言风格,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所以我们要学会辨析同义词,对于同义词的用法,意义有一个准确的理解,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同义词的发展用不同的词指称相同或相近的事物,这些词的词义就是相同关系,有这样关系的一组词称为同义词。
上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表现之一是有了丰富的同义词。
据统计,上古汉语同义词不下1000多组。
到了中古,汉语同义词进一步发展,同义词的构成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首先是词义变化形成同义关系。
有的词上古并不同义,由于词义演变的结果,某一个词产生了另一词所具有的意义,或者两个词引申出同一个意义,于是变成了同义词。
例如:灰—尘,“灰”本指物体燃烧后剩下的粉末状的东西。
《庄子·齐物论》“形固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六朝时引申出“尘土”义。
《代挽歌》“彭韩及廉蔺,畴昔已成灰。
”于是“灰”与“尘”产生同义关系。
两者连用为复音词“灰尘”。
其次是新词与旧词形成同义关系。
中古产生的新词跟上古已有的某一个词意义相同。
例如:“满、盈、拍”“满”和“盈”古今都有“充满”义。
近三十年来现代汉语连词研究述评近三十年来现代汉语连词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为学术界带来了很多在领域和理论上的突破。
现代汉语连词的研究主要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着眼于语音上的研究,二是着眼于语义上的研究。
从语音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连词的发音形式,二是连词的语音注释,三是连词的语音语义;从语义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连词的固定短语,二是连词的结构性表示,三是连词的语义。
从语音上的研究,首先,现代汉语连词的发音形式研究了大量文献,分析了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发音形式,认为连词一般分为“完全发音”、“省略发音”和“形态变化发音”等三种,并发现不同语境中连词的发音方式有所不同。
其次,对于连词的语音注释也有深入的探讨,揭示了连词的音变特征,如连词声母的变化,韵母的变化,再加上声调的多样变化,使语音的整体形态趋于完整性。
再次,关于连词的语音语义也有较深入的讨论,其中主要概念包括“语音层次”、“语音等级”和“语音形态”,对连词的语音语义有了一定的描述,为现代汉语连词语音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从语义上的研究,首先,有关连词及其固定短语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通过大量的统计、实验和翻译等方式,对连词及其固定短语的语法特征和语义特征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形成了具体的语言结构,如回调、反调、联合等。
其次,关于连词的结构性表达也有相当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准确表达连词结构;二是准确表达文法功能;三是把语法和语义完整结合起来。
最后,关于语义级别的研究也得到了较多关注,即不同连词具有不同的语义级别,如主观、客观、只主观、复合语义、相互联系等,这些不同的语义级别主要是基于连词的组成及其表示的功能约束。
总的来说,本文分析了近三十年来现代汉语连词研究的台秤情况,包括从语音角度的发音形式、语音注释和语音语义;从语义角度的固定短语、结构性表达和语义表达等概况,可以看出,现代汉语连词研究在近三十年来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为现代汉语连词学和语言学提供了有益的研究成果,并且取得了许多理论性重要的进展,但也受制于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和语言环境而不可避免地有所缺失和局限性,所以今后现代汉语连词的研究在理论上仍需有更多的探索和完善,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加入研究,继续促进这方面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
现代汉语同义词理论认识问题试析现代汉语同义词的界定问题在学界争论颇多,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梳理研究很有必要。
只依靠意义判定同义词的做法并不科学,两个或多个词有相同的所指才是构成同义关系的关键。
有些词的理性义和色彩义相互渗透,色彩义已成为其主要理性意义中的一部分,在确定它与其他词是否构成同义关系时,要把标准定在主要理性意义上。
同义词和近义词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应该区别开来,区分的依据在于所指是否是同一事物。
标签:同义词界定近义词区分多年来,现代汉语中的同义词现象一直是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作为汉语词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其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诸如词义、语用等。
目前,学界对同义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在什么情况下两个词或多个词可以被称为同义词这一点上却莫衷一是,没有得出一致的、公认的说法。
同义词和近义词有何关系?同义词就是近义词吗?如何区分二者也逐渐成为学界讨论的焦点。
同义词是衡量一种语言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应当予以重视。
一、几种流行观点“概念相同说”认为,同义词是指两个词或几个词具有相同的概念,在这一前提下各个词之间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
这里所说的“概念”指的是事物客观存在的本质特征。
“义位相同说”把义位相同或相近的词看作同义词。
20世纪80年代,国内语言学界引进了“义素分析法”,“义位相同说”便应运而生。
支持此观点的钱乃荣(1995)认为:“词的同义关系就是义位之间一种重要的类聚关系。
”[1]“意义相同说”认为,意义完全相同的两个词或多个词可以构成同义关系,称为同义词,比如“母亲、妈妈、娘”等这样的一类词。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等义词当作了同义词。
“意义相同、相近说”认为,同义词就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支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最多,如在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2011)以及《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都是以此来给同义词下定义的。
“意义相同、相近说”不仅关注互为同义关系的词之间的相同之处,还分析其不同之处。
现代汉语同义词辨析【原创版】目录1.引言:现代汉语同义词辨析的重要性2.现代汉语同义词的概念与分类3.现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方法4.现代汉语同义词辨析的实际应用5.结论:现代汉语同义词辨析的意义和价值正文【引言】现代汉语同义词辨析是汉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深入理解文本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意思相近的词语,如何正确使用这些词语,是我们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因此,对现代汉语同义词进行辨析和研究,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和表达能力。
【现代汉语同义词的概念与分类】现代汉语同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语。
根据词性的不同,现代汉语同义词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等,虚词包括介词、助词、连词和副词等。
在实词中,又可以根据词义的轻重、范围大小、感情色彩和语体风格等进行细分。
【现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方法】1.从词义的轻重和范围大小上进行辨析。
一般来说,词义越重、范围越小的词语,表达的意思越具体;词义越轻、范围越大的词语,表达的意思越抽象。
2.从感情色彩上进行辨析。
有些同义词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如褒义、贬义或中性,使用时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
3.从语体风格上进行辨析。
不同语体风格的词语,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和目的。
如书面语体和口语体的词语,在表达方式和语气上会有所区别。
4.从语法功能上进行辨析。
同义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可能不同,如主语、谓语、宾语等,要根据句子结构选择合适的词语。
【现代汉语同义词辨析的实际应用】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语境、目的和表达方式,选择合适的同义词。
如在正式场合,我们要使用书面语体的词语;在描述人物性格时,要选择表现力强的形容词等。
【结论】现代汉语同义词辨析对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和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近30年来的旧词新义研究旧词新义研究是一门极其重要的语言学研究领域,它探索语言演变过程中隐藏的规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了解和使用语言。
近30年来,旧词新义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语言演变的新见解和新思路。
一、从旧词新义的定义及其发展看,旧词新义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
旧词新义是指词语本身不发生变化,但它的意义却发生变化。
以前,旧词新义的研究只仅限于把它的发展历史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只能让人知道字词的演变,而无法得出它的准确意义。
近年来,由于科技飞速发展,人们把科学方法应用到旧词新义研究中来,已经可以从大量可靠的资料中获得较准确的旧词新义,使之更容易掌握。
二、近30年来,旧词新义研究同情景语境密切联系起来,取得了重大进展。
以前,人们在解释一个词语时,往往只仅从它本身的意义出发,不仅忽略了它的景象特性,而且还忽略了它与其他词的组合方面,以及它在某一情景下的含义。
此外,语言行为的变化也可以作为研究旧词新义的参照系。
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运用实证的方法及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旧词新义同情景语境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一条新的研究领域,使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言。
三、由于旧词新义研究的进步,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今天,随着旧词新义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解释一个词的含义,这一发展使我们更容易理解每个词的真正含义,更容易将语言运用于实际,也更容易把语言用起来。
四、总之,近30年来,旧词新义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种进步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语言演变的新见解和新思路。
它不仅使语言学研究领域得到重大突破,而且对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也有很大的帮助,今后旧词新义研究还会有更多的发展,前景广阔。
元话语研究30年元话语是汉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涉及到汉语语境中的词语搭配和句法结构,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语义变化和语用特征。
近30年来,元话语研究在语言学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于理解汉语语言的结构和特点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元话语的概念、研究方法、理论框架以及在语言现象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全面地呈现元话语研究30年的发展历程。
一、元话语的概念元话语,是由中国语言学家陈宗亮教授创始的新立场,指的是语言分析和处理的最小单位。
它是语言分析和处理的最小单位。
由于元话语肇始于国内外不同语言学理论和应用领域,因此其相关的话语单位和族类对不同语言课程和学者而不同。
大多数时倘这些为一个语言单位者,丑者议俗称数位或单元。
陈教授指出:元话语性质、形态结构有限的以词为主要组织形式的语言消息包。
它是将清音、浊音、等中、置于一个空间和时间框架中,有某个说者进行说话,有某个听者进行听§等三位一体确定的特定传媒的标志语言消息单元或信息全套。
根y"于"他提出的这一概念,使得研究者们可以对语言消息进行更加精细的分析,从而揭示出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搭配和句法结构,对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元话语研究方法元话语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语料库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等。
语料库分析是元话语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大量语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可以发现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规律和语法特点。
而语法分析主要着眼于研究词语在句法结构中的作用和位置,揭示出不同词语之间的关系和搭配规律。
语义分析则关注词语的意义和语境下的语义变化,探讨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和用法。
而语用分析则关注词语在交际过程中的使用特点和功能,揭示出词语的社会语言学特征和语用规律。
这些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全面地揭示出词语的搭配规律、句法结构、语义变化和语用特征,有效地促进了元话语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三、元话语的理论框架元话语的发展和演化也深受了理论框架的影响,其主要有生产论、接受论及符号学等方面。
三十年来现代汉语语法学中的同义句式研究
说略
近三十年来,现代汉语语法学领域中同义句式的研究成为了热点
话题之一。
同义句式是指用两个或多个具有相同句意的句子表达同一
意思的句子。
本文将围绕“三十年来现代汉语语法学中的同义句式研究”这一主题展开阐述,分步骤探究同义句式的研究历程、特点及现状。
一、研究历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同义句式的研究开始逐渐兴起。
当时的学者
主要从形式上入手,试图从结构、词汇、语法等角度探讨同义句式的
构成及特点。
但是这种研究方法受到了很大的质疑和批评,因为同义
句式不仅仅是由某种形式确定的,更多的是由语境所决定的。
随着研究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同义句式的意义和功能。
他们试
图探究同义句式在交际中起到的作用、语用特征、信息传递等方面的
问题。
此时的研究更注重句式的外延,先进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语料库、认知语法论、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
二、同义句式的特点
同义句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句意相同,表达内容相似。
同义句式通常可
以分为两种,即微观同义句式和宏观同义句式。
微观同义句式指的是
仅仅在语言表现形式上存在的语言单元。
而宏观同义句式则是在语言
交际中,可以相互替换或交替使用的相似或具有相同语义功能的情况。
例如,以下是一组相似的同义句式:
(1)他喜欢游泳。
(2)他爱好游泳。
(3)他爱游泳。
以上三个句式表达的意思相同,仅仅在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
同义句式的语法形式具有句法简单、有序、并列等特点。
它们往
往不同于普通的语法结构,具备更高一级的语法结构,需要特别训练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
三、现状及未来发展
目前,同义句式的研究已经步入了一个发展成熟的阶段。
学者们已经深入探究同义句式的构成、意义和功能等方面,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框架。
同时,同义句式在语言教学、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未来,同义句式的研究还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例如,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快速、准确地挖掘同义句式,将是未来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同时,在语言教育、机器翻译等应用场景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同义句式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提高翻译质量,也是研究的重点。
综上所述,同义句式是现代汉语语法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经过多年研究已形成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
未来的研究不仅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同义句式的构成、意义和功能,也需要更加注重应用、探究同义句式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