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连词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述要
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是中国语言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文学文化的演变,以及汉语的语言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汉语传统文献的浩繁,至今仍处于被发掘、研究之中,所以,对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的研究也一直处在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中。
在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方面,中国学者近几十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在中古时期,汉语的发展有着相当显著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的基础结构。
学者们重点关注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内部结构、外部关系、发展趋势等诸多方面,深入探讨了汉语史上语法系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首先,从汉语史上发展特点看,中古近代汉语发展出了若干新型语法结构,例如句法化、积极完成和原由型等,这使汉语表达更加灵活多样。
其次,在句子结构方面,汉语的发展表现为具有递进功能的定语句增多、独立主格结构使用变得更加普遍等。
还有一些非汉语语法结构,如表示谦辞的格式句和虚拟句式,以及更丰富的句子合成等,也大大丰富了汉语句子结构。
此外,在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形成中,变化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形态结构的演变中,语言的变化可以通过不同的时态、语态和格式进行表达;同时,汉语语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比如复杂的词语中的同义、反义和表达的分级等;此外,汉语中也出现了新的语用习惯,如思想表达、情感表达等。
总之,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深入了解汉语的历史发展,以及汉语语言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希望未来学者们能够进一步探索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层次问题,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更实用、更深入的研究资料。
汉语“连”字句的语用研究综述作者:张静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1期[摘要] 本文拟对研究“连”字句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和总结,从语用的角度对“连”字句的研究作以下综述,主要包括:“连...都/也...”结构的语用含义研究和“连...都/也...”结构的话题与焦点研究。
希望能对学者们的更进一步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 语用含义;焦点;话题一、引言汉语“连”字句指包含“连...都/也...”结构的句子。
如:“出了西直门,连一辆车也没遇上,祥子低下头去,不敢再看马路的左右。
”作为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句式,很多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理论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如Paris,M-C(1979),Shyu,S-I(1995),Tsao,Feng-Fu(1989),蔡维天(2004)等他们的研究主要包括:“连”字的词性;“都、也”的功能;“连”字句的结构;“连”字句的语义分析。
八九十年代以来探讨“连”字句语用功能的文章也很多,研究较为深入,本文将对“连”字句的语用进行综述。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探讨“连”字句语用功能的文章越来越多,学者们运用语用学原理从不同角度对“连...都/也...”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
1、“连...都/也...”结构的语用含义研究语用含义即话语含义,它不是通过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
它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什么,而是说话人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
也就是说,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指说话人说出单词和句子所表达的字面意义,另一种指的是说话人通过说话所含蓄地表示的意义。
当然,学者们也意识到“连...都/也”的会话含义,并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
崔永华(1984)分析的“连...都/也...”句的语用意义是:一是说明某种性质的程度很深;二是证明另一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他引用了两个例子来说明:1.这个歌儿太流行了,连七、八岁的孩子都会唱。
现代汉语假设和条件连词研究综述真正的现代汉语连词研究是从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开始的。
在这本著作中,黎锦熙把连词分成了十类。
其中,他把表示假设和条件的连词分别叫做“假设连词”和“范围连词”。
自此以后,汉语语法学界对现代汉语连词的研究就从未中断过。
一、假设和条件连词的分类研究假设和条件连词,首先要涉及的问题是连词的分类。
综合多年来汉语语法学界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三种情况:1.按照形式标准分类。
按照形式标准划分连词,采用这种标准的有:吕叔湘(1980)、朱德熙(1982)等。
这样划分连词的好处是,一般不会出现分类不明的现象。
2.按照意义标准分类。
按照意义进行分类一般是把连词先分为联合关系的连词和偏正关系的连词。
采取这种划分标准的有:黎锦熙(1924)、“暂拟汉语语法教学系统”(1956)、张谊生(2000)等。
3.按照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标准分类。
按照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标准对连词加以分类,是上述两种标准的交叉综合使用。
采用此标准对连词进行分类的学者很多。
如,郭翼舟(1983)、陆俭明(1983)、胡裕树(1995)、胡明扬(1996)、周刚(2002)等。
陆俭明(1983)根据意义把连词分为表联合关系和表主从关系的两大类,又把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分为让步转折关系、假设让步转折关系、假设和条件结果关系、条件结果关系、推论结果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等七个小类。
根据连词所处的位置,他把连词分为前置连词和后置连词两类。
综合以上观点,大多数学者都是按照意义和形式相结合的标准对连词进行分类的。
对于假设和条件连词,从意义出发,我们可以把假设和条件连词划归为偏正关系连词。
从形式出发,可以把这些连词分成前置连词和后置连词。
而学者们对假设和条件连词进行研究时,也多是以形式和意义相结合为分类标准进行的。
二、结合单句研究假设和条件连词结合单句研究假设和条件连词,一般是从假设和条件连词使用的条件、功能和成因这三个方面进行考察的。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本文旨在介绍《近代汉语研究概要》的背景和目的,并概括性说明本文将讨论的内容。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本文旨在介绍《近代汉语研究概要》的背景和目的,并概括性说明本文将讨论的内容。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近代汉语的演变近代汉语的演变描述:在近代时期,汉语经历了许多发展和变化,特别是在语法、词汇和语音方面。
本文将探讨这些变动,以便更好地理解近代汉语的特征和演变过程。
描述:在近代时期,汉语经历了许多发展和变化,特别是在语法、词汇和语音方面。
本文将探讨这些变动,以便更好地理解近代汉语的特征和演变过程。
内容:内容:语法的演变近代汉语的语法在词序、句法结构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些古代的语法规则逐渐淡化,而一些新的语法现象逐渐出现。
例子:动词位置的变动、语态和时态的变化等。
词汇的变动近代汉语的词汇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和丰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新的词汇被引入到汉语中。
同时,一些古代词汇的用法也发生了改变。
例子:外来词的引入、旧词新义的出现等。
语音的变化近代汉语的语音系统也有所变化。
一些音节的发音发生了调整,声调的变化也有所影响。
例子:儿化音的普及、轻声的变化等。
以上是《近代汉语研究概要》的概述部分,将为读者提供近代汉语演变的基本了解。
详细的研究将探讨各个方面的变动和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近代汉语。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以上是《近代汉语研究概要》的概述部分,将为读者提供近代汉语演变的基本了解。
详细的研究将探讨各个方面的变动和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近代汉语。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本文主要分析导致近代汉语变化的各种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等内部因素,以及外来语对汉语的影响。
内部因素近代汉语的演变受到了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内部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社会发展的变革导致了语言使用环境和需求的改变。
例如,近代中国面临着革命、战争、现代化进程等社会转型,这些变革引起了人们对新概念、新词汇的需求,从而促进了汉语的变化与发展。
近三十年来现代汉语连词研究述评近三十年来现代汉语连词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为学术界带来了很多在领域和理论上的突破。
现代汉语连词的研究主要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着眼于语音上的研究,二是着眼于语义上的研究。
从语音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连词的发音形式,二是连词的语音注释,三是连词的语音语义;从语义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连词的固定短语,二是连词的结构性表示,三是连词的语义。
从语音上的研究,首先,现代汉语连词的发音形式研究了大量文献,分析了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发音形式,认为连词一般分为“完全发音”、“省略发音”和“形态变化发音”等三种,并发现不同语境中连词的发音方式有所不同。
其次,对于连词的语音注释也有深入的探讨,揭示了连词的音变特征,如连词声母的变化,韵母的变化,再加上声调的多样变化,使语音的整体形态趋于完整性。
再次,关于连词的语音语义也有较深入的讨论,其中主要概念包括“语音层次”、“语音等级”和“语音形态”,对连词的语音语义有了一定的描述,为现代汉语连词语音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从语义上的研究,首先,有关连词及其固定短语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通过大量的统计、实验和翻译等方式,对连词及其固定短语的语法特征和语义特征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形成了具体的语言结构,如回调、反调、联合等。
其次,关于连词的结构性表达也有相当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准确表达连词结构;二是准确表达文法功能;三是把语法和语义完整结合起来。
最后,关于语义级别的研究也得到了较多关注,即不同连词具有不同的语义级别,如主观、客观、只主观、复合语义、相互联系等,这些不同的语义级别主要是基于连词的组成及其表示的功能约束。
总的来说,本文分析了近三十年来现代汉语连词研究的台秤情况,包括从语音角度的发音形式、语音注释和语音语义;从语义角度的固定短语、结构性表达和语义表达等概况,可以看出,现代汉语连词研究在近三十年来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为现代汉语连词学和语言学提供了有益的研究成果,并且取得了许多理论性重要的进展,但也受制于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和语言环境而不可避免地有所缺失和局限性,所以今后现代汉语连词的研究在理论上仍需有更多的探索和完善,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加入研究,继续促进这方面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
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汉语语法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其历史和演变是深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对近代汉语语法史进行综述。
1.句法
汉语句法指的是汉语句子的各元素之间关系的规则。
早期的汉语句子缺乏明确的主、谓、宾等成分,较为自由。
但随着句子结构的日益明晰,主谓宾结构成为常规。
又如,中文中修饰语的排列方式、并列语法的运用等,也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2.词性
近代汉语在词性方面也有不少的变化。
从古代到现代,由单音节向多音节,由不确定词性到确定词性,词性分类也不断完善。
例如,近代汉语阶层语言中出现了许多外来词,如保龄球、电视机等,而一些汉字的用法和词性也发生了改变。
3.语音
随着近代汉语语法的变革,汉语语音也日趋规范。
例如“南北音”、“普通话标准音”等不同的汉语语音,都有明显的规范化趋势。
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一些外来语的发音也逐渐规范起来。
4.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对于汉语语法的准确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早期的汉语缺乏明确的标点符号,读写难度较大。
但随着标点符号的日益规范化,汉语的表达也越加准确。
总体来看,近代汉语语法的变化是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密不可分的。
在今天的汉语教育中,深入研究近代汉语语法的演变,加深我们对现代汉语语法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近代汉语连词研究综述连词研究一直是近代汉语研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
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总结,笔者认为近代汉语连词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近代汉语连词的数量不确定;二、近代汉语连词的界定不明确;三、近代汉语各个时期的常用连词亟待总结;四、近代汉语连词的语法化研究不够深入。
标签:近代汉语连词综述在汉语语法学始创时期,就有“连字”一说。
但从最初到现在,汉语连词研究一直是重两头,对上古汉语连词和现代汉语的连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而对近代汉语连词则很少涉及,研究成果不多。
一、近代汉语连词研究现状(一)专著中的近代汉语连词研究20世纪40年代,近代汉语研究刚刚起步,吕叔湘先生虽然在《中国文法要略》(1944)中没有提到“连词”这一专门的词类,但已经提到有的句子要通过关系词来表达一定的关系,并举了一些例子,有的关系词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连词。
吕叔湘先生虽然没有对连词进行专门分析,但他对词类关系的解析,对以后的连词研究很有帮助。
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1958)第一次对近代汉语连词进行了粗略概述。
他先将连词分为用于等立句的连词和用于主从句的连词两大类。
用于等立句的连词又分为并列、累加、选择、承接、转折。
用于主从句的连词又分为两类:时间、比较;因果、让步、推论、假定、纵予、限定、不限定。
然后分别对各个小类下连词的用法进行介绍并举例。
太田辰夫对近代汉语连词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概述,语料从西汉的《史记》到清代的《儿女英雄传》,让人们对近代汉语连词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不过他并没有总结这一时期的连词有什么特点,他提到的连词有些也并不是真正的连词。
20世纪80年代之后,近代汉语连词研究有所发展,注重从更广泛的语料中搜集例证,进行比较,对连词特点的描写也更加明确,还在语法化研究方面进行了探索,但研究深度和广度仍然不够。
香坂顺一《白话语汇研究》(1983)中对近代汉语中一些在使用方面比较有特点的连词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它们的来源,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
《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第十三章比较句《马氏文通》将古代汉语的比较句分为平比、差比、极比三种。
一、差比句1.1差比句词序的历史变化太田辰夫的观点:古代汉语的差比句用“A—形容词—介词—B”式,A、B代表两个比较项,可用于古代汉语差比句式的介词有“于、过、如、似”。
——《中国语历史文法》“于”最常用,从古代一直用到唐代。
“过”见于唐代。
“如”本来用于平比句,从唐代起转为表示差比。
“似”在唐代产生,用得比“如”多。
现代汉语差比句用“A—介词—B—形容词”式,介词用“比”,由动词发展而来,唐代“比”处于由动词虚化为介词的过程中,有些句子还有“比较、比拟”的意思,如:若比李三犹自胜。
(白居易诗)但有的例子已经可以看作差比句,如:色比琼浆犹嫩。
(郎士元诗)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差比句的不同:1、词序不同:古代汉语差比句中形容词在两个比较项中间,现代汉语差比句中形容词在两个比较项后。
2、古代汉语差比句不能用副词或补语说明差别程度,但是唐代以后情况有所改变。
如:眼见的泪点儿更多如他那秋夜雨。
(潇湘雨,3折)总的来说,古代汉语差比句中一般只用一个形容词表示比较结果,不能说明差别的程度。
现代汉语差比句则以用副词,后助形容词,补语等更细致地表示差比为特征。
如:我这枝笔比刀子还快哩。
(救孝子,2折)——现代汉语差比句贝罗贝的观点:将现代汉语比较句结构概括为:X+比较词(comparative)+Y(+adverb)+比较结果(dimension)”。
X和Y是两个比较项。
贝罗贝把比较分为三级:比较级(superiority)、等同级(equal)、相差级(inferior)。
比较级大致与差比相当,现代汉语中比较词用“比”。
等同级大致与平比相当,现代汉语用“跟……一样……”或“有……那么……”表示。
贝罗贝与太田辰夫对差比句的不同看法是:“似、若、如”并非产生于唐代。
贝罗贝明确指出汉语差比句式发生较大变化是在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古代汉语差比式“X+形容词+於/过+Y”的使用少了,而以前用于表示平比的“X+形容词+如/似+Y”式则用来表示差比。
近代汉语语法和词汇研究综述【摘要】:近代汉语上承古代汉语,下启现代汉语,是汉语历史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蒋绍愚先生的《近代汉语研究概况》1979年版,对1979年以前近代汉语的研究情况作了一次总结和梳理。
1979年以后,很多的学者投入到近代汉语的研究中来,并发表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论文。
文章对这一部分论文进行了一次梳理、总结和概括。
【关键词】:近代汉语;语法;词汇;综述近代汉语上承古代汉语,下启现代汉语,是汉语历史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近代汉语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关于近代汉语的分期,一直以来学界都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论。
关于下限,诸家的看法比较接近,分歧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上限的划分。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六朝说;二,隋末唐初说;三,晚唐五代说;四,自宋开始说;五,宋末元初说。
其中,比较科学的分法应该是晚唐五代说。
吕叔湘《近代汉语读本》序言:”用当时口语作基础,而或多或少地搀杂些文言成分的作品是直到晚唐五代才开始出现的(如禅宗语录和敦煌俗文学作品)。
因此,我们建议把近代汉语的开始定在晚唐五代,即第九世纪。
”(一)语法研究1. 虚词研究分析近代汉语的语法,离不开对虚词的考察。
于江的《近代汉语”和”类虚词的历史考察》一文,考察了近代汉语”和”类虚词”共”、”连”、”和”、”同”、”跟”的来源及发展,对前人和时贤的一些看法有所补充和修正。
钟兆华《论疑问语气词”吗”的形成与发展》:”吗”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是现代汉语里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
它的用法可以概括为二:(1),用于是非问句末尾;(2).用于反问句的末尾。
前辈学者对此曾作过一些探讨,认为”吗”是直接由语气词”么”演变过来的。
”么”是”吗”的较古形式。
有的认为疑问语气词”吗”始见于《红楼梦》。
作者通过对唐以来带”么”字的诗歌的考察,列举了充分的证据说明了,虽然字形或用”么”,或用”嘛”、”麻”,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分别,它们都不过是”吗”字的不同形体而已,用以表述(ma)这么个疑问语气。
一、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回顾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吕叔湘汉语语法的研究开始较晚,只有百年的历史,《马氏文通》描写了泛时的古代汉语(文言)语法,后来又开展的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一直没有注意到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中间这一段汉语,这与学术界一直对白话文献的忽视有关,同时也说明学术界一直没有建立起一个发展的语言观。
直到20世纪40年代吕叔湘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近代汉语语法的文章,50年代结成《汉语语法论文集》发表,80年代,作了修订、调整,并再版。
这个集子中,有4篇讨论近代汉语代词的问题,“您、俺、咱、喒”和复数词缀“们”,第三身代词的来源及演变,以“见”“相”的指代作用,“见、相”的指代作用主要涉及中古汉语。
1篇讨论了“在、著”作语气助词的用法及其演变。
1篇讨论结构助词“的”的演变历史。
还有1篇讨论了动词带补语,主要是带结构助词“得”和“不”的补语与宾语的词序,文章列出文献中所见的所有格式,讨论它们之间的变换关系、出现先后以及演变趋势。
吕的研究十分注意文献调查和方言相印证,他的研究和结论在今天极有价值。
但吕的研究最重要的价值是在首先注意到了白话文献中所反映的语法,注意到了汉语语法的演变。
这本书被日本学者太田辰夫称为“开辟了前人未曾研究过的领域,宣告了近代汉语研究的黎明”。
王力《汉语史稿》1957年最早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后多次再版。
是大陆第一部全面系统描写汉语演变历史的专书。
语法方面主要讨论了代词的发展、时态助词的发展、系词的产生、使成式、处置式、被动式、递系式、语气词的发展,这部首次系统地讨论汉语语法的演变,在学术界有极大的影响,成为后来研究的起点。
但很早、讨论简单、有值得商讨的地方。
太田辰夫1958年出版《中国语历史文法》,国内到1987年才有译本,最近重译了。
自述受吕督湘的启发。
这是一本非常详近的近代汉语语法。
朱德熙在中译本中指出在汉语的语法研究集中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两头,国内国外皆如此,吕40年代开始创了近代汉语研究后,太田辰夫是仅有的接下去做的一人。
汉语介词、连词划界研究述评汉语介词、连词划界研究述评一、现有研究背景汉语介词和连词是汉语语法系统中的一部分,早在明清季末研究中,这两类词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界定。
此后,自清以来,许多新的介词和连词在汉语文体中进行使用,这提出了新的界定介词和连词的问题。
就此,近年来出现了大量关于介词和连词划界研究工作,为汉语介词和连词的界定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线索。
二、主要研究内容(1)对介词和连词的本质概念的界定。
近年来,许多学者着重于界定介词和连词的特点,试图从特点上加以界定,例如从语义、语法及形态等方面进行讨论,试图阐明两者之辨析。
(2)对介词和连词来源研究。
近年来介词和连词来源研究也受到关注,学者深入对一些介词和连词的发展历史做出研究,分析介词和连词的来源,以进一步界定介词和连词的本质特点。
(3)对介词和连词流变形态进行研究。
在介词连词划界的研究中,学者也对其流变形态的界定作了详细的研究,比如大多数流变介词和连词已经清楚表达了两者不同的属性。
三、研究缺陷尽管介词和连词是汉语语法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在汉语介词和连词划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有一些方面没有做出理想的进展。
(1)有一些研究只是介词和连词内在特点的简单论证,还没有深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导致界定有些不清晰;(2)有的研究只是介词和连词的源语的初步研究,目前没有深入到语料库中,没有弄清介词和连词的本质上的差别;(3)介词和连词之间流变的形式尚未完全研究,存在着流变形式的一系列渐变形态,缺少进一步的明确界定。
四、结论介词和连词是汉语语法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在汉语介词和连词划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缺陷,未来应予以重视,重点和深入研究,以在这方面获得更好的进展。
汉语若干关联词在近代的发展的开题报告题目:汉语若干关联词在近代的发展一、选题背景关联词是汉语语法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语表达逻辑关系的重要工具。
在汉语中,关联词是连接词、介词、副词、连词等多种语法词类的总称,如“但是”、“所以”、“因为”、“与其”等等。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变革,汉语关联词的应用和发展也经历着不断地变化和更新,既有新的词语不断涌现,也有旧有词语的内涵、外延不断扩展。
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汉语关联词的发展,不仅能够深化我们对汉语语言结构和语用的理解,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汉语来表达思想和观点,提高自身语文素养。
二、研究意义汉语关联词在近代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传统、语言使用等方面。
研究汉语关联词在近代的发展,不仅能够探寻汉语语言发展的历程和演变,还能够为汉语教学和学习提供一定的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汉语。
三、研究内容(一)汉语关联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二)汉语关联词在古代和近代的应用和演变;(三)汉语关联词在社会、文化和科技进步的影响下的发展;(四)汉语关联词的使用特点及意义。
四、研究方法(一)文献资料研究法:对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筛选和分析,获得关于汉语关联词在近代发展的相关信息。
(二)实证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和实验等方式,获取汉语关联词在实际交际中的使用情况,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五、预期结果通过对汉语关联词在近代的发展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我们对汉语语法结构和语用的认识,理解汉语表述思想、表达情感和交流信息的特点和要求。
同时,揭示汉语语言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拓宽我们对汉语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近代汉语连词研究综述
连词研究一直是近代汉语研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
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总结,笔者认为近代汉语连词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近代汉语连词的数量不确定;二、近代汉语连词的界定不明确;三、近代汉语各个时期的常用连词亟待总结;四、近代汉语连词的语法化研究不够深入。
标签:近代汉语连词综述
在汉语语法学始创时期,就有“连字”一说。
但从最初到现在,汉语连词研究一直是重两头,对上古汉语连词和现代汉语的连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而对近代汉语连词则很少涉及,研究成果不多。
一、近代汉语连词研究现状
(一)专著中的近代汉语连词研究
20世纪40年代,近代汉语研究刚刚起步,吕叔湘先生虽然在《中国文法要略》(1944)中没有提到“连词”这一专门的词类,但已经提到有的句子要通过关系词来表达一定的关系,并举了一些例子,有的关系词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连词。
吕叔湘先生虽然没有对连词进行专门分析,但他对词类关系的解析,对以后的连词研究很有帮助。
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1958)第一次对近代汉语连词进行了粗略概述。
他先将连词分为用于等立句的连词和用于主从句的连词两大类。
用于等立句的连词又分为并列、累加、选择、承接、转折。
用于主从句的连词又分为两类:时间、比较;因果、让步、推论、假定、纵予、限定、不限定。
然后分别对各个小类下连词的用法进行介绍并举例。
太田辰夫对近代汉语连词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概述,语料从西汉的《史记》到清代的《儿女英雄传》,让人们对近代汉语连词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不过他并没有总结这一时期的连词有什么特点,他提到的连词有些也并不是真正的连词。
20世纪80年代之后,近代汉语连词研究有所发展,注重从更广泛的语料中搜集例证,进行比较,对连词特点的描写也更加明确,还在语法化研究方面进行了探索,但研究深度和广度仍然不够。
香坂顺一《白话语汇研究》(1983)中对近代汉语中一些在使用方面比较有特点的连词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它们的来源,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
书中提到的连词都是比较有特点的,对其特别之处描写得很到位,不过数量不多,有些结论也只是猜测性的,不能从整体上增进我们对连词的了解。
刘坚、江蓝生等的《近代汉语虚词研究》(1992)中的介词、连词部分主要论述了“和”字由动词发展成连词和介词的过程,为“实词虚化”提供了一个例证,也是连词语法化研究的一种尝试。
向熹《简明汉语史》(1993)“中古汉语连词的发展”“近代汉语连词的发展”等章节介绍了从魏晋至明清新产生的连词。
主要是简单介绍其用法,然后举例证明。
书中提到的中古、近代新产生的连词,分为并列连词、承接连词、选择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因果连词、假设连词、条件连词、让步连词,共一百六十多个。
俞光中、植田均《近代汉语语法研究》(1999)着眼于近代汉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方面,将近代汉语连词分为条件关系连词、因果关系连词、转折关系连词、让步关系连词、联合关系连词。
袁宾《近代汉语概论》(1992)和祝敏彻的《近代汉语句法史稿》(1996)两部书都没有专门列出连词,而是把连词和复句研究结合到一块,让它们以关联词语的身份出现。
这样把连词放到复句研究中,可以对有关连词的作用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不过这种研究还是偏向于句法方面,对连词研究不会太深入,而且和其他词类混在一起,不容易看清连词自身的作用。
总的来看,从《中国文法要略》一直到俞光中、植田均的《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这些语法专著或是对近代汉语连词做一总括性的介绍,简单溯其源流,或是通过某些语料中的例句来说明其用法。
研究范围局限于几个方面,而对近代汉语连词的数量、用法、分类、源流等情况,并不能给出较为确切的答案。
对近代汉语连词研究所做的基础性工作仍然有待加强,这也是近代汉语连词研究没能深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专著中涉及的近代汉语连词部分
香坂顺一的《水浒词汇研究(虚词部分)》(1992)对《水浒》中的连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他将其中的连词分为表示累加的连词、表示假定的连词、表示条件的连词、表示因果的连词等,对各类连词基本都能追溯其源流,比较明确地分析了它们的用法。
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1996)对敦煌变文中的连词作了穷尽性的分析,他将连词分为联合关系连词和主从关系连词,联合关系连词又分为并列、递进、选择三小类,主从关系连词分为假设、纵予、让步、条件、取舍、因果、转折。
(三)近代汉语连词专题研究
专门研究近代汉语连词的论文不多,这也是近代汉语连词研究薄弱的一个重要体现。
这些论文有的针对专著中的某一类连词,概括其特点;有的则研究近代汉语整个时期内某一类连词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这种研究最集中地体现在对近代汉语并列连词的研究上。
胡竹安《敦煌变文中的双音连词》(1961)是一篇比较早的研究近代汉语连词的文章,文章对敦煌变文中的连词进行了分类,并对唐以前常见连词之外的其他连词进行了研究。
李思明《〈水浒全传〉因果句》(1987)对《水浒全传》中的并列连词和因果连词进行了考察,主要在词的使用频率、音节数、连词位置以及连词的单用、互用等方面发现了一些特点。
近代汉语连词中,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是并列连词。
刘坚和贝罗贝合作著文(1994)指出汉语并列连词经过了从动词到介词再到连词这样一种语法化链。
于江《近代汉语“和”类虚词的历史考察》(1996)考察了虚词“共、连、和、同、跟”的来源及发展,对这几个词的连词用法产生年代进行了论证。
吴福祥《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2003)指出“和”类虚词均经历这么一个语法化链:伴随动词——随介词——并列连词。
曹炜《近代汉语并列连词“并”的产生、发展及其消亡》(2003)则认为:作为“和”类虚词之一的“并”的语法化轨迹并没有经历这么一个语法化链,它是由伴随动词直接语法化为并列连词的,中间并没有经历一个“伴随介词”的阶段。
张亚茹《〈红楼梦〉中并列连词》(2005)通过对《红楼梦》中并列连词使用频率、语法语义等特征的研究,认识到《红楼梦》时期现代汉语连词系统已基本形成。
对近代汉语其他类别连词的研究不多,主要有席嘉《与副词“只”有关的几个连词的历时考察》(2004)和《与“组合同化”相关的几个连词演化的考察》(2006),这两篇论文分别对“只是、只要、只有”和“然、还、
要”的连词化过程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二、近代汉语连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前人研究没有确定近代汉语连词的数量。
近代汉语时期共有多少连词,分为几类,至今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这无疑不利于对近代汉语连词的系统性研究。
对那些可以明确定为连词的词进行总结、归类,尽量归纳出它们的特点,很有必要。
(二)在近代汉语连词的界定方面还存在问题。
通过回顾,我们发现前人研究成果中提到的连词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有些则根本不是连词。
因此在如何区分介词与连词、副词与连词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加强。
(三)近代汉语跨度很大,各个时期使用的连词有何不同还不确定。
近代汉语跨越唐五代、宋、元、明、清,在汉语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借字、借音等现象,这对近代汉语连词的发展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如何确定各个时期比较常用的连词,进而联系其他词类深入研究其用法,也是亟待加强的一个方面。
(四)对一些重要连词语法化的研究还不够。
目前,对近代汉语连词进行的语法化研究只限于几个词,如“和”“并”等,大部分连词在近代汉语时期的发展变化并不明确,这也就不利于认清它们的真正特点。
因此,对一些常用连词的语法化研究也应成为今后连词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1987.
[3]香坂顺一.水浒词汇研究(虚词部分)[M].植田均译.北京:文
津出版社,1992.
[4]向熹.简明汉语史(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1996.
[6]袁宾.近代汉语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7]祝敏彻.近代汉语句法史稿[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8]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北京:
语文出版社,1992.
[9]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5.
[10]胡竹安.敦煌变文中的双音连词[J].中国语文,1961,(10).
[11]李思明.《水浒全传》的因果句[J].中国语文,1987,(2).
[12]于江.近代汉语“和”类虚词的历史考察[J].中国语文,1996,
(6).
[13]吴福祥.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兼论SVO型语言
中伴随介词的两种演化模式[J].中国语文,2003,(1).
[14]张亚茹.《红楼梦》中的并列连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
(3).
[15]席嘉.与“组合同化”相关的几个连词演化的考察[J].语言研
究,2006,(3).
(袁法森浙江金华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3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