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各部位详细结构图
- 格式:doc
- 大小:679.50 KB
- 文档页数:16
强力推荐!买菜基本功——图解猪身各部位五花肉五花肉五花肉(又称肋条肉、三层肉)位于猪的腹部,猪腹部脂肪组织很多,其中又夹带着肌肉组织,肥瘦间隔,故称“五花肉”。
这部分肥瘦均匀,吃起来油而不腻。
适合红烧,配豆制品烧效果更好。
常用做东坡肉、红烧肉、梅菜扣肉、回锅肉、卤肉饭、瓜仔肉、粉蒸肉等等。
里脊里脊肉里脊肉是猪脊椎骨内侧的条状嫩肉。
里脊肉通常分为大里脊和小里脊,大里脊就是大排骨相连的瘦肉,外侧有筋覆盖,通常吃的大排去骨后就是里脊肉,适合红烧、炒菜用。
小里脊是脊椎骨内侧一条肌肉,比较少,很嫩,适合做肉丝、肉片、煲汤。
腿肉前腿肉腿肉即是猪大腿处的肉,分前腿肉和后腿肉。
前腿肉肉老筋多,吸水性强。
胶质重,宜做馅料、肉丸等,适宜用凉拌、卤,烧,焖、爆等方法;前腿肉旁的肉也叫前上肉;后腿肉也叫后臀尖,其肉质细嫩,筋少,肌纤维短。
宜于加工丝、丁、片、条、碎肉、肉泥等。
可用炒、煸、炸收、氽、爆、溜、炸等烹调方法。
如炒肉丝、花椒肉丁等。
后腿肉旁的肉也叫后上肉。
梅花肉梅花肉梅花肉即猪的上肩肉,位置在肩胛骨的中心。
因为每头猪只有两枚,故称“枚肉”。
广东香港一带制作叉烧的原料主要就是枚肉,质地较嫩,有肥有瘦,层次分明,宜于炒、炸、熘、烧,常用天'咕噜肉'叉烧肉'等,也适宜于氽汤。
排骨通排肋排排骨包含前排和肋排,前排与颈骨相连,又名炒排,适合红烧,烧汤,尤其带颈部分烧汤更佳。
肋排含肉较多,带一根根较长的肋骨。
适合红烧、烧汤、糖醋、油炸,清蒸,烧汤,营养价值高。
龙骨龙骨龙骨即是猪的背脊骨,脊骨中含有大量骨髓,烹煮时柔软多脂的骨髓就会释出。
骨髓可以用在调味汁、汤或煨菜里,另外也可以趁热作为开胃小点的涂酱。
滋补肾阴,填补精髓。
扇子骨扇子骨猪扇骨煲的汤比较鲜,而筒子骨的汤比较多油不够鲜美。
含钙比较多,最适合煲汤给小朋友吃。
筒子骨筒子骨取自猪只前、后腿的形似V形的骨骼,后腿筒子骨比前腿筒子骨骼要发达。
含丰富的骨髓,营养价值高,是烧汤补钙的佳品。
直肠输尿管子宫隼盲肠肾生猪内部器官结构图(1)生豬的结构图生猪部位结构图(2)生猪骨胳结构图(3)I 生猪肌肉结构图(4)生猪浅层肌结构图(5)生猪内脏左侧结构图(6)H 1( t生猪淋巴结结构图(8)M ■ R M M L t 他Rk 巴 tA M r 1. *A 巴皓 闍访 犠人建偿幣巴怙和耳界辑 H917 關内nr*euffi7弭存生猪头部和胃结构图(9)空K 愛■网Iffis W ft 生猪肠结构图(10)生猪肝肾结构图(11)生猪上腭结构图(12)P J图w <n面}公猪生殖系统结构图(13)包FtfetFtOmi3(KA )母猪生殖系统结构图(14)窗的金身咒悅图盍f *驚苏肺六环 百卜中JF TT CJ F -=生猪全身穴位结构图(15)耳尖足本用尖锁开«[ 口关中橐I M\\竄 J:中till池环后 坏琳4>厂头和、/肺动®:\葡肢)/\ ' //猪的循环系统(16)肺静脉履腔动脉L腸系旅\动祢亠肾动脉腔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宣房室间隔心包胃腸道)、出肝\ 静殊、:身体⑷后强toAXMf成年家富血液循环栈无图猪的血液循环(17)36睹肉分割解割10心© 912 11 S-4前上肉5后上肉 7X89:1011也 抓尾冃生猪猪肉分割结构图(18)。
猪解剖学图谱(第1页)
猪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结和肌肉三部分组成。
在运动过程中,骨和骨连结是被动部分,只有肌肉是运动的动力部分。
猪全身的骨骼通常分为三部分、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一)头部骨主要为扁骨和不规则骨。
分为颅骨(围成颅腔)和面骨(构成口腔、鼻腔和眼眶的支架)。
躯干骨包括椎骨、肋和胸骨。
(二)躯干骨包括椎骨、肋和胸骨
1,椎骨分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
以上各椎骨借软骨、关节和韧带紧密连接形成脊椎。
2,肋的对数与胸椎数目一致,每一肋包括肋骨和肋软骨两部分。
3,胸骨分为前部的胸骨柄、,中部的胸骨体和后部的剑状软骨。
胸椎、肋和胸骨以及借助其间的骨连结共同组成胸廓,作为胸腔的骨骼支架。
(三)四肢骨包括前支骨和后肢骨。
1,前支骨包括肩胛骨、肱骨、前臂骨(桡骨和尺骨)、腕骨、掌骨、指骨和籽骨。
2,后肢骨包括髋骨(由髋骨、坐骨和趾骨组成)、股骨、膝盖骨、小腿骨(胫骨和腓骨)、跗骨、趾骨和籽骨。
骨盆由左右髋骨、荐骨和前3-4个尾椎以及两侧的荐坐韧带构成。
其大小和形状有性别差异。
猪肉部位分割图1、猪头。
包括眼、耳、鼻、舌、颊等部位。
猪头肉皮厚,质老,胶质重,宜用凉拌、卤、腌、熏、酱腊等方法烹制。
如酱猪头肉、烧猪头肉。
2、猪肩颈肉。
凤头皮肉.也称上脑、托宗肉,前排肉。
猪前腿上部,靠近颈部,在扇面骨上有一块长扁圆形的嫩肉。
此肉瘦中夹肥,微带脆性,肉质细嫩。
宜采用烧、卤、炒、熘,或酱腊等烹调方法。
叉烧肉多选此部位。
3、颈肉。
也称槽头肉、血脖。
猪颈部的肉,在前腿的前部与猪头相连处,此外是宰猪时的刀口部位,多有污血,肉色发红,肉质绵老,肥瘦不分。
宜做包子、蒸饺、面臊或用于红烧、粉蒸等烹调方法。
4、前腿肉。
也称夹心肉、挡朝肉。
在猪颈肉下方和前肘的上方。
此肉半肥半瘦,肉老筋多,吸水性强。
宜做馅料和肉丸子,适宜用凉拌、卤,烧,焖、爆等方法。
5、前肘(又称前蹄膀)。
也称前蹄膀。
其皮厚、筋多、胶质重、瘦肉多,常带皮烹制,肥而不腻。
宜烧、扒、酱、焖、卤、制汤等。
如红烧肘子、菜心扒肘子、红焖肘子。
6、、前脚(又称前蹄、猪手)。
质量好于后蹄,胶质重。
宜于烧、炖、卤、凉拌、酱、制冻等。
7、里脊肉。
也称腰柳、腰背。
为猪身上最细嫩的肉,水分含量足,肌肉纤维细小,肥瘦分割明确,上部附有白色油质和碎肉,背部有薄板筋。
宜炸、爆、烩、烹、炒、酱、腌。
如软炸里脊、生烩里脊丝、清烹里脊等。
8、正宝肋。
又称硬肋、硬五花。
其肉嫩皮薄,有肥有瘦。
适宜于熏、卤、烧、爆、焖、腌熏等烹调方法。
如甜烧白,咸烧白等。
9、五花肉。
又称软五花、软肋、腰牌、肋条等。
肉一层肥一层瘦,共有五层,故名。
其肉皮薄,肥瘦相间,肉质较嫩。
最宜烧,熏、爆、焖,也适应卤、腌熏、酱腊等。
如红烧肉,太白酱肉。
10、奶脯肉。
又名下五花、拖泥、肚囊。
其位于猪腹底部,质呈泡状油脂,间有很薄的一层瘦肉,肉质差。
一般做腊肉或炼猪油,也可烧、炖或用于做酥肉等。
11、后腿肉。
也称后秋。
猪肋骨以后骨肉的总称。
包括门板肉、秤砣肉、盖板肉、黄瓜条几部分。
①门板肉。
又名无皮后腿、无皮坐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