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望舌苔
- 格式:ppt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27
中医望舌知识总结1. 引言中医望舌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的健康状况。
本文将总结中医望舌的基本原理、常见的舌象及其对应的疾病,以及如何正确观察舌象进行诊断。
2. 中医望舌的基本原理中医望舌的基本原理是根据舌头反映全身的情况,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舌苔代表着腠理情况,舌质反映了气血的营养情况。
3. 舌象及其对应疾病3.1 舌苔•舌苔正常:淡白薄薄的苔层,表示气血充足,体质较好。
•白苔:舌面覆盖白色苔层,一般表示寒湿内停。
•黄苔:舌面覆盖黄色苔层,一般表示湿热内蕴。
•灰苔:舌面覆盖灰色苔层,一般表示气虚或中气不足。
•黑苔:舌面覆盖黑色苔层,一般表示寒热夹杂。
3.2 舌质•淡红质:舌质呈淡红色,表示气血虚弱、阳气不足。
•暗红质:舌质呈暗红色,一般表示阴虚火旺。
•紫暗质:舌质呈紫色或暗红紫色,一般表示气血淤滞。
4. 如何正确观察舌象为了正确观察舌象,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自然状态:患者应在自然状态下,不要摄入任何食物或液体。
•充足光线:观察舌象时需要充足的光线,以便看清舌头的细节。
•平视观察:观察时应将舌头伸出口腔,平视观察,不要翻动舌头。
•整体观察:观察舌体的整体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
•侧面观察:侧面观察舌体的厚度、湿润程度等特征。
5. 结论中医望舌是一项重要的诊断手段,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应用。
通过观察舌苔、舌质等特征,可以帮助中医医师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在观察舌象时应注意患者的自然状态、光线充足、平视观察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准确的诊断结果。
参考文献:1.王艳红, 宋平. 中医舌诊疾病与病因病机的相关性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9, 27(03):38-40.2.吕运帆. 中医临床舌诊模型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39(05):605-609.。
中医诊断学——望舌苔1.青紫舌的形成原因有A.血脉凝滞B.阴寒凝滞C.热毒炽盛D.外伤2.紫舌可见于A.热极B.寒极C.痰湿D.肾虛答案:ABCD,AB 细目四望舌苔要点一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的特征与临床意义苔质,是指舌苔的质地、形态。
主要观察舌苔的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等方面的改变。
(一)薄、厚苔1.表现特征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即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为‘“薄苔”,不能见到舌体则为“厚苔”。
2.临床意义苔的厚薄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深浅。
(1)薄苔本是胃气所生,属正常舌苔;若有病见之,亦属疾病轻浅,正气未伤,邪气不成。
故薄苔主外感表证,或内伤轻病。
(2)厚苔是胃气夹湿浊邪气熏蒸所致,故厚苔主邪盛人里,或内有痰湿、食积等。
3.舌苔厚薄变化的临床意义(1)舌苔由薄转厚提示邪气渐盛,或表邪人里,为病进。
(2)舌苔由厚转薄提示正气胜邪,内邪消散外达,为病退的征象。
舌苔的厚薄变化,一般是渐变的过程,如果薄苔突然增厚,提示邪气极盛,迅速人里;舌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舌苔,为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二)润、燥苔苍白1.表现特征(1)润苔舌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2)滑苔电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而滑。
(3)燥苔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
(4)糙苔苔质粗糙如砂石,扪之糙手,津液全无。
2.临床意义舌苔的润燥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
(1)润苔是正常的舌苔表现。
疾病过程中见润苔,提示体内津液未伤,多见于风寒表证、湿证初起、食滞、瘀血等。
(2)滑苔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而滑。
滑苔多因水湿之邪内聚,主寒证、主湿证、主痰饮。
外感寒邪、湿邪,或脾阳不振,寒湿、痰饮内生,均可出现滑苔。
(3)燥苔提示体内津液已伤。
如高热、大汗、吐泻、久不饮水或过服温燥药物等,导致津液不足,舌苔失于濡润而干燥。
亦有因痰饮、瘀血内阻,阳气被遏,不能上蒸津液濡润舌苔而见燥苔者,属津液输布障碍。
中医望诊——几种异常舌苔预示疾病舌苔是胃之生气所在,章虚谷曰:“舌苔由胃中生气所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土无生气矣。
”正常舌象特征可概括为六个字“淡红舌薄白苔”。
具体地说,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
1、舌头上有齿痕,胖大这样的人,往往气虚,最明显就是舌头上有齿痕,也就是牙齿印。
2、舌苔铺满舌头当舌苔把整个舌头铺满了,没把舌质露出来的时候,就需要注意了。
这在中医眼里,叫舌苔满布,说明体内的湿气很重。
3、舌苔越厚一般来说,舌苔越厚,说明湿气越重,如果厚到一定程度,湿气会凝结成一种粘稠状的物体。
舌苔薄的时候,体内湿气还比较容易去掉,如果舌苔很厚,祛湿的难度就增加了,所以,舌苔越厚,我们就越需要重视。
4、舌头上有红点舌苔上的红点集中在舌尖到舌中部,说明体内有湿热,最好祛除湿热。
5、舌中有裂纹如果舌中裂纹非常明显,说明脾胃功能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脾虚。
脾胃气不足,无力生发舌苔把舌中沟弥补上。
几种异常舌苔预示疾病舌苔发黄特征:多见于热性疾病,是湿热的表现,主症在肝和脾。
容易口渴,显示肝火旺盛,容易急躁发脾气。
肝有病患,可影响脾胃的功能和胆汁的排泄,口臭就是因为脾胃不调,胃火旺盛,消化不良引起的;口苦就是胆汁排泄紊乱所致。
专家建议:清热利湿:白萝卜、丝瓜、藕粉、绿豆、薏苡仁煮粥;水果可选山楂、梨等。
舌苔过白特征:白苔可出现于肥胖患者、体内有水湿停留或痰饮的病人,临床上常见某些胸水、腹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及哮喘等患者,见于寒证。
专家建议:选择性质偏温的饮食:红枣糯米粥等,以软食、羹食为宜。
副食选用清淡性温的牛肉汤、羊肉汤、并配用醋、姜作为调味品。
水果可吃苹果、蜜桔等。
少吃性偏凉的食物:凉拌菜、黄瓜、冬瓜、绿豆芽、蟹、鸭蛋,切忌吃生冷饮品。
舌苔发黑特征:中医认为发黑是热极化火所致,染色苔除外。
有些肠胃有毛病的人,容易生寒湿,舌苔会变得厚腻,开始是白色,逐渐变成黄色或黑色。
(一)舌色1.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
枯白舌主脱血夺气。
若淡白光莹,舌体瘦薄,属气血两虚;若淡白湿润,舌体胖嫩,多属阳虚水湿内停。
脱血夺气,病情危重,舌无血气充养,则显枯白无华。
2.红舌主实热、阴虚。
舌色稍红,或仅舌边尖略红,多属外感风热表证初起;舌体不小,色鲜红,多属实热证。
舌尖红,多为心火上炎;舌两边红,多为肝经有热。
舌体小,舌鲜红少苔,或有裂纹,或红光无苔,为虚热证。
3.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绛舌多由红舌进一步发展而成。
舌绛有苔,多属温热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
绛色愈深,热邪愈甚。
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多属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4.紫舌主血行不畅。
全舌青紫者,其病多是全身性血行瘀滞;舌有紫色斑点者,是瘀血阻滞于某局部,或是局部血络损伤所致。
舌色淡红中泛现青紫者,多因肺气壅滞,或肝郁血瘀。
舌淡紫而湿润,可由阴寒内盛,阳气被遏,血行凝滞,血脉瘀滞所致。
紫红舌、绛紫舌多为红绛舌的进一步发展,为热毒炽盛,内入营血。
(二)舌形1.老嫩舌老舌多见于实证;嫩舌多见于虚证。
实邪亢盛,邪气壅滞于上,故舌质苍老。
气血不足,或阳气亏虚,运血无力,以致舌嫩色淡白。
2.胖瘦舌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
瘦薄舌多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舌红胖大者,多属脾胃湿热或痰热内蕴,或平素嗜酒,湿热酒毒上泛所致。
舌肿胀色红绛,多见于心脾热盛,热毒上壅。
舌体瘦薄而色淡者,多是气血两虚;舌体瘦薄而色红绛干燥者,多见于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3.点刺舌主脏腑热极,或为血分热盛。
舌红而生芒刺,多为气分热盛;点刺色鲜红,多为血热内盛,或阴虚火旺;点刺色绛紫,为热入营血而气血壅滞。
舌尖生点刺,多为心火亢盛;舌边有点刺,多属肝胆火盛;舌中生点刺,多为胃肠热盛。
4.裂纹舌舌红绛而有裂纹,多属热盛伤津。
舌淡白而有裂纹,多为血虚不润。
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兼见裂纹者,则多属脾虚湿侵。
5.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盛证。
舌淡胖大而润,舌边有齿痕者,多属寒湿壅盛,或阳虚水湿内停;舌质淡红而舌边有齿痕者,多为脾虚或气虚;舌红而肿胀满口,舌有齿痕者,为内有湿热痰浊壅滞。
中医望诊之望舌色望舌色一、淡红舌。
淡红润泽,白中透红,不深不浅,淡红适中.。
见于正常人。
或轻,或转愈。
如无苔,淡红,为气血虚。
二、淡白舌,舌色较淡红浅淡。
白色偏多而红色偏少。
主阳虚或气血虚。
1、淡白瘦小舌:气血两虚。
2、淡白、胖嫩,舌边齿痕,舌面湿润多津者,多为阳虚,津液输布失常,水湿内停。
3、淡白,光滑无苔,脾胃之气虚极,气血衰败之候。
又叫光莹舌。
4、淡白、几无血色,干枯少津者为枯白舌。
属无神舌。
为阳气虚极,不能运血。
或脱血夺气,气血失充,病情危重。
三、红舌:舌色较正常舌深,呈红赤或鲜红色。
主热(实热或虚热证)多因热盛,气血沸腾,舌络充盈。
或因阴虚,虚火上炎故舌色红或鲜红。
有苔为实热。
无苔为虚热。
1.色稍红或仅见舌边尖红:多见于风热表证初起。
2.舌尖红赤,或生芒刺。
多为心火上炎。
3.舌两边红,多为肝胆火旺。
4.、舌红而干,苔较厚,多为实热证。
里热证,或脏腑阳亢。
5.舌红苔黄腻为里有湿热。
6.舌色鲜红而少苔或无苔,少津或有裂纹者,多为阴虚内热。
四、绛舌为深红色,较红舌更深的舌色,且红中透紫,红多紫少,或略带暗红色。
主里热亢盛或阴虚火旺。
红舌热在气分,绛舌热在营分。
热已伤阴,血液浓缩,故色绛。
1.有苔者为实。
在外感热病中,为气营同病或气血两燔;在内伤杂病为脏腑内热炽盛。
2.无苔或少苔或有裂纹,多属久病阴虚火旺;或见于热病后期,热邪耗伤营血,营阴受损。
若舌绛而干燥,表示血热炽盛,营阴耗伤。
3.舌绛而光亮,在外感病是阴液消亡的证候;在内伤病为胃肾阴伤!“绛而光亮者,胃阴亡也”“舌绛干燥,火劫营。
舌绛而痿,肾阴干涸。
4、红绛湿润舌,见于外感病中,为邪热入营,湿热内蕴:在内伤病中,则为阴虚火旺,素有痰湿的病证。
5.绛舌上罩粘腻苔垢,为热在营血而兼有痰湿或(上有似苔非苔者为)秽浊之气。
此时每易发生痰浊蒙蔽心包而出现神志异常的症状。
五,青紫舌,全舌呈均匀青色或紫色或舌色中泛现青紫色均称为“青紫舌”。
1.若舌淡而泛现青紫色为“淡青紫舌”2.舌红绛而泛现青紫色为“绛紫舌”主气血运行不畅。
中医望诊面色舌苔等指标的疾病诊断意义中医望诊是中医学中的重要诊断手段之一,其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等指标,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中医望诊的观察对象包括面色、眼神、舌苔、舌质等。
一、面色的疾病诊断意义中医中,面色被认为是一个人的气血运行状态的反映。
面色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内部功能的失调和疾病的发生。
例如,面色苍白可以反映出气虚血弱,阳气不足等;而面色红润可以反映出有热毒体内,火热上升等情况。
二、舌苔的疾病诊断意义舌苔是指舌面上白色的覆盖物,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湿润度等指标,可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
例如,舌苔黄腻可以反映出湿热痰浊、脾胃湿热等情况;而舌苔白腻可以反映出脾胃虚寒、痰湿内蕴等情况。
三、舌质的疾病诊断意义舌质是指舌头的颜色和形态,通过观察舌质的颜色、形状、苔质等指标,可以判断患者的疾病情况和体质。
例如,舌质红、舌体胖大可以反映出有热毒在体,阴虚阳亢等情况;而舌质淡白、舌体瘦长可以反映出气血两虚、阴阳两亏等情况。
综上所述,中医望诊的指标包括面色、舌苔、舌质等,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判断患者的体质。
然而,中医望诊并不能作为唯一的诊断手段,而是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脉象等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只有在全面了解患者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性质,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总而言之,中医望诊面色舌苔等指标在中医诊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还可以指导医生针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
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医望诊只是中医学中的一部分,其诊断结果需要结合其他临床信息来确定,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面色、舌苔等指标,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并及时就医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四诊之望舌】望舌苔是中医四诊中特别...【中医四诊之望舌】望舌苔是中医四诊中特别重要的一项,早在《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等古医籍中就有关于望舌的诊病描述。
《辨舌指南》说:“舌为心之外候,苔乃胃之明征,察舌可占正之盛衰,验苔以识邪之出入;苔乃胃气所生,验苔可察胃气之存亡,”望舌可以判断正气盛衰。
“辩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
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无论外感、内伤,察舌苔之厚薄,可反映邪气之深浅轻重。
不同的邪气在舌象上都能有所反映。
辨别病邪寒热性质。
苔色和苔质,往往随正邪消长和病情的进退呈相应动态变化,所以望舌可推断病情进退。
但临床上也有特殊情况,舌象与病症不对应的情况,在望舌时必须做到四诊合参,全面分析,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望舌分为几种?望舌主要分为望舌质和望舌苔一、望舌质,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即观察舌苔下舌体的形态、颜色、大小。
二、望舌苔,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舌苔是观察苔的形质和颜色。
望舌的分类下面带大家认识一下正常舌象和常见病态舌象:(一)、正常舌:舌质淡红明润,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
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二)、病态舌象:1、淡白舌:舌色较正常浅淡甚至全无血色。
多见于虚证、寒证或气血两亏。
2、红舌:呈鲜红色。
多见于热症。
舌鲜红兼黄厚苔,属实热证;鲜红少苔有裂纹属虚热证。
3、绛舌:较红舌更深的红色。
多见于热入营血、阴虚火旺。
4、紫舌:舌质色紫。
绛紫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壅盛;淡紫或青紫湿润属寒凝血瘀。
5、胖大舌:舌体较正常舌为大,伸舌满口。
多因水湿痰饮阻滞所致。
6、瘦薄舌:舌体瘦小而薄。
多见于气血两虚和阴虚火旺。
7、裂纹舌: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浅不各种形态明显的裂沟。
多见于阴血亏损。
8、齿痕舌:舌体边缘见牙齿痕迹,多与胖大舌同见。
主脾虚和湿盛。
9、白苔:常见于表证、寒证。
10、黄苔:主里证、热证。
11、黑苔:较灰苔色深者,常见于疾病严重阶段。
中医望诊之望⾆苔⾆苔是⾆⾯上附着的⼀层苔...中医望诊之望⾆苔⾆苔是⾆⾯上附着的⼀层苔状物。
《辨⾆指南》中说:“⾆之有苔,犹地之有苔,湿⽓上泛⽽⽣;⾆之苔由胃蒸湿上潮⽽⽣,故⽈苔。
"⼀,厚、薄苔薄苔指透过⾆苔能隐约看到⾆质。
为见底苔。
反之,为厚苔。
⼜称“不见底”苔。
薄苔:⾆苔薄⽽均匀,或中部和根部稍厚,⼲湿适中。
1.平⼈的标志。
提⽰胃⽓充盛,有⽣发之⽓2.外感内伤轻症,胃⽓未伤。
⽩为寒,黄为热。
厚苔:是胃⽓夹湿浊、痰浊、⾷积等秽浊之邪⽓熏蒸⾆⾯所致。
在外感病中提⽰邪盛⼊⾥。
内伤病中提⽰胃肠有宿⾷或痰饮、湿浊停滞。
主病位在⾥,病情较重。
尤其胃肠积滞多见。
⽩为积,黄或厚腻为化热,⼲为伤津。
⼆,滑苔:⾆⾯⽔分过多、甚则伸⾆流涎欲滴、扪之湿滑称为“滑苔”。
是⽔湿之邪内聚的表现,主湿、主饮、主寒。
多因寒湿内侵或阳虚不能化⽔湿,导致湿停⽔聚,湿聚⽽成痰饮、⽔湿上泛于⾆⽽成。
1.⾆⾊淡为寒湿内侵⽽⽓⾎不⾜。
2.苔滑⽽腻⾆胖边有齿痕属脾虚湿盛。
3.苔滑⽽⾆淡胖嫩为阳虚⽔湿内停。
三,燥苔、糙苔、糙裂苔。
⾆苔望之⼲燥,扪之⽆津,甚则⾆苔⼲裂称为“⼲燥苔”。
苔质颗粒粗、扪之糙⼿称为糙苔若质地板硬,有⼲燥裂纹,称为“糙裂苔”1、⾼热多兼见⾆红或绛,苔黄或褐。
若苔⿊燥裂起刺为热极阴竭。
2、濡润⾆⽽见燥苔,多为阳⽓为阴邪(痰饮、⽔湿、療⾎等)所阻。
3.⾆淡为阳虚,⽓化不⾏⽽致津不上承,所谓⽓不布津。
4.⾆⽆苔⽽⼲燥者,肾阴不⾜,津液虚极。
热盛伤津者多有⼝⼲⼝渴。
阳虚或痰饮阻滞者,⼝⼲⽽不渴,或渴不欲饮,或喜热饮,⾆淡⽩⽽不红绛。
三,腻,腐苔苔质颗粒细致密,中间厚,边周薄紧贴于⾆⾯,刮之不易脱落称为“腻苔”。
上⾯罩⼀层稠厚黏液黏腻苔。
腻苔湿润滑利者为滑腻苔。
⾆苔腻⽽垢浊者称为“垢苔”或“浊苔。
腻苔⼲燥少津为“燥腻苔"凡属腻苔者均具有苔质细腻板滞,苔根牢着,不易脱落的特点。
主湿浊,痰饮,⾷积。
⽩为虚,寒。
黄为化热。
厚腻湿重。
腐苔:较厚且疏松,如⾖腐渣,边中皆厚,易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