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风格分析初级教程》1
- 格式:doc
- 大小:219.50 KB
- 文档页数:57
和声基础教程和声是音乐中的一种重要技法,通过不同音高的音符同时进行,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
在和声中,各个音符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和声进行。
本文将介绍和声的基础知识和常用的和声进行。
首先,和声中的基本元素是音符。
音符有不同的音高,音高由低到高可以分为C、D、E、F、G、A、B共7个音,每个音又可以通过升音和降音符号进行修饰。
每个音符可以在不同的音域内进行,音域的划分是根据人的听觉范围而确定的。
在和声中,基本的和声方式有音程、和弦和和声进行。
音程指的是两个音高之间的距离,常用的音程包括纯一度、小二度、大二度等。
和弦是指由两个以上音符组成的音符群体,常用的和弦包括三和弦、四和弦等。
和声进行则是由多个和弦组成的音乐片段,常见的进行包括倒退和声进行、复调和声进行等。
在进行和声创作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和声规律。
首先是和声的稳定性原则,即在进行中,需要保持和声的稳定性,避免出现过于激进的音程或和弦。
其次是和声的流畅性原则,即进行中的音符应该具有一定的连贯性,避免出现突兀的跳跃音。
此外,还有和声的连续性原则、和声领导原则等。
在和声进行的选择上,可以根据需要的音乐效果选择不同的进行方式。
例如,如果想要创作出欢快轻松的音乐,可以选择采用倒退和声进行,在进行中,和弦向后转动,营造出轻快的音乐氛围。
如果想要创作出庄重严肃的音乐,可以选择采用复调和声进行,在进行中,各个声部相对独立,形成丰富复杂的音乐效果。
在和声创作中,需要注意的是和声的平衡性。
和声中各个音符之间的分配应该合理,避免出现声部重叠或过于稀疏的情况。
同时,和声中应该注重每个音符的表达,使得整个和声听起来和谐统一总之,和声是音乐中的一种重要技法,通过不同音高的音符同时进行,形成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
和声中的基本元素包括音符、音程、和弦和和声进行。
在和声创作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和声规律,并根据需要的音乐效果选择不同的进行方式。
(完整版)和声分析教案1. 引言此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和声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和声分析是音乐学中重要的概念,有助于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形式。
通过研究和声分析,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音乐作品,提高他们的音乐理论和分析能力。
2. 教学目标- 理解和声分析的定义和意义;- 掌握和声分析的基本术语和符号;- 学会分析和识别常见的和声结构和和声关系;- 运用和声分析的知识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
3. 教学内容3.1 和声分析的定义和意义- 什么是和声分析?- 和声分析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3.2 和声分析的基本术语和符号- 主旋律与伴奏的关系;- 音程和和弦的概念;- 常见的和声分析符号和记号。
3.3 常见的和声结构和和声关系- 和弦进行与调性的关系;- 和弦的转位和倒置;- 转调和变调的和声关系。
3.4 音乐作品的和声分析与解读- 使用和声分析方法分析一首音乐作品;- 解读音乐作品的和声结构和表现特点。
4. 教学方法和手段- 理论讲解: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和声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听音分析:通过听取音乐作品,并结合和声分析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读;- 练与演奏:学生通过练和演奏音乐作品,深入体会其中的和声关系和结构。
5. 教学评估- 练与口头答辩:学生通过完成练题和口头答辩来展示他们对和声分析知识的掌握程度;- 作业与论文:学生通过撰写和声分析的作业或论文来展示他们对和声分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 结论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和声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和声分析的基本术语和符号,并能够运用和声分析的知识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
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论素养和音乐分析能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和理解能力。
和声基础教程范文
一:什么是和声
和声是表达音乐的一种方式,它是将不同的音符协调地组合在一起,
以构成一个有流畅而连贯的音乐结构。
它可以提供音乐的技术,以及旋律,调式,构造,空间,时间和表达的方面的概念理论。
和声最流行的形式是
音乐,但是它也可以在其他音乐表演中使用,如声乐,合唱,管弦乐和各
种流行音乐。
二:和声基础教程
1、学习和声原理:要学习和声,首先要学习和声原理,包括音程组合、调式规则、和声构造特点等等,这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如何使用和声。
2、理解节奏:节奏是和声结构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也是学习和声
的基础,学习节奏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音乐中的时间与空间,以及如何
把示节奏的音符用音乐表达出来。
3、学习和弦:和弦是和声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中最常使
用的技巧,所以学习和弦是学习和声的必备技能。
学习和弦的根据在学习
不同的和弦组合,搭配不同的调式规则,学习如何使用和弦来构成一首歌曲。
4、学习旋律:学习旋律技巧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一首歌曲的意义,以及如何将一些旋律使用到和声结构中去,以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
和声风格分析初级教程(修改稿)理论概述:和声风格分析的十大要领1,和声分析绝不仅仅就是在乐谱上标上调性、和弦标记而已。
认识和弦是和声分析的基础,但不是最终目的。
和声分析的真正要义在于:从作品的整体性出发,通过分析作曲家作品的和声风格与和声思维方法,认识作品中的和声风格及和声语汇的特点,了解作曲家是采用怎样的和声语汇、手法来塑造音乐形象的。
由于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曲家其和声语汇组织的方法是不同的,因而和声分析的方法,以及所得出的分析结论,当然也会有很大的区别。
当然,由于作曲家在组织和声语汇时,首先需要考虑调性的因素,因此,和声的功能性不仅是分析古典作曲家和声语汇的主要方面,也是分析其他各类风格作曲家的和声语汇的重要方面。
和声语言所体现的调性功能,集中体现在和弦在三度叠置基础上的正三和弦连接上。
副三和弦等其他和弦则是正三和弦的“替换和弦”。
作曲家利用大小调的正副三和弦之间功能相同,都有两个共同音,但具有不同色彩,从而取得既保持原有调性功能,而又变换其不同色彩的和声效果,体现了调性功能的一元化。
分析时要关注作品的整体性,就是关注作品中和声音响上的联系。
在任何一部多声部音乐作品和声语言的内部组织上,存在着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构造,如再加以细分,还可以具体分为五个方面的联系。
即调性(指和声语言的调性功能)联系;调式(包括大小调或是各种各样的教会调式、民族调式等)联系;线条(声部横向进行中形成的一定的走向“线条感”)联系;色彩(和声进行在纵向结构上形成一定的音响色彩)联系和数理逻辑联系(在《初级教程》中主要涉及前三方面的分析)。
因此,我们在分析时,除了分析和声功能以外,不能忽视和声中线条、调式以及色彩等方面的作用。
为此,和声分析要求我们努力树立整体的、联系的、运动的观点,克服局限于个别的、孤立的、静止看问题的观点。
就需要将和声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在低音进行上)与和声的线条性、色彩性、调式性区别开来。
和声的功能性是相对稳定的,也是比较简单的,线条性、色彩性、调式性则变化无穷的。
和声功能的规范性与和声线条、色彩、调式变化的多样性的结合,是和声领域的基本规律。
2,分析和声时,乐谱当然是不可缺少的,但绝不可过分依赖乐谱,始终要将对音响的感受与分析放在第一位。
因为作曲家的和声语言是给人听的,而不是给人看的。
任何理性分析最后都要以听觉感受为基础。
分析的结论是否正确,最终要接受听觉感受的检验。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乐谱上所记录的音符,对于实际和声音响而言,仅仅是一种缺乏美感,很不完全的符号。
和声音响中的很多艺术效果,在乐谱上是看不到的。
实际音乐作品中和声语言的内在联系,有时在听觉感受中很清晰,但在乐谱上却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符号,如果不将它们还原成实际音响,很可能就会将和声分析引向歧途。
因此,和声分析一开始,就应该结合视奏乐谱(如果是管弦乐曲,则一面看着总谱,一面仔细地倾听作品音响效果),同时在头脑中直接构成调性及和声意识。
特别要注意某些作曲家在写谱时,可能有某些不规范的写法(甚至有可能有某些印刷错误),注意不要受到误导,而应该一切以音响为准。
和声分析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要指导学员在和声听觉的基础上建立和声思维。
3,作品中的和声语言总是通过多样化的织体具体表现出来的,因此和声分析的第一步就是要将和声从织体变化中归纳、抽象出来。
无论是怎样复杂的织体,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即1)和弦式织体、2)带低音和弦式织体、3)分解和弦式织体。
和弦式织体一般比较容易识别与分析,另外两类织体就需要从丰富多变的声部进行中,归纳其和声进行的规律。
例如,对于分解和弦织体,特别是开放位置的分解和弦,应该把它看作是分开来弹奏的和弦,从而将个别乐音从纵向上联系起来作为和弦整体来分析,而不能仅仅看作是孤立的个别音;对于多用于舞曲体裁的带低音和弦式织体(例如圆舞曲、波尔卡舞曲等),则要将节奏上不同时出现的中间和声声部与低音声部(包括流动低音)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相当多数的作品(特别是管弦乐作品),其织体大致上包括高音、中音、低音三个层次,而对于和声分析来说,更应该将三个层次的各个声部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特别是对于采用典型的功能性思维写成的作品,分析时尤其要注意它的低音声部。
因为在多数的情况下,低音是体现和弦功能的主要因素。
持续音是复合功能的体现。
它是由七(九)和弦所体现的复合功能加以发展而成的。
低音持续音以和声进行中低音声部保持不变为特征,这里的低音声部成为有相对独立性功能的音响层次。
在持续低音及复合功能和声中,低音体现了和声的基本功能,上方的和声声部则体现了第二位的派生功能。
4,分析时要注意将和弦音与和弦外音加以区别,特别要将其中少量的强拍上的和弦外音(倚音、留音)与大多数弱拍上的和弦外音(经过音、助音、先现音、换音等)加以区别。
一般概念认为:和弦外音仅仅是在旋律声部中才有,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在音乐作品中,不论是旋律声部,中间的和声声部,甚至是低音声部,都可能有和弦外音。
有时甚至有包含两个声部的外音(双倚音、双助音)的可能。
特别是当和声进行中带有变化半音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这些变化音是变和弦的和弦音,还是有变化音的和弦外音。
排除了各种和弦外音之后,才能明确和弦的性质。
一般说来,和弦外音依附于和弦音,并必须解决到后续的和弦音。
5,在识别和弦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注意和弦与和弦之间的和声语汇的联系。
单个和弦的功能性质往往是不清楚的,只有在和弦连接的过程中,才能分辨其和弦的功能性质。
因此,要花一点功夫熟记常用的和声语汇。
在和声语汇分析的基础上,就可以再进一步分析和声的“句子”,以及所组成的段落结构。
在功能性和声语言的作品中,注意分析终止式所处的地位及所属调性尤为重要。
当调性发展比较复杂(表现在乐谱上临时升降号比较多)时,要特别注意抓住其中的终止式,即各种转位的属七和弦与主和弦(包括副属七和弦与临时主和弦)所处的地位,用以明确基本调性、临时调性,以及大调还是小调。
如果找不到主和弦,就找寻包括由下属和弦及属七和弦组成的“半成进行”,以明确其假定性的调性。
只要调性及大小调明确了,前后有关的其他和弦的功能性质也就会迎刃而解。
6,当乐句比较长大、和声语言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在诸多和弦当中,要首先注意将体现基本和声功能的骨干和弦与非骨干和弦加以区别。
一般说来,功能和声中的骨干和弦,大多是该调性的正三和弦。
在一个完整的和声“句子”中,分别代表T——S——D——T功能的骨干和弦只有一个,其余的都属于非骨干和弦。
在非骨干和弦中,主要有三种形式:一,在骨干和弦之前起预备作用的“引入性和弦”(例如K64和弦);二,在相同的两个骨干和弦之间起延长、扩展作用的“延长性和弦”(例如助音和弦);三,在两个不同功能的骨干和弦,甚至是不同调性之间,起和声语汇扩大、连接作用的“经过性和弦”(例如经过性减七和弦)。
非骨干和弦在和声中主要对骨干和弦起增强表现力的修饰作用。
和声分析时,首先就是要分析清楚在和声进行中骨干和弦之间的功能联系,然后通过明确调性进一步明确非骨干和弦的在和声进行中的作用,以及与骨干和弦的关系,从而明白作曲家是按照怎样的方法组织和声语言的。
特别是在分析浪漫派作曲家作品时,我们应着重把握好“骨干和弦”与“非骨干和弦”的区别。
这样做,对于演奏者正确把握音乐作品中“长句子”的“句法”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演奏时,就像说话一样,骨干和弦一般应该用较重的“语气”奏出,非骨干和弦则应该弹得更加流畅、自然一些。
7,从和声音响上说,等音与等和弦,其和声意义应该是相同的。
例如:降A音上的大三和弦与升G音上的大三和弦,虽然记谱不同,但应该看作就是同一个和弦,而不能看作两个不同的和弦。
这一点在分析浪漫派以后的作品时尤其要注意。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等音、等和弦却有可能实际上具有不同的和声意义,例如同根音的增六五和弦与属七和弦虽然其音响本身相同(有时连作曲家的记谱也相同),但是由于它的后续的解决和弦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功能意义。
8,和声分析应该要和曲式分析结合起来。
在和声语言中,和弦绝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总是组成一定的乐句乐段和各种曲式,也就是具有一定的音乐结构形式。
乐曲的曲式结构功能(通常分为呈示、展开、结束三种基本功能,引子、连接、尾声三种附加功能),就是通过和声语言的组织来具体体现的。
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声的结构功能。
其中特别是终止式对组成音乐的结构划分,具有重要的作用。
反之,搞清楚了作品的曲式,和弦——和声语汇在音乐结构中的作用也就会随之而比较清楚。
因此,和声分析和曲式分析这两者密切而不可分。
9,要突破单一调性思维的局限,向系统调性思维扩展。
欧洲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非单一调性思维,而是系统调性思维。
从和声上强调大小调以及不同调性之间的相互渗透。
因此,分析时一定要用联系的观点,而不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来观察作品中的调性、调式现象。
例如“副属七和弦”就是与本调保持一定联系的其他近关系调性里的属七和弦。
如果将属七和弦与主和弦这一语汇,进一步扩大应用到其他近关系调性上,近关系调性的属七和弦,都用到本调里来,这样就成了副属七和弦。
所有的副属七和弦的用法都和属七和弦基本相同。
其方法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就是“导音化”与“反导音化”,例如,将C大调的四级音F,升高半音成为临时导音,配上G大调的属七和弦,并加以解决,就进入了属调方向的G大调,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将升F的导音下降半音(即反导音),作为C大调属七和弦的七度音,也加以解决,就又回到C大调。
其他情况可以以此类推。
用这样的方法,作曲家们就轻易地解决了在功能性基本和声语汇的基础上,由单一调性向系统调性发展的方法。
副属导七和弦与副属七和弦的用法大致相同。
正像每一个调性大小调中,各有五个副属七和弦一样,每一个调性大小调中,同样各有五个副属导七和弦。
数量看起来虽多,但使用的方法同样很简单。
“副属导七和弦”与副属七和弦之间的关系,也等于是属七和弦与导七和弦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都有三个共同音,因此,两者的功能关系相同,它们所解决的和弦也是一致的,也就是一般大多解决到相关的临时主和弦。
两者之间只有一个不同点,就是导七和弦比副属导七和弦的音响要柔和一些。
因此,副属导七和弦与副属七和弦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地替换使用。
由此出发,和声分析应该和作品的调性布局分析结合起来。
特别是从巴罗克时期开始,特别是在大型作品中,调性有了丰富的发展,而调性变化是分层次进行的,因此有关作品调性布局的分析,也要按层次进行分析。
在具体作品中,调性发展有几个层次,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首先要注意其中起中心地位与作用的主调和副调,其他调性的变化,都是在主调与副调的领域内进行的。
所谓“调性领域”,一般是指经过性调性对于骨干调性的从属关系。
要注意分清主次,同样是正确进行调性分析的一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