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线索
- 格式:doc
- 大小:89.00 KB
- 文档页数:8
八上历史复习资料三条线索八上历史复习资料三条线索历史是一门关于过去的学科,通过研究人类的发展和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八年级上学期的历史课程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这些内容,下面将给出三条线索,帮助大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复习。
线索一:中国古代史中的重要朝代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而璀璨,有许多重要的朝代和时期。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1. 夏、商、周:这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周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2. 秦汉: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段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3. 隋唐: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
4. 宋元明清:这四个朝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最后四个封建王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通过对这些重要朝代的复习,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
线索二:世界古代史中的重要事件世界古代史同样精彩纷呈,有许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1. 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他们建造了宏伟的金字塔和众多神庙,创造了独特的象形文字。
2. 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他们在哲学、政治、艺术等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有许多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学家。
3. 古罗马帝国:古罗马帝国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之一,他们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制定了许多法律和制度,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大帝是古希腊的一个伟大征服者,他征服了波斯帝国和埃及,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问题古代政治史在20C历年高考中比较突出的地位已经作了提示。
从教材看,古代政治主要呈现为两个主要问题,当然,从这两个主要问题中还可以衍生出更多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在扎实地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识要点以后,灵活的思考和运用。
1.统一与分裂古代历史上,统一和分裂这一对矛盾长期存在。
但是,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第一,先秦时期中国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国家发展的早期阶段,或称为“部族国家”阶段,它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用分封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用世卿世禄制作为各级政权的基本管理方式。
这些问题教材中没有展开,我们只需将它作为理解下面的问题的背景即可。
西周的分封制是古代部族国家发展的最完善的形态,到了西周末年,分封制度危机,王室衰微,中国政治进入到一个大变革的时期。
向统一的中央集权过渡的历史进程也逐渐展开。
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觐和纳贡。
诸侯之间为争夺土地、人口、霸权而频繁战争,大量的诸侯国在这个过程中被兼并。
到了战国时期,整合为七个大诸侯国,在一定的意义上,是一种局部的统一和集权。
战国时期,统一的因素更加明显。
在政治上,教材涉及了两点:其一,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逐渐强大,与东方六国的战争兼并和统一的含义日益突出,直至发展为前3世纪后期的统一战争。
其二,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际上准备了统一后的新的中央集权的行政模式。
当时各诸侯国普遍的出现了县制取代世卿世禄的情况。
在经济上,社会经济发展,商业发展,各地区的联系加强。
在思想意识上,韩非子提出了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通过战争和经济交流,中原的华夏族和其他民族的联系和融合的趋势加强,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至前221年,秦赢得了统一战争的最终胜利,并在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度,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此进入统一和中央集权为主的阶段。
第二,从汉的大一统到隋唐的大一统在这一阶段,考试内容的缺环比较多。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170万年前到1840年前)第1讲: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史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大社会形态,历史最久,是中国文明的根。
我们现代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与这一段历史息息相关。
但是,由于新课标教材忽视了历史线索这一部分,初中部分知识又很薄弱;因此,补充历史线索就很有必要。
同时大家要学会把相关的重大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与事件发生的时代密切相联,这样才能够完整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
资料解读:青銅時代:人类利用金属的第一个时代。
各地区的青铜时代开始时期不一。
希腊、埃及始于公元前3 000年以前,中国始于公元前1 800年。
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
青铜时代(或称青铜器时代或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
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大体上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约经历了1500多年的历史。
这与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及衰亡相始终。
资料阅读:(一)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
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
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即《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二)战国各国的变法有: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齐威王起用邹忌进行改革;秦孝公的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公元前355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在韩国实行变法。
其中商鞅变法是最为彻底的。
阶段整合及特征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前)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中国古代史的主干知识和主要线索我们将中国古代史分为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条线索进行一些分析和提示:一、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问题古代政治史在20C历年高考中比较突出的地位已经作了提示。
从教材看,古代政治主要呈现为两个主要问题,当然,从这两个主要问题中还可以衍生出更多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在扎实地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识要点以后,灵活的思考和运用。
1.统一与分裂古代历史上,统一和分裂这一对矛盾长期存在。
但是,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第一,先秦时期中国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国家发展的早期阶段,或称为“部族国家”阶段,它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用分封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用世卿世禄制作为各级政权的基本管理方式。
这些问题教材中没有展开,我们只需将它作为理解下面的问题的背景即可。
西周的分封制是古代部族国家发展的最完善的形态,到了西周末年,分封制度危机,王室衰微,中国政治进入到一个大变革的时期。
向统一的中央集权过渡的历史进程也逐渐展开。
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觐和纳贡。
诸侯之间为争夺土地、人口、霸权而频繁战争,大量的诸侯国在这个过程中被兼并。
到了战国时期,整合为七个大诸侯国,在一定的意义上,是一种局部的统一和集权。
战国时期,统一的因素更加明显。
在政治上,教材涉及了两点:其一,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逐渐强大,与东方六国的战争兼并和统一的含义日益突出,直至发展为前3世纪后期的统一战争。
其二,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际上准备了统一后的新的中央集权的行政模式。
当时各诸侯国普遍的出现了县制取代世卿世禄的情况。
在经济上,社会经济发展,商业发展,各地区的联系加强。
在思想意识上,韩非子提出了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通过战争和经济交流,中原的华夏族和其他民族的联系和融合的趋势加强,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至前221年,秦赢得了统一战争的最终胜利,并在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度,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此进入统一和中央集权为主的阶段。
中国古代史从以下几个主线去把握:一、分裂和统一为主线中国古代史,正是在统一——分裂——统一的交替中最终走上统一的,在学习时要把握好。
同时要掌握分裂与统一的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每次分裂或统一的时间、包含的朝代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分裂或统一的原因、对社会生活以及整个历史发展进程造成的影响,最后根据史实得出结论: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看,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长期的,中华民族是在不断统一与融合中形成的一个和谐团结的大家庭。
在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封建社会,有四次比较大的统一: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都咸阳),结束了春秋战国的混战局面;西晋(266——316年,都洛阳),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隋朝(581——618年,都长安)结束了南北朝对峙局面;元朝(1271——1368年,都大都(今北京)),结束了宋金西夏的分裂局面。
这里强调的一点是,对于分裂与统一的评价,要客观,不要一边倒,分裂虽然对于一个国家各方面的发展造成了危害,但也加强了民族大融合,同时分裂孕育着统一因素;对于国家统一,应该充分肯定其进步作用,中华民族只有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才能发挥更大的聪明才智,才能具有更大的创造力,团结和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旋律。
二、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的过程为主线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应该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措施。
总的趋势是:从秦始皇开始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后,中国历代君主都进行沿袭和加强,使之更加完善,更加为统治阶级服务,到明清两代达到高潮。
学习时,除了理顺专制制度产生、发展、确立、强化、完备、衰落、灭亡的过程外,更重要的是分析其出现的根源,评价其作用。
三、经济重心先北后南为主线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史的内容比较广泛,可以从经济发展的条件、统治者的经济政策、经济发展的表现等去把握,但是一条主线不能忽视,那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先北后南(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这既是一条发展线索,也是一条发展规律。
中国古代史线索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发展与衰落,强调“文明发展史观”。
一、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政治、经济、思想)二、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秦汉,强调国家大一统(政治、思想)三、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发展)四、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强调制度革新和全面繁荣五、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宋元,强调政治、经济、思想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六、统一的多民族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清,强调明清农耕经济繁盛和政治、思想、外交衰落原始社会:原始人群元谋人:(距今17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蓝田人:(距今100万-65万年)北京人:(距今70万-20万年)我国境内最有代表性的原始人群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开始:山顶洞人(距今3万年左右◎旧教材18000年) 旧石繁荣:半坡氏族(距今五、六千年)黄河流域新石河姆渡氏族(距今6000多年)长江流域父系氏族: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四、五千年)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对立阶级,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走向解体:黄帝时期:部落战争、黄帝打败炎帝、蚩尤炎黄结盟,构成华夏族主干相关传说尧舜禹时期:禅让制:部落联盟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禹治水尧舜禹时期向奴隶社会过渡,奴隶主和奴隶两大阶级形成奴隶社会:形成:夏朝(前2070-前1600年)政治:禹建夏朝启承父职,破坏禅让制,王位世袭桀暴虐、夏朝被商汤灭亡。
经济:铜器没有用于农业生产、农具有木制耒耜、石刀蚌镰有原始水利灌溉技术。
发展:商朝(前1600-前1046年)政治:汤建国。
盘庚迁殷。
(前1300年)奴隶制残酷:刑法残酷“人祭”、“人殉”经济:农业:种植黍稷麦稻桑麻、奴隶集体耕作畜牧业:饲养猪牛羊马狗手工业:青铜器制造文化:天文历法:有日食、彗星、哈雷彗星、太阳黑子记录文字: 甲骨文鼎盛:西周(前1046-前771年)政治:1.武王建国继承文王事业发动讨商战争牧野之战来商,建立西周2.周初实行分封制,巩固政权3.后期厉王贪暴、国人暴动、共和行政(前841年)4.末期王室衰微,犬戎族来西周(第一个被少数族灭的)经济:井田制—西周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性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农业发展,作物品种包括后世的大部分手工业分工细,“百工”;丝织业发展;青铜铸造技艺成熟;工商食官,官营手工业发达瓦解:春秋(前770-前476年)政治:平王东迁(前770年);大国争霸、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改革经济:开始使用铁(钢)、牛耕,生产力显著提高私田增多,鲁国“初税亩”、齐国“相地而衰征”,封建剥削方式产生,井田制瓦解手工业、商业文化:老子、孔子、《诗经》、数学(九九)封建社会开端:战国﹙前475-前221年﹚政治: 战国七雄;变法运动(商鞅变法)经济:农业:推广牛耕、铁器,兴修水利(都江堰);土地私有手工业:冶铁,私营手工业发展商业:私营商业兴起,重农抑商政策文化:科技:《甘石星经》(最早)《黄帝内经》司南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文学艺术:屈原楚辞《离骚》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8世纪)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经济1、农业:刀耕火种,耒耜助耕、青铜农具二个发展阶段。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养蚕缫丝世界最早;青铜冶铸繁荣。
3、商业:货币、商人、工商食官。
政治1、商的内外服制度。
2、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3、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文化文艺:傩戏为后世戏曲起源;原始绘画;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
•血缘维系政治•神权王权结合•尚未高度集权•等级制度严格农业:生产工具有提高大规模集体劳动井田制土地国有手工业:官营手工业青铜时代春秋战国(前8至前3世纪)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经济1.农业: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打破官府控制,涌现大商人;主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华商业城市(但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政治1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侯强大进行争霸兼并战争2 .春秋改革:鲁国“初税亩”、齐国“相地而衰征。
3 .战国变法: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封建制度得以确立,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
文化1.思想:百家争鸣;孔、孟、荀与儒家思想形成。
2.文化:《诗经》;《离骚》;战国绘画成熟;司南。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井田制、分封制(奴隶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中央集权制、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大发展:随着生产力进步,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1、政治上:周王室日渐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经济上:铁器牛耕提高生产力,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
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壮大。
3、军事上:日益激烈的争霸兼并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4、思想: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春秋·管仲改革1、背景:私田大增使得占有者十分富裕,而靠公田赋税的诸侯收入却日益减少。
2、内容:(1)赋税制度改革:“相地而衰征”。
实际上是以实物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3、作用:①对齐国: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使齐国率先成为中原霸主;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春秋时期改革运动的特点春秋时期进行的改革基本上是囿于经济和军事方面进行的,改革目的是在诸侯争霸的背景下实现富国强兵,对政治制度的改革还未曾大规模地进行,西周时期延续下来的政治制度如世卿世禄制度依然在发挥作用。
战国·魏文侯变法(一)李悝改革政治上: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
制定《法经》。
经济上:提出“尽地力之教”的农业政策,铲除井田的疆界。
(二)吴起改革军事上:创建军队“武卒”。
改革的作用①对魏国:有效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②对其他诸侯国: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为其他各国的改革也树立了榜样,使各国国君都意识到变法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并相继采用。
商鞅变法指导思想法家理论;宗旨富国强兵;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范围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方面。
措施:1. 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2. 经济为田开阡陌封疆;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3. 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什伍组织4.司法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什伍制),实行连坐法根据李悝《法经》制定秦律(轻罪重刑)5.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1、军事方面1)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增加士兵勇气,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2)严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3)严格户籍制度,实行什伍制度兵源得到可靠保证;利于国家征发赋税徭役兵役2、经济方面1)废除井田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国家实力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2)奖励耕织稳定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提高生产积极性重农抑商其深远影响有:积极:1、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消极:1、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导致经济结构单一原因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3)统一秦国度量衡为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利于统一赋税和俸禄利于消除割据势力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基础3、政治方面1)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强化中央集权2)什伍连坐制度加强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权力3)轻罪重刑强化人民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4、思想方面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5、习俗:改革旧的社会风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增加财政收入结果:商鞅虽然被害,但由于新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因而并未被废除。
商鞅变法不但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社会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点:(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2)改革最彻底:废除了井田制和世卿世禄制;(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4)推行力度最大:不畏权贵,执法如山;(5)成效最明显:增强了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6)核心内容为“农战”和“法治”。
评价:1.积极作用:①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②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军事力量;③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
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2.消极影响:①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
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②文化专制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对忠孝、诚信、仁义、贞廉等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了社会道德的支持。
商鞅变法的成功因素:1.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变法的潮流,合乎秦国国情,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加上秦位处西陲,避开外力干扰;且秦固有文化低落,易吸收较高的文化;2.法家思想的传播,商鞅对守旧势力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扫除了变法的阻力。
3. 秦孝公全力支持,绝对信任商鞅;变法措施执行坚决,改革措施全面彻底。
4. 有充裕的时间,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5. 厉行法治,赏罚分明,人民知所遵守;6. 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7. 商鞅具全盘计划,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如徙木立信,先奖励生产与军功,然后才迁都求出击。
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对战国变法运动有何认识?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
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战国时,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因此地主阶级力量更强。
认识:⑴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从背景看: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基础上进行。
从内容看: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确立。
⑵变法促进了社会发展,变法后,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时期。
秦朝(前221-前206年)赢政:(始皇帝)发动十年兼并战争,实现统一。
采用韩非法家学说,巩固统一。
措施:政治:确立皇帝制和中央、地方行政机构、建立封建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