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 轴对称图形 2.4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教案2 (新版)苏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2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轴对称图形2.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教案3(新版)苏科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探索并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 2.能利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基本事实有条理的进行证明,做到每一步有根有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探索角的轴对称的过程,在“操作——探究——归纳——证明”的过程中培养思考的严谨性和表达的条理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利用角的轴对称性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教学难点】理解“点在角平分线上”的证明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开场白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充分研究了线段的轴对称性,那么另一个基本图形“角”的轴对称性又如何呢?与线段有什么异同和联系呢?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愉快的数学探究之旅.进入状态,兴致盎然,跃跃欲试.点明课题,揭示角类比线段的探究方法.实践探索一在一张薄纸上画∠AOB,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对称轴在哪里?为什么?积极思考,动手操作,提出猜想.让学生动手操作,感知角的轴对称性,猜想对称轴的位置,为后续研究作铺垫,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探索二如图2-23,直线OC是∠AOB的角平分线,如果沿直线OC翻折,你有什么发现?角平分线是线段的对称轴吗?] 动手操作,验证猜想,描述发现,明确结论.在操作中感知角的轴对称性,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实践探索三角平分线是否也有像线段垂直平分线一样的特殊性质呢?如图,在∠AOB的角平分线OC任意取一点P,PD⊥OA,PE⊥OB,PD与PE相等吗?为什么?通过证明,你发现了什么?用语言描述你得到的结论.总结角平分线上的点有什么特点?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方法不一,具体如下:1.利用“AAS”证明△ODP≌△OEP后,说明PD与PE相等.2.利用角的轴对称性和基本事实“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说明PD与PE相等.问题虽然比较简单,学生都能感受到PD与PE相等,但是要让学生进行推理说明还是有困难的,要提示学生从角平分线的定义入手,说明角相等,再结合证明两个角相等的思路,让学生寻找到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为下面的证明积累经验.实践探索四如果任意一个点在角平分线上,那么这个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反过来,结合上节课所学,你有什么猜想?如图2-26,若点Q在∠AOB内部,QD⊥OA,1.猜想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2.学生证明逆定理.连接OQ,利用HL证明三角形全等,继而教师提示问题,帮助学生利用类比学习法合猜想,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逆定理的证明,通过OAB2-23C2-24QE ⊥OB ,且QD =QE ,点Q 在∠AOB 的角平分线上吗?为什么?通过上述探索,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验证.得到OQ 平分∠AOB . 3.学生讨论、归纳得到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引导学生理解“点在线上”的证法基础上,明确辅助线,培养其分析问题和演绎推理的能力.让学生感受角平分线点的共性,几何画板的一般性图形验证,较好地进行了图形证明.小结1.经历了画图、折纸、猜想、归纳的活动过程,探索得到了角的轴对称性:角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2.本节课我们还证明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反过来,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图形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内在联系,你能举例说明这种内在的联系吗? 学生讨论、小结帮助学生及时归纳所学,纳入原有知识体系中.布置作业课本P58习题2.4,分析第7、8题的思路,任选1题写出过程. 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题作业.实行作业分层,便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自我发展.OAB Q DE2-26。
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2章《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2.1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一、自主先学1. 观察下列各种图形,判断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如果是,并找出该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 下列图片有什么共同特性?二、合作助学3. 折纸印墨迹:在纸的一侧滴一滴墨水后,对折,压平.(1)你发现折痕两边的墨迹形状一样吗?为什么?(2)两边墨迹的位置与折痕有什么关系?(3)归纳: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翻折,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那么称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也称这两个图形成,这条直线叫做,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4. 观察下列图案,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1)归纳: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那么称这个图形是图形,这条直线叫做.(2)画出上面各图的对称轴.5.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如果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这个整体就是一个;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位于轴对称两旁的部分看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部分就成.三、拓展导学6. (1) 正五边形(各边相等且各角也相等的五边形,如图①)有几条对称轴?(2)在图中画一条对角线得到图②,图②有几条对称轴?(3 ) 如果在图②中再画一条对角线,那所得的图形有几条成轴对称?①②四、检测促学7. 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为()A. B. C. D.8. 如图,由4个全等的正方形组成L形图案,(1)请你在图案中改变1个正方形的位置,使它变成轴对称图案;(2)请你在图中再添加一个小正方形,使它变成轴对称图案.五、反思悟学9. (1)剪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并把它们叠合在一起;(2)把其中的一个三角形沿一边翻折,所得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指出它的对称轴;(3)再改变其中一个三角形的位置,使这两个三角形成轴对称.lA'B'C'A BCCBAAA'B'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2章《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2.2 轴对称的性质(1)一、自主先学1. 操作:把一张纸折叠后,用针扎一个孔,再把纸展开,两针孔分别记为点A 、点A ’,折痕记为l . (1) 在下面空白处画出你得到的图形 . (2)连接AA ’, AA ’与 l 相交于点O , 线段AA ’与 l 有什么关系?(可以从位置、数量两个角度考虑)二、合作助学2. 操作:将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在纸上画△ABC ;用针尖沿△ABC 各顶点扎小孔将纸展开,连接AA ’、BB ’、CC ’ .① ② ③(1)线段AA ’、BB ’、CC ’与折痕l 有什么关系?(2)图中,线段AB 与''A B 有什么关系?BC 与''B C 呢?(3)图中ABC ∆与'''C B A ∆有什么关系?(4)归纳:垂直并且 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 .如图,直线l 交线段AB 于点O ,∠1 = 90º , AO = BO ,直线l 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 (5) 轴对称的性质: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 , 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 .3. 如图,线段AB 与''A B 关于直线l 对称. 连接AA ’、BB ’,设它们分别与l 相交于点P 、Q.(1)在所画的图形中,相等的线段有: ; (2)AA ’与BB ’ 平行吗?为什么?三、拓展导学4. 你能求出这7个角的和吗?321BCDA 第5题第6题四、检测促学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B .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是关于某直线对称的;C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则这两个图形一定分别位于这条直线的两侧;D .若点A 、B 关于直线MN 对称,则AB 垂直平分MN .6.如图,所示的两个三角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1=110°,∠2=46°则∠3=_ __°. 7.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cm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cm 2. 8.分别画出下列各图中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称轴.① ② ③五、反思悟学9.如何画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或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lAlllBAABABl ABC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2章《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2.2 轴对称的性质(2)一、自主先学1. 思考:如图,点 A 、B 、C 都在方格纸的格点上. 请你再找一个格点D ,使点 A 、B 、C 、D 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小结:画轴对称图形,应先确定 ,再找出 .2. 如果直线l 外有一点A ,那么怎样画出点A 的对称点A ’?画法图形1. 画AO ⊥l , 垂足为O.2. 在AO 的延长线上截取OA ’,使 OA ’ =AO.点A ’ 就是点A 关于直线l 对称的点.二、合作助学3. 操作:(1)在图①中,用三角尺画线段AB 关于直线l 对称的线段A ’B ’; (2)在图②中,用三角尺画△ABC 关于直线l 对称的△A ’B ’C ’.① ②小结:画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对称的图形,关键是确定 .4. 讨论:在图中,四边形ABCD 与四边形EFGH 关于直线l 对称.连接AC 、BD .设它们相交于点P .怎样找出点P 关于l 的对称点Q ?C ABll BCAOA'B'BAl 第6题第7题DACB小结: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 也成轴对称. 三、拓展导学5. 如图,三角形Ⅰ的2个顶点分别在直线上1l 和2l 上 ,且1l ⊥2l .画三角形Ⅱ,使它与三角形Ⅰ关于直线2l 对称; 画三角形Ⅲ,使它与三角形Ⅱ关于直线1l 对称; 画三角形Ⅳ,使它与三角形Ⅲ关于直线2l 对称. 所画的三角形Ⅳ与三角形Ⅰ成轴对称吗? 四、检测促学6. 用三角尺画△ABC 关于直线l 对称的三角形.① ②7. 如图,线段AB 与A ’B ’关于对称,AA ’ 交直线 l 于点O.(1)把线段AB 沿直线 l 翻折,重合的线段有: .(2)因为 △OAB 与 △O ’A ’B ’关于直线 l ,所以△OAB ≌△O ’A ’B ’,直线 l 垂直平分线段 ,∠ABO = ,∠AOB ’= . 五、反思悟学8. 如图,长方形的台球桌CDEF 内有黑、白两 球分别位于A 、B 两点,试问怎样撞击白球 A 才能使A 先碰到桌边DE ,反弹后再击中 黑球B?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2章《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2.3设计轴对称图案一、自主先学观察、欣赏课本上的绿色食品标志、中国环境标志、国家免检产品标志等,说出这些标志的含义,判断它们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它们是怎么样设计的?你还见过哪些在生活中见过的图案,成轴对称的?(可从一些商标、会徽、车标等方面去发挥)二、合作助学1.对称的美术图案,除图形对称外,有时颜色也要“对称”。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PA B C M N 图1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轴对称图形2.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教案2(新版)苏科版线段、角的轴对称性(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进一步探索线段的轴对称性,知道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到线段两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过程与方法】会用直尺和圆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过程中,体会分类的数学思想,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到线段两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教学难点】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到线段两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教学过程学习过程课前导学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过来,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填空完成下列几何语言(1)如图.∵ 点P 是线段AB 垂直平分线MN 上的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PA =P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助学活动一:线段AB,如果有一点Q ,且QA=QB ,问:Q 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么?归纳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题评析:如图,已知AB=AC ,MB=MC ,直线AM 是线段BC 的垂直平分线吗?为什么?B C AM活动二:尺规作图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
作 图作 法1.2.活动三:如图3.在△ABC 中,分别作AB 边、BC 边的垂直平分线,两线相交于点P ,分别交AB 边、BC 边于点E 、F∵点P 是AB 边垂直平线上的一点∴_____=_________ ( ).同理可得,PB=______.∴______ = ______(等量代换).∴点P 在AC 的垂直平分线上.(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四:如右图,两个盛产水果的村庄A 、B 位于公路的同侧,交通条件极为方便,他们想因地地制宜,在公路旁建一个现代化的食品加工厂,使它到两个村庄的距离相等,请画出符合条件的食品加工厂的位置.A BED CB A变式:有三家公司,A、B 、C,设想共建一个污水处理站M,使得该站到B 、C两公司的距离相等,且使A公司到污水处理站M的管线最短,试确定污水处理站M的位置.CB A当堂检测1.如图,有A、B、C三个居民小区的位置成三角形,现决定在三个小区之间修建一个购物超市,使超市到三个小区的距离相等,则超市应建在()A.在AC,BC两边高线的交点处B.在AC,BC两边中线的交点处C.在AC,BC两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处D.在∠A,∠B两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处2.如图,在△ABC中,BC边上的垂直平分线DE交BC于点D,交AC于点E,△ABC的周长为18厘米,△ABE的周长为10厘米,则BD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图,已知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试说明:AD垂直平分EF.(不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课后巩固1.补充习题2.4(2)2.完成下列各题:(1)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是( )A.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B.三条中线的交点C.三条高的交点D.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2)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关于直线MN 对称,其中A ,C 是对称点,则直线MN 与线段AC 的关系是__________.(3)如图,△ABC 中,DE 垂直平分AC ,与AC 交于E ,与BC 交于D ,∠C=150, ∠BAD=600,则△ABC 是__________三角形.4.如图,△ABC 中,∠C=900,DE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且∠BAD :∠CAD=4:1,则∠B =_______.5.如图,分别作出点P 关于OA 、OB 的对称点P1、P2,连结P1P2, 分别交OA 、OB 于点M 、N ,若P1P2=5cm ,则△PMN 的周长为__________________.F E D CB AD E B C A D E C A B五、学(教)后反思目标达成:收获:不足或需改进点:OPAB。
初中数学轴对称教案初中数学轴对称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数学轴对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轴对称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对称现象,初步理解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含义,掌握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2、经历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发展空间观念。
3、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美感。
教学重点: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识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1、说说在游乐场喜欢玩的项目,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2、从蝴蝶形状的风筝引出“对称”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一)观察图形,认识对称1、观察几幅对称图形,引导学生感悟对称。
2、说一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二)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1、猜一猜:出示几幅轴对称图形,猜一猜它们是怎么来的。
2、动手操作,剪出轴对称图形(1)师示范剪一件上衣的过程: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
(2)生动手剪出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
(3)交流展示学生的作品3、认识对称轴(1)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2)画一画:师示范画出对称轴,然后学生自己画,再交流。
4、初步理解轴对称图形(1)说一说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初步理解轴对称图形。
(2)议一议:讨论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对折后完全重合才是轴对称图形)。
(3)举一举身边的轴对称图形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1、判一判: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猜一猜: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猜出它是什么图形。
3、折一折、画一画、数一数: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欣赏轴对称图形的美丽初中数学轴对称教案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初中数学《线段、角的轴对称性》教案教学课题:1.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一)教学时刻(日期、课时):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线段的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点,进展空间观念;2 .探究并把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3.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具有专门性质的点的集合;4 在“操作---探究----归纳----说理”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摸索和表达,提高演绎推理能力。
探究并把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具有专门性质的点的集合教学预备《数学学与练》集体备课意见和要紧参考资料页边批注加注名人名言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备课纸第页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问题1: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吗?什么缘故?探究活动:活动一对折线段问题1:按要求对折线段后,你发觉折痕与线段有什么关系?问题2:按要求第二次对折线段后,你发觉折痕上任一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二.新课讲授结论:1.线段是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它的对称轴;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投影)例题:例1P21(投影)这是一道文字描述的几何说理题,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容易明白得,但不易叙述,因此要做一定的分析,如:你能读明白题目吗?题中已知哪些条件?要说明如何样一个结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说明的结论能画出图形来表示吗?依照图形你能说明道理吗?活动二用圆规找点问题1:你能用圆规找出一点Q,使AQ=BQ吗?说出你的方法并画出图形(保留作图痕迹),还能找出符合上述条件的点M吗?问题2:观看点Q、M,与直线l有什么关系?符合上述条件的点你能找出多少个?它们在哪里?结论: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活动三用直尺和圆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按课本上的方法在书上作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同位可画出不同位置的线段,相互作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加注名人名言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备课纸第页一.巩固练习P23 习题1、2、3二.小结结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页边批注加注名人名言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经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这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线段和角的轴对称性质,学会运用轴对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线段和角的轴对称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轴对称的概念,对轴对称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线段和角的轴对称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加深对线段和角的轴对称性质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线段和角的轴对称性质。
2.学会运用轴对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线段和角的轴对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轴对称性质。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线段和角的轴对称性质。
2.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发现和总结线段和角的轴对称性质。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片。
2.准备一些线段和角的模型。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剪纸、折叠等,引导学生回顾轴对称的概念。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线段和角的轴对称性质。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线段和角的轴对称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线段和角的轴对称性质。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线段和角的轴对称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线段或角,找出它的轴对称线,并动手操作验证。
然后,各组汇报自己的发现,全班交流。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轴对称性质解决问题。
同时,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
5.拓展(10分钟)出示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轴对称性质解决问题。
如:设计一个轴对称的图案、计算线段的长度等。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轴对称图形 2.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1)教案2.4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1)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线段的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2、探索并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3、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具有特殊性质的点的集合;4、在“操作――探究――归纳――说理”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提高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具有特殊性质的点的集合。
教学方法:探索交流、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问题: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从轴对称的定义出发,让学生说明线段是轴三、例题教学:例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外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的距离会相等吗?为什么?这是一道文字描述的几何说理题,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容易理解,但不容易叙述,因此要做一定的分析,引导学生展开讨论:⑴你能读懂题目吗?题中已知哪些条件?要说明怎样一个结论?⑵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说明的结论能画出图形来表示吗?⑶根据图形你能说明道理吗?已知:直线l 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点P 在直线l 外,说明:线段PA 、PB 会相等吗?(注意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说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外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的距离不会相等。
(先回答问题)说明理由如下:点P 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l 外,连接PA 、PB , 设PA 交l 于点Q ,连接QB 。
l Q A B P l A B P∵点Q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QA = QB.(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PA = PQ + QA = PQ + QB (等式性质).∵PQ + QB > PB (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PA = PQ + QA> PB.四、探索活动二:活动二用圆规找点问题1:已知线段AB, 你能用圆规找出一点Q,使AQ = BQ吗?说出你的方法并画出图形(保留作图痕迹),你还能再找出符合上述条件的点M吗?(学生回答)问题2:观察点Q、M,与直线l有什么关系?符合上述条件的点你能找出多少个?它们在哪里?(学生议一议再回答)结论: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4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2)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线段的轴对称性概念,并能够判断线段是否具有轴对称性;2.掌握角的轴对称性概念,并能够判断角是否具有轴对称性;3.能够运用轴对称性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理解线段的轴对称性概念;2.掌握角的轴对称性概念。
三、教学内容3.1 线段的轴对称性3.1.1 概念引入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线段的概念,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线段的性质。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如果一条线段可以沿着某条直线旋转180度后能够重合,我们就称这条线段具有轴对称性。
请大家思考,如何判断一条线段是否具有轴对称性?3.1.2 判断方法线段的轴对称性可以通过观察来判断。
我们可以找一根铅笔或者尺子,将线段的中点作为旋转的中心点,然后将线段旋转180度后尝试对折,如果能够完全重合,说明线段具有轴对称性;反之,则不具有轴对称性。
3.1.3 深化理解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线段的中点在轴对称性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如果一条线段有多个对称轴,那么它是否具有轴对称性?3.2 角的轴对称性3.2.1 概念引入角是由两条射线共同确定的形状。
我们知道,线段具有轴对称性,那么角是否也具有轴对称性呢?请思考一下。
3.2.2 判断方法角的轴对称性可以通过观察来判断。
我们可以找一张纸,将角的顶点与纸的一个端点重合,然后将纸沿着角的边旋转180度后尝试对折,如果能够完全重合,说明角具有轴对称性;反之,则不具有轴对称性。
3.2.3 深化理解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角的顶点在轴对称性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如果一个角有多个对称轴,那么它是否具有轴对称性?四、教学设计4.1 概念讲解通过黑板演示和讲解,向学生介绍线段和角的轴对称性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4.2 实践练习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配对进行实践练习。
每个小组准备一张纸和一支铅笔或尺子,根据老师提供的线段和角的图形,判断其是否具有轴对称性,并给出相应的理由。
2.4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1)说课稿-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中的第2.4节,主要介绍线段和角的轴对称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线段和角的轴对称定义、判断和绘制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和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理解了线段和角的度量和运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线段和角的理解,并通过绘制轴对称图形的练习,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线段的轴对称定义及其性质;2.理解角的轴对称定义及其性质;3.掌握判断线段和角是否具有轴对称的方法;4.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绘制具有轴对称性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1.注重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推理能力;2.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理解轴对称性的概念和特点;3.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细致心思,培养学生对几何学习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线段的轴对称性及其判断方法;2.角的轴对称性及其判断方法;3.绘制具有轴对称性的图形。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和特点;2.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引入新知:1.利用实例引入轴对称的概念,例如一把剪刀、一个图形等,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特点;2.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轴对称的特点,例如镜面对称;3.引入线段和角的轴对称性的概念,让学生讨论并理解。
讲解与练习:1.通过示例和图形,讲解线段的轴对称性,并引导学生掌握判断线段是否具有轴对称性的方法;2.通过示例和图形,讲解角的轴对称性,并引导学生掌握判断角是否具有轴对称性的方法;3.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判断线段和角是否具有轴对称性的能力。
拓展与应用: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绘制具有轴对称性的图形;2.组织学生进行绘制图形的练习,培养他们的几何思维和创造力;3.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绘制图形的方法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