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613.53 KB
- 文档页数:1
论文: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现代启示引言儒家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对中国社会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庸被认为是一种兼容并蓄、平衡和谐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探讨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并展示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 中庸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中庸思想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自于孔子及其后学的思考与实践。
《中庸》是一篇短小精炼的文章,集中体现了儒家关于人与道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观点。
其主要内容包括道的认识与追求、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个方面。
1.1 道的认识与追求中庸将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本原则,强调人的修养应当与其追求道理相统一。
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追求道德的完美,秉持善良、诚实和公正的原则。
1.2 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提出了一个完整的人际关系体系,从个人修身到家庭和社会治理,再到国家和天下的治理,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来维护社会的平衡和谐。
人们应当注重品德修养,做到心地纯良、言行一致,以及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2. 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价值与意义传统儒家中庸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社会治理和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1 社会和谐与稳定中庸思想倡导平衡发展和和谐相处的原则,注重个人和社会的平衡,以及合理的利益分配。
这种思想对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维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2.2 个人道德规范的塑造中庸思想要求每个人追求道德的完美,并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
这种思想促使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进行反思,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从而使人们更加注重道德修养。
2.3 政府治理和道德教化中庸思想对政府的治理及道德教化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政府应当秉持公正、诚实和公正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和社会,同时应当通过道德教化的方式来引导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3. 中庸思想的现代启示传统儒家中庸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为我们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中庸思想的当代价值儒家中庸思想的现实价值(一)中庸思想能够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在人格塑造上孔子也提倡以中庸之道来提高人的道德境界。
中庸之道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把自己完善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
要求君子的言行不能偏于极端,而应“叩其两端”“允执其中”;要求君子既不粗野,又不轻浮,而应“文质彬彬”;又要求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还要求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中庸要求人们要端正自己的心思,修养好自身的秉性,和顺自己的家庭,进行自我完善。
(二)中庸之道能够使人际关系和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庸所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理想状态,这就为我们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
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稳定和谐的奠基石。
然而,伴随着人们个性化意识的觉醒和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趋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现出冷漠和淡化的现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发展,破坏了社会的和谐。
在改革开放以来,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各种矛盾的相互交织与激烈碰撞。
而儒家强调“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倡导仁爱、宽容,这对于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形成良性互动的和谐人际关系非常有益。
因此,这些思想并不因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而失去生命力和合理性。
中庸之道强调中和,主张协调各种矛盾,把矛盾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去激化矛盾而使之破坏现有的稳定发展,也不去试图同化各种不同类型的矛盾而使之变的统一乏味,中庸之道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在适度中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根据矛盾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等待适当的时机去缓解矛盾,促进更大的发展。
这一古往今来备受推崇的中庸之道为我们当代社会的稳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中庸之道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可借鉴尺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要遵循中庸之道,面对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我们要把握“适度”的原则。
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儒家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强调“中庸”、“和谐”、“适度”等理念。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首先,儒家中庸之道倡导“中庸”之道,即避免极端,追求平衡。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扰,很容易陷入极端思维和行为中。
比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个人与社会责任的平衡、自我实现与他人关怀的平衡等等。
儒家中庸之道提醒人们要避免过度追求某一方面,要在各种矛盾之间寻求平衡,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发展。
其次,儒家中庸之道注重“和谐”与“和平”。
在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也随之增多。
儒家中庸之道强调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要尊重他人的存在和权利,要追求和谐共处。
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社会才能稳定发展,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实现互利共赢。
再次,儒家中庸之道提倡“适度”之道,即适可而止,不过度。
在当代社会,消费主义泛滥,人们往往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儒家中庸之道告诫人们要适度消费,要珍惜资源,要保护环境。
只有在适度的生活方式中,人们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和满足。
此外,儒家中庸之道还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很容易迷失自我,忽略道德和品德修养。
儒家中庸之道提醒人们要注重修身养性,要培养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要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之,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人们要避免极端,追求平衡;要追求和谐与和平;要适度而行,不过度追求;要修身养性,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只有在这样的指导下,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与发展。
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发扬儒家中庸之道,为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庸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1、中庸思想强调整体性思维方式及把事物当做互相约制互相作用的整体来认识
2、在处事态度上中庸虽然承认事物的变化但力图把事物变化纳入一定范围内尽可能维持现状
3、价值观念上中庸注重整体和谐强调个体价值和利益服从社会整体价值和利益
4、中庸中重视万事万物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强调在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中遵循天地归寻而实现中正平衡有序适度和谐一部偏不倚中正平和的思维方式辩证的方法抵制对情感欲望的放纵和对事物的认识和偏执三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始终是否有中庸之德是判断君子和小人的标准
五、孔子的天命观
1、一体(体会)认(认识)天命
(1)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知天命与否是衡量一个人生命价值的标准)
(2)孔子说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距
这是孔子的人生写照也就是一个人通过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人格和心灵得到培养的过程这是一个要经常时间的学习和锻炼并遵循渐进的过程(学习的重要性)
2、敬畏天命
(1)敬天事鬼神
未能事人焉能是鬼孔子强调对天要有敬畏之心但是最重要的是解决现实问题
(2)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德高望重的人) 畏圣人之言
孔子强调大人圣人均是体现了天命之辈的人在他们面前我们要谦虚要谨言慎行要看到自己的不足
3、持守天命
孟子说尽其心善知其性知其性者则知天存其心养其性所以是天也(如家强调持守天命的原则就是把天性中的善和德发扬光大)。
中庸理念的现代意义解析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内涵。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一、中庸的核心理念中庸的核心理念是“中”和“庸”。
其中,“中”指的是恰到好处、平衡的状态,即不偏不倚、不过不及。
而“庸”则强调遵循常规、避免极端,即不偏离中道、不走极端。
中庸强调的是在各种复杂的情境中,保持恰当的平衡和稳定,避免极端的偏向。
二、中庸的现代意义1. 稳定社会秩序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的稳定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中庸的理念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和维护社会的稳定秩序。
通过遵循中庸的原则,我们可以避免过度的个人主义和极端的意识形态,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平衡和和谐。
2. 促进个人发展中庸的理念也对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往往面临各种复杂的选择和压力。
中庸的原则可以帮助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
通过遵循中庸的原则,个人可以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实现全面的个人发展。
3. 促进国际关系和谐中庸的理念也对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但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冲突。
中庸的原则可以帮助各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保持平衡和稳定,避免极端的偏向和对立。
通过遵循中庸的原则,各国可以建立和谐的国际关系,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4. 提升个人道德素养中庸的理念也对个人道德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往往面临各种诱惑和道德困境。
中庸的原则可以帮助个人在道德选择上保持恰当的平衡和稳定,避免极端的行为和偏颇的价值观。
通过遵循中庸的原则,个人可以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良好品德的公民。
三、中庸的实践方法中庸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均衡思考: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避免片面和偏颇的观点。
2. 和谐相处:在人际关系中,要保持平衡和稳定,避免极端和偏激的言行。
浅议中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摘要: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其中,中庸之道作为其核心,从古至今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但在当代中庸时常被视为无所作为、消极保守的代名词。
本文通过从中国哲学史角度探寻中庸的本意,思考当下社会当代人对中庸的错误理解与运用,理解中庸之道的重要意义,对于素质的培养、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儒家中庸之道现代意义一、儒家中庸之美(一)中庸思想的形成发展1、中庸的释义关于“中”,《说文解字》认为:“中,内也”,即里面、中心的意思。
唐兰认为“中”是一面旗帜[1],代表的是具有抽象、标志性或是模范作用的人或物,能够把群众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从而引申出“中央”、“中间”的意思。
而雷庆翼认为“中”的本义是事物的中点或中部[2],有平衡和中央的意思从而引申出“正”,即不偏不倚的意思。
后来“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引为遵守、符合某项要求或规则标准。
而关于“庸”,王夫之《读四书大全》卷二[3]:“若夫庸之为义,在《说文》则云:庸,用也。
《尚书》之言庸者,无不与用义同。
”在这里“用”通“庸”,用就是能够做,可以做,因此可以把“庸”视为使用、施行、平易可行的意思。
2、中庸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庸”是儒家的基本思想观念之一,《中庸》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并为后世儒家编入《礼记》成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但在中唐之前,《中庸》并未受到充分地的重视,直到宋代才有儒家和佛家的大力推崇,至朱熹把《礼记》编定为《四书》之一,才确立了其在儒家经典中的特殊地位。
唐宋时期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一个阶段,表现为佛教与道教势力日渐增强,形成了儒家与道家斗争激烈且愈演愈烈的局面。
从小被儒学熏陶韩愈极力推崇孔孟之道,为了弘扬儒学对道教和佛教进行过猛烈的批判,并在吸收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道统,开创道统观先河,主张仁义道德应一脉相传,以求恢复儒家的统治地位[4]。
解读中庸之道及其现代意义《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4年3月29日作者:许龙中庸之道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的哲学观念和践行标准。
《中庸》史论结合,纵横交错,通过开掘个体身心修为之维,将外在事物和天地人道相合相生,显示了中国哲学的思辨性和践行性。
《中庸》的文化精神内核仍有相当的合理性。
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学,将会慢慢地淡出历史,而作为个体心性修为的儒学,和重视返身而诚精神生态平衡的儒学,可能具有更宽更大的国际意义。
一、中庸的内涵“中庸”一词始见于《论语·雍也》。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虽然“中庸”一词在《论语》中仅出现了一次,中庸之道却彰显于《论语》的字里行间。
中庸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而:执两用中。
“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孔子称赞舜能把握事物的两个极端而用中庸之适去引导人们,这也是舜能够成圣的原因。
“大知”的圣贤待人处事能不偏不倚,不杠不纵,无过不及,而取其中。
“不及”固然是不好的,但是“过”亦不足取。
如“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日:‘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日:‘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这都不是中庸之道,双方面都不可实行,坚持中庸,就不能偏激,而要居中考虑。
《论语》中中庸之道随处可见,又如子夏请教孔子,“子日:‘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处理事情不能过急过躁,不拖拉亦不求快,就需要“中庸之道“,快不慢,恰到好处,才能达到目标。
再如:“子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质”和“文”是为两个方向,朴素超过文采就略鄙陋,文采超过朴素就略浮夸,文采和朴素相得益彰,这才是“中庸之道。
和而不同。
孔子从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出发,结合了晏婴的“和与同异,否可相济”的观点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的观点。
中庸哲学思想的新时代表达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思想内涵。
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庸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和表达,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能够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从中庸的内涵、实践和当代价值三个方面,对中庸哲学思想的新时代表达进行分析。
一、中庸的内涵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不偏不倚”,即在各种矛盾对立的事物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和调和的境界。
中庸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道德伦理层面的中庸,二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中庸。
道德伦理层面的中庸,强调个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个体修身方面,中庸主张“诚意正心”,追求心灵的平和与纯洁。
在家庭伦理方面,中庸主张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注重家庭的和谐稳定。
在治国平天下方面,中庸主张君主应当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使国家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中庸,强调“中正”和“平衡”。
中庸主张君主应当以中正之道治理国家,避免极端偏执和专断行为。
同时,中庸也强调社会的平衡,主张各个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处,避免社会的分裂和冲突。
二、中庸的实践中庸的实践是指将中庸的理念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和工作中,以实际行动来体现中庸的精神。
中庸的实践可以从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个体层面,中庸的实践要求个人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纯洁。
个人应当通过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各种挫折和困难。
同时,个人还应当注重家庭和睦,与家人保持良好的亲情关系。
在工作和社交方面,个人应当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与他人和谐相处,避免过分竞争和利己主义。
在社会层面,中庸的实践要求社会各界关注社会公益和社会公平。
政府应当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推行公正合理的政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企业和组织应当遵循公平竞争和诚信经营的原则,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
公民应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推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中庸》的精神价值与当代意义(一)《中庸》的精神价值和当代意义——《大学》《中庸》讲演录(之四)在对《中庸》的文本细读中,我们逐渐接近中国思想中的最具有辩证论和价值论的意义层面,同时体悟到中庸精神所具有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意义。
正是从更为全面的文化视野出发考察,因而能够尽量减少历史赘加物带来的种种文化误读,尊重东方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并从中感悟中国文化创新与守成的本体依存关系。
[1]一般而言,中庸之道在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均注重适度与均衡,其构成的“天人关系”主要表现在天道与人道的合一上。
所谓天道的关键在于“诚”,而人道的终极目标则是对诚的追求。
在人道与天道相合中努力达到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天性相和谐。
当人性与天性相应相合之时,人性也就与天性的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相合一。
这种人性与天性的和谐相生,对君子提出了内在修为与外在践行相互合一的高要求,成为历代君子追求至诚至仁的目标。
一、中庸实践的主体自觉与积极功效“中庸”之“中”,为历代人所重视并不断重新阐释。
王夫之认为:“一中者不易,两中者易。
……中立于两,一无可执,于彼于此,道义之门。
”(1)中,“本训云:和也。
其字从口,而上下贯通,调和而无偏胜,适与相宜,故周子曰:‘中也者,和也。
’酌之以中,所以和顺义理,而苟得其中,自无乖戾也。
中为体,和为用,用者即用其体,故中、和一也。
东西南北之无倚,上下之皆贯,则居事物之里矣,故又为内也,与外相对。
唯在其内,故不偏倚于一方,不偏不倚,必贯其内矣,其义一也。
不偏而和,则与事物恰合,故又为当也,‘发而皆中节’,当其节也。
俗有‘中用’之语,意正如此。
”[2]子思提出“君子之道费而隐”的观点,指明君子所坚守的中庸之道用途广大,无穷无尽,而其本体精细隐微,无所不在。
其后又引用了孔子对君子之道的观点,认为只有做到了孝悌忠信言行一致,才能成为君子,而作为君子需知道自己的位置。
这一思想谱系,值得细致分梳。
中庸中的中道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中庸一词源自《中庸》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中道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庸中的中道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统一的价值观念中庸强调“君子中庸”,意味着一个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平衡和谐,同时将其体现在行为上。
在当代社会,因为众多的文化交流、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出现了价值观念多元化带来的问题。
人们在面对我们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时,常常局限于对立和冲突,缺乏辩证和平衡的思考。
然而,中庸的价值观念告诉我们,应该兼容并蓄,求同存异,避免刻板化和极端化的观念,追求人文精神的平衡和谐。
二、处理社会矛盾的智慧当代社会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冲突,包括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环境污染等。
中庸思想提供了处理社会矛盾的智慧。
中庸中的“诚意正心”告诉我们,解决社会问题需要充满诚意和正直的态度。
同时,“中得广博,温柔而应物”,意味着处理矛盾需要广博的知识和温和的态度,以求达到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社会状态。
中庸思想强调通过正确的道德行为来化解社会矛盾,这对当代社会寻求公平、和谐、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践中的平衡考量中庸中的中道思想对于实践中的平衡考量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面对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我们常常陷入极端的做法和思维,难以在复杂的条件下寻求平衡。
而中庸思想强调“中之庸也”,提醒我们要在实践中保持常识和智慧的平衡。
这种平衡不是简单的折中,而是在不同利益、不同力量之间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中间点,以实现不同利益的平衡和整体的发展。
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中庸思想还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具有启示作用。
当代社会,个人自由和利益至上的思潮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导致了大量的人际关系问题。
中庸中的“诚意正心”,意味着在人际关系中应该保持真诚和正直的态度。
中庸思想强调兼容并蓄,接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追求和谐和包容的人际关系。
在当代社会,人们需要通过学习和践行中庸思想,建立起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文化长廊浅谈“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
李若仪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摘 要:“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其精神内涵在于平衡通达,至真至简,中正包容,最终达到的理想状态是“和”。
“中庸”思想对当代社会仍具有启示意义,体现在修身、处世、治道三个方面。
从“中庸”出发,我们能获得宝贵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中庸;平衡;包容;和谐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193-01
中国文化是有其基本精神的,“贵和尚中”就是其中典型的一条。
“贵和”即讲求和谐,“尚中”即崇尚中道。
林语堂在《中国文化之精神》一文中说:“中国哲学为最近人情之哲学,中国民族之特征,在于执中,在于近人之常情,不在于玄虚理想。
”由此可以看出,“中道”是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一种普遍精神。
对于“庸”,最常见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将“庸”解释为动词“用”,“中庸”即“用中”,二是将“庸”解释为“平常”。
如果仅把“中庸”解释为“用中”,实际上只解释了“中”,而把“庸”作为一种虚词概念。
本文认为,
“中”与“庸”都有其各自的涵义。
首先是“中”。
“中”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在于左右平衡,二是在于上下通达。
左右平衡是指事物两极之间的平衡,也就是度的把握。
孔子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也就是说君子遵从中庸之道,日常行为总处在恰如其分的位置,而小人违背中庸之道,日常行为任性没有顾忌。
因此,中庸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适度原则,也就是“过犹不及”。
上下通达是指人居于世界的姿态。
“天地”、“天下”,是在中国典籍中频繁出现的两个词语,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自身存在环境的认识。
老子说: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可见,在老子眼中,人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存在,与天地道同大。
人立于世,必然与周围发生关系,这就需要构建一个通达的环境,也需要人有“允执厥中”的思维态度。
通达则执中不偏,不偏则融合通达。
由此,人也就构建起个体与世界的桥梁。
古人追求“天人合一”,也正是“求中”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其次是“庸”。
与其将“庸”解释为平常,倒不如解释为普遍、恒常。
因为其普遍性,而更具有合理性和实用性。
中国古代的思想自先秦时期就存在重具体而轻玄想,重群体而抑个人的特点。
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是寓伟大于平凡,寓理想于现实的精神。
同理地,道家也有“抱一守中”的思想,例如《道德经》中的“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难看出其中的共通之处在于至真至简,至朴至善。
这正是“庸”的内涵。
由此看来,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其“中庸”的精神是贯通的。
这种贯通性甚至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卜筮哲学。
《周易》中有:“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历,无咎。
”等等,都是关于人立身处事的思想,倡导君子谦卑、崇德、审慎,体现了“中庸”的思想内核。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中庸”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核心。
“中庸”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体现在修身、处世、治道三个方面。
修身是君子立世的第一步。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彬彬”就是君子人格最理想的状态。
老子称赞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这也是要求人们对于个性和修养的塑造要把握好“度”,使人格充盈但不满溢,各方面协调发展。
在处世方面,“中庸”提倡一种中正包容的眼光。
以五四文学论争为例,胡适为代表的革命派倡导全面西化,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历史潮流,却也使得中国文化出现了“断层”。
与激进的革命派相比,学衡派的观点则更加理性中允。
他们认为应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
”这恰恰体现了中庸的思想。
事实上,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学术,也适用于待人接物。
君子相处的理想状态是“和而不同”,就是求同存异,既悦纳自我,也悦纳他人。
最后,论治道,“中庸”更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即和谐公正。
如今所倡导的和谐社会,其哲学本质也就是“中庸”。
为了达到“和谐”,为政者要做到公正公允,平等包容。
“中庸”不是取中点,而是取平衡,是在权衡利弊得失之后,做出最优决策,使社会在和谐的环境下迸发出更大的生机。
陈赟(2007)说:“‘中庸’的生命力不是根源于它在经典中的历史地形成的位置,而是在普通生命的生活之中。
在这个意义上,‘中庸’不在既成历史的过去,亦不在某个文本之内,而是深植在我们的生命之中。
”
诚然,“中庸”于中国人而言已经成为一种融入血脉而不自知的文化基因。
恰是这种不自知,使得一些人对中庸思想产生一些误解。
一方面,如今人们往往把“中庸之道”单纯地看作一种处世哲学,而忽视了它本身丰富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中庸”即保守圆滑,甘于平庸,这便大大曲解了“中庸”的本意。
事实上,没有哪一个时代比现在更接近“中庸”的理想境界。
思想的汇通,文明的交融,个性的解放,这个融合通达的境域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生长的可能,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体察和领会中庸的真正内涵,从而使个体完整而自由地伸展,最终上下通达,左右平衡,允执厥中,臻于至善。
参考文献:
[1]陈赟:《中庸的思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葛楚英:《儒学的普世价值——社会平衡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3]师为公:《<中庸>深解》,作家出版社,2009.
[4]于文明,夏敏:《儒家思想和和谐社会》,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
[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