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俞平伯旧体诗八首
- 格式:docx
- 大小:12.37 KB
- 文档页数:2
俞平伯旧体诗词创作与中国古代诗歌传统 ◎李遇春 段玉亭内容提要 俞平伯的旧体诗词创作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且转益多师而自成一体。
周邦彦、温庭筠、李商隐、杜甫、吴伟业、陶渊明等皆是对俞平伯的旧体诗词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古典诗词大家。
本文以俞平伯早期、中期、晚期各阶段的旧体诗词创作流变为经,具体到某一阶段再以他与某一位或几位古典诗词大家的艺术关系为纬,试图在经纬交织中揭示俞氏旧体诗词创作与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创化的关系脉络或诗学谱系。
具体而言,即主要围绕俞氏早期诗词创作与“清真词”、与“温李”,中期战乱诗词与“杜诗”、与“梅村体”,晚年诗词创作与“陶诗”的关系展开论述。
由此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立体框架中多角度、多中心地揭示俞平伯诗词创作的多元古典诗歌渊源。
关键词 俞平伯 现当代旧体诗词 古代诗歌传统〔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3-0066-13 俞平伯70余年的旧体诗词创作不但表现出阶段性的嬗变过程,而且同一阶段内的创作也异彩纷呈,足见其诗艺诗风取向之复杂。
俞氏诗词复杂多样风格的形成,与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密切相关,尤其是陶渊明、杜甫、周邦彦、温庭筠、李商隐、吴伟业等人的古典诗词创作对俞平伯创造性地转化中国古代诗歌传统有着重要影响。
这种影响甚至带有盘根错节的复杂性,但也并非无根可寻。
本文以俞平伯早期、中期、晚期各阶段的旧体诗词创作流变为经,具体到某一阶段再以他与某一位或几位古典诗词大家的艺术关系为纬,试图在经纬交织中揭示俞氏旧体诗词创作与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创化的关系脉络或诗学谱系。
具体而言,即主要围绕俞氏早期诗词创作与“清真词”、与“温李”,中期战乱诗词与“杜诗”、与“梅村体”,晚年创作与“陶诗”的关系展开论述。
要格外说明的是,将俞氏不同阶段的诗词创作与以上几位古典诗词大家相对应,是为了凸显俞氏在不同创作阶段的主要艺术问题,而非有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
《孤山听雨》俞平伯
云依依的在我们头上,
小桦儿却早懒懒散散地傍着岸了。
小青哟,和靖哟,
且不要萦住游客们底凭吊;
上那放鹤亭边,
看葛岭底晨妆去罢。
苍苍可滴的姿容,
少一个初阳些微晕的她。
让我们都去默着,
幽甜到不可以说了呢。
晓色更沉沉了;
看云生远山,
听雨来远天,
飒飒的三两点雨,
先打上了荷叶,
一切都从静默中叫醒来。
皱面的湖纹,
半蹙着眉尖样的,
偶然间添了——
花喇喇银珠儿那番迸跳。
是繁弦?是急鼓?
比碎玉声多几分清悄?
凉随雨生了,
闷因着雷破了,
翠叠的屏风烟雾似的朦胧了。
有湿风到我们底衣襟上,
点点滴滴的哨呀!
来时的桦子横在渡头。
好个风风雨雨。
清冷冷的湖面。
看他一领蓑衣,
把没篷子的打鱼船,
闲闲的划到耩花外去。
雷声殷殷的送着,
雨丝断了,
近山绿了;
只留恋的莽苍云气,
正盘旋的西泠以外,
极目的几点螺黛里。
俞平伯简介
姓名:俞平伯原名:俞铭衡
性别:男出生年月:1900年─1990年10月籍贯:浙江德清俞平伯(1900─1990.10),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
诗人,作家。
原名俞铭衡,浙江德清人。
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先后任浙江省视学、浙江师范国文教员,上海大学、北大女子文理学院教授,一度赴英、美,均不久即返。
回国后,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大学、中国学院等院校教授。
曾加入过北京大学的“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是新文学运动初期的重要诗人,提倡过“诗的平民化”。
1922年1月,曾与朱自清、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创办五四以来最早出现的诗刊《诗》月刊。
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是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
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诗集《冬夜》、《古槐书屋间》,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
《红楼梦辨》(1923年初版,50年代初改名《红楼梦研究》(再版)是“新红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1990年10月15日逝世,终年91岁。
阳台山大觉寺俞平伯夙闻阳台山大觉寺杏花之胜,以懒迄未往。
今岁四月十日往游之,记其梗略云。
是日星期四,连日阴,晨起天微露晴意,已约佩在燕京大学,行具亦备,于六时五十分抵南池子,七时开车,十五分出西直门,同车只一人,且不相识,兀坐而已,天容仍阴晴无主。
数日未出,觉春物一新,频年奔走郊甸,均为校课,即值良辰,视同冗赘,今日以游赏而去,弥可喜也。
弧形广陌,新柳两行,陇畔土房,杏花三四,昔阴未散,轻尘不飞,于三十三分抵西勾桥,佩已坐候于燕京校友门,并雇得小驴一头,携粉红彩画水持一,牛肉面包一包。
其驴价一元二角,劝予亦雇之。
“你不是在苏州骑过驴吗,有髀肉复生之感吧?”应之曰,“不。
”雇得人力车,车夫二人,价二元五角。
舍驴而车有四说焉。
驴之为物虽经尝试而不欲屡试,一也;携来饮食无车则安置不便,二也;驴背上诚有诗思,却不便记载,三也;明知车贵,无如之何耳。
于五十五分过颐和园,望见大门,循东北宫墙行,浅漪一片,白鸭数只,天渐放晴,路如香炉。
八时四分逾一大石桥,安和桥也,亦作安河。
转入大道,亦土道也,特平坦,不复香灰耳。
夹道稚柳青青,行行去去,渐见西山,童秃为主,望红石山谷(俗呼红山口),以乘车不得过,循百望山行。
其麓为天主教士所建屋。
询车夫以百望山,不解,以望儿山呼之。
山形较陡峭,上有磊石,有废庙,与载记合。
三十分抵西百望,车夫呼以西北望,而公家则标之曰西北旺。
自西勾桥至此十五里。
(凡所记里数均车夫言之。
)停车上捐,铜子十枚,驴则无捐。
车夫购烧饼十枚,四里两家佃(晾甲店),又一车夫云六里殆误。
过青龙寺门前,寺甚小。
时为四十八分。
五里太子务(太子府),已九时六分。
以大路车辙深峻,穿村而过。
此十里间,群山回合,其中原野浩莽,气象阔大。
车中携得奉宽《妙峰山琐记》,有按图索骥之妙。
所谓蜘蛛山顶,一松婆娑,良信。
至于跃死猫盘道如何如何,驴夫之言莫能详也。
至书中所谓蜘蛛如香炉,望城子如烛台,则并不神似。
出太子务抵黑龙潭不及一里,时为九时十四分。
读诗俞平伯:愚人掉在海里俞平伯(1900年1月8日-1990年10月15日),原名俞铭衡,字平伯。
湖州德清东郊南埭村(今乾元镇金火村)人。
作家、红学家、诗人。
主要著述:《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冬夜》《古槐书屋问》《古槐梦遇》《读词偶得》《清词释》《西还》《忆》《雪朝》《燕知草》《杂拌儿》《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唐宋词选释》《俞平伯全集》。
俞平伯的诗愚底海愚人掉在海里,聪明人在岸滩上,很有怜惜他的样子。
“朋友!说你是愚人,可是吗?”恭恭敬敬的回答,“先生,正是呢!”“那么,你所知道的比我少吧。
”“一定是如此!”“我知道山,你……”“我也知道。
”“水呢?”“知道的!”“花,草,鸟儿呢?”“知道的!”“宇宙间底,这和那?”“更知道了!更知道了!”聪明人诧异着,觉得今天也有些不聪明了。
“愚先生,你能告诉我,所不知遒的是什么?”“我不知道我自己,所以人们说我是愚人;你不知道我是怎样的我,怕你也是个愚人呢!”扑通,一堆儿海底去了,岸上一个人影儿都没有了。
一九二二,一,十,上海。
我与诗我在楼上写诗,写完了,不是我底了:读了一遍,三四遍后,我也不见了一九二二,二,三,杭州湖上。
歌声(二首)(一)歌声发时,在泪底网中;在泪底网外;在踯躅徘徊下;在忧虑怅惘间;在梦已阑,醉巳醒;也在梦初酣,醉初沉底时候;在悲欢交相拥抱底情怀里;又在愤怒底瀑流,销沉了之后。
(二)微笑的歌声,当他是幽咽的哭吧!一九二二,四,二四,西湖。
假如你愿意我不能有你,且不能有我自己,我当为你所有;假如你愿意。
我厌弃自由了,我厌弃我底心了,把它们交给你,都交给你;假如你愿意。
我微细得来像尘土一样,在你脚底下踹着,到你脚跟沾有尘土的时光,我便有福了。
-END-长按关注海峡文艺网自荐作品。
俞平伯作者:张中行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4年第08期俞平伯先生原名铭衡,上大学时候就以字行。
他是学界文界的大名人,主要不是因为有学能文,是因为很早就亲近宝、黛,写《红楼梦辨》(解放后修订版名《红楼梦研究》),有自己的所见,五十年代初因此受到批判。
那虽然也是宣扬百花齐放时期,可是俞先生这一花,瓣状蕊香都不入时,所以理应指明丑恶,赶到百花园之外。
但俞先生于谨受教之外,也不是没有获得。
获得来自人的另一种天赋,曰“逐臭”,于是对于已判定为丑恶的,反而有更多的赏玩的兴趣。
总之,原来只在学界文界知名的俞先生,由于受到批判,成为家喻户晓了。
以上说的是后话;谈俞先生,宜于由前话说起。
依史书惯例,先说出身。
至晚要由他的曾祖父俞曲园(名樾)说起。
德清俞曲园,清朝晚期的大学者,不只写过《群经平议》《古书疑义举例》一类书,还写过《春在堂随笔》《右台仙馆笔记》一类书;此外还有破格的,是修润过小说《三侠五义》。
科名方面也有可说的,中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庚戌科二甲第十九名进士,仍可算作常事,不平常的是考场作诗,有“花落春仍在”之句,寓吉祥之意,受到主考官的赏识,一时传为美谈。
由科名往下说,他的父亲俞阶青(名陛云)后来居上,中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戊戌科一甲第三名进士,即所谓探花。
这位先生还精于诗词,有《诗境浅说)《乐静词》传世。
这样略翻家谱,我们就可以知道,俞先生是书香世家出身,有学能文,是源远所以流长。
俞先生生于光绪己亥(二十五年,公元1899),推想幼年也是三、百、千,进而四书五经。
到志于学的时候,秀才、举人、进士的阶梯早已撤消,也就不能不维新,于是入了洋学堂的北京大学。
读国文系,当时名为文本科国文学门,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也就是“五四”那一年)毕业。
毕业之后回南,曾在上海大学任教,与我关系不大;以下说与我有关的。
我一九三一年考入北京大学,念国文系。
任课的有几位比较年轻的教师:俞先生是其中的一位。
俞平伯:俞平伯诗词选
俞平伯:俞平伯诗词选
陶然亭鹦鹉冢
许昂若表兄拟结放春诗社,分题。
息机岩壑未忘情,嫁与东风住上茵。
忏后金经惟学佛,携来玉槛惯依人。
偏憎慧性饶闲舌,为惜文衣累此身。
今日城南寻故碣,又看芳草垄头新。
卖菊女
卖菊何如卖笑钱,人间笑靥剧堪怜。
钉头靴子绿油伞,踏遍风前又雨前。
送朱佩弦兄游欧洲(二首)
其一
翰海停车挹晚凉,乌拉岭外有斜阳。
稍将远志酬中岁,多作佳游在异乡。
五月花都春烂缦,十年雾国事微茫。
槐阴时霎灯前雨,明日与君天一方。
其二
下城黉舍乍披襟,去矣年光不可寻。
眼底沧桑同阅历,尊前哀乐半销沉。
壮君绝域关河气,愧我荒居懒病心。
欲写楚声代骊唱,山中松桂未成阴。
塘栖舟中感旧
浮家一舸苏杭道,罗绮年光笑耍多。
重过长桥风景似,独将华发愧春波。
我生
我生不见海安流,敢惜轻尘萃百忧。
蚁垤关山同槁叶,鹤边烟井易荒丘。
居夷忽忽十年事,被发沉沉异代愁。
终叹怀沙心迹远,于今何泪洒神州。
京寓偶成
泽中鸿雁几辛酸,久寄长安菽水难。
少日谁知堪北虏,屏居今喜尚南冠。
原来绯绿逢场戏,只在青黄反手间。
岂必虫沙偿故劫,清霜不媚谢庭兰。
城西
无恙城西路,经过一讶然。
佳人宜素面(www.),残袖自华颠。
影淡骄阳下,身随幻泡迁。
未霜蒲柳绿,松柏讵为贤。
俞平伯的旧体诗俞平伯,五四时期的新诗人,著名的红学家,著作甚多。
他自1923年之后,也写旧体诗词。
词作多于诗作。
请看他的几首旧体诗。
(一)《京师旧游新忆》三首1,什刹海频有骄骢陌上嘶,风蝉寥戾过杨枝。
楼头灯影楼前月,醉里情怀似旧时。
寥戾,寥唳,声音凄清。
南朝宋谢惠连《秋怀》:萧瑟含风蝉,寥唳度云雁。
什刹海,实是人工湖,元代称大泊子,湖中有小岛。
2,京西薛家山偶移尘躅过山林,裁罢南岗又北岑。
重过琅玡欢意减,更怜于桂未成荫。
躅,足迹。
裁,同“才'。
岑,小而高的山。
3,景泰帝陵百年陵阙散芜烟,芳草牛羊识旧阡。
一树山桃红不定,两三人影夕阳前。
景泰帝,明代宗(1450一1457)。
(二)《自从一别到今朝八解》1920年代,北京有一《歌谣周刊》,某期登了一篇《自从一别到今朝》的民歌。
俞借题发挥,作此组诗。
其一自从一别到今朝,楼外青山属尔曹。
绿杨影子明如许,斜日归船过断桥。
其二自从一别到今朝,双燕来时误旧巢。
江南草长飞蝴蝶,堤上萋萋绿不消。
其三自从一别到今朝,愁问南湖第几桥。
牵牛童子桥下走,断梗桃花水上漂。
其四自从一别到今朝,保俶亭亭立碧坳。
凄然无恙西湖路,回首烟封昔梦摇。
保俶亭是西湖名胜,在西湖北岸宝石山上。
其五自以一别到今朝,冠盖京华酒肉骄。
谁减湖唇亭午热,雪藕青菱一担挑。
其六自从一别到今朝,偶话闲宵清泪抛。
一恸楼头曾何益,亲送前人出远郊。
其七自从一别到今朝,九陌风沙影寂寥。
无复螺青帘外笑,绕城曲曲黄泥醪。
其八自从一别到今朝,冬尽春归夏又交。
君种稻华肥大否,我栽桃花几多高。
俞氏一位朋友激赏其中“斜日“,“雪藕“等句,以为“皆风谣最质实不可缺处,使人如见钱塘风物,可赏也。
“不过“回首烟封“,“九陌风沙“等句,仍流露出文人之诗的痕迹,不若民歌之如从口出。
古道阴阴槐树老归鸿杳杳荻花秋——略述所见俞平伯先生古槐书屋藏书作者:冯鼎奇来源:《艺术品鉴》 2016年第10期知道俞平伯先生的名字,还是在上初中的时候,读到了他与朱自清先生写的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那时由于我见识浅薄,只是觉得文章好长,并没有体会出这文笔的妙处。
直到后来重读了,才真正领悟到那词句细腻的描绘中传达出了秦淮河上六朝金粉的气息;浸透在摇荡着的桨声灯影里的怅惘与哀愁,久久激荡着我的心扉。
慢慢地,才知道俞平伯先生的家世,竟是辈出了几代学人。
俞平伯,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卒于1990年,原名铭衡,字平伯。
浙江湖州德清南埭村人,斋号“古槐书屋”。
著名诗人、作家、红学家,与胡适并为“新红学派”创始人。
早年便以新诗和散文享誉文坛;为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成员。
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俞平伯先生精研古典文学,于红学、文学、词、曲等领域多有建树。
若从其高祖俞廷镳算起,到俞平伯先生这代,已经是世泽书香,绵延五代。
再后来,我第一次到杭州的时候,特意去瞻仰了位于西湖岸边的俞平伯先生曾祖曲园俞樾先生的故居俞楼、诂经精舍,“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近10年后的今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征集到了一批俞平伯先生的藏书,数量虽然不多,却足可以更深层地窥见先生的学养与交往。
在整理这批藏书的时候,我发现这批书大体上可分为几类:一类是比较少见而有特色的地方山水志,如清神穆德《潭柘山岫云寺志》不分卷;黄孝纾《劳山集》不分卷;释传度《乌尤山诗》不分卷。
其中《潭柘山岫云寺志》为辑录京西名刹潭柘山寺的历史、建制、名胜、歌咏等的专门志书。
此本方字上版,字大行疏,刊印俱佳,文中“弘”字避讳极严,而“宁”、“贮”字均不避清讳,可断定为刊刻于乾隆时期,颇有清代殿版风貌。
它不仅是关于潭柘山寺,也是北京地区重要的史地文献。
著名学者黄孝纾撰写的《劳山集》,以诗、词、文三体歌咏崂山之美,于我国众多山水志中,其体例可谓“一枝独秀”。
俞平伯:俞平伯旧体诗八首
为顾颉刚“居庸”摄影题诗
连峰浓绿依眉妩,谁洒燕支荡夕曛。
俯仰关山好颜色,钗钿堕处尽烟云。
注:1924年作,先生时年25岁。
赠朱自清二首
其一
翰海停车挹晚凉,乌拉岭外有斜阳。
少将远志酬中岁,多作佳游在异乡。
五月花都春烂漫,十年雾国事微茫。
槐阴时霎灯前雨,明日与君天一方。
其二
下城黉舍乍披襟,去矣年光不可寻。
眼底桑田同阅历,尊前哀乐半销沉。
壮君绝域关河气,笑我荒居懒病心。
欲反楚声代骊唱,山中松桂未成阴。
送朱佩弦兄游欧洲
翰海停车挹晚凉,乌拉岭外有斜阳。
稍将远志酬中岁,多作佳游在异乡。
五月花都春烂漫,十年雾国事微茫。
槐阴时雾灯前雨,明日与君天一方。
栋花
天气清和四月中,门前吹到栋花风。
南来初识亭亭树,淡紫花开细叶浓。
此树婆娑近浅塘,繁英飘落似丁香。
绿阴庭院休回首,应许他乡胜故乡。
青岛信号山
故人邀我作东游,喜得年时及早秋。
三面郁葱环碧海,一山高下尽红楼。
沙温浪软飘情侣,烛暗弦低含舞俦。
此夕凭虚君不见,万千灯火占齐州。
赠王伯祥七绝两首
其一
交游零落似晨星,过客残晖又凤城。
借得临河楼小坐,悠然尊酒慰平生。
其二
门巷萧萧落叶深,跫然客至快披襟。
凡情何似愁云暖,珍重寒天日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