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地理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家国情怀【摘要】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培养家国情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学生可以从身边的乡村环境中感受到家国情怀的价值和意义。
这些资源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家国情怀,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加强对家国的热爱和责任感。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还能影响学生的爱国情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它不仅能促进学生对家国的了解和尊重,还能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国家建设者。
通过深入学习和体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为建设美好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家国情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正确观念、集体荣誉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责任感、传承1. 引言1.1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和工具。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通过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等方面的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家乡,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可以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领略家乡的美丽风景和独特风貌,从而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探索和研究欲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了解、保护和传承家乡的文化遗产,从而培养出一种深厚的家国情怀。
通过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家乡对他们成长的重要影响,从而培养出对家乡的感恩之情,进而转化为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
1.2 家国情怀培养的必要性在当今社会,家国情怀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家国情怀是指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情感和认同。
培养家国情怀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构建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家国情怀的培养能够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会更加关注国家的发展和民生问题,积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家国情怀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方面,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发挥着重要作用。
乡土地理课程是指通过对本地区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和了解,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和祖国有更深层次的认同和热爱。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如何培养家国情怀。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土地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
通过学习乡土地理课程,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地貌、气候、河流、湖泊、山脉等自然地理要素,进而对自然环境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这样的学习将使学生不仅仅是面对抽象的地理知识,而是真正感受到自己身处山川河流之间,与自然生态息息相关。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乡土地理课程可以让学生对这些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学习中他们可以了解到自己地区的重要历史事件、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等。
通过这些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自己所在地区的独特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而更加热爱和珍惜自己的家乡。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
学生通过乡土地理课程了解到自己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状况等,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家乡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地理课程来思考自己的家乡如何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大局中,如何为自己的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乡土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到自己家乡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可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他们可以意识到自己是国家和社会的一份子,应该为家乡的发展和改善做出贡献,从而培养出强烈的家国情怀。
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家国情怀
乡土地理课程是指对于本地区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掌握乡土地理知识,培养本土文化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的过程。
乡土地理教学是一种
重要的教育方法,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所处的土地和文化,增强爱国情怀,提升国家认同感。
首先,乡土地理教育能够使孩子对本土文化与历史更加了解。
这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到
故乡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还可以明白它们形成的原因和发展过程。
乡土地理教育有利于
孩子们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区别,知道乡里人们的风土人情,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懂得自己如何适应周围的环境和文化。
其次,乡土地理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情怀。
了解农村的风景和文化
之美,能够激发孩子的爱国情感,进一步激发孩子在教育过程中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
学习成绩。
他们切实体会到了家乡的不同地貌特色,不同文化风俗和本土的特产,学生们
也会对自己的故乡更加珍视,对国家充满了热爱之情。
再次,乡土地理教育能够加强孩子们的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通过地理实
践活动,孩子们可以获得更多的体验,发扬自己的探究、实践和创新精神。
在实践中,他
们可以理解和体验几何变化、感知地形地貌、研究动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联系,探索传
统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培养乡村的发展和扶贫意识。
总之,乡土地理课程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家国情怀,让他们了解民族文化、认识大爱中
国的责任与感情,同时也能够促进他们的实际学习,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和融入周围的环
境和社会。
乡土地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作者:宋向阳曹斌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年第18期〔关键词〕乡土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地理课程标准》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
教学中充分运用乡土地理,有利于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实现课程目标,也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地理课程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侧重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乡土地理极富地方特色,往往是绝无仅有。
近年来张掖市为宣传形象推出的“一山一水一古城宜居宜游金张掖”即是对张掖地方特色的高度概括:“一山”即祁连山;“一水”指我国第二大内流河黑河;“一古城”即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张掖。
乡土地理是地理教学活动的“沃土”,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教学中充分运用乡土地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深厚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持久的求知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一、乡土地理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积极情感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强烈的爱必须建立在了解、熟悉的基础上,只有了解它,才可能热爱它,也只有热爱它,才能自觉地为它奉献。
为什么有些学生对家乡少有热情而总是向往外地?原因之一就是对家乡缺乏真正的了解。
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最能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乡情的,莫过于地理课的乡土地理教学。
河西走廊在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而张掖又地处河西走廊核心地带,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光芒:这里有世界最大的室内卧佛,有亚洲第一的军马场,有神奇的丹霞地貌,有令人神往的山地草原,有全国最大最好的玉米制种基地,塞上水乡的城市湿地宛如明眸……这些知识会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乡土地理磨砺和增强学生的吃苦精神课外乡土地理活动常常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在重重困难中,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得到发扬。
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指对自己的家乡和国家产生强烈的情感依恋和责任感,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重要内容。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乡土地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基本地理信息,激发爱国情感。
积极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通过对这些特点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知和了解。
通过学习家乡的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地理特点,可以让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而通过学习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等人文地理特点,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家乡的传统和习俗,增强对家乡的情感联系。
这些过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对家乡的发展和变化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对家乡的责任和使命感。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和国家观念。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和国家观念,让他们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责任有使命的国家的一员,应当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祖先们的艰苦奋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增强对国家的尊敬和崇敬之情;通过对中国地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广袤和雄伟,增强对国家的热爱和热情。
这些过程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懂得家国情怀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道德追求,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家国情怀,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指导和引导。
教师应当结合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乡土地理小论文乡土地理小论文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乡土地理小论文,欢迎来参考!【关键词】乡土地理初中地理作用所谓的乡土地理,是指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
乡土地理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能够准确地了解相关地理知识,接触到更加具体有感情的地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发挥乡土地理的作用呢?一、借助乡土地理,提高学习兴趣乡土地理中的生活环境是学生能够感知到的。
由于学生对于乡土地理有所感知,但是又没有经过系统的了解,因而对于乡土地理存有好奇心。
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将本地的、学生熟悉的地理知识融入到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对于书本上的地理知识有直观的感受。
比如,在学习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地形》时,教师就可以问学生:“你们都去过广西周边的哪些地方呢?”让学生就此发表看法。
有的说去过钦州的冯子材故居,有的说去过桂林,有的说去过象鼻山,有的说去过涠洲岛……待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既然你们去过这些地方,你们由此可以判断出广西的地形应该是怎样的吗?”学生就会回答:平原、山区……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答案做总结:“广西四周环山,总体上是呈现出山地丘陵盆地的地貌,南部是濒临海洋,因此才会呈现出岭谷相间的状态。
”经过教师的总结讲解,学生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很快就掌握了我区的地形特点。
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学生并不感觉是一种负担。
二、借助乡土地理,观察世界喜欢地理的人都认为,学习地理就像是在享受旅行,穿越海洋,领略着世界的各种美景……虽然这些景色很壮观美丽,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是比较遥远的,不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而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也不深刻。
而乡土地理就在学生的身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将自己身边的事物和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起来既感觉轻松,又能体会到地理的有趣和实用。
家乡地理论文范文参考(6篇)地方乡土地理教学综述论文一、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初中学生年龄小,文化知识的基础比较薄弱,对家乡的了解比较肤浅。
在进行乡土地理教学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不能太高,内容不能太多、太泛、太深,要考虑实际效果,注意可接受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教师要抽出专门时间,安排好课外活动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走出课堂,对家乡较为典型的地理事物进行参观、考察、调查、浏览活动,提高学生乡土地理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把感性知识逐步深化为理性知识,以使乡土地理教学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二、突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教育本乡本土是学生及其祖辈长期繁衍生息的地方。
故乡的乳汁哺育着学生日益成长,乡土地理是对他们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等思想教育的极其生动、具体的教材。
学生爱家乡,不仅是因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家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备感亲切,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了解家乡建设成就来之不易,这些成就凝聚着数代人的心血和汗水,要珍惜前辈的劳动成果。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指导学生写好地理乡土地理论文利用课余或者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有目的的地理调查研究活动,并写成调查小报告或小论文,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整体素质是很有利的。
春季本人在指导高一学生进行课题为《泉州古民居的保护现状调查》的研究性学习之际,正好赶上泉州市第12届优秀乡土地理小论文评选活动,便鼓励并指导该课题组的学生苏梓勤同学撰写了《浅谈泉州古民居的发展与保护》一文,并最终获得一等奖。
以下是个人在指导过程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首先要认识学生撰写乡土地理小论文的意义学生撰写地理小论文,作为地理作业的新形式,具有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知识迁移、锻炼研究能力、培养创造性等作用。
已得到许多教师的认可。
认真评阅小论文,利用小论文开展相应的活动,可以进一步挖掘小论文的利用潜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家国情怀乡土地理课程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地理、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激发学生对家国的热爱和情感认同。
本文将阐述如何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突出乡土地理教育的特色和价值乡土地理教育是针对地方特色所展开的一种地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对地方文化、历史的热爱和感悟,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乡村地区,这种教育更具有实践性和生活性,学生通过参观、实践、观察,感受到家乡的自然、人文、历史等方面的魅力与价值,从而增强了家国情怀。
二、挖掘乡土资源,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1. 利用地方文化遗产教育地方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家乡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碑、城市景观和田园风光等地方文化景点,学生可以了解家乡的骄傲和荣耀,增强自己的家国情怀。
地方自然资源是指土地、森林、水资源等自然要素,是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实地考察、野外探究、生态环境保护等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体验自然美妙、感悟生态文明,增加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3. 利用地理图像教育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成果之一,它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的、生动的地理信息,便于真正地认识地球上各地区的自然、人文和经济情况。
通过对家乡地理信息的分析和研究,学生可以了解家乡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的变化,更好地认识到自己身处的家乡的独特性和魅力,从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
三、构建乡土地理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乡土地理课程应该围绕着家乡的不同方面展开,通过不同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家乡。
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环境的认识从地理学的角度,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特点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家乡的地理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
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之我见乡土地理属于区域地理范畴,是一个小区域的地理实体,一般理解为本县(市、区)地理。
“乡土”是学生观察了解祖国的窗口,因地制宜开展乡土地理教学,不仅让学生对家乡有更深切的感受,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地理实践能力以及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有重要作用。
一、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1、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乡土”是多数中学生自幼生活成长的地方,也是最熟悉的地理环境。
通过乡土地理学习,将自身的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认识,亲身感受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这些生动的实例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的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或音像材料,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同时,家乡的故土情结,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把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付诸实践。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乡土地理素材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
这些地理素材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
同时,乡土地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践,便于组织学生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核心,也是人们在反思人类改适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
因此,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把书本的理性认识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分析家乡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互影响,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形成正确的“人口一资源一环境观”,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4、促进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乡土地理以一种新的思路整合课程,以乡土地理为主轴,融乡土历史、乡土语文、乡土音乐、乡土生物等内容,立足本地区的特色,展示本地区的精彩,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为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指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情感,是每个中国人应有的基本情感之一。
在当今社会,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许多年轻人对家乡和祖国的了解程度逐渐减少,甚至有些人对自己的祖国产生了淡漠和不解之情。
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显得尤为重要。
而乡土地理课程正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乡土地理课程,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家乡的风土人情,从而增强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认同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特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指那些能够反映家乡风土人情和地理特点的资源,包括家乡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
这些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具有本土性。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与特定地域和民族文化密切相关的资源,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
2. 具有情感性。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所反映的是学生熟悉的家乡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 具有思想性。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能够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家乡和祖国,促使他们对祖国和家乡有更深刻的认识。
1. 开展实地调研和考察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到家乡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特点。
在调研和考察活动中,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增强对家乡和祖国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学生还可以通过调研和考察活动来收集真实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
2. 制作家乡地理特色展示在乡土地理课程中,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实地调研和考察的成果,制作家乡地理特色展示。
通过制作展示,学生可以充分展示家乡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让其他同学和老师对家乡有更深刻的了解。
制作展示活动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3. 开展家乡地理文化知识竞赛通过开展家乡地理文化知识竞赛,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地理文化的兴趣,增强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认同感。
乡土地理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摘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乡土地理因其客观存在于学生生活之中,具有生动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它不仅能带给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通俗易懂,具有亲和力,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对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乡土地理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并能在生活中有效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一直以来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
乡土地理作为客观存在于学生生活之中的地理教学资源,具有着生动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它不仅给学生以直观、真实的感性认识,而且通俗易懂,具有亲和力,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教学中抓住乡土地理教育的有效资源和有力契机,有利于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一、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乡土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以实践和综合学习为主要学习途径,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乡土是学生观察、了解家乡的“窗口”,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家乡有更深切的感受,从而有助于学生萌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从而进一步增强爱国的情感。
因此,课程标准把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
借助乡土地理课程,擦亮学生发现身边地理的眼睛,走进家乡
的一草一木,感受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对比在地图上穿越大洋、攀越珠峰,学生更有身临其境的机会,感受更加真切,兴趣更加浓厚,对家乡的感情更加真实与深厚。
如:在讲授鞍山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及旅游区的建设和保护时,需要将学生置身于千山风景区之中,当同学们面对着“漫山层层梨树花,绿树成荫掩寺塔,千里莺啼枫映红,白雪翠松有僧家”的千山美景时,不仅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家乡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旅游资源、产生爱家乡的情感,同时更使学生萌生了对家乡旅游区建设和保护的创造性灵感。
激发了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家乡旅游业的发展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的责任心,从而端正为建设家乡努力学习的态度。
再如,我校在组织学生参加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时,选择了地处烈士山上的革命烈士博物馆,在考察活动中安排了参观革命斗争遗址,拜访革命老人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革命前辈在极端困难情况下,为了革命胜利前赴后继、奋战不息的斗争精神,并亲身体验到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从而产生为家乡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的强烈愿望,并由此激发学生为家乡经济的腾飞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二、利于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
地理学科研究范围宽泛,既有绚丽多彩的自然环境,又有变化万千的人文环境,还有复杂多样的人类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乡土地理与学生贴近的特点展现地理丰富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乐于
学习地理的兴趣。
因此,在乡土地理课外实践中,要充分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如可带领学生到天文地理博物馆去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天文现象,还可以通过开展野外考察、环境监测、资源考察、规划开发,社会调查、参观旅游等活动,促使学生在考察活动中动口、动手、动脑,提高他们地理观察和调查能力,促进学生创造型思维能力的提高。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和探究地理知识。
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学始终倡导:“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当今人类社会最先进的发展理念。
为此,地理学始终围绕着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展开,而协调人地关系的最终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
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人类既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能无休止地掠夺和破坏自然。
使学生认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只有遵循这样的准则,才可以避免破坏环境、掠夺资源、人地矛盾突出等诸多问题,才可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而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恰恰可以利用野外考察、社会调查、郊游、参观等机会让学生接触家乡的地理环境,及时了解和发现家乡在经济建设、生态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利用与环境问题,从而唤醒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面对一切不可持续行为的警示。
例如,我校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对沙河的野外考察中,一位学生在对沙河的周边环境做仔细观察后,就曾对沙河环境的治理问题提出过大胆的构想,他先是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们进
行了可行性的探索,后又拜访了负责此项工作的环保技术人员,经过与专家的交流与沟通,认识到了沙河的自身特点与地质条件,以及如何治理最为有效的方案,即增强了环保意识,又培养了可持续发展观念。
又如在讲授鞍山的工业发展时,带领学生考察了鞍山钢铁工业的生产过程,教师以鞍山发展钢铁工业有哪些有利条件为题,要求学生在地理考察中认真思考,并从鞍山的地理位置、资源分布、鞍山的区位优势等几个角度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进而引发学生对生态持续、经济持续与社会持续的思考。
经过充分准备,各抒己见,激烈争论,互相启发,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鞍山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便利的交通,并拥有一定的市场,形成了发展鞍钢钢铁业的有利条件等结论。
但必须要保证节约合理的利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与消费过度等,才能确保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乡土地理教学通过具有实践特色的教学过程,便于学生认识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点,从而初步懂得如何注意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以及家乡经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美好前景,进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