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能效监测系统系列国家标准编写工作第一次会议召开
- 格式:pdf
- 大小:78.16 KB
- 文档页数:1
能源管理与节约的策略与技术作业指导书第1章能源管理基础 (3)1.1 能源管理概述 (3)1.2 能源管理的重要性 (3)1.3 能源管理的基本任务 (4)第2章能源节约策略 (4)2.1 节约能源的意义 (4)2.2 节能政策与法规 (5)2.3 节能管理体系 (5)第3章能源审计与评估 (6)3.1 能源审计概述 (6)3.2 能源审计程序 (6)3.2.1 准备阶段 (6)3.2.2 实施阶段 (6)3.2.3 报告编制阶段 (6)3.2.4 审计报告提交与跟踪 (6)3.3 能源评估方法 (7)3.3.1 能源消费结构分析:通过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分析,了解能源消耗的构成和特点。
(7)3.3.2 能源利用效率分析:运用能效指标,如单位产品能耗、综合能耗等,评估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效率。
(7)3.3.3 节能潜力分析:根据能源消费数据,分析用能单位的节能潜力,为制定节能措施提供依据。
(7)3.3.4 节能措施经济效益分析:对提出的节能措施进行经济效益分析,评估其实施的可行性。
(7)3.3.5 能源管理体系评估:评估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7)第4章建筑节能技术 (7)4.1 建筑节能设计 (7)4.1.1 设计原则 (7)4.1.2 设计方法 (7)4.2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 (7)4.2.1 保温隔热技术 (7)4.2.2 高功能门窗 (8)4.2.3 建筑遮阳与采光 (8)4.3 建筑设备系统节能 (8)4.3.1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 (8)4.3.2 照明系统 (8)4.3.3 可再生能源利用 (8)第5章工业节能技术 (8)5.1 工业节能概述 (8)5.1.1 工业节能背景与意义 (8)5.1.2 工业节能现状与发展趋势 (9)5.2 工业过程节能技术 (9)5.2.1 热能回收技术 (9)5.2.2 余热利用技术 (9)5.2.3 电机系统节能技术 (9)5.2.4 工业锅炉节能技术 (9)5.2.5 工业窑炉节能技术 (9)5.3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系统 (9)5.3.1 能源管理系统组成 (9)5.3.2 能源管理系统功能 (10)5.3.3 能源管理系统实施步骤 (10)5.3.4 能源管理系统应用案例 (10)第6章电力系统节能 (10)6.1 电力系统概述 (10)6.2 电力设备节能技术 (10)6.2.1 发电机组节能技术 (10)6.2.2 输电线路节能技术 (10)6.2.3 变电站节能技术 (10)6.2.4 配电系统节能技术 (11)6.3 电力系统优化运行 (11)6.3.1 负荷预测与调度 (11)6.3.2 电力市场运营 (11)6.3.3 能源管理系统 (11)第7章交通运输节能 (11)7.1 交通运输节能概述 (11)7.2 公路运输节能技术 (11)7.2.1 车辆轻量化 (11)7.2.2 高效内燃机技术 (12)7.2.3 电动车及混合动力车技术 (12)7.2.4 车辆节能驾驶 (12)7.2.5 车联网技术 (12)7.3 铁路、水运和航空运输节能 (12)7.3.1 铁路运输节能 (12)7.3.2 水运运输节能 (12)7.3.3 航空运输节能 (12)第8章可再生能源利用 (12)8.1 可再生能源概述 (12)8.2 太阳能利用技术 (13)8.2.1 太阳能光伏发电 (13)8.2.2 太阳能热利用 (13)8.2.3 太阳能光热发电 (13)8.3 风能利用技术 (13)8.3.1 风力发电 (13)8.3.2 风力提水 (13)8.4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13)8.4.1 生物质燃烧 (14)8.4.2 生物质气化 (14)8.4.3 生物质发酵 (14)第9章能源管理系统与信息化 (14)9.1 能源管理系统概述 (14)9.1.1 能源管理系统的组成 (14)9.1.2 能源管理的功能 (14)9.1.3 能源管理系统在能源节约中的应用 (14)9.2 能源数据采集与监控 (14)9.2.1 能源数据采集 (14)9.2.2 能源数据监控 (15)9.3 能源管理信息化平台 (15)9.3.1 信息化平台架构 (15)9.3.2 信息化平台功能 (15)9.3.3 信息化平台在能源管理中的应用 (15)第10章能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 (15)10.1 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 (15)10.1.1 概述 (15)10.1.2 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核心要素 (15)10.1.3 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实施路径 (16)10.2 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 (16)10.2.1 概述 (16)10.2.2 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 (16)10.2.3 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的协同发展 (16)10.3 能源节约与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16)10.3.1 概述 (16)10.3.2 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领域 (16)10.3.3 能源节约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 (16)第1章能源管理基础1.1 能源管理概述能源管理作为一种系统性的管理活动,旨在通过科学的组织、计划、协调、控制和监督,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公布日期】2024.01.27•【文号】•【施行日期】2024.01.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电力及电力工业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北京市城管委,天津市、辽宁省、上海市、重庆市、四川省、甘肃省工信厅(经信委),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是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主要举措,是推动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的关键支撑,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内容。
为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推动能源电力清洁低碳转型,现就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统筹优化布局建设和用好电力系统调峰资源,推动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储能规模化高质量发展,建设灵活智能的电网调度体系,形成与新能源发展相适应的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支撑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确保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供应。
——问题导向,系统谋划。
聚焦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不足的关键问题,坚持全国一盘棋,推动规划、建设、运行各环节协同发展,推动技术、管理、政策、机制各方面协同发力,充分发挥源网荷储各类调节资源作用。
电能质量监测设备通用要求编制说明1.任务来源该项目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3 年下达的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国标委综合[2013]56 号),项目编号为20130161-T-469 ,修订国家标准GB/T 19862 -2005《电能质量监测设备通用要求》。
该项目由全国电压电流等级和频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负责。
2.主要修订工作过程2013 年12 月25 日,全国电压电流等级和频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北京华北电力大学组织了《电能质量监测设备通用要求》等四项国家标准制修订启动会。
该次会议由标委会秘书长张苹主持。
秘书长介绍了TC1 公开征集到的申请参加各标准修订工作的详细人员名单,2005 版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军成高工介绍了原版标准的制定情况及对后期修订工作的设想。
经公开讨论,会议确定刘军成高工作为本次修订工作组的负责人。
此次会议达成的主要共识如下:1)在意见反馈方面,形成开放的起草组,接收各方代表随时的意见反馈;2)起草组内不达共识的内容不写入标准;3)决定由秘书处公开征集标准修订框架。
2014年4 月17日,电能质量监测设备国家标准修订工作组在山西太原召开了修订组第二次会议。
工作组专家讨论了框架反馈意见,并确定标准的基本修订框架,对标准相关章节的修订工作进行讨论和具体分工。
2014年10月16〜17日,工作组在山西太原召开讨论会,对《电能质量监测设备通用要求》国家标准修订第一稿开展组内讨论。
会议由标委会副主任委员陆宠惠主持。
会议对第一稿进行了逐条讨论,并达成共识。
并决定在会后按会议意见修改后,形成征求意见稿。
3.编制原则及主要技术说明3.1 编制原则工作组工作原则:公平、公正、技术性及经济性综合考虑、不限制技术进步。
1 )在意见反馈方面,形成开放的起草组,接收各方代表随时的意见反馈;2)起草组内不达共识的内容不写入标准;3.2 关于标准框架本次修订没有颠覆原标准框架,主要增加与下述几个文件相关内容:1 )根据GB/T 17626.30 (IEC 61000-4-30),增加标准对应部分内容;2)增加两个资料性附录,涉及IEC61850及PQDIF数据格式。
电力能效和节能管理制度一、引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需求不断增加,但电力资源却是有限的。
电力能效和节能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电力能效和节能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促进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电力能效的重要性1.1 资源优化利用电力能效的提高,意味着通过相同的能源投入可以获得更多的电力输出。
这将有助于减轻对有限资源的压力,实现资源优化利用,为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2 环境保护电力产生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剧了全球变暖问题。
通过提高电力能效,可以减少电力产生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排放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
1.3 经济效益提高电力能效能够减少电力生产成本,降低单位电力的生产费用。
这将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并为用户提供更低廉的用电价格,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节能管理制度的必要性2.1 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制定和执行节能管理制度可以帮助实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通过建立科学的节能标准和要求,可以引导企业和个人合理使用电力资源,降低浪费和滥用的情况,从而确保资源的可持续供应。
2.2 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积极参与节能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不仅可以降低自身的能源消耗和排放量,还能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这有助于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声誉,增加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可度,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和利益。
2.3 政府引导与监管政府在制定和实施节能管理制度方面起着重要的引导和监管作用。
通过明确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可以规范电力行业的发展,加强对能源消耗和排放的监测和管理,促进电力能效的提高和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建立有效的3.1 制定目标和标准建立有效的电力能效和节能管理制度,首先需要确立明确的目标和标准。
政府应根据国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电力能效目标和节能标准,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
电力能效监测终端技术条件(试行)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电力能效监测终端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运输与贮存。
本规范适用于电力能效监测终端的制造、检验、使用和验收。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423. 1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GB/T 2423.2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GB/T 2423.3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GB/T 2423. 10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c:振动((i1弦)GB/T 2829-2002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GB 4208外壳防勿’‘等级江P代}i })GB/T 5169. 11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第11部分:灼热妊/热妊基本试验方法成品的灼热妊可燃性试验方法GB/T 13384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T 16935. 1-2008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第1部分:原理、要求和试验GB/T 17215.211-2006交流电测量设备通用要求、试验和试验条件第11部分:测量设备GB/T 17215.321-2008交流电测量设备特殊要求第21部分:静止式有功电能表((1级和2级)GB/T 17215.352交流电测量设备特殊要求第52部分:符号GB/T 19582基于Modbus }办议的工业自动化网络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电力能效监测终端power energy efficiency monitoring terminal指采集、处理电气量和非电气量(如流量、压力、温度、湿度等)信息,并能与采集服务器进行数据交换的装置,简称监测终端(监测终端分为五类,具体见附录)。